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小屋》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精英孵化器
精英孵化器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正式居民
经 验 值:123
魅 力 值:44
龙    币:149
积    分:115.9
注册日期:2009-07-29
 
  查看精英孵化器个人资料   给精英孵化器发悄悄话   将精英孵化器加入好友   搜索精英孵化器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精英孵化器发送电子邮件      

游戏可以作为工具——进行幼儿智慧的训练
我们以协助运动方式对幼儿进行“益智生理运动”训练,为什么所运用的载体或称工具是“游戏”而不是其他?原因其实很简单,即游戏是学习,而且是最适合幼儿的学习方式。
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已经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幼儿教育之信条。但在事实上,包括美国在内,让幼儿通过充足的游戏时间和材料,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学习、提高,也呈现着普遍下降的趋势。幼儿园教室中的游戏在迅速减少,使用笔和作业纸的现象在急剧增长着。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伴随着“终身教育”概念的出现,开始于20世纪60—70年代的“智力开发”,早期教育成为热门话题;面对学业压力,“望子成龙”的家长希望通过“提前开始”的学习,用提前起跑的方法,使自己的孩子不输在人生起跑线和跑道上;托幼机构为了生源而迎合家长们这种急功近利的要求,甚至组织“双语”学习班而推波助澜。另一方面,婴幼儿生理、心理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婴幼儿具有人们先前没有估计到的学习潜力和身心发展的可能性。这为社会试图把正规的学校教育向下延伸以解决“知识爆炸”的问题提供了依据和可能,一时间学前班比比皆是。这种现象与幼教领域占统治地位的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是吻合的。即便在幼儿园有游戏,也往往是更多地被教师用作传递知识经验、巩固与强化知识技能的媒介,作为激发与维持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与注意力的载体。幼儿教师像上课那样确定“有教育意义”的游戏主题,指定并且分配幼儿在游戏中承担的角色,想方设法地让游戏向着预先设计好的方向发展。现今在中国颇具影响的蒙台梭利教学法也是如此。
在蒙台梭利学校,幼儿通过她从游戏中抽取的自选与操作材料等因素,结合她为幼儿设计的发展任务,形成了以教具为核心的著名的蒙台梭利教学法。帮助幼儿发展感觉、知觉、语言和读、写、算等智力的基本技能以及肌肉和动作能力等。但是,在蒙台梭利学校,幼儿是只有“工作”,而没有游戏。蒙台梭利虽然为儿童提供了可以自己选择的活动,但她却规定了对材料的使用方法与程序。她只强调感觉经验对概念形成的作用,公开贬低想象与创造的作用,认为幼儿的想象会妨碍智力的发展,导致心智的混乱。她曾明确反对幼儿的想象游戏,认为这种游戏只会使幼儿沉迷和幻想。(蒙台梭利教学法诚然有上述的不足,但她本人依然是伟大的幼儿教育家)即便在引进蒙台梭利教学法进行了中国式的改良,但是其基本的指导思想并没有真正改变。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儿童生来就具有对环境进行探索、研究的本能与冲动。在这种原始的本能与冲动的驱力作用下,儿童主动地与环境相互作用,获得经验。经验是学习的基础,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的主动探索与尝试行为和环境的反作用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结果。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就是“活动”,儿童的活动是他们经验的来源。游戏是幼年期主要的活动形式,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经验,形成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理解。
从经验主义角度,杜威认为,教育应该以儿童的本能和冲动为出发点,通过“游戏活动”使他们得到新的发展。儿童现在的生活就是有价值的生活,而不仅仅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他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够唤起儿童的思维,学校必须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景、情境。杜威把思维过程分为五个步骤:A、疑难的情境;B、确定疑难的所在;C、提出疑难的各种假设;D、对这些假设进行推断;E、验证或者修改假设。由此出发,他把幼儿教学过程也相应的分为五个步骤:一是老师给儿童提供一个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经验相互联系的情境;二是儿童有准备地去应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三是使儿童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四是儿童自己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加以整理与排列;五是儿童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设。杜威所提出的以上幼儿教学方法(过程),就是教育历史上著名的“教学五步”。有人评价说:在美国,有了杜威,儿童才真正从压迫天性的教育中获得解放,教育才跨入了新的时代。
