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小屋》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香子楚
香子楚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长老
经 验 值:405
魅 力 值:148
龙    币:2597
积    分:1015.1
注册日期:2006-03-02
 
  查看香子楚个人资料   给香子楚发悄悄话   将香子楚加入好友   搜索香子楚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香子楚发送电子邮件      

《入园前的准备》,我觉得这篇文章对我们家有入幼儿园孩子的妈妈们有帮助,所以放上来了。文章很长,不知道能不能发啊。
入园前的心理准备



孩子一般关注于眼前,他们在入园之前不会因为想到过几天就要离开家了,而提前有什么心理上的不适。他们还没有经验,不能想象离开家庭到一个新的地方会遇到什么样的境遇,也就不会因此产生不良的情绪。但家长不同,孩子长到三岁,就不得不离开了。经验告诉家长:家中已有的生活状态是安全可靠的,突然要将孩子交给陌生人,生活在一个不了解的环境中,孩子肯定会受不了。这些顾虑给家长造成不安全感,他们感到焦虑,而这些情绪又会直接传导给其他家庭成员以及孩子。所以,孩子入园前的心理准备主要是家长的心理准备。

家长的心理准备




大自然给人类的生存方式,带给父母一种天然的心理状态——将自己的宝宝紧紧地抱在怀里,才能使自己心中安稳。职业妈妈们刚刚恢复上班时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孩子,这时一般将孩子托付给老人,或者请一位可靠的阿姨照看。在经历了一段不放心造成的焦虑后,逐渐适应了每天早晨离家,傍晚下班后将孩子拥入怀中的生活方式。由于孩子发展需求,经过考察比较,终于费尽心思地选好了幼儿园。虽然理智告诉自己应该相信幼儿园,但是还没有经历一个验证的过程,总会无意识地一阵阵心中发慌,感到焦虑。这种感觉会传导给孩子,造成孩子提前对幼儿园过渡在乎,使之成为孩子心目中一个神秘的地方,在还没有体验的时候就充满了各种不切实际的想象,给孩子正式入园后的体验和感受带来困难。

父母心理准备



冉冉的妈妈工作非常忙,每天早晨八点出门,晚上六点回家,平时孩子由奶奶照顾。虽然对老人对待孩子的方式有些不满,但两年半的时间里孩子没出过什么问题。现在,冉冉的妈妈发现,奶奶过度的精心护理可能会对冉冉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于是决定将孩子送到离家不远的一所幼儿园开办的蒙氏班。做决定之前,她详细地考察过,觉得蒙氏班的硬件不错,老师也温和可亲,感到非常满意,于是回家做家庭成员的工作。为了说服家人,她热情洋溢地介绍幼儿园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是个孩子的乐园,搜寻尽可能美好的词汇,感染了家里的每个人。

但是在上班时,或者一个人走在路上,她还是会心里一阵阵莫明其妙的发慌,大脑中不断地出现小冉冉在别人怀中向妈妈伸着小手挣扎着痛哭的情景。其实这幅图象是自己有时候要加班,冉冉在奶奶怀中的样子。但如果将奶奶换成那位年轻的老师,她就受不了。她无数次的想象老师在她离开后怎样的安慰冉冉,或者相反,在自己离开后,将冉冉扔到墙角,恶狠狠对孩子说:“哭吧!”每次想到这里,冉冉妈眼泪就会禁不住流出来。为了不影响孩子对幼儿园的好感,她一次次地对冉冉说:“幼儿园可好了,老师可好了!”不断地向孩子介绍幼儿园生活的美好情景。

实际上,冉冉妈向孩子描述幼儿园时,同时也是在说服自己。这时候她已经将自己焦虑传递给了孩子,使“幼儿园”这三个字成为冉冉心中神秘莫测的词汇,由于没有实际的体验作为内涵填充,冉冉会感到不安全。

冉冉还有两个月才入园,这种情况持续了半个月,妈妈开始出现一些不良的情绪状态,回家后莫明其妙的找茬,与冉冉的爸爸吵架,使得家庭氛围异常紧张。这种氛围也给冉冉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人类在面对改变了的环境的时候,会产生焦虑情绪,因此在改变一种业已习惯的生活方式之前,要在心理上有充分的准备,否则进入新生活的时候,已经被前期的焦虑折磨得身心疲惫,无法克服新环境带来的冲突,更无法理智地关怀、感受孩子。

