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 级:居民 |
经 验 值:23 |
魅 力 值:13 |
龙 币:63 |
积 分:34.6 |
注册日期:2009-09-08 |
|
|
|
应试教育还是能力培养,我们作为父母该何去何从????????
记得那是快10年前的事了,那时考托福很盛行,留学也很盛行。我也和大多数人一样怀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托福培训班,因为口碑的原因,我选了世人皆知的新东方。参加当日人头汹涌,诺大一个会堂好几百人乌央乌央的座无虚席。说起那讲师,浓浓的透着一股洋味儿,开放、阳光、幽默、博学,那魅力哦,在当时还不算很开放的中国人眼里,简直就和中国十大先进青年一样。我坐在会堂中部,老师语速很快,第一节课就开始讲题,真是废话不多全是精华。和我们平时上的英语课不同,老师一讲完题意就教我们解题窍门,好多题都是不用看全句,只要找到几个关键词就知道它要问什么,当然答案也是固定的,连内容都一样。我当时很诧异,有点不敢相信,不能啊?题还不知道说什么,怎么就能知道答案呢?但问题是老师的方法百发百中!呵,不知是洋鬼子太懒十年不换题,还是英语本来就这么有规律。新东方这帮中国老师也太有能耐了,鬼子的题就是年年都那么听话的换汤不换药,句型骨架子一样,就换几个词。老师的话更惊世骇俗,“你们就不用琢磨了,按我的方法答题,节省时间,准确率高,你们只要熟悉了方法,拿高分不成问题。” 好多人如获至宝,课里课外都在讨论老师的本事和背景、学校出来的学生的高分率等等,没有一个不在暗自庆幸找对了学校。当时的我当然也被老师的魅力和那逢坚必摧的信仰所折服,只是隐隐的就是有点不踏实的感觉,会不会是老师就拿和他们说的对应的题来胡弄我们?这怎么看都像邪门歪道。怎么能用来参加国际性的考试呢?再说,这么学英语能力不但不能提高,还培养人一种侥幸心理。
但说实话那时和现代的教育差不多,都是应试教育,你只要是四肢俱全,不是长得太苛碜(是这么写吗)其他就看成绩了,什么学校都是拿分数作标准,被逼无奈这种对付应试教育的教学培训很受推崇,新东方的迅速成长当然也就有了肥沃的土壤。作为新东方流水线的产物之一,我这种平时不太爱规矩学习的学生竟然也糊里糊涂考了个不错的成绩,去考美国的学校一点问题没有。
若干个月以后,一天我闲着无聊,重新又拿起了当时培训的书本仔仔细细的看了一篇阅读,重复读了3遍,竟然不知所云!真是悲哀得很!那时我妈还逢人就夸自家孩儿英语水平好,我都巴不得找一缝儿钻进去。
若干年过去了,我也成家生儿育女了,感觉现在的幼儿教育比我们小时候的视觉角度开阔了很多,开始尊重人性的发展了,我这打小深受应试教育浸淫的知识分子也不得不重新学习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读了2、30本育儿书,感叹孩子地位高啊!都和我们平起平坐了。这哪是育儿经啊,简直就是学习责无旁贷的公共关系嘛!
孩子上幼儿园了,晚上放学家长们等孩子在活动场地玩乐,无聊了免不了凑一块儿聊天,大孩子的家长总是皱着眉头谈上小学的事儿。难啊,现在小孩儿上学分片儿,跨区择校要捐赞助费,这哪是免费九年教育啊?不是凭真本事上学,有钱有势就能上好学校,上了好的小学才有可能上好的中学,大学就更别提了。为了让孩子上好的学校,家长们挖空心思琢磨“小窍门”,总结方法有四:
1. 给赞助费存钱,省吃俭用,把生活质量降低,为孩子的未来而奋斗,天天眼冒金星的干也在所不辞,要结合孩子上学时的通货膨胀率复率计算,不然孩子上不了好学校,自己一辈子遗憾和愧疚!
2. 培训孩子的特殊技能,花钱参加各种比赛拿奖状,几岁的孩子周末也不让歇着,家长就更累了,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硬是在孩子教室外的等待中消磨掉。没办法,因为过来人都说,小学面试时老师就看谁奖状多,越稀奇古怪的本事也越吃香。有一个孩子的家长给孩子写的自我介绍内容就有12页。
3. 早教,不是早教孩子的生存、社交技能,而是语、数、英,1岁半就开始教,背唐诗背英语,家里都是这类的书,大人还必须保证孩子每天的学习课程和时间,不管是自己教还是上培训,巴不得把小学3年级以前的书都学了。然后呢?参加超常学习班,到面试的时候用本事吓唬吓唬老师,还能不录取吗?
4. 有实力或比较有实力的提前3年在好学校附近买房,少于3年还不行,大小没关系,能把户口迁过来就行。银行笑了,房地产开发商也笑了。好学校附近的楼价噌噌的长,具贵啊,百八十万也就买一个一居的!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偏方,但总的来说没有一个是孩子和家长喜欢的。。。。。。我很欣赏今年高考满分作文中用1000多字写长诗和用甲骨文写作文的孩子,他们都很有个性、很有胆量、在自己喜欢的专长里很有成绩。中国缺少这样能脱离现实教育大纲自我扬长的孩子,他们用的都是自己的真本事,假以时日只要有土壤必能成大才。那么土壤在哪儿呢?我们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面对这一颗颗小苗,是辅之以框架,还是应给予更多阳光更多空间呢?生存和竞争让我们呼吸困难,但很多时候我们都能发现那些卓有成绩的老板、富人很多都是从自我磨练中磨出来的,而从传统教科书里学的东西能用的少之又少。真不敢想象在人口越来越多的将来,孩子们会面对怎样的一个就业和生存环境,现在到底我们应该怎样去平衡孩子的能力培养和应试教育的压力,真是头痛头痛头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