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小屋》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jishimin
jishimin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正式居民
经 验 值:246
魅 力 值:75
龙    币:363
积    分:244.8
注册日期:2009-01-05
 
  查看jishimin个人资料   给jishimin发悄悄话   将jishimin加入好友   搜索jishimin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jishimin发送电子邮件      

我码了些字,请关心自己孩子智力成长的家长朋友参阅,......
神经刺激ABC

神经刺激同健脑按摩一样,也是以协助运动方式进行的“益智生理运动”训练,它所运用的载体或称工具是“游戏”。
神经刺激是借助游戏的方式,对幼儿感觉器官进行刺激,帮助幼儿发展(听、味、视、触、嗅)各种感官能力,在促进幼儿智力发育的基础上,经过“动、静、思”三个紧密相连的环节,不仅让幼儿得到觉察能力的训练,还要使幼儿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活跃和经常,最终达到增厚幼儿大脑皮层,开发幼儿智力潜能之目的。下面就相关问题予以简要阐述。
一、为什么以游戏为工具进行智慧的训练
我们以协助运动方式对幼儿进行“益智生理运动”训练,为什么所运用的载体或称工具是“游戏”而不是其他?原因其实很简单,即游戏是学习,而且是最适合幼儿的学习方式。
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已经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幼儿教育之信条。但在事实上,包括美国在内,让幼儿通过充足的游戏时间和材料,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学习、提高,也呈现着普遍下降的趋势。幼儿园教室中的游戏在迅速减少,使用笔和作业纸的现象在急剧增长着。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伴随着“终身教育”概念的出现,开始于20世纪60—70年代的“智力开发”,早期教育成为热门话题;面对学业压力,“望子成龙”的家长希望通过“提前开始”的学习,用提前起跑的方法,使自己的孩子不输在人生起跑线和跑道上;托幼机构为了生源而迎合家长们这种急功近利的要求,甚至组织“双语”学习班而推波助澜。另一方面,婴幼儿生理、心理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婴幼儿具有人们先前没有估计到的学习潜力和身心发展的可能性。这为社会试图把正规的学校教育向下延伸以解决“知识爆炸”的问题提供了依据和可能,一时间学前班比比皆是。这种现象与幼教领域占统治地位的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是吻合的。即便在幼儿园有游戏,也往往是更多地被教师用作传递知识经验、巩固与强化知识技能的媒介,作为激发与维持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与注意力的载体。幼儿教师像上课那样确定“有教育意义”的游戏主题,指定并且分配幼儿在游戏中承担的角色,想方设法地让游戏向着预先设计好的方向发展。现今在中国颇具影响的蒙台梭利教学法也是如此。
在蒙台梭利学校,幼儿通过她从游戏中抽取的自选与操作材料等因素,结合她为幼儿设计的发展任务,形成了以教具为核心的著名的蒙台梭利教学法。帮助幼儿发展感觉、知觉、语言和读、写、算等智力的基本技能以及肌肉和动作能力等。但是,在蒙台梭利学校,幼儿是只有“工作”,而没有游戏。蒙台梭利虽然为儿童提供了可以自己选择的活动,但她却规定了对材料的使用方法与程序。她只强调感觉经验对概念形成的作用,公开贬低想象与创造的作用,认为幼儿的想象会妨碍智力的发展,导致心智的混乱。她曾明确反对幼儿的想象游戏,认为这种游戏只会使幼儿沉迷和幻想。(蒙台梭利教学法诚然有上述的不足,但她本人依然是伟大的幼儿教育家)即便在引进蒙台梭利教学法进行了中国式的改良,但是其基本的指导思想并没有真正改变。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儿童生来就具有对环境进行探索、研究的本能与冲动。在这种原始的本能与冲动的驱力作用下,儿童主动地与环境相互作用,获得经验。经验是学习的基础,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的主动探索与尝试行为和环境的反作用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结果。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就是“活动”,儿童的活动是他们经验的来源。游戏是幼年期主要的活动形式,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经验,形成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理解。