所以在孩子入园前期,夫妻双夫要互相倾听。如果有些疑惑不能在家庭范围解决,就立刻去咨询或考察,努力调整心态,将所有的困惑都解决,使自己可以放松地对待孩子入园这件事。家长不再焦虑,就不会一遍遍地在孩子面前讲述幼儿园,也不会给孩子造成紧张的家庭氛围。

祖辈的心理准备



由于父母亲工作的关系,孩子在年幼的时候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带着。与孩子朝夕相处了两三年的老人,在孩子的入园期,也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不适。他们觉得自己不再被人需要了,一种被遗弃感深入他们的潜意识之中,更加悉心照顾即将离开的孩子,使孩子对他们更加依恋,从而给处于“入园期分离期”的孩子带来更大的痛苦。还有一些保姆,因为长期和孩子生活,也难以避免依恋感,一想到孩子即将不在身边,便提前产生了离别恐惧,她们无法忍受内心空虚、度日如年的日子,这种恐惧使他们无意识地抵毁幼儿园,并更加紧紧地将孩子控制在自己身边。

嘟嘟的奶奶在已经在嘟嘟家住了两年多了,之前,她和老伴住在自己家,每天早晨出来散步跳健美操,过的非常充实。嘟嘟出生后,儿子请她来帮忙看孩子,她当时还一度感到发愁。现在嘟嘟就要上幼儿园了,她不能想象自己的身边没有孙女的小身影后,如何打发每天的时间。奶奶的情绪便开始变得不好,经常偷偷抹眼泪。一次,妈妈和奶奶一起领着嘟嘟熟悉幼儿园,奶奶跟在后面,到处挑幼儿园的毛病,对老师的态度也非常冷淡。回家后,奶奶开始在儿子面前不停地叨叨幼儿园不好的地方。结果,嘟嘟爸爸对这所幼儿园的信心开始也动摇。因为不了解奶奶的心理状况,嘟嘟爸爸以为奶奶的阅历丰富,不会有错,于是便指责妻子没有经验,很多事情看不到。家里刚刚平息的战火又重新燃起,和谐的气氛被打破了。

家庭的紧张氛围会给孩子带来不良情绪,造成入园适应困难。所以一定要提前给家里老人做好工作,解释清楚孩子入园不是因为爷爷奶奶照顾不好,而是出于他自身发展的需要,提前给老人安排好孩子离开后的生活方式,使老人能够顺利展开新的生活。

孩子的心理准备



孩子的思维模式是视觉型的,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他没有相关的经验以及在经验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无法在大脑提前想象将来的情景,并产生在特定的情感。俗语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也是这样的道理。因此孩子在对幼儿园的产生印象之前,不会提前产生离别的恐惧。

成人则不同,他们有丰富的经验,当经历某事时,与之相类似的心理感受就会随之出现。种种情绪中,离别的苦痛是最让人难以释怀的,所谓“何处生成愁,离人心上秋”,离别是最难面对但又必须跨过的一个关口。当成人在给孩子进行入园前的心理准备时,常常会将自己曾经的体验和心理感受当成孩子的心理感受,从而将自己的情绪传导给孩子。如:妈妈小时候与母亲分离的心理体验深深地印在脑海中,虽然痛苦的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遗忘,但却隐藏在内心深处成为一种潜意识。平常没有遇到类似情景的时候,我们不能意识到我们曾经有这样的体验。当孩子将要与妈妈分别,或者孩子要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时,那种潜意识就会浮上来,使妈妈重新体验到曾经的痛苦。这时,妈妈会把这种感受也当成是孩子的,认为一提上幼儿园,孩子也会自己一样感到难受和焦虑,于是试图用兴奋夸张的语言安抚孩子。但孩子这时并没有对幼儿园产生担心情绪,反而被妈妈暗示出担心。

如果成人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紧张的状态,不将幼儿园描述得过于美好或过坏,就不会给孩子的入园造成问题。

通过语言描述解决孩子内心焦虑



宝宝三岁了,已经可以理解很多成人的语言。因此,成人可以先用描述的方式平静随意地跟宝宝谈论幼儿园,告诉宝宝:宝宝就要上幼儿园了,幼儿园有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老师的样子是什么样的;还有一些其他的老师,他们长的什么样,穿什么样的衣服,妈妈去看的时候,他们正在和小朋友做什么事;老师是怎么说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他们是怎样吃饭的,怎样睡觉的;有一个小朋友想上卫生间了,他是怎样做的……

