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 级:资深长老 |
经 验 值:3284 |
魅 力 值:620 |
龙 币:6386 |
积 分:3539.4 |
注册日期:2006-04-12 |
|
|
|
莫给孩子“当头一棒”
孩子,你到底有多棒
——幼儿教育大家谈
时下,在幼儿教育的大花坛里盛行着“孩子,你真棒”、“你太有才了”、“你真了不起”这么一阵风,这些话几乎成了家长和幼教老师的口头禅。如果留心观察一下,不难发现,这些话是根本不负责任的,表现为:a.不管孩子做点什么事,也不管做得怎么样,先来一“棒”再说,大有“礼多人不怪”之意,如吃个水果、穿穿鞋子、擤擤鼻涕、胡乱地画几笔等。万一孩子把被子叠得很整齐,或者主动去值日、帮助别人,那该怎么“夸奖”呢?b.不管孩子是3、5岁,6、7岁,还是10来岁,不管大小,千篇一律,都是迎头一“棒”,似乎孩子们都是一个模板铸造出来的。c.“棒”完之后,又去“帮助”孩子:这儿不好,那儿不是,应该这样,不该那样。直“帮”得孩子不耐烦了,大人还意犹未尽。孩子一使性子,就要犯别扭。于是矛盾发生了,刚才的“真棒”就真的变成“当头一棒”了。d.有的人看见孩子不分青红皂白就先“棒”几下;有的则专门盯在孩子身后,这样一“棒”、那样一“棒”,直闹得孩子心乱如麻、情绪激荡、大喜大悲、晕头转向、不能自持为止。——真操心啊!
“都这么操心费力了,怎么又给扣上一顶‘不负责任’的帽子呢?”先不做争论,免生口角。试问:时时刻刻在说“你真棒”,效果怎么样呢?孩子到底有多棒呢?孩子的表现是唯一正确的答案。等孩子稍大一些,答案会更加清楚。——孩子成长的事实是不容任何人狡辩的。
据我家访、观察的事实和分析,在“棒”下长起来的孩子,其概貌如下:a.造成心理依赖,迷失自我、不能自持。b.造成心理恐惧,寻求自我保护,情绪消极惰怠。c.形成“自我中心”的心理,我行我素,拒不合作。d.造成心理混乱。这四种心理现象的共同点是:难以认同他人的价值,自然也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其行为常常表现为走两个极端,矛盾多多、是非多多,很难适应并融入新的环境。如此“棒”下去,轻者,造成心理问题,重者,酿成心理疾病。虽说孩子的智力无碍,虽说孩子在学龄前学到些许知识,而入学后的求知绩效势难提高,并且越长大越明显;孩子的品行也随之越发地平庸下去、低俗下去,甚至败坏。
有这么严重吗?——别小看这几句“夸奖”,因为它们狂风席卷,使用频率特别高。我们不妨试着分析一下,它们能对应上孩子的哪些行为表现呢?其中有多少“真”、“实”的成分呢?比如,孩子拿了一幅自己画的画笑嘻嘻地让我们看,毋庸置疑这首先是在向我们讨要夸奖。我们应该蹲下来先听孩子讲,与他们一块欣赏;或夸奖如何如何好,或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或说“不错,继续努力”、表示一个基本态度,这样,孩子基本上就满足了。而这个基本态度一定要根据孩子的整体状况和当时的情绪来表示,以略高于其心智,起到引领作用为最佳。如果哇的一声“你真棒”,则把孩子的情绪、想象力、技法、色彩等一下推到极致,是否注意到教育的连续性和阶梯性了呢?孩子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哦,这样做就是真棒啊,太容易了!”如果是他们心血来潮、粗制滥造、一挥而就,岂不是褒扬了缺点,把孩子心性引向贪功好胜了吗?其实很多时候说一句廉价的“你真棒”是最为敷衍了事的行为,孩子是感受不到我们的重视和尊重的。在为时不远的某一天,孩子会感觉到“你真棒”的夸奖的虚假,因为它的实质就是不把孩子当人看。夸奖、鼓励、赏识是必要的,但也是过犹不及的。
由以上分析可知,那样的夸奖是虚伪的、盲目的、肤浅的、无度的,有时是自相矛盾的,其正面效果是短暂的,负面效果是久远的。因为它们是情绪化了的东西,毫无尺度可讲,像麻团一样乱,像一个硕大的气球一样可以无限膨胀;日复一日地如是说,结果,孩子们要么傻呵呵地乐,要么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要么矛盾、彷徨,从而失去了成长的方向。虚伪的“赞词”让早春的花蕾蒙上了层层尘埃,人生的累累硕果只能是花的梦想。古今中外真正高尚、有品位、有才学、有胆识、有所建树的人,无不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结果。治病要对症下药,教育要因材施教。夸奖孩子的语言千千万,奈何非像江湖郎中卖狗皮膏药似的常喊“你真棒”呢?这种情绪化的夸奖法,虽说目的不错,而结果却事与愿违。因为它无视孩子们的共性特点,在不知不觉中违背了教育规律。