从经验主义角度,杜威认为,教育应该以儿童的本能和冲动为出发点,通过“游戏活动”使他们得到新的发展。儿童现在的生活就是有价值的生活,而不仅仅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他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够唤起儿童的思维,学校必须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景、情境。杜威把思维过程分为五个步骤:A、疑难的情境;B、确定疑难的所在;C、提出疑难的各种假设;D、对这些假设进行推断;E、验证或者修改假设。由此出发,他把幼儿教学过程也相应的分为五个步骤:一是老师给儿童提供一个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经验相互联系的情境;二是儿童有准备地去应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三是使儿童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四是儿童自己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加以整理与排列;五是儿童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设。杜威所提出的以上幼儿教学方法(过程),就是教育历史上著名的“教学五步”。有人评价说:在美国,有了杜威,儿童才真正从压迫天性的教育中获得解放,教育才跨入了新的时代。
在杜威的实验学校,所提供的材料并不是包含预定结果的“课本”,儿童与材料和情境的相互作用往往并不是朝着教材和教师预先设计的方向发展,儿童的自发性受到鼓励,幼儿可以用材料为支持,构建他们自己关于社会与物质世界的经验。在学校中,想象游戏和角色游戏被认为是有价值的,是成人生活的象征性的再现和模仿。幼儿通过这类游戏,再现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亲眼目睹的成人生活,从而深化与扩展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与理解。
我们认为,杜威所讲的唤起儿童的思维,实质上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的一种训练方式。既给幼儿提供了一种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美国教育学者贝斯特讲: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
我们之所以推崇杜威的教育哲学和把教育理念与实践予以贯穿的教育方法,并把“游戏”用做工具对幼儿神经进行刺激,主要缘于以下考虑:一是基于格罗斯倡导的幼儿进行游戏是生理本能需要,是对生来不完善的本能所进行的练习;二是基于伯莱因倡导的幼儿进行游戏是认知、情感需要唤醒,以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最佳唤醒水平的需要;三是基于卢梭倡导的“人性本善”的儿童观,在幼儿教育上要“归于自然”。游戏作为人生幼儿时期的自然活动,可以使人内在的善良本性得到发展。游戏不仅有益于幼儿身心各方面健康地发展,而且可以为将来的成功与幸福奠定良好基础;四是基于当今脑科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包括儿童心理学先前的研究成就。幼儿通过参与家长和老师很少干预的游戏,能够养成独立的态度和自我创造的精神,提高审美的能力与趣味,得到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胜任性体验,特别是得到驱力愉快的生理快感。即由于身体活动的需要和中枢神经系统维持最佳状态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美妙感觉。与此同时,幼儿通过参与家长和老师很少干预的游戏,能够使幼儿大脑享受到神经生理学意义上的有益刺激,进而激活幼儿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在满足幼儿思维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达到开发幼儿智力空间的目的。
比如,幼儿通过参与角色扮演这一特殊的游戏活动,模仿医生给病人看病;模仿护士给病人打针;模仿妈妈给孩子喂药。幼儿一般自己充当占据主导地位的“医生、护士、妈妈”,而让布娃娃充当配角“病小孩”。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再现的是自己现实社会生活中曾经的生病经验。在游戏中,幼儿不仅得到主体性感觉,还伴随着幼儿语言的练习,是边说边玩,自言自语。当出现以幼儿为中心的想象性言语独白时,如“孩子不要害怕,我打针不疼”;“乖乖(宝贝)不要哭,这药不苦”。则表明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想象力得到丰富,思维正在受到和已经得到有益的训练,智力和身心获得一种本能的、自然而然的发展。