家长讲的这些事的时候,就像讲一个童话故事,最好讲得非常有幽默感,逗孩子发笑,这样孩子就会要求家长一遍遍地讲。讲过几遍后,家长就可以拿出幼儿园的图片或宣传册页,指着上面的图画给孩子讲幼儿园的故事,指出每一个老师的名字、园长的名字、告诉孩子园长是做什么事的、幼儿园每一项活动的故事,还可以找一些关于宝宝上幼儿园的故事书讲给孩子听。这样,孩子就会通过语言对幼儿园的生活有一个基本了解,并将自己的生活经验组织到妈妈讲的故事中去,心中对幼儿园有了基本的印象,并对“幼儿园”这个词有了一定认识,对老师和小朋友不再完全陌生。

带孩子初步体验



这个时候,家长和孩子已经分享了许多关于幼儿园的故事,也刺激了孩子对幼儿园的注意,接下来,妈妈就可以和孩子一起用过家家的形式来体验了。

妈妈可以扮演老师,让孩子扮演小朋友,从早上入园开始,一直演到放学回家,将幼儿园可能遇到的事都编到过家家的程序中。玩过几遍,在孩子对幼儿园的过家家程序熟识以后,再让孩子扮演老师,妈妈扮演小朋友。在玩耍中,孩子已经切身地体验了幼儿园的程序,并以幼儿园的小朋友或老师自居了。这时,孩子已经对幼儿园有了想往,之后就可以带孩子去实地参观。尽量选择不同的时间段参观幼儿园的生活,使孩子将和妈妈玩游戏的经验与真实的幼儿园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深化对幼儿园的认识,排除陌生感。

切记不要只用滑梯、蹦床呀等活动器械吸引孩子,使孩子误以为幼儿园是一个游乐园一样的场所。结果,孩子在入园后发现幼儿园并不是当初体验的那样玩过了就可以回家,造成失望情绪。

入园以前,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做好以上准备,孩子入园后就不会感觉到过于恐惧和焦虑。
准备不足会造成的问题



人类总是在同化环境和改造环境,在特定环境中生活的时间长了,这个环境就成为他的一部分,每件物品都不再是单纯的物,渗透着人的情感,其背后还可能隐藏着一段感人的故事。环境中物品的组合方式、自己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人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闭着眼睛都能准确地到达任何一个区域,取来任何一件物品。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整合出一套所在环境下的生活方式,方式与环境合而为一,我们把这种状态叫“同化”。

孩子用三年的时间同化了自己和父母所生活的家,还有家里其他照顾自己的人,如果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突然被扔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会感到非常恐惧。所以家长在孩子入园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果准备不足,就会出现诸多问题。


下面将这些问题挑重点的列出——

由父母的焦虑所引发的儿童焦虑




我们已经说过,成人会将自己的情绪传导给孩子,使孩子莫明其妙,将焦虑与“幼儿园”联系在一起。如果家长感到焦虑,担心孩子也像自己一样,就会试图消除宝宝的焦虑。家长这时可能会和宝宝说:“宝贝,幼儿园特别好,老师也特别好,上幼儿园可好了!”这样说意味着幼儿园是可怕的,如果那地方特好玩,家长觉得宝宝上幼儿园特幸福,就不会这样劝宝宝。家长说这样的话时,明显地也是在说服自己。如果家长感到焦虑,就要先解决自己的焦虑问题,没有解决好,不要给孩子做入园准备。

家长把孩子带到幼儿园,用孩子最喜欢的玩具吸引孩子,也是焦虑的表现。因为家长认定孩子肯定会不喜欢幼儿园,才用自己认为最具吸引力的东西吸引孩子,结果造成孩子对幼儿园的过高期望。

一位妈妈为孩子选择了一所离家只有五分钟路的幼儿园,在决定让孩子上幼儿园之后,经过老师的同意,每天让姥姥带孩子去幼儿园玩大型器械,妈妈则每天给孩子进行幼儿园“好玩儿吧”的教育。等到上幼儿园的那天,孩子兴奋不已,以为以后从早到晚都可以在幼儿园的器械上玩了。

