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 级:正式居民 |
经 验 值:194 |
魅 力 值:83 |
龙 币:-264 |
积 分:39.9 |
注册日期:2002-08-06 |
|
|
|
了解孩子的行为目的 (转载)
一阵尖锐急促的哨子声,张先生猛然发现已开过红灯到路中央。两旁来车刺耳的喇叭声、警察先生的训斥声,他几乎无法入耳,甚至被开罚单的过程也毫无印象,只觉得头昏脑胀不知身置何方,因为那一切来得太突然了。
一大早学习来电话通知,儿子将同学打伤,对方还在医院,要他尽快前往处理。他简直不敢相信,那曾绕在身旁摇摇摆摆的儿子,何时长大了?那个可爱、体贴、温顺的宝贝儿子,何时学会伤害人了?那幼时活泼中不失慧黠的儿子,何时变得如此残暴?
一到医院,面对对方家长连串责难,张先生只能低头赔不是。而老师的一番话更让他惊觉事态严重。原来儿子最近常有缺交作业、上课无精打采、结交逞强好斗同学、不服从劝导、与人发生争端等事情发生。心中不禁抱怨老师没有尽早联系,也自省为何这阵子未对家中笼罩着的阴霾气氛有所警觉?为何未曾警觉儿子的改变?而今天发生的事更是越想越难过,越想就越自责……。
自以为理性开明的父母,起初还能以宽容的态度接受孩子的改变,希望孩子能够恢复往日的笑容、希望很快地孩子会再快乐起来。然而,孩子却越来越不快乐,事实上,有些时候孩子的情绪使得整个家庭生活变得更阴沉。那个曾经是可爱、体贴、温顺的小孩就这样突然间在家里变成一个不讨人喜欢,自私和霸道的陌生人。最受不了的是,不管父母做什么努力,情况看来是更加糟糕。父母反复地自问:“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我们是不是曾经做错了什么?”
“今天的孩子到底怎么了?”越来越多的人问起这个问题。我们当中的更多人因为孩子的行为而困扰,有同样的挫折,也都曾有过难了解孩子行为的那段时间,其实这是正常的。人类的行为有许多原因,且看起来复杂难以理解,但却是可以了解的。只要父母稍微冷静,用一点心,加一点常识,融合一些专家的建议,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孩子终究会长成一个健康的大人。而且,不管你信不信,多数的小孩在后来都会变成社会有用的一份子。
在这里要特别提醒的是,孩子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叛逆的。父母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父母首先要改变。确实,第一步需要由父母跨出,而这一步并不容易。这意味着父母要放弃某些教养小孩的成见,把自己变成关心小成人的大成人。
请相信,天下没有任何一个人比你更懂得你的孩子。
有问题的孩子并非都是 “病人”。我们可以说“问题”就是孩子正常成长的一部分,做父母的,当务之急就是停止忧虑孩子是否正常,重要的是了解到底哪一些事情在困扰孩子。许多父母也许会问:“我们如何去了解?”放轻松点,了解只是第一步而已,最大的挑战是了解之后的行动。父母要如何行动?不管我们提供什么样的解决之道,解决方法是否有效,关键要看父母能否因孩子的转变,而愿意也改变自己。
一、 了解孩子的成长
在了解孩子的行为目的之前,首先必须对影响成长的因素有所了解。尤其是父母效能系统训练中特别重视的三个孩子成长的动力:社会兴趣、家庭星座、生活形态。
社会兴趣是孩子成长中寻求团体归属感和一席之地的重要心理需求,同时也是情感依赖需求、被接纳需求和注意力需求等的核心。它的满足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感受到自己受到团体其他成员的尊重和接纳;另一则是自己对这个团体有所贡献,能力有所发挥。
家是孩子参与最起始的团体,也是孩子兴趣的发源地,因此一个孩子社会兴趣能否得到满足,父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尔后,随着孩子成长的脚步,他所接触和参与的团体逐渐扩大、增加,如邻居玩伴群、学校班级、社团、工作单位等,而且都会以相同或不同的行为方式在各个团体中寻求这种心理需求的满足。绝大多数的孩子成长中所发展的社会兴趣大多能得到满足,但是有一些偏差行为,探究其原因多为社会兴趣未得满足,再经由错误的想法、不当的行为目的而产生的,因此,父母若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则必须先察觉孩子以社会兴趣为核心的心理需求。