依据“以人为本”的原则,我们认同游戏活动的本质简言之就是“主体性活动”的观点。让幼儿“以我为主”的想怎样玩耍就怎样玩耍,要把幼儿看作具有独立性的个体,使幼儿的游戏活动得到尊重,成人不要进行过多的人为干预。只要这样,才能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才能真正实现用游戏做载体,对幼儿进行“智慧的训练”。
经过训练的智慧乃是力量的源泉。接受过包括以游戏为工具的智慧训练的幼儿,其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智力空间必然宽泛,并是具有创造性之个体。
需要申明的是,我们所指的游戏是此游戏,即Play,而非彼游戏game(规则游戏)。“Play”这种游戏包括的行为非常广泛,规则游戏含在其中。一方面,游戏的目的在于行动的过程而不在于结果;游戏不是一种严肃的、追求外部目的的活动;游戏的本质是手段超过了目的。另一方面,能使幼儿得到愉快的体验和满足。学前期的幼儿,神经系统的活动处于不平衡状态,兴奋强于抑制,只要不把幼儿捆绑起来,他们就会在吃饱喝足之后,总是在动动手,踢踢腿,伸伸腰,这种好动行为就是兴奋性强的外在表现,是一种生理需要。幼儿的骨骼肌肉需要适宜的活动,以便得到充分的血液,进而得到充分的氧气和养料。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地变换动作、姿势,可以多次重复他们感兴趣的活动,而且这样的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任何限制,在小脑的指挥下,幼儿通过游戏活动,使骨骼肌肉得到活动,并享受到肌体舒适的快乐感受。因为小脑与中枢神经系统及情绪控制中心相联系,同时又使幼儿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并将中枢神经系统维持在最佳唤醒水平。
为此,我们主张:不管幼儿想玩什么游戏,是与家长、老师、小朋友一起玩,还是自己单独玩耍,只要不会伤害到幼儿的身体或造成物品的损坏,成人或父母都应该给予支持和帮助,有时间则要参与其中,而不应该限制,更不应该阻止。
二、游戏与学习
对幼儿来说,什么是学习?看书、识字、做习题是学习。搭积木、过家家、玩拼图等都不是学习。其实,这样看待幼儿学习的观点是错误的。
游戏是儿童学习的方式。也是成年人对儿童进行教育、传授知识经验的方式和契机。当然,有些教育机构(幼儿园)以早期智力开发、早期教育为借口,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知识灌输”也是不妥当的。
实际上,幼儿早期的智力开发并不等同于早期学业知识技能的训练。美国幼儿教育专家莉莲•凯茨认为:对学前儿童进行学业训练是“危险”的。她从以下五个方面论述了这种危险。一是早期的学业训练在使幼儿获得有限的学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损害了幼儿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与态度;二是不能适应每个幼儿的学习需要和特点;;三是造成幼儿自信心的损害,对心智发育尚不完全的幼儿提出完成学习的任务,会让他们感觉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四是减少了幼儿参与社会性交往活动的时间过程,不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五是减弱了幼儿自发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针对上述危害,莉莲•凯茨开出的药方是:用非正式的以智力提高为方向的项目活动来进行幼儿园活动课程设计,以改变以学业为方向的幼儿园活动课程设计。
现实生活中,早期学业知识技能的灌输是很普通的现象。其实,要求幼儿放弃以游戏为特征的基本生活,花费大量的时间反复记忆认读那些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的字母及文字符号,演算和背诵那些他们难以理解其实际意义的习题与诗歌,所满足的仅仅是幼儿家长向外人进行夸耀的虚荣心,所做到的仅仅是对以后学校教学要求的暂时适应。这种有违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做法,不能真正完成为接受下一阶段教育做好准备的任务。大量研究表明,真正有助于幼儿适应小学及小学以后生活的并不是在学前阶段掌握了多少读、写、算初步知识与技能,而是主动学习的经验,接受知识的渴望及是否具有宽泛地接纳知识的智力空间和人际交往的技能。
我们认同,传统的以对人类所积累的社会知识和经验的传递、接受与复制为特征的教育模式,在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的情形下,面临巨大的挑战。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急剧增长使得人们必须从过去的注重以记忆和模仿为特征的学习转向注重以多样化和创新及实用为特征的学习。
如何从过去的注重以记忆和模仿为特征的学习转向注重以多样化和创新及实用为特征的学习?我们认为,不应该简单地用“终身学习”来应对,更不应该将学业提前到幼儿期,并对幼儿进行灌输式的知识传授。而应从幼儿开始,注重向幼儿提供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并同时向幼儿提供接受知识的渴望和更广阔的智力空间。以便今后让幼儿可以进行多样化选择,学以致用的获取知识、创新性的运用知识,在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后,取得相对应的合理回报。
