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小屋》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无将大车
无将大车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3284
魅 力 值:620
龙    币:6386
积    分:3539.4
注册日期:2006-04-12
 
  查看无将大车个人资料   给无将大车发悄悄话   将无将大车加入好友   搜索无将大车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无将大车发送电子邮件      

“后进生”成因探析
“后进生”成因探析
吴 吉
近年来,理论上对所谓“后进生现象”和“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已多有探讨,实践上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是,如果要真正认识“后进生现象”并行之有效地实施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还有两个基本问题没解决:一是理论研究并没有真正揭示和清楚阐明所谓“后进生”的本质及成因。“后进生观念”只是按单一的文化成绩标准或凭教师的感觉把握静态的、片面的、主观性很强的经验的东西。二是“后进生”转化工作缺乏科学依据和科学方法,仍然是传统的情感软化和消极被动地等待某种契机的出现,正因为存在这两方面的问题,才使我们在日益增多的“后进生”面前,在“后进生”的复杂心理面前,工作艰难却收效甚微乃至束手无策。本课题则将贯彻素质教育之原则,在众多“后进生”实例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当代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之理论,归纳出造成“后进生”的根本原因,,从而尝试解决“后进生”的本质及成因这个基本问题。
造成“后进生”之“后进”的原因比较复杂,每个个体又有各自的特点,但可归纳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原因两个方面。所谓内在因素,是指学生本身的“智力因素”方面的缺陷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缺陷;所谓外在原因,主要是指学生后天的生活环境不利影响和教育、开发不当。下面分项进行分析:
一、“后进生”之“后进”的内在因素调查分析
1、智力因素分析
“后进生”智力因素的缺陷是指他们在认识过程活动中的能力较差。如感觉不灵敏,观察力较弱,记忆力不强,思维水平不高等等,这些缺陷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只要某方面出现缺陷,将会产生连锁反映,影响智力的发展,使其成为“后进”的因素。
2、非智力因素分析
“后进生”非智力因素的缺陷是指他们个性心理品质方面出现障碍或病变,如性情懒惰,性格孤僻,意志软弱,怯懦自卑等等。这些病态的个性心理,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阻碍智力的发展,使其成为“后进”的因素。
3、二者的关系分析
以上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同一个心理活动的两个方面。学生在进行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智力活动时,必然有一定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特征存在,如果在个性心理方面出现障碍或病变,必然会影响认识活动的质量,造成能力的薄弱,不利于智力的发展;另外,智力活动的异化,认识能力的薄弱,又必然会防碍个性心理品质的优化,出现新的心理障碍或病变。二者就是如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成为“后进生”之“后进”的内在原因。
4、遗传素质分析
人生下来就有这样或那样的素质,它是形成各自特定能力的自然前提。巴甫洛夫根据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相互关系中的不同特点,把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分为三种类型:艺术型、分析型、中间型。并认为:以上任何素质类型的高级神经活动,都有可能使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然而在发展的方式方法上却可能各有特点。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至少具有八种智能,这八种智能的发展在每个人身上表现不同,有的智能发展速度较快,有的发展速度较慢,形成不同智能组合,不同智能组合表现出个人学习类型特性,因而表现了学生个人学习不同特点。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智能组合给予不同教育,发展学生优势智能,将优势智能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促进学生劣势智能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理论至今被众多的科学家、教育家所肯定,并广泛地运用在人才培养中。那么,我们在开发学生智力时,也应该尊重学生素质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类活动,使各类学生的素质觉醒,让他们的各种潜能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事实上,很多“后进生”在某些特殊能力上,比许多优生还要强得多,有的形体感觉特别好,有的乐感特别强,有的运动感觉形象鲜明,有的对文学如痴如醉,有的对昆虫特别感兴趣等等。如果我们能积极地创造条件,优化教育环境,端正办学观念,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各类活动,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培养,他们的优势智能必将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优势智能的发展又必然促进弱势领域的发展,从而促进全面的发展。然而,遗憾的是由于我们目前教育的局限性,还未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未能使他们的素质觉醒,未能使他们的潜能充分地表现出来。可见,“后进生”之“后进”并非遗传素质所至,在很大程度上是后天开发不当而造成的。
二、“后进生”之“后进”的外部原因调查分析
1、环境因素分析
这里所说的环境对“后进生”的影响,是指特定个人所处的具体环境对他所施加的影响,其中包括学生的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调查表明:有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从小营养不良,大脑神经细胞发育欠佳,体质也不好,学习很吃力。有的学生由于生活环境、教育条件的制约,在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5——6岁和13——14岁)没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影响智力发展应有的高度,很难跟上较高层次的教学,学习效果不佳。有的学生受家庭中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如养而不教,重养轻教;宽严失度,方法不当;言行不检点,身教言教差等等,使其心理出现障碍,影响学习。有的学生受社会某些不良影响,如坏书,坏习惯,低级趣味,追求吃喝玩乐等等,使其养成不良品质,必然造成学习低劣等等。