前三天,孩子表现的很好,其他孩子都哭得一塌糊涂,只有这个孩子每天高高兴兴地去,高高兴兴地回家。可是到了第四天,孩子突然大哭着不愿意去幼儿园,说幼儿园不好玩。家人莫明其妙。之后,其他孩子对幼儿园已经适应了,这个孩子的情绪仍然很不好。用妈妈的话说,每天都像生离死别一样。一个月过去了,孩子还没有喜欢上幼儿园,并且开始消瘦,不愿意吃饭,晚上会在恶梦中醒来,哭着说不愿意去幼儿园。而这时,其他孩子已经接纳了幼儿园。

这个故事中,妈妈用幼儿园的大型器械吸引孩子,使孩子认为幼儿园就是每天玩那些好玩的东西。真正的幼儿园生活开始后,孩子发现原来还要坐在教室中,要上各种各样的课,中午得按时上床睡觉,吃饭时要和小朋友一起坐好……幼儿园里,老师和小朋友不会像家里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那样顺着他。孩子内心严重失衡,带来很大的痛苦。这种痛苦的感觉使孩子无法寻找幼儿园中快乐的因素,因为他在适应前期将快乐与大型器械对应,当对大型器械不再感到新鲜后,幼儿园就没有什么事能让他快乐了。

整个过程中,孩子会拒绝重新寻找快乐。

由陌生环境和分离所引发安全感丧失



儿童的弱小决定了他们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而不熟悉的环境中充满了各种未知的、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儿童不信任任何陌生人和陌生环境,这是生存本能决定的。它使得儿童能够自我保护,在成人照顾不到时也能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幼儿园的环境对儿童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同样会给他们带来恐惧。

儿童出生后将自己在母亲腹中时听到的声音与母亲的面孔配对,首先识别出了母亲,即刻将母亲的形象组织到自己的环境中去,成为环境结构的一部分。当母亲出现,孩子就快乐,与母亲分离,孩子就会痛苦。既而,孩子将这种感情扩散到家庭的所有成员中,与任何一个家庭成员的分离都会给他带来离别恐惧。这一切都无法在入园时获得完全解决,做为家长,只能对将要来临的痛苦做好承受准备,预先知道孩子和家人分离后到了一个陌生环境都会感到非常痛苦。这样,在孩子痛苦出现时,家长就不会觉得承受不了,失去了安抚孩子的能力。

由“同化”到“顺应”所引发的心理失衡


孩子上幼儿园后不哭了,并不等于就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真正的适应要经历一个“顺应”的过程,从“同化”家庭到“同化”幼儿园。我们前面讲过什么是同化。儿童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同化了自己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可是进入幼儿园后,一切都有了改变,老师不会像爸爸妈妈那样对自己的每一个眼神和每一个要求都回应得非常到位,照顾得体贴入微,小朋友们经常会与自己发生冲突,这些都会使孩子感到不舒服,但孩子又没有力量让老师和小朋友像家人那样对待自己。这种情况下,孩子必须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通过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于新的环境。当成长起完全适应于其他小朋友和老师的生存方式后,孩子才算“同化”了幼儿园。

这个同化的过程必须经历一个改变自己顺应幼儿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发生了质的变化,我们将这种变化过程叫“顺应”。顺应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经历这个过程之后,孩子就成长了。

淘淘的幼儿园时前期准备做得非常好,他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基本没怎么哭,表现非常好,每天跟着老师快乐地参加各种活动,可是一回到家里,就变得不可理喻,专门找到各种理由哭闹,看上去像故意折磨家人。他的家人甚至不相信他在幼儿园的良好状态,不理解为什么他在幼儿园表现那么好,在家却要这样的胡闹。

淘淘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顺应期现象”,淘淘白天的良好状态并不是从心理上适应了幼儿园的表现,智商很高的他明白这里不是家,于是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努力使自己表现为一个优秀的孩子。一天下来,淘淘透支了自己的心力,到了晚上,会感到疲惫不堪,心烦意乱。对家人的安全感以及家庭环境的舒适,使他可以放松地去发泄自己的情绪。如果这时家人能理解这一切,给予耐心的倾听,孩子就会发现,家庭仍然是自己的坚实后盾,从而能够补充白天透支的力量。孩子内心带着一个可靠的充满爱的精神食粮,第二天精心充沛地去应付还没被同化的陌生环境。这对孩子非常有利的,就像一个吃饱了肚子要去打仗的士兵,无论心理上还是肢体上都充满了信心。