我们非常认同游戏即学习的观点。因为游戏是达到我们重新设计教育目的的有效载体,是发展幼儿主体性的适宜途径。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是最能表现与肯定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主体性活动,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当然也具有独特的学习价值和效用价值。
在游戏中,幼儿必然与伙伴和成人进行交往,幼儿不仅影响别人,同时也受到他人特别是成人的影响。这样的交往,有益于幼儿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益于幼儿对人类社会生活的认识,有益于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有益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和与人交际能力的提高。
有学者认为,游戏对于幼儿的作用可以与教学对于小学生的作用相提并论。游戏在幼儿的发展中具有构建与生成的作用。
幼儿智力水平的提高与游戏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一方面,游戏创造最近发展区,新的发展可能性就孕育于游戏活动之中。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高于实际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可以证明这一点。另一方面,随着幼儿心智的进一步发展,也促使游戏活动本身发生积极变化,游戏对象由成人变伙伴,由个体变集体,且游戏活动的水平不断地提高着。
游戏作为幼儿主动的活动,可以使幼儿养成主动探索和学习的兴趣与态度,学习运用视、听等感觉器官去认识事物与现象,并运用自己的想象与理解能力来解释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原因与结果,获得主动学习的经验。
游戏作为幼儿独立活动的基本形式,可以使幼儿形成独立决策与活动的能力。游戏为幼儿提供了独立决策、独立做事的机会,让幼儿通过演练独立生活技能的游戏,有助于幼儿独立性人格的形成。
游戏作为幼儿创造性的活动,可以使幼儿不怕冒险和失败,勇于探索与创造,这有助于幼儿形成创造性的人格特征。很多的研究证明,爱玩并会玩表示其创造性具有较高的水平。
游戏作为幼儿快乐性的活动,可以使幼儿充分体验运用自己的力量去达到各种目的的满足感,包括支配感、胜任感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后的成就感等主体性体验,这有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的确立。
杜威曾经讲:“游戏性是一种精神态度,游戏是这种态度的外部表现形式”。许多的对游戏所做的研究发现,游戏性强的儿童各方面发展都比较好。他们一般具有积极的情感,活泼、开朗、自信,思维灵活,喜欢与人交往,能很好地与他人合作共处,富有探索精神和创造性。上述这些个性品质,正是我们所要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之个体所应具备的个性品质。
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儿童在游戏中怎么样,当儿童长大的时候,他在许多方面的工作中也会怎么样。因此,未来活动家的教育,首先要在游戏中开始。”那么,同样的道理,我们寄予厚望的发明家、创新家的教育,不也应该在游戏中开始吗?是的。
我们以如此大的篇幅阐述游戏与学习的关系,为什么以游戏为工具进行智慧的训练。一是想影响或说改变现实社会对幼儿教育的盲从和偏见;二是为那些被剥夺了童年生活权利,
正在接受压迫天性的灌输式、知识性教育的苦难中煎熬的儿童们大声呼吁:还我幸福童年!三是考虑到《幼儿智力潜能系统开发方案》所提出的,只有以幼儿为本位,通过幼儿、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的参与互动,为幼儿提供包括健康营养、品德教育在内的综合性服务,才能尽可能满足幼儿智力成长的基本需要之主张。可见,解决家长朋友对游戏的认识问题尤显重要。
三、动的含义
这里所说的“动”,是指“益智生理运动”。幼儿益智生理运动的外在表现是身体运动、肢体运动、手指运动。幼儿益智生理运动的内在表现形式是大脑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下的“摩擦运动”,即思维运动。
幼儿益智生理运动可以区分为被动运动、主动运动、高级内化运动三种运动方式。
被动运动,是指幼儿在身心发展的生理需要和中枢神经系统维持最佳唤醒水平需要的内部动机驱使下,不由自主地在小脑的指挥调控下,摸这、动那、跑来、跑去,可说是没有一刻的安宁。这种身体运动、肢体运动不仅满足了生理和唤醒的基本需要,而且使大脑主管感觉区域得到刺激,发展了相应功能。