2、教育因素分析
我们的教育是乎走进了一个怪圈,老师向学生们倾注社会的期望,家长在他们身上寄托自己的理想,唯独没有给学生自己留下一席之地。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失去的可能恰恰就是他们自己。另一方面,说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可是导向机制却拼命地把学生往应试轨道上拉,各科教学都是企图把学生引入“标准答案”的死胡同,一批批在应试竞争中的失败者自然成了学校、老师和家长责备的对象。虽然他们也曾多次试图争取成为“应试”中的成功者,然而冷酷的现实却是不断地失败。要知道,学习的反复失败,毁灭的不是学习的分数,而是活生生的充满发展希望的人。那么,这种怪圈形成的根因在那里?调查研究表明:仍是陈旧的传统教育观念所致,它仍然桎梏着我们当今的教育,使教育改革举步维艰。主要表现在:
(1)、狭隘的智力观。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偏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强调语文和数理化等学科的教学,而忽视对学生其他能力方面的开发和培养,从而贬低了其他认知方式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认为学生的多种智能在传统的学业方面未能受到尊重,他们的特长可能难以被发现,这对于学校和社会都可能是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而多元智能观则倡导:真正有效的教育必须认识到智力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并使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音乐、体育、美术、历史、地理、社会常识等学科,对促进学生智力的多方面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值得我们深思的是:狭隘的智力观必然导致狭隘的教育内容,而狭隘的教育内容只可能培养出片面发展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甚至扼杀学生多方面的潜在能力,从而限制学生顺乎自然地良好发展。
(2)、片面的评价观。我国的学校教育评价(尤其是高考)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只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知识,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考核。因此是片面的和局限的,它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智力和教育测验应当通过多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教师应从多方面观察、记录、分析和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和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不同的课程、教材和教法,帮助学生“扬长避短”。测验的目的不应该是对学生分类,排名次,或者贴标签,而应该是帮助教师和家长认识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其潜能。应当明确智力测验是手段,不是目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组成的综合体。因此学校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也应当多元化,并使学校教育从纸笔测试中解放出来,注重对不同人的不同的智能的培养,应加大情景化考试力度,以发现每个学生在环境测试中显露的区别于他人的智能特征。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智力测验中发现自我的价值,使教师通过这一过程更加充分了解和认识学生的不同潜能特征,从而把握和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3)、陈旧的教学观。我国传统的教学基本上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辅之以枯燥乏味的“题海战术”,而忽视了不同学科或能力之间在认知活动和方式上的差异。这既违背了教学规律,也违反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教师应当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校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有适合学生特点的有效方法,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充分地发展。对教师而言,更为重要的是,不仅要辨认我们身心系统的智能,而且要认识到我们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和学习的“聪明环境”,使他们置身于积极、富有营养、充满刺激和交互作用的环境里,才能够持续地促进心智能力的发展。
(4)扭曲的学生观。传统的教育把学生当作是没有主体意识的物,是一张可以被人任意涂抹的白纸,是被教育塑造的的客体,就好像艺术家可以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极时耄、极流行、极浪漫的比喻)。在此前提下,学生的学习活动由教师、家长负责就是很自然的事,唯独没有给学生自己留下一席之地,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失去的可能恰恰就是他们自己。要知道,我们教育的对象──学生是人,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的人。而不是一张白纸,更不是一个装知识的容器。目前 “学校教育的最大弊端是过分突出教育的选拔功能,不正常的升学竞争扭曲了整个基础教育。”由此产生出一系列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的教育现象。在这些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的背后,反映出教育者对学生发展的认识——传统学生观的误区。
