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等 级:资深长老 |
经 验 值:8462 |
魅 力 值:1393 |
龙 币:17597 |
积 分:9360.4 |
注册日期:2002-06-29 |
|
|
|
回复笨导
我其实读书很少,而且没有写读后感的习惯,但是对好书,我是喜欢反复琢磨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我的生命打上了这些书的烙印,这些书进入了我的血脉中。我提倡大家读经典,并不是一概反对大家读通俗或流行读物,事实上,我也经常翻看一些通俗小册子,甚至我的床头还经常放着三联生活周刊。我的意思是如果大家一起以读书会的形式来读,最好还是选取一些耐嚼的东西,这些东西光靠一个人来阅读,有时候觉得个体的智力不够用,甚至容易走偏。大家一起来读,容易激发思想的火花。经典作品一定是不断绽放生命力的作品,一定是可以提供多种解释的作品,也就是说一定是可以引发无数争议的作品。它生命力不仅仅体现于一个时代,而且体现于所有的时代,一个作家之所以可以成为一个经典作家,一部作品之所以可以成为一部经典作品,一定是在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时代,能够不停地召唤和激发新的解释而又能为这种新的解释提供广阔空间,也就是说经典本身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经典的确定性使得不同的阅读者之间有一个基本的最小程度的共鸣,那就是对其经典地位的认可,不确定性是指人们总能从这同一部经典中发现全新的东西,它永远是鲜活的,永远是动态的,甚至不可把捉的。正因为如此,才有讨论的必要,才有交流的必要,才有争锋的必要。因此,当笨导发起这个读书会的时候,我的第一个期望是读一点真正的好书,也就是说不是一个人认为好的书,而是经受住历史考验仍然活在我们中间的经典。而那些通俗读物我觉得基本上是不需要群读的,大家自己在茶余饭后看就是了,而且现在这种读法,也很难说大家是在一起读,实际上还是各自读各自的,然后把书作为一个由头各自生发一些感想,这与我理解的读书会很不一样。不过,我现在想法又有所变化,我觉得笨笨虫现在搞的这种形式或许是目前唯一可行的适合亲子小屋现状的一种组织和阅读形式。读总比不读要好,重要的是要解决从不读到读的问题,至于读什么,那是精神的小康以后的事了。
另外,我还要澄清两个误会。一是我说的读经典主要还是针对大人的,至于孩子该不该读经典,我自己并没有考虑好,现在社会上搞的那些热热闹闹的经典诵读,我基本上是反对甚至厌恶的。至于我自己给孩子读什么,我并没有什么成型的想法,昨天我还在请教帝国时代有哪些儿童文学作家是比较好的,是可以推荐给孩子读的。到现在为止,我的孩子认字很少,阅读量也非常小,我更多的是让她听一些广播剧,或者自己给她讲一些对于理解西方历史和文明直接相关的简单的故事,比如英国历史上的亚瑟王,比如在美洲到处种植苹果树的Johnny和牛仔之王Pecos Bill,当然还有希腊的神话,耶稣和十字架,等等。至于文学作品,简爱啦,鲁滨逊啦,格利佛啦,我也会给她讲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非常没有把握的,我非常担心我糟糕的英文发音败坏了她对英语的胃口,事实上,我带有浓重西部口音的中文已经妨害了她对汉字发音的敏感,她的拼音学得很差。其实,我很希望丸子的点点奇或者观里英文好的同学能够围绕西方的经典故事组织一个英语班,让孩子们在英语的学习中感受到文学的熏陶,在文学的熏陶中感受语言的魅力,而不是像现在大多数教育机构那样,语言和文学、形式和内容是严重分离的,不搭界的。
我要澄清的另一个误会是,我在那个丢失了的帖子当中所说的经典主要不是指文学经典,我自己现在也已经很少有时间去读这些东西了。各个学科,比如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当然还有笨笨虫特别感兴趣的心理学,都有一些重要的经典,我觉得从这些经典中抽取一两本把大家组织起来进行认真阅读,收益应该会很大的。不过,现在看起来这个愿望离实现还很遥远,就此打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