【老一辈的故事】+我将来会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
说老一辈的故事,也想想自己将来会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从农村折腾到北京这事就不说了,说个人手术这点小事,有关自己的。 我从小就是受鼓捣的类型,手有点笨,但不影响我玩。小时候农村的玩具有限,很多是大人帮着做个,我虽然手笨但总比不会弄的强,所以很快就是我自己弄这些东西玩,同时还要给弟弟们弄。 比如我在别人帖子里说的木马,用高粱杆做的,哄小弟弟们玩。还有作装蝈蝈的笼子,也是用这个做的,四面体的,用一个夏天还是不成问题的,用长草编那种非常漂亮的蝈蝈笼子我不会弄,身边也没有这样的人会干这活。 还有灯笼,用细长的高粱杆最高的一节做,就是高粱穗下面的那段(大家常用的盖帘就是这段做的),基本要8个正方型,四个小的两两一组绑好,做上口和下口,另外四个略压成菱形做立柱,扎一起就是肚子比口粗的样子,再糊上白纸,找老人给剪点剪纸帖上,做个木头底(这个可以重复利用),从底上装两个铁丝做拎手,铁丝间距正好是底口正方型的对角线长度,相当于把灯笼固定住,木头底上有钉子可以装一个蜡烛,过年的时候走夜路可以点这个,不太亮,但好过没有,好歹也是个玩具。过年的时候我要做一两天,做自己的,同龄的哥哥的,弟弟们的。 比如编筐,我自己放牛的时候割榆树条背回家,一个夏天我弄了好多,多数给我爸用在编半米宽、在车上围一圈当厢板用的帘子了,我挑出来一些好的自己编了个小筐,虽然很丑但编成功了,当年十二三岁吧,不会扭筐边只以求助我爸,我爸对我这跟学习不沾边的事非常反感,过了好久好久在我妈的命令下才帮我了一下,当然也就弄了这一个,就不再让弄了。后来知道,我爸在这方面是把好手,会用编很多东西,比如屋顶向屋内的有花纹样的用芦苇编出来的房bao,高粱杆的硬皮编炕席和小篓子和小球什么的,有点复杂,但都不教我,他只是不希望我养成任何和学习无关的兴趣,很多农村孩子会玩的东西比如打鸟什么的他也不教我。我干这些都是自学成才。 接绳子。农村干活用的绳子是麻做的,用久了会断,要接起来用,细绳接起来很随意,但粗绳就不成了,直接系个疙瘩太难看,有时候会影响使用比如磨到牲口,也不美观,所以要把绳头用插入的方式接起来,就是两段的断头一压一挑地交叉在一起,接起来后这段就是略粗一点的样子,挺好看的,我小时候自己玩,就能把这个接好,其实在农村会干这活的人不太多,有点技术要求,我就是没有人教自己弄的。后来绳子有合成纤维的了,已经没有人种麻和用麻绳了,编东西,用玉米棒上的那些叶子编,可以做低强度的绳用,也可以弄厚了做马的套包(垫在马脖子那防止拉车时夹板磨块马皮肤用的),我小时候也编,这样大人就有空干别的活了。所以我女儿很好奇爸爸为什么会编东西,习惯地认为只有妈妈会才对。 现在做木工活也是自学的,没有师傅,水平不高但至少能做出来东西。废木头有点形状的就修一下给女儿做个小玩具玩,现在的小车筐还是她座驾的标志物,骑自行车出去都知道这车是哪个的。 有时候想想,我玩的这些还都是起源于我爸爸的言传身教,同龄人四处疯跑的时候,我就学会了安静地做一件事的习惯,只是我比他要笨,做出来的东西比较糙,而他做出来的东西很漂亮和精制。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站网友《刘老夫子》原创,转载需征得原作者同意并注明转载自www.hlgne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