主动运动,是指幼儿在满足了生理本能和基本认知需要后,有了情感需求,既需要融入社会生活,“像成人那样行动”的愿望,产生了进一步的再认知需求,在这些需要的驱动下,幼儿在大脑有意识的支配下,仍由小脑负责指挥调控,既动脑又动手的进行一些模仿性的运动。这种主动性运动,以动手为主,辅之以身体运动和言语,是边说边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再现自己的生活经历,模仿成人的动作行为,不仅满足了情感需求和再认知需求,得到快乐性体验,还适宜地刺激了大脑主管情绪、语言、行为等相关区域,自然而然地促进了这些区域相应功能的发展。
高级内化运动,是由精神需求或说脑功能发展需求的本能策动的“思维运动”。人是“智物”,具有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由遗传获得,生来就有,但是需要进行刺激、激发才能运用自如。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生理本能、认知、情感方面的需要在得到相应满足后,脑功能发展的本能需求逐步地强烈起来。幼儿的问号越来越多就是这种需求渐渐强烈的外在表现。这种高级内化运动,以“动脑”为主,辅之以动手和言语。幼儿通过这种思维运动,“为什么”在探索性、亲身体验过程中得到解答或“回复”,获得一种“精神”需求满足后的快感,会情不自禁地喊:“啊,我知道了!我明白了!”不仅如此,还使幼儿大脑最重要的功能“思维能力”受到唤醒,得到激发。高级内化运动即思维运动是幼儿益智生理运动中最重要的运动形式。
这里的“动”还有另外的一层意思,就是让幼儿的脑和手同时动起来。字面上对“人”的解释是:“能制造工具并能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人为什么能用制造的工具进行劳动,改造自然并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除了有一个聪明智慧的大脑外,还有一双灵巧的手。人的十个手指头,都和脑神经密切地联系着,它们之间的联系方式是相互作用。一方面,脑指挥手的几率最频,另一方面,手对脑的反作用最强烈。从这个角度来说,手脑同时并用的“益智生理运动”方式,对开发脑功能最适宜。
幼儿通过高级内化的思维运动,使大脑神经元得到适当刺激,脑神经树突所张出的联系随之逐渐增多。脑神经研究证实:当大脑获得更多的神经树突时,学习就变得更快更好更有效率。而对大脑进行适当的刺激,或说越刺激大脑,脑神经树突所张出的联系就越多。
我们最重视的幼儿益智运动方式是高级内化运动。这种思维运动方式可形象地比喻为大脑神经元之间的“摩擦运动”。它虽然不生“热”,却能够产“能”。它不仅能够唤醒和激发幼儿由遗传获得的思维本能,还能在“摩擦运动”过程中使脑神经树突所张出的联系逐渐增多。如同手持工具进行劳动时,手与工具之间的不断摩擦,使手掌的个别部位长出一层厚皮,俗称“膙子”一样,可能具有增厚大脑皮层的功效。
四、动与静和思的关系
用哲学唯物主义运动论的观点,能够比较简明地解释神经刺激过程中“动、静、思”三个紧密相连环节间的关系。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动是绝对的,静和思是相对的。
动与静和思,看似动在前,静和思在后,与幼儿心智发展过程先有感觉,后有知觉,再有思想的顺序一致。实际上,先有的感觉也是在幼儿生理本能的需要所产生的一种下意识(思想)支配有关。当幼儿心智发展到一定阶段,既产生情感需求时,运动就由思想支配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动是基础,静是前提,思是目的。
关于基础的动,我们不在赘述。
作为前提的静,确有安静之意。动过之后就应该静,它是由动入思必不可少的过程,只有经过静,才能进入思。幼儿不可能也不应该总是吵吵闹闹的动个没完没了。幼儿在完成了动的“劳作”后,需要先安静下来,方能体验“劳作”的愉悦。静是对应动提出的,它不是那种无所事事,在哪发呆的静,而是那种当某种事物引起幼儿注意时,必须静下来集中注意力去观察、倾听、了解这一事物所需要的静。从这个意义上讲,静是集中注意力的基础。注意力能否集中,能否高度集中,是提高记忆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可靠保证。
作为目的的思,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所谓由动经静入思,实际是由外向可观的动,经过静的转变,进入高级内化的运动,即不可观的思维运动。如前所述,这种以“动脑”为主的运动方式,是幼儿益智生理运动中最重要的运动形式,在幼儿智力潜能开发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协调好动与静和思之间的关系非常关键。先要保证幼儿有足够的动,要让幼儿多动手,多接触“新鲜事物”;再就是要注意引导幼儿静下心来,体验那些感觉、知觉;最后是启发(诱导)幼儿对那些事物有所思、有所想,也就是让幼儿多动脑。
如果出现下面的情形,可能真的实现了我们的目的。

有一个小男孩,经常独自一人站在窗前,眺望着不太远的一棵树。
他表情平静,眉头紧锁,陷入沉思 ┅┅ 。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
分钟,常常是一个或二个小时。
2009-02-24 10:40:39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1297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