在杜威的实验学校,所提供的材料并不是包含预定结果的“课本”,儿童与材料和情境的相互作用往往并不是朝着教材和教师预先设计的方向发展,儿童的自发性受到鼓励,幼儿可以用材料为支持,构建他们自己关于社会与物质世界的经验。在学校中,想象游戏和角色游戏被认为是有价值的,是成人生活的象征性的再现和模仿。幼儿通过这类游戏,再现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亲眼目睹的成人生活,从而深化与扩展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与理解。
我们认为,杜威所讲的唤起儿童的思维,实质上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的一种训练方式。既给幼儿提供了一种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美国教育学者贝斯特讲: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
我们之所以推崇杜威的教育哲学和把教育理念与实践予以贯穿的教育方法,并把“游戏”用做工具对幼儿神经进行刺激,主要缘于以下考虑:一是基于格罗斯倡导的幼儿进行游戏是生理本能需要,是对生来不完善的本能所进行的练习;二是基于伯莱因倡导的幼儿进行游戏是认知、情感需要唤醒,以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最佳唤醒水平的需要;三是基于卢梭倡导的“人性本善”的儿童观,在幼儿教育上要“归于自然”。游戏作为人生幼儿时期的自然活动,可以使人内在的善良本性得到发展。游戏不仅有益于幼儿身心各方面健康地发展,而且可以为将来的成功与幸福奠定良好基础;四是基于当今脑科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包括儿童心理学先前的研究成就。幼儿通过参与家长和老师很少干预的游戏,能够养成独立的态度和自我创造的精神,提高审美的能力与趣味,得到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胜任性体验,特别是得到驱力愉快的生理快感。即由于身体活动的需要和中枢神经系统维持最佳状态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美妙感觉。与此同时,幼儿通过参与家长和老师很少干预的游戏,能够使幼儿大脑享受到神经生理学意义上的有益刺激,进而激活幼儿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在满足幼儿思维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达到开发幼儿智力空间的目的。
比如,幼儿通过参与角色扮演这一特殊的游戏活动,模仿医生给病人看病;模仿护士给病人打针;模仿妈妈给孩子喂药。幼儿一般自己充当占据主导地位的“医生、护士、妈妈”,而让布娃娃充当配角“病小孩”。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再现的是自己现实社会生活中曾经的生病经验。在游戏中,幼儿不仅得到主体性感觉,还伴随着幼儿语言的练习,是边说边玩,自言自语。当出现以幼儿为中心的想象性言语独白时,如“孩子不要害怕,我打针不疼”;“乖乖(宝贝)不要哭,这药不苦”。则表明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想象力得到丰富,思维正在受到和已经得到有益的训练,智力和身心获得一种本能的、自然而然的发展。
依据“以人为本”的原则,我们认同游戏活动的本质简言之就是“主体性活动”的观点。让幼儿“以我为主”的想怎样玩耍就怎样玩耍,要把幼儿看作具有独立性的个体,使幼儿的游戏活动得到尊重,成人不要进行过多的人为干预。只要这样,才能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才能真正实现用游戏做载体,对幼儿进行“智慧的训练”。
经过训练的智慧乃是力量的源泉。接受过包括以游戏为工具的智慧训练的幼儿,其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智力空间必然宽泛,并是具有创造性之个体。
需要申明的是,我们所指的游戏是此游戏,即Play,而非彼游戏game(规则游戏)。“Play”这种游戏包括的行为非常广泛,规则游戏含在其中。一方面,游戏的目的在于行动的过程而不在于结果;游戏不是一种严肃的、追求外部目的的活动;游戏的本质是手段超过了目的。另一方面,能使幼儿得到愉快的体验和满足。学前期的幼儿,神经系统的活动处于不平衡状态,兴奋强于抑制,只要不把幼儿捆绑起来,他们就会在吃饱喝足之后,总是在动动手,踢踢腿,伸伸腰,这种好动行为就是兴奋性强的外在表现,是一种生理需要。幼儿的骨骼肌肉需要适宜的活动,以便得到充分的血液,进而得到充分的氧气和养料。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地变换动作、姿势,可以多次重复他们感兴趣的活动,而且这样的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任何限制,在小脑的指挥下,幼儿通过游戏活动,使骨骼肌肉得到活动,并享受到肌体舒适的快乐感受。因为小脑与中枢神经系统及情绪控制中心相联系,同时又使幼儿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并将中枢神经系统维持在最佳唤醒水平。
为此,我们主张:不管幼儿想玩什么游戏,是与家长、老师、小朋友一起玩,还是自己单独玩耍,只要不会伤害到幼儿的身体或造成物品的损坏,成人或父母都应该给予支持和帮助,有时间则要参与其中,而不应该限制,更不应该阻止。
2009-08-24 21:50:07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550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