如果此时家长不了解孩子,不能耐心地倾听孩子,在孩子发脾气时也忍不住向孩子发脾气,这样孩子就像一个饥饿了很久的人,不但得不到食物,还要看别人的狼吞虎咽,精神上更加饥饿,承受双倍的痛苦。第二天,孩子会带着痛苦和不安去面对将要面临的人生最大的冲突。此时,孩子无法思考,无法选择,又过于渺小,从比例上来讲,离开家上幼儿园是人生最大的挑战,作为后方的家长一定要给前方的战士——孩子——准备好充足的给养,让孩子发现有一个温暖、坚实、依然如故地爱他的人群。

因此,顺应期的处理不当会加重孩子的焦虑。

由“介绍不当”所引发的对幼儿园失望


对幼儿园介绍不当会引发孩子对幼儿园的失望,因此给孩子介绍幼儿园时,尽量不要说以下的内容:

看,幼儿园有这样大的滑梯,上了幼儿园以后你可以天天在这里玩滑梯了。

(这样说,孩子只记住了天天玩滑梯,以为在幼儿园就是天天玩滑梯。)

老师特别好,她们就像妈妈一样。

(孩子发现,老师并不会像妈妈一样对待自己,她们的眼神和处理方式都不像妈妈,在还没有适应老师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恐惧。)

小朋友都上幼儿园,他们在幼儿园可高兴了。

(孩子上幼儿园后发现小朋友们哭得很厉害,而且有小朋友打他,还有的小朋友不理他,这些都会让孩子不理解,而感到没有安全感。)

幼儿园每天给小朋友吃漂亮的小蛋糕,幼儿园的饭可好吃了。

(当孩子发现幼儿园的饭不是熟悉的口味时,可能会不接受,认为幼儿园的饭不好吃,而感到失望。)

…… …… ……

如此等等的话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不要用语言笼统地描述幼儿园怎样好,而要用生动的故事给孩子演示一个具体的印象。
孩子对幼儿园的适应是一个质变的过程,事物凡是发生质的变化时都是极为困难的,特别是人类。孩子是未成熟的人,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都不能使自己马上适应幼儿园,又不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想通适应过程中的困难与将来目标之间的关系。当离开熟悉的家庭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儿童只感到不适和恐惧,由于他们没有能力消除自己的痛苦,这时身边的成人必须要与孩子一起度过这一艰难时刻。




幼儿园和家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环境,幼儿园没有熟悉的人,其结构、物品的摆放方式、整体氛围都没有家的因素,所以,在孩子入园早期,最好让家庭中某一成员陪伴孩子,这样家庭成员在新的环境里成为孩子与熟识的家庭环境的联结。儿童的认知方式决定了他无法对完全陌生的事物产生兴趣,只有当新事物与旧有认知产生联结时,他才能够在两者的比较中产生新的认识,进而接纳新事物。

幼儿园对孩子来说是全新的,而陪园的家长就是其中与旧事物的联结,使儿童能够放松地去了解并体验新的环境,更积极地接纳它。虽然看上去孩子只愿意和自己的家长在一起,不接纳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可是心理上,他正在逐渐地建构对环境和老师的安全感,像坐在安全岛上静观眼前海面上航行的船只,当对海和船都不再感到陌生的时候,离开小岛才不会让他恐惧。

如果家长不陪园,孩子一下子莫明其妙地被扔到一个新环境里,当他恐惧地大叫妈妈的时候,妈妈却把他扔到陌生人怀里离开了,这时的恐惧是无法形容的。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自己在一艘船上航行,船上的人朝夕相处,已经像亲人一样,当这条船离开一个小岛时,自己却被一个人留在岛上。当船离开的那一瞬间,会有什么样的心情?那种心态估计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会成为内心深处永远的伤痛。我们可能从此害怕离开熟悉的人群,不敢到新的地域去探索,害怕被遗弃。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人以后的生活经验可能会消除这种恐惧,并对自己当时的恐惧自嘲。但儿童不同,他们还没有这样的思考能力和自嘲能力,由于生存的本能,他们极其害怕被抛弃。入园的第一天家人就离开,会被儿童误解为自己被遗弃了。所以三岁前的儿童入园,需要家人陪伴。

陪园是入园期的第一阶段,我们叫“消除陌生恐惧”。陪园是否成功,取决于陪园人员的行为是否得当、心理是否健康,大体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静耐心