家庭星座则呈现了孩子在家庭结构中的互动关系。每个家庭都有其特殊的排列情形,在成员之间的互动影响和责任交替中,每个成员都会出现不同的人格特质,尤其是出生顺序,更为深切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表现。
不容置疑地,家庭星座中的地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重大影响。但父母要了解的不只是家庭地位对子女人格发展的重要性,而且要了解可能影响子女的其他因素,站在子女的立场预测子女未来可能的生活形态。了解家庭星座将能帮助父母解决子女所造成的一些令人迷惑的问题行为。
生活形态与人格是一体两面,每个人的生活形态都是独特的,是基于个人信念,由个人行为表现出来的蓝图。它可能形成正向或反向的行为结果。譬如:怀着“我要凌驾他人之上”信念的人,他知道如何去获取胜利;但也可能觉得没有机会把事情做得更好,而借着逃避、退缩的行为造成自我设限的现象,甚至有些人不惜牺牲他人利益以求取胜利。所以有些人会表现优异而对社会有所贡献,但有有些人却以制造问题来危害社会、耸人听闻。
至于构成孩子生活形态的要素,包括了遗传、家庭气氛和价值标准、父母管教的态度和方式等,甚至包括影响孩子成长中的自我概念、生活目标和种种生活挑战。了解这些因素将有助于帮助父母了解自己在孩子生活形态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二、 孩子的行为目的
五岁的仙逸第一次上幼儿园,妈妈陪她去,还未离开时,仙逸把墙上的画看了一遍,大声问:“这些画好难看,是谁画的啊?”
妈妈很窘。急忙说:“这是小朋友画的。恨棒啊!你怎么说不好?”
碰巧老师明白孩子的话。她微笑着说:“在这儿你不需要画很漂亮的画。你可以画很坏的画,只要你喜欢,你想怎么画都成。”仙逸的小脸上出现了笑容,因为老师答复了她话里隐藏着的问题:“要是一个孩子做不好功课的话,会不会挨骂?”
随后,仙逸拿起了一辆坏了的玩具救护车,很有正义感地问:“是谁弄坏了救护车?”妈妈回答说:“你想知道谁弄坏了这辆救护车干什么?跟你有什么关系?这儿你一个人也不认识。”
其实,仙逸并不是真的想知道是谁弄坏了这辆车,她想知道的是那个孩子在弄坏了玩具后,得到什么结果。老师了解了这个问题的含义,很恰当地回答:“玩具是拿来玩的,有时候免不了会玩坏,这种情况曾发生过。”
仙逸似乎满意了,她得到了需要的数据。这些资料编织在一起,变成了她内心所要的答案:“这里的大人很和气,即使是一幅画画得很难看、一件玩具弄坏了,他们也不会马上发脾气。我用不着害怕,待在这儿会很安全的。”于是,她开心地跟妈妈挥手再见,跟着老师去过她在幼儿园的第一天生活了。
孩子们所说的话,很少有傻话。他们的话往往是像电报一样用密码写成的,得经过一道译码的手续,才能明白他的真意。而孩子的每一个行为也都有其目的。在出生后不久,他就学会某些行为能达到他的目的,也发现某些行为不能达到他目的。于是成功达到目的的行为保留了下来,那些无法达到目的的行为就被淘汰了。心理学家称这种形式的学习为“鼓励”或“增强”。而其行为的背后动机,大多是为了要满足归属感的需求,为此他们常会不惜一切的争取自己在团体中的一席之地。所有的偏差行为,都是孩子们为了要确知或是获得自己的地位而产生的错误结果,成人却往往不能了解他们这些行为的意义,而作出一些可能增强他们行为目的的反应。为了有效地解决孩子们的这些问题,做父母的应该清楚孩子们可能产生哪些类型的偏差行为及其隐含的目的,而且所隐含的行为目的可能不只一个。一般而言,12岁以下儿童的偏差行为目的有四个:获得注意、争取权利、报复、自暴自弃。而青少年时期孩子的偏差行为亦可能有前述的4种行为目的,再加上追求兴奋刺激、寻求同伴接纳、表现优越感等3种行为目的。
1. 获得注意