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智力结构和学习方式,所以,对所有学生采取同样的教材和教法是不合理的。并倡导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学校教育的每项改革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最大效益;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具有多元智能和不同的发展潜质,学校教育应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建构一种可选择性的教育以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潜质、不同学习方式和不同发展需求;学校教育必须以合作的方式和家庭、社区建立密切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广泛的学习与发展经验,使学生的学习与自身的生活建立真实而完善的联系。同时,多元智力理论还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即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并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相信所有的儿童都能学好。成绩差的学生,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所在学校的教育不适合他们,没有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造成的。学习困难学生可能是由于学习策略的知识与操作没有被激活并在学习中自如地使用造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指导。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的不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用他们自己所理解的方式去获取知识,以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需求,保障每位学生学习、享受教育资源和发展的权利。这样,不同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同样好的教育,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从而成为有用的人才。
(5)偏执的发展观。众所周知,传统课程设置只将语文、数学和外语看作“主科”,将体育、音乐和美术等视为“副科”,学校和家长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只重视语、数、外,而忽视体、音、美的现象,致使学生的体、音、美等多种潜能被压抑。而多元智能观则认为,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应该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时,发现自己至少有一个方面的长处,学生就会热切地追求自身内在的兴趣。而这种追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是学生坚持不懈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这正是熟练地掌握学科原理和创造发明所必备的品质。按照“短路理论”,如果缺乏创设相关环境和给予强化而不去唤醒我们的潜在能力,相关的神经功能就会衰退,这些能力就会自我衰退,甚至会消失。因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应明确在当前课程计划和课外活动中,包含了哪些在学生身上可以培养的多元智能要素,教师应致力于普及这些要素,确保所有的学生能够从中受益。在课程设计方面,不仅应重视学生不同侧面的智力,而且应拓展发展智力的空间,尽可能地发掘每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当每个人都有机会挖掘自身的潜能而高效地学习时,他们必将在认知、情绪、社会甚至生理各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
(6)、残缺的素质观。心理素质教育乃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能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大脑神经细胞的活动,加速智能结构的构成过程,使智能活动由被动状态变为积极的活动状态,极大地促进智力的发展。然而不少教育工作者,迫于教学竞争的压力,无力注意个性心理品质的优化在开发智力和提高教学效率中的积极作用,而采用拉长学习时间,做不完的作业,过于频繁地测验等违背教育规律的方法,致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缺乏充实的精神生活,造成思想上的空虚,情感上的压抑,严重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好,被视为“差生”,使其心理出现障碍,产生自卑感,感到前途渺茫,而丧失信心,有的变得冷漠,有的离家出走,甚至有的绝望自杀。显然,“情感上的维生素缺乏症” ,在我们的学校教育明显地存在着。因此,如何在研究科学的教学过程和开发智力的渠道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意志、兴趣等积极因素在开发智力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潜在作用,以医治或预防这种“情感上的维生素缺乏症” ,是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综上所述,“后进生”之“后进”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遗传因素和后天努力是内在因素,环境和教育是外在条件。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后进生”之“后进”的根本原因。但必须指出:对于每一个健康的儿童来说,就其素质,特别是脑的特点而言,都是具有发展为顺利学习所必须的一切能力的可能性的,关键在于他的社会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而教育的条件乃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一种系统的、有计划的积极影响,它在学生智力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由于我们目前的教育还处于素质教育的初级阶段,基本上还是淘汰式选拔教育,那么“后进生”的产生就是必然的结果。因此,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素质教育体系,才能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扭转目前“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的尴尬局面;只有创建科学的、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各类人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从而才能根除滋生“后进生” 的土壤,这正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认真研究,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重构》 霍力岩 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美]joe l.kinheloe《多元智能再思考》 霍力岩 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美]LindaCampbellBruceCampellDee.Dickinson.《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王成全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孩子是一粒种籽,做教育本质上即是做环境。
做一个好环境,让孩子自然而然地成长。
2008-06-02 12:15:58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356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