孩子们的共性特点一般是:富于感性,缺乏理性;喜好直观,不善分析;注重感觉,没有目的;经验甚少,不辨是非;好动不好静;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心态活跃,偶然性大;易受外物刺激;天生私性,索取欲强;无秩序感,一盘散沙;表现欲强,感情用事,容易情绪化等等。这些特点决定了孩子们具有肤浅、多变的特质,其心性极易浮漂、被虚化。若恰当利用之,这些特点将是一笔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而盲目的夸奖恰好激发了其中的于孩子成长不利的一面,加大了其情绪波动的幅度,增加了其行为的偶然性,助长了其心理的不稳定性,即虚浮;这恰好违背了教育首先是“养正”人性的这一基本规律。天地之间,日月生辉,自有浩然正气;人的心性之中,阴阴阳阳,自有取舍之理;教育参与其中,本该明察秋毫、疏“阴”导“阳”、引领正气,而类似“你真棒”这样的夸奖却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其乱人心性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不可取的。如此精神上的“积极引领”与当今物质上的“极大丰富”刚好配成一对,里应外合、双管齐下,孩子们再也找不到实实在在、安安静静的成长机会,只有在虚浮的网罾中苦苦挣扎。难怪专家有言:现在的孩子是“吃”出来的营养不良,“夸”出来的心理失常,“教”出来的笨蛋草囊;更难怪年轻的父母们东奔西走、迷失了方向。——教育乃国之重器,真不知将何以安放。
所谓“开化”,即孩子的成长为“开”,我们的疏导养正为“化”。无论孩子的心性“开”得早晚,都要把它“化”向人性的一边,不使旁逸斜出。其心性每“开”,都有一些标志性的语言和动作,而他们所有的表现都是在通知我们去“化”,不具备“火眼金睛”和身形百变的神通是很难做到的。至于鼓励孩子,让他们积极自信、精神饱满,这很容易;而保持这种精神势头、特别是自觉保持,直至形成心理和习惯,则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首先要发挥它“化性”的功用。这需要大家齐心协力,用慧眼来观察,用理智来思考,炼石补天一般不断创造出有效的引领技巧,决不是草草率率的一句“你真棒”就能了事的。实事求是地说,教育是一项洁净而又精细的巨大工程,不能掺沙使水,不能模模糊糊,不能想当然,不能鹦鹉学舌,不能比葫芦画瓢,它需要我们呕心沥血、付出细腻的感情。
综上所述,在教育过程中鼓励孩子、夸奖孩子的原则和方式可描述为:以养正心性为目的,以孩子们的基本表现为依据,在孩子们需要时,以明朗、虔诚的态度,以简洁、细腻的语言,实事求是地进行描述性评价或渐次深刻的道理分析,给孩子带来真情实感,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说明:a.对于小一些的孩子,如果想指出他的不足,不妨把我们惯有的“好与坏”的逻辑思维转变为“这样不错,那样或许会更好”的思维方式,以减少不经意的批评,减小对他们的成功感的破损。b.尽量避免走马观花式的夸奖。c.孩子不需要时不去夸奖、不给予帮助,以减少干扰,使他们静心安享成功之乐。d.引领心性时,以略高于孩子的心智为宜。e.夸奖时要学会对事不对人,给孩子们提供思考、认可的心理过程。——夸奖的实质在于引领其态度,批评的实质在于改变其态度,两者指向同一目的:心理的形成。幼教的实质就是态度对态度,以实现心理的沟通和强化。对于某些孩子来说,批评和夸奖没有多大的区别,这是只“开”未“化”或“化”错了的结果,这就需要我们关注个性特征、因势利导、想方设法、充分展现“身形百变”的教育艺术了。
另外,“你真棒”的夸奖方法也不是毫无用途,3岁以前的孩子尚可一用,3岁以后的孩子正处在含苞待放、放手静养之时,最好不用。孩子们在一天天长大,我们的教育一定要养正祛浮,随时把住他们狂跳的脉搏。我们要追求必然,关注偶然,以养正其心理为准则。
只看孩子们的表像,快乐和虚浮有什么区别呢?慧眼识得真金在,理智夯实百年基。但愿这一阵“你真棒”的热燥之风赶快“刮”过去吧,稚嫩的花蕾需要雨露、需要和风,需要细腻、需要清静。
——这是日日新学堂进行幼儿教育的小小“一角”。(石老师)
|
|
-- 孩子是一粒种籽,做教育本质上即是做环境。
做一个好环境,让孩子自然而然地成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