大多数的偏差行为都是为了要获得注意,使得我们一提到这个目的就会与破坏性行为联想在一起。其实在孩子幼儿时期,其行为发展刚刚开始,通常会采用具有合作性的行为去获得特别的注意,如果他成功地达到目的,那么他就会变成一个非常好的孩子,甚至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或是放出地吹毛求疵和害怕失败;如果他不幸失败了,那么他就会去寻求另一种可能的途径来满足他的需求,潜意识中他告诉自己:“既然建设性的行为无效,何不来个破坏性的行为试试看?”一旦成功地达到目的了,家中就又会多出一个不肯合作、过分依赖、不时制造问题、游手好闲的孩子。真碰到如此情形,父母一定得了解他们这种行为不过是要获得他人的注意而已。身为父母者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这是非常重要的。
2. 争取权利
寻求权威的孩子们只有在他们觉得自己是老大时,才感到重要。这样的孩子只想为所欲为,通常他们内心的想法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没有人可以强迫我做任何事、你最好做我要你做的事”。即使父母成功地压制了他们,而这胜利却是短暂的,因为父母赢了面子,却失了关系。确切地说,就是父母可能赢得了斗争,却赔上了亲子关系。所以,父母亲要切记:一旦斗争爆发,孩子就已经赢了。
当孩子反抗或挑战时,父母常觉得被激怒了,但尝试去纠正孩子的行为却很少成功。孩子会藐视或抗拒父母,并继续不可接受的行为,或会暂时停止行为,然后则变本加厉。有些孩子在权利斗争中,会口是心非地依言行事,却在背后作出违背父母要求的行为,即所谓的“反抗式的顺从”。在面对争取权利的孩子时,成人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怒气,不要使自己也卷入权利斗争中。使用权威来压制孩子的要求,只能加深孩子对权利的印象,深信权利很有价值,也更增加了对争取权利的渴望。
3. 报复
通常权利竞争越演越烈的结果,孩子会逐渐感到被排斥、被拒绝,并相信自己是不可爱的、是受害者,当他察觉自己无法击败父母的权威时,就更为沮丧和气馁了。于是他转而以报复的方法,借着伤害别人,让自己被别人仇视,来突现自己的重要性。企图以残忍和让别人讨厌,为自己寻求一个地位,以报复的手段来平衡自己的情绪。
如果报复的斗争在亲子之间持续不断,孩子就会感受到完全的失败,他们可能放弃或为不当的行为寻找借口。
4. 自暴自弃
当孩子感觉到非常沮丧的时候,他觉得他在“好”的社会里丧失了地位,他真的就干脆彻底放弃了,因为他想反正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的,终究是要失败的。他的自我概念逐渐变坏,于是他放弃一切有建设性的尝试,转而寻求无助的途径。他会用“我没有办法、我无能为力、我天生就是很糟糕的”等借口来保护自己,使别人对他不再存有任何的希望,他也可以借此来逃避一些责任,免除许多被责罚的机会。但相对的可能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轻视,父母逐渐感到失望,孩子自己也感到极度的不平衡,甚至因此结识不良玩伴,逐渐发展不良行为,尽量在“坏”的社会里求表现,这个过程是一种恶性循环。假如父母及老师在孩子开始有此迹象时,未能适当的处理,反而给了他增强的作用,让他更觉得自己是无药可救的,孩子就更显得无助,也就更为自暴自弃。这时再想挽救他,为时已晚了。
当妈妈告诉闪闪不能到屋外去玩时,她就发起牛脾气来。她竭力尖叫,甚至躺在地板上,变得歇斯底里。闪闪想随心所欲,因为她以权利的争夺来获得。“马上停下来!”妈妈喊叫。“我不要!”闪闪尖叫,斗争继续进行(显然闪闪已经赢了,因为妈妈失去了冷静)。妈妈重重地打了几下闪闪的屁股,她哭得更凶了。最后,妈妈把闪闪关到浴室,在那她又足足地哭了二三十分钟。爸爸回家时,妈妈泄气地抱怨:“实在不知道孩子有什么不对劲,居然发了一整天的脾气。”
把上述孩子的行为目的,应用到孩子的行为问题上。闪闪为了能到外面去玩,想控制妈妈。当妈妈拒绝时,她就发脾气,企图迫使妈妈让步。妈妈不愿认输,再度拒绝,又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狠狠地打了孩子。现在,闪闪不只是因为不能出去玩而气恼,也因为妈妈对她权利的挑战有所反击而生气。因此她想报复,叫闹得更凶。结果是被关进浴室。再将这场斗争做个摘要:
1. 闪闪要到屋外去玩。(闪闪的第一个目标)
2. 妈妈拒绝了她的要求。
3. 闪闪发脾气,是想获得权利而随心所欲。(闪闪的第二个目标)
4. 妈妈接受了她权利的挑战,打了闪闪一顿,为了证明自己能够控制。
5. 看到妈妈有力量反击,使闪闪真生气了,以哭闹得更凶来作为报复。(闪闪的第三个目标)
6. 为了不愿认输,妈妈气得把闪闪关进浴室。
7. 为了不愿认输,闪闪继续哭闹喊叫。
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闪闪第一个目标背后还有其他两个目的:想要争取权利,同时想要报复。一旦刺激妈妈使她感到挫折,闪闪就表现了她的权利。她已经诱使高大、成熟的大人,像孩子似的争了起来。这样就增强了闪闪对权利的争夺。当闪闪继续尖叫,使妈妈更加生气,她是一个神经衰弱的人,闪闪的大力尖叫队妈妈是一个厉害的报复。在追求权利和寻求报复两方面,闪闪都得到了增强作用。下次再有类似情形发生,她可能会同样出招。妈妈不知不觉中已经教育闪闪多发脾气了。
就上述所言,孩子的行为背后一定有其目的或动机。不同孩子可能采取相同或不同的行为方式,来表达内心相同的目的。然而,孩子的行为目的会有变化,如幼儿时期大多的行为目的是获得注意,且开始呈现争取权利的行为目的。之后,孩子获得注意和争取权利的行为目的持续,儿童阶段可能开始有报复和自暴自弃的行为目的;到了青春期和青少年时期,后二者行为目的更可能大量增加。因此,对这种行为目的的变化和辨识,我们不得不多加留意。
三、 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
有效的亲子关系,可以帮助孩子快乐、顺利地成长。但是我们要遵守一些信条,而且要从此刻起实行。
1. 相互尊重并给适度的关心
任何年龄的人之间所产生的问题,通常都是缺少相互尊重的结果。当我们在抱怨孩子不尊重长辈之余,可曾也自省自己是否平等地对待孩子?
建立相互尊重,我们必须先从愿意表现对孩的尊重开始。最好开始的方法是把我们负面谈话减到最少,在气氛友善的时候和子女说话。仔细听他说话、认真地注视他,让他了解我们真的关心并想知道他的问题所在。
2. 传达你的爱意
你是否常常用语言或行动,让孩子知道你爱他们?也许说一些“我爱你、我喜欢你”一类的话,对幼小的子女是有效的,而青少年可能认为你说这些话是件很愚蠢的事,但当他听到你这样表达时,心中还是十分高兴的。当然,特别是在他们没有预期到这种对待时,并在言语之外加上非言语信号,如一个温暖的微笑和关心的眼神或是拍肩、拥抱等,甚至亲密地拨弄一下头发,即使是个极微小的亲密动作都是很重要的。孩子会倍感温馨,在爱人与被爱中,他获得了足够的安全感。
3. 适当的鼓励
当孩子做了一些让你感到贴心的事时,要及时地让他知道你对他的满意。强调孩子的禀赋和优点,而且一定让他看到、听到、感觉到你对他的鼓励,千万不要只会当面数落他的部属。同时你也可以鼓励他们做些自我孤立。
4. 共赏生活中的乐趣
忙碌的生活步调,何妨停一下脚步,刻意地安排相聚的时刻,美满的家庭生活是需要经营的。亲子在一起的时间,绝非“量”的问题,关键在相处的“质量”是否能满足他的需要。花些时间轻松一下,增加家中的和谐气氛。每天花点时间与孩子做一些你和他都喜欢的事,发掘他特殊的潜能。双亲分别和孩子个别相处,在这段一对一的相处时光中,会测验出你对孩子的包容度;孩子也可能在此时透露出一些他的问题,并要求你的帮助。
最后再次强调的是:请记住所有的不良行为,甚至只是用不适当的小手段获取注意,都是由于沮丧、挫折和气馁而形成的。孩子缺少勇气,父母要用生动而具建设性的态度来面对。除非他真实或威胁性地感受到要丧失其地位,否则不会有不良行为。我们也能体会没有一个人能够改变另一个人,包括子女在内。如果想要改变孩子他们的行为,我们一定要集中精神来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在这里,你将会学习并领悟到许多新的想法和观点来看待自己的孩子。在决定运用适宜的策略帮助子女渡过难关前,必须先花些时间耐心地观察孩子的行为、倾听他的想法,但不要给予任何主观的评价。这样会帮助你更了解孩子,做个有效能的父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