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小屋》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雪婴儿宝宝屋
雪婴儿宝宝屋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长老
经 验 值:98
魅 力 值:135
龙    币:3737
积    分:1227.8
注册日期:2009-04-15
 
  查看雪婴儿宝宝屋个人资料   给雪婴儿宝宝屋发悄悄话   将雪婴儿宝宝屋加入好友   搜索雪婴儿宝宝屋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雪婴儿宝宝屋发送电子邮件      

她是个会讲故事的“小魔女”
我和杨杰是好朋友,年龄相差十几岁,因而叫“忘年交”。之所以能在交往中忘了“年”,实在是我们比较有缘分。

第一次认识她是在北师大很有名气的学生社团“农民之子”的一次例会上。那天,她是活动主持人,我是旁听者。我之所以心血来潮去“旁听”,是很想了解一下当时的年轻人,他们在做什么在想什么;尤其这样一个心系农民的社团,它到底聚集了一群怎样的年轻人呢?于是看到了杨杰。

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成熟、大方、稳重,感觉她对场面有很好的控制力。活动结束后,我们随便聊了几句,算是认识。

我认识不少年轻人,很多人令我欣赏,但“代沟”这个东西是客观存在的,大多数不会太多地交往。杨杰却成为少有的例外,这例外是缘于另一次小小的契机。

有一天,我们在北师大服务楼前相遇,本来是随便打个招呼,却由一个话题开始,越说越亲近,越说越贴心。这个话题居然是我们共有的一个痼疾:头痛。我们的头痛是一种经常发作的、天昏地暗的痛,和平时别人说的头痛不是一个概念,所以周围人大多难以理解其痛苦——可见我们平时不但忍受着病痛的折磨,还承受着无处倾诉的孤寂。那天,也许是我正在头痛,或是她正在痛,我们一下子就这个话题热聊起来,终于找到了知音,找到了理解和倾诉的对象,不多说两句不行!

我们竟然站在那里聊了一个多小时。

单单一个头痛当然不会让我们说那么长时间。话题七拐八弯,越谈越多,越谈越远,欲罢不能。具体说了些什么已不记得了,只记得不得不说再见时,我们感觉彼此已像老朋友一样,熟悉而亲近。

我们怎么会从一个简单的病痛聊成交情久远的朋友呢,我想这就叫投缘吧。她身上有一种让我十分欣赏和喜爱的气质,似乎可以用聪慧、踏实这些词来形容,但不够;她对许多事情有着超越同龄人的了悟与洞察,同时也有足够的淡定与把控。我们虽然见面和聊天的次数不是很多,但感觉每次说说话,彼此都有收获。

我们的话题逐渐由漫无边际,向一个中心聚拢,这个中心就是:家庭教育。我们都在感叹当下家庭教育的不得法,感叹教育界对家庭教育毫无道理的漠视,都想在这方面做点什么——这是我俩真正的兴趣点,是我们成为朋友的基础和催化剂。

那时,她就给我讲过几个她在此书中写到的故事,我听得心中暗暗赞叹:这个年轻女孩子,真是个做老师或做家长的天才啊!

杨杰毕业后去了南方,我们一直断断续续地联系着。在这个过程中,或许借助于彼此的鼓动和鼓励,我们最终都把工作方向确定为家庭教育。虽然我们都是家庭教育这个领域里默默无闻的“新手”,但胸腔里都有一股蓄积的气流,不放不行了,于是我们又前后脚开始了教育写作。在这个过程中,“深圳家长论坛”邀我到论坛开设专栏,我以为这个邀请是来自于前几天刚在这里开设专栏的杨杰的推荐,但杨杰说不是——天下之大,坛主居然就率先找到了我们两个,让地处一南一北的我俩“共聚一坛”,真是无巧不成书啊。这再一次印证了我和杨杰的缘分!

我的书先于小杨——平时习惯这样称呼她——的书出版了,这使我有了一个捷足先登的机会,荣幸地获得为她的书作序的机会。认真地看了小杨的这一叠书稿,对于一个“天才”的感叹又一次不由自主地轻轻发出。

小杨在书中讲了一系列故事。有她自己成长的故事,也有她从小到大如何“教育”别人的故事。这些故事的发生本来平淡,因为有了她的参与而显示出不一般来。她用自己的“方法”,改变了一件又一件事情的走向和结局;那些受她影响过的家长和孩子,他们未来的境遇和命运,似乎被这个女孩子轻轻地拨弄了几下,得以扭正了方向。

那些遇到小杨的家长和孩子是幸运的。本书的出版,会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与小杨“相遇”,给更多的人带来这样一份幸运。

我非常喜欢小杨以讲故事为主要形式和大家分享她的教育心得,在这一点上我们又想到了一起。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法则:如果你想要告诉别人些什么,讲故事比讲道理说得更明白。她的书,既真实又有趣,既有方法又有原理。她是真正爱教育懂教育的人,用她对教育良好的感悟,炒出了一盘色香味俱佳的营养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慢慢消化。我相信认真读过这本书的家长或教师,都会从中受益。

人们说,有些人是为一些事情而出生的。李白为诗歌出生,许海峰为射击出生,李小龙为中国功夫出生。杨杰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但是,我非常想说,或者说想预言的是,她是为教育出生的。凡事喜欢就是天才,杨杰是我见到的对教育真正充满热爱,真正执着和坚持的人,所以我相信她将来一定会在这方面有所建树。

在读小杨的书时,不知为什么,“小魔女”这个词一再地出现在我的感觉中,可能是我被她的一些“方法”折服了吧。一些教育中的难题,到了她的手上,怎么就被她整得那么服帖呢,她有什么魔法吗?“小魔女”之“魔”和“天才”之“才”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或是一个事情的两种说法。用这个比喻作我这篇序言的标题,是我对小杨的赞赏,也是我对她的祝福。

愿她的故事越讲越好!
2009-12-03 13:40:03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234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