陪园是一件艰苦的工作。老师们都在工作,家长想帮帮忙,可是由于不懂得幼儿园规则,经常会给老师的工作带来干扰。有时候,当家长参与不当被老师指出错误时,也会感到心里不舒服,觉得自己碍手碍脚。如果老师在工作中无暇顾及陪园人员,他们就会有被冷落的感觉,再加上成天无事可做,就会挑幼儿园和老师的毛病,这更加剧了陪园人员的不快。所以陪园时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让自己带着良好平静的心态陪伴孩子,使之对新的环境有一种基本的熟识感,这时陪园期就可以结束了。

不干涉孩子



陪园人员在陪园时期尽量不要干涉孩子,在老师不要求的情况下,不要要求孩子参与幼儿园的活动,不要要求孩子主动地向老师问好,更不要反复地劝孩子去参与到小朋友的游戏,这样都会造成孩子的紧张感,使孩子产生拒绝心理。如果不干涉孩子,孩子会慢慢地放松紧张的情绪,虽然身体还靠在家人的怀里,但心已经被老师和其他孩子们的有趣活动吸引了。这时,他们会将眼前看到的景象组织成自己的经验,慢慢吸纳,不再感到陌生。

配合老师工作


在陪园期间,先不要急着挑幼儿园的问题。不论幼儿园有多么好,如果有人专门注意她的不是,都会发现很多不对的地方。这样做不利于陪园人员保持良好的心态,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入园适应。因此,陪园的家长最好带着良好的心理去理解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发现不当之处也要平和地和老师沟通。

当老师要求孩子去参与活动,而孩子又不愿意离开你身边的时候,你可以先陪着他走到群体中去,等他安定下来,然后告诉他:我不会离开你,就在那边的小凳子上等你。然后让孩子在自己的位置上待一会儿,让他发现自己离开了家人也没有什么危险。这是建立安全感的第一步。

如果老师不要求孩子参与活动,那么就随孩子的意,孩子愿意离开就离开,不愿离开就让他呆在家人的怀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孩子一直坐在你的身上,要让孩子面朝活动区,敞开你的双臂,使他可以随时走动,选择离开与否。如果不这样做,你紧紧地抱着他,让孩子贴着你的身体坐在怀里,他就看不到其他孩子的活动场面,而只能体验到你身体给他的愉悦感,只追求这种舒适。这种陪园方式会增加孩子对新环境的接纳的困难,也就失去了陪园的意义。

观 察


孩子身边的所有成人都应该在观察孩子的基础上决定如何去帮助他,孩子的生命就是人类发展的展示品,观察了孩子的生命轨迹,也就了解了人类的发展。他的生命轨迹是苍天赋予孩子的,完全属于自然。如果我们不顺应孩子的发展,就会破坏自然。自然生命状态被破坏的孩子无法获得很好地生存。

孩子的入园期是孩子生命中的大事,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个时期,陪园人员是唯一能够身临其境看到孩子这一转折特征的人。由于陪园人员了解孩子在家的状态,也了解孩子目前在幼儿园的状态,更容易在比较中发现孩子,判断出自己用什么样的行为帮助孩子,因此在陪园要对孩子作细致地观察。


用心灵去感受


孩子像大自然中的一棵树,立于天地之间,风来了,树会晃动,雨来了,树会被打湿。树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只有人类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树的时候,才会产生了种种对树的体验。我们对孩子的观察类似于对树的观察,我们只有将内心繁杂的想法和意图全部赶出去,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感受孩子,才能真正感觉到孩子的心灵。这种真实的感受会带领我们寻找到帮助孩子的途径。

牛牛的姥姥和奶奶一起送牛牛到幼儿园,老师无论如何也无法说服其中的一位老人离开。陪园期间,两位老人不断地在一边交头接耳议论幼儿园的不是。牛牛入学的第二天就可以自己在幼儿园走动了,第三天结束后,老师说明天可以不用陪园了,要求她们第四天送孩子到幼儿园后与孩子果断地道别,然后离开。由于三天来两个老人挑了幼儿园许多毛病,不放心离开后老师对牛牛的照顾,要求再陪一天。

