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 级:资深长老 |
经 验 值:8112 |
魅 力 值:631 |
龙 币:12746 |
积 分:7384.1 |
注册日期:2005-05-25 |
|
|
|
教育孩子要忘掉“家长优势”
我检讨,我比较欺负孩子
为了避免孩子的厌学、叛逆等心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忘了自己的优势。
11上午,烟台新闻中心新闻发布厅座无虚席,近300名家长把仅能容纳260人的发布厅挤了个满满当当,他们或记笔记或录音,认真倾听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王培东老师剖析孩子的厌学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听她如何开出预防孩子厌学情绪的良方。 0 ~; s+ V% l/ q, ~
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参加本次讲座的小学生家长占一半,初中生家长约占1/3,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相当重视。然而,很多家长之前虽然研究过教育理论,也懂得不少教育理念,但是具体操作中遇到细节问题时却又不知道怎么办了。
孩子逃避学习,哪个家长不心急,离“纠正和预防孩子厌学心理讲座”开讲还有半个多小时,家长们便陆续赶到,有的家长甚至从莱州、莱阳、牟平等地赶来。一位栖霞的家长无法准时赶到,焦急地给记者打来电话,希望不要将迟到的她拒之门外。记者发现,在听讲的家长中还有两位来自外地的游客,他们在烟台旅游期间看到本报要举办纠正孩子厌学心理的讲座的消息后,便也报了名。还有一位家长是孩子的姑姑。原来孩子的父母离婚后,孩子一直寄养在奶奶家中,家中的姑姑便成了主要教育人。
讲座开始前,王培东老师先请几位家长讲述了他们在教育孩子时遇到的问题。芝罘区赵女士的儿子今年读初一,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要逼着学,常常坐在写字台前,从周六磨蹭到周日,才能把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写完。莱州的王女士说,她的儿子偏科严重,家长一提英语他就恼,暑假王女士为他报了英语辅导班,希望对他有所帮助,可他就是不去参加。家住幸福的王女士的孩子今年上初中,从五月份开始,突然害怕上学,每天早晨都要向她哀求:“我不去上学了行不行?”王女士请专家为孩子做了一段时间心理辅导,刚有点起色,不知为何最近又开始逃避学习。
针对家长们的困惑和面临的问题,王培东老师分析说,孩子刚出生时对世界的探知欲是很强的,人的本能是爱好学习的,但在成长过程中受环境、学校、家长等人和事物的影响,学习的欲望产生变化。主要是6种心理原因使他们产生了厌学情绪:动机缺失、需求不足;兴趣转移、兴趣不足;学习无望、信心不足;恨屋及乌、信任不足;家庭变故、情感饥渴;负担过重、物极必反等。随后,王老师又对症下药,为家长们介绍了纠正孩子言学行为的办法。家长们纷纷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纸笔进行记录。有位家长则带去了录音笔,“记录”下了整个讲座。
孩子未达到预定目标,奖励还是打击?
在应试教育下,家长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孩子的分数和名次了。讲座中,王培东老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曾有位家长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考试前许诺孩子:“你要是考第三名,我就给你买个MP3。”孩子一听很高兴,他确实努力了,但最终未能达到家长的要求,只考了第八名。家长恼了:“考成这样,还想要MP3?”孩子的成绩从此一蹶不振。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以物质奖励刺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王老师提醒家长,当孩子未能达到理想目标时,千万不要像上面这位家长一样。其实第3名和第8名只差几分,孩子也努力了,这时家长如果不给予鼓励,而是言语打击,他的话只会传递给孩子一种失尊感。孩子会想:“我是失败的,我学不好。”从此他便会对学习产生一种失败情绪。而对学习及其孩子的成长而言,名次不应是追求的目标,相反保持积极的状态极为重要。有调查显示,上学时前10名的学生一般从事科研工作,出类拔萃的少之又少,而第10名以后的则很多成为了大企业家等其他成功人士。大人物在成名后常常坦然甚至自豪地回忆读书期间的失败,这也从一定程度说明分数和名次并不能证明一个人的能力。第1名和倒数第1名只有分数差距,最后成功的并不一定是第1名。如果孩子考第3名却心情郁闷,毫无信心,他(她)进步的可能性就很小了,而且对待其他事物的态度也会很消极;相反如果考第20名但心情开朗、学习劲头十足,将来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经常有家长说:“我的孩子很聪明,但是他从来没考过第一名,我怎么教育都不管用。”