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 级:资深长老 |
经 验 值:8415 |
魅 力 值:1500 |
龙 币:14013 |
积 分:8319.9 |
注册日期:2005-09-06 |
|
|
|
在所有教育中,自信心的教育成本最高
中国人的教育,大体是相信基础的,所以从小就给孩子很大的压力,很高的要求。
希望孩子成才,这个心理可以理解,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精英社会的背景中,父母面对较大的竞争压力,就会格外期望孩子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很少有人去想,这是否和教育原初的理念,是否相悖。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人有求知的本能。因为有了这种本能的东西,所以学校才是必要的,一个孩子,即使家长不给压力,他也是会求知的,虽然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求知欲不一样,有的早,有的晚,但作为本能的东西,是阻挡不住的。想让孩子放弃这种本能的唯一的方法,就是让他厌恶。
比如吃饭,是本能,但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吃的不够多,不够营养,就一定要生喂,结果就会导致孩子患上厌食症,或者失去控制地贪食。
我并不是说,本能的东西不需要引导。但中国式的“引导”很可怕,往往可以按诈骗罪论处。一个孩子在知识的选择上没有任何自由,大人连蒙带骗,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放弃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去学家长感兴趣的东西。
坦率说,一个人在孩子的阶段,优秀是不重要的,就像一个少年,说他性感是不恰当的一样。孩子最重要的评判标准是正常,拥有正常的心态,正常的求知欲,正常的好奇心,正常的自私,正常的淘气,正常的懵懂……这些都是健康的,相反,少年老成,有不恰当的知识储备,不恰当的早熟……这些,都应该看成是心理危险的预警。
我有一个很切身的例子,我的一个好朋友原来是吉林省“少年书法家”,书法作品获得过全省大奖,但成年后,居然不会写毛笔字,钢笔字也很差。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我见过高考语文考满分的,其实后来和大家也都差不多,语文水平并不更高。中国人过去考状元,要背几十万字的书,但真的有用吗?我采访过恢复高考后北京第一个状元郭方先生,他说,历史上状元的成材率远远低于普通人,即使他自己,他也不认为自己成功,他说,我能干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已经足够了。
有的家长会认为,过于注重基础,至少是没有坏处的,孩子反正是玩,玩得有意义不好吗?
其实不然,过多的基础东西会让孩子的自信心受挫,当他总是处于对自己不满的状态中,他的创造力就会受到限制。在所有教育中,自信心教育的成本最高,因为它需要经常性地维护,一旦不维护,就有可能出问题。一个孩子正常地玩,正常地游戏,那是他寻找自己的必然的一步,如果取缔了这些东西,他对自我的认知就是不完全的,将来在社会生活中会遇到障碍。没有人可以在人类丰富的知识成果面前而不感到自卑,特别是大人会把压力同时带给他。
许多中国家长是控制不住偶尔殴打孩子的,这种习惯很可怕,因为殴打对孩子的自信心的影响非常大,甚至可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
那么,一个孩子将来不也是要到学校去学习基础知识吗?难道他和同学不发生殴打的情况?他不会受到其他的孩子的欺负?
其实,这应该这样看:家庭不能改变社会的法则,社会也不能改变家庭的法则。在家庭,父母就是爱孩子的,让他受到充分的爱的教育,不殴打他,多维护他的自尊,不给他不必要的压力和负担。在社会,父母应该放手,让他自己去适应社会的规则,即使他受到了挫折,他也有倾诉的场所,有可以信赖的人,这对于他恢复自信非常重要。
在美国高考中,成绩排在第5位,第1位考评的是Leadership,这在国人看来太虚幻,我以为这是把握了教育的真谛。一个孩子有了Leadership,才是社会所需要的真正的人才。一个人有知识,他可能成为科技狂人,或者恶魔,而有了Leadership,他才是一个有独立判断精神的真正的人。教育应该面向人格,我们是在培养技术合格的人,而不是培养人的合格技术。
不否认,中国学生的基础往往比美国学生好,但自主学习的精神和对学习的热爱,并不比美国人强,特别是许多中国人少年时学习不错,但长大后因为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成人阶段就基本不读书了,完全吃老本,而许多美国人却能一生都坚持学习。比如盖茨,他一周能工作90多个小时,像这样技术狂人,在国外是很多的。在软件行业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国人说自己很行,其实不行,印度人说自己不行,其实很行。中国人自己总标榜自己聪明,以自己基础好为骄傲,其实真正伟大的发明有多少是中国人做出来的?今天国际的高科技领域,华人才占多大的百分比?如果从人口的成材率来说,就算是只计算中国城市人口,那也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很多老师宿儒,真一沟通起来才吃惊地发现,他们的思辩能力如此低下。
教育一定要面向世界,我个人的感觉,中国教育至少落后西方50-70年,我们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根本没引进来,大家没看到它好的一面,不知道如何去实施,就盲目地去否定它。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如今也是著名中学教师了,她一说教育方法,简直能让人昏倒,都是功利主义伎俩的整合,对于一个教师来说,难道培养几个本科生就是成绩了吗?这种拔苗助长、不对孩子一生负责的教师,是中国教育的暗伤。
其实,今天本科生也不好找工作了,所以,上不上大学,关键看孩子自身的意愿。如果他能在求知的道路上钻下去,有足够的自信,那么他同样可以成才。依然走千军万马当博士的道路,并以牺牲孩子自我、天真与自信为代价,未必值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