第四天,两位老人每隔十来分钟就冲上去,给正在观察别人工作的牛牛喂水、擦鼻涕、脱衣服、穿衣服,大概是想示范给老师看,她们是怎样照顾牛牛的。她们的行为一次次地把牛牛从观察别人工作并被吸引的状态中拉出,使他又扑进她们的怀里。这时,老人极为伤感,更显出生离死别的状态,这种煽情的表现立刻让牛牛敏感地觉察出了事态的变化。到了下午,孩子便紧紧地拉着其中一位老人的衣襟,一遍遍地说:“婆婆不要离开。”这时,两位老人竟然蹲下来对着孩子抑止不住地抹眼泪,孩子的情绪也变得很坏,再也不去看小朋友工作了,只焦虑地拉着姥姥的衣服,害怕她们突然离开。

这两位老人只注意自己的想法,而没有观察孩子,如果她们观察到孩子已经进入了接纳环境的状态,就应该悄悄地坐在墙角,在孩子回望的时候,抱以轻松的微笑。她们的行为正好阻碍了孩子发展自己的工作。

然后,她们又只顾着抒发自己的伤感情绪,而不顾及对孩子的影响,使孩子状态更加不好。这就是许多幼儿园不允许家长陪园的原因。

如果家长都能懂得观察孩子,就应该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幼儿园更应该积极地要求家长陪伴孩子渡过幼儿园适应前期。

牛牛的姥姥做的更遭的一件事是,在第五天早晨,当她们好不容易离开牛牛走到户外之后,却没有真正离开,而是藏在牛牛教室窗外的小树丛后面,一会儿伸出头来看一下,还不停地抹着眼泪。这些终于被走到窗边的牛牛看到了,好不容易停止哭泣的牛牛又开始大哭。老师没有办法,只好让老人把牛牛暂时带回家。之后,虽然姥姥和奶奶在老师劝说下不再躲在树丛后了,但牛牛每天仍然在窗边对着树丛声嘶力竭地大哭,试图唤回姥姥。

这两位老人的行为给牛牛的入园适应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她们的行为实际上是爱自己而不是爱孩子,因为受不了离开孩子的伤痛,才会对孩子采用那样的行动安抚自己。



引 导

在孩子入园期,只倾听和共情是不够的,这些方法只能在孩子出现严重焦虑状态时消除不良情绪,而不能避免这些情绪的产生。要使孩子能够尽快地融入新的团体,最好的办法还是积极引导。

引导孩子发现乐趣

孩子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事物,总是先默默地观察,这时他会显得昏昏噩噩,或看上去总在发呆,这种情况出现时,说明孩子正在感受他所注意的事物。当孩子观察完一个目标,还没有寻找到下一个注意对象时,成人可将某个玩得很开心的小朋友指给他看,并用讲连环画的方式来解释那个孩子的行为,使他感到有趣好玩。如果被介绍的孩子正在做智性的工作,就可以介绍一下这件事的困难之处,那个孩子的解决方式,以及他的办法是否有效,这样,刚入园的孩子就会很快地会对那些活动发生兴趣,紧张的情绪也会得到缓解。

引导孩子发现朋友

在孩子观察环境时,成人可以确定一个小朋友为目标,说出他的名字,不断地指给孩子看他所做的事,如:

冬冬现在去找雨枫了。看他想和雨枫搭一座桥。哇!桥塌了!冬冬跑了。噢,原来他是去找板子了,他找了一个长的板子。他还要搭一座更长的桥。

冬冬好像想尿尿,看,他去找老师了,现在老师领他上卫生间尿尿。

冬冬累了,躺在地上,真舒服呀!

…… …… ……

幼儿园有很多的小朋友,新来的孩子看的只是一个群体印象,感到茫然、无所适从。如果你将某一个小朋友单独提出来,介绍给刚入园的孩子,他就会在群体中发现一个与他类似的个体,深入地观察这个孩子的行为,并对他熟悉起来。有可能将来他的第一个朋友就是你给他介绍的那个,即使这个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孩子心里也已经有了这个小朋友,这会使孩子在家人离开后也感到安全。
引导孩子发现老师

在陪园期,对老师也像对小朋友那样,指定一个老师,使你的孩子注意到他,给孩子介绍老师的行为,最好这个老师恰好是你孩子的依抚老师。这样,孩子可以更快地与老师熟悉,建立起对幼儿园的安全感。