王老师认为,有这种思想的家长是不会教育的家长。无数次的打击以后孩子会慢慢养成一种消极心理,即失助感与失尊感。这种感觉不是天生的,是家长培养的。在厌学群体中,此类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与打击孩子相反,家长应该适时鼓励孩子,降低孩子的学习目标,“能挑千斤给八百”,让孩子自己比自己,从自身变化中体验成功。“我的孩子考进高中的实验班后,我给她的目标是最后一名。我对她说:‘即使是最后一名,你在我心中也是成功的。’但她从来都考得很好。”王老师说:“降低目标其实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种策略,事实证明,它比给孩子制定过高的目标要有效。”
无论孩子现在的成绩是多少名,只要他(她)有进步,鼓励永远比批评有效。曾经有个男孩成绩非常差,班里的任课老师都放弃了他,把他交给了体育老师,这位体育老师为了鼓励他,让他担任“体育班长”,交给他力所能及的任务,顺利完成了任务后,男孩慢慢找回了自信,并努力学习,最终考上了大学。 1 J; g+ R4 f+ q5 }
想让孩子好好学习,先学会“曲线救国”
在现场调查中,绝大部分家长承认,与孩子沟通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讲如何学习的大道理。王培东老师提醒家长,让孩子好好学习的方法很多,讲道理是效果最差的一种,如果实在要讲,一定要选好时机。
相信每位家长教育孩子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刚说了几句道理,孩子就顶了回来:“我知道啦,你不要再说了!”并拿腿就走。留下家长一人干瞪眼。这时,有的家长会实施家长的特权,把孩子揪回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大讲一通,事实证明孩子一点也没听进去,家长完全是说给自己听的。这就是一种失败的沟通。王培东老师认为,这种情况下家长的正确做法是立即停住不讲,当孩子真正需要家长帮助或者情绪较好、能听家长说时再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讲座中王老师提出,家长们要学会“曲线救国”,不一定谈学习才会让孩子学习成绩变好,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更重要,经常与孩子做做游戏,外出游玩等是不错的选择。王老师辅导过一个厌学男孩,前不久男孩的母亲要带着他去参加同学聚会,顺便让儿子放松一下。临行前她给王老师打来电话:“这段时间我该跟孩子说什么?不该说什么?”王老师告诉她,既然是让孩子放松,一定不要提学习,在他表现好时,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大张旗鼓地夸他。随后王老师找到这个男孩,告诉他:“你妈妈是女人,也不认路,力气也不行,你是男子汉,一路上你一定要照顾好她啊。”男孩一听保护母亲的责任落到了自己肩上,很高兴,一路上看地图、拎行李,表现得非常好,得到了母亲同学的频频赞扬,自信心倍增,与母亲的关系也大为改善,再跟他谈学习的事,也比较有效果了。
“虎父”为何教育出“犬子”?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是某方面的专家,教育出的孩子却非常厌学,尤其是家长擅长的那一门。这是为何呢?王培东老师认为,这是因为家长的强势压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要适当收起自己的“锋芒”。
有位家长便吃了在孩子面前太过强势的亏。他是位数学老师,孩子刚开始学习,就为他补习数学,结果孩子的数学考得最差。到最后,这位家长开始怀疑孩子的智商:当他第一遍给孩子讲解题目时,孩子明白了一部分,讲到第十遍时,他竟然一点都不懂了!这位家长找到王培东老师时说:“估计孩子的智商不够,你看着办吧,我是没有办法了。”王培东老师听了这位家长的教育方法后,很严肃地告诉他:“讲第一遍孩子会觉得你在帮他,讲第二遍孩子就会觉得你瞧不起他,讲第十遍时你就把他的脑细胞全部扼杀了。”事实也证明,这位家长的教育方式确实不对,王老师与孩子沟通时发现,这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他的生物能考满分。当问起原因时,孩子说:“因为我爸爸不懂生物。”由此可见,强势的爸爸给了孩子多大的压力!
王老师告诉家长们,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博士的孩子学习成绩照样一塌糊涂。孩子在家庭中是弱势群体,由于吃穿住用行全部依赖家长,他们从小就学着看家长的眼色,因此当家长的强势表现得很明显时,孩子便会表现得非常“弱小”,但他们的内心渴望平等和自由,久而久之便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带来厌学症状。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忘了自己的优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