分 离


分离始终要来临,陪园结束后,这是最难面对的一个难关。在家长陪伴的几天里,孩子已经对幼儿园消除了陌生感,不再认为家长会把他抛弃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自己离开。但是,无论陪多长时间,在家人离开的时候,孩子仍然会感到痛苦。孩子入园期有两部分恐惧源:陌生恐惧和分离恐惧。陌生恐惧可以利用陪园解决,接下来需要解决的是离别恐惧。


怀着良好的心态坚决果断地与孩子分离

结束陪园的那一天,要事先和孩子说好:“今天妈妈要离开,放学后会再来接你。”到了幼儿园,与老师事先暗暗地做好准备,在孩子没有抓住妈妈的衣领或头发时,将他快速地放到老师怀里,然后放松地微笑着与他说再见,马上离开。接下来的事,交给老师处理。这样几天过后,孩子就会发现妈妈离开后并没有什么危险,也就不会感到严重的恐惧。

在离别时切忌与孩子缠绵。实际上这种缠绵都是家长不信任孩子能够承受离别的表现,更多的情况是家长自己不舍得离开孩子,给孩子说很多的话,讲很多要离开的道理,不断地重复与孩子拥抱。这一过程使孩子酝酿了过多的离别悲伤,成人的行为又暗示了离别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孩子就会朝着家长暗示的方向,将这一过程变得异常艰难起来。

安安上幼儿园已经有一年了,妈妈每天送她的时候都哭得死去活来,抓着妈妈的衣服不放。专家组去进行观察,发现妈妈是这样做的:

妈妈:“宝贝,妈妈要上班了,你好好地在幼儿园和小朋友在一起。”

安安大哭起来,大声喊着:“妈妈不要走,妈妈不要走!”妈妈两手扶着孩子的腋下,让她离开自己的身体,孩子伸着两只胳膊使劲朝向妈妈。

妈妈:“妈妈再抱你一次,妈妈这下真的要走了。”

安安紧紧地搂着妈妈的脖子,哭得更凶了。过了一会儿,她开始渐渐止住哭声。这时,老师可以过来,快速地把安安搂在自己怀里,让安安妈妈离开。

妈妈又说:“妈妈真的要走了。”(安安又开始大哭,再一次紧紧地抓着妈妈的衣领。)

安安妈妈如此重复了许多次,我们看到,当安安已经不哭了以后,妈妈像是要提醒安安似的,重复一遍“妈妈要走了”这样的话,而这样说之后,妈妈并没有真的离开。这样做使得安安忍不住想象与她身体贴这么近的妈妈离开后的恐怖情景,这种情况下安安就会下意识地寻找离开的忧伤情绪。如果妈妈不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这种情绪就会固定在孩子心里,最终演变成为一种心理问题。

做好“分离适应期”孩子的身心护理

在分离期,孩子要独自一人面对幼儿园,心灵多少都会受到一些创伤。如果家长处理得当,孩子会很快地抚平伤痛,变得快乐起来。因此,在分离期家长要对孩子的心灵做精心护理,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第一、不要因为担心孩子会在分离的时候哭,就事先一遍一遍地提醒孩子别哭,只是和他说:“妈妈一定会来接的。”最好的办法是什么也不说,上学的路上和孩子说说笑笑,讲一个小故事,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到幼儿园后,暗暗给老师递一个眼色,双方配合好,然后果断地离开。

第二、如果孩子在分别的时候,抓住了家长的头发或衣领,不要让老师抱住孩子的身体强行抢夺,这样做给孩子造成的恐惧要比离别还严重。如果孩子抓住了家长的衣服或头发,家长可以将孩子抱在怀里轻轻抚摸着,慢慢将他的手从头发和衣领处拉下来,然后尽快地将孩子交给老师。如果孩子一直不放手,可以让孩子站在地上,家长蹲下来,两手扶着孩子的腋下,平静地对孩子说:“请放开。”如果孩子还是不肯,妈妈可以轻轻掰开孩子的大拇指,这样孩子的手就会松开,然后立刻将孩子交给老师,快乐地和孩子道声再见。

第三、如果孩子躺在地上打滚,就让老师蹲在孩子的身边,防止他爬起来再次扑到妈妈怀里。妈妈让孩子看到自己快乐的面容,然后再见,尽快离开。

家长如果能在分离期做到每天都能果断、愉快地离开,孩子就不会由于分离而产生心理问题。

--
---
不会用图片做签名.
----
2007-03-15 13:15:07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4802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