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小屋》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wyh2004
wyh2004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高级居民
经 验 值:354
魅 力 值:57
龙    币:1305
积    分:561.6
注册日期:2003-12-26
 
  查看wyh2004个人资料   给wyh2004发悄悄话   将wyh2004加入好友   搜索wyh2004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wyh2004发送电子邮件      

《唐山大地震》的三重悲剧意义

悲剧,其实从“最后一个西红柿”就开始了
   ——《唐山大地震》观感
  
   许多人对影片开始时铺天盖地的“蜻蜓”津津乐道,认为是“大悲剧”的前兆。
   其实在我看来,这部影片的“悲剧”是从那个“被弟弟吃掉的西红柿”开始的。
   在“最后一个西红柿”这场戏里,“方登”的小演员演得非常好,那个眼神,把求助、希望、委屈……等复杂的感情都表现出来了。说实话,前面的大场景,虽然让我有“大片”之感,却并不感动,但小女孩的眼神,却让我的心突然一紧。而在不期而至的大地震之后,在她听到“救弟弟”之后,我们再次看到了那个眼神,所不同的是,这个眼神已经带上了“绝望”的印记。而这种“绝望感”将陪伴她此后人生的32年,直到由于汶川大地震的触动而再次回到家里,看到脸盆里的“西红柿”,面对跪下的母亲,才得以舒解。
  如果说,《唐山大地震》是一场中华民族的悲剧,那么,这个“悲剧”在我看来有三层含义:
   其一是影片所再现的发生在1976年7月28日的历史事实悲剧,在这场大地震中,我们失去了24万同胞。应该感谢现代电影技术的发展,让走进电影院的观众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人们的心境,体验那样一种恐惧与绝望。
   其二则是由于这场突然的地震而引发的“心理悲剧”,影片中的元妮32年来一直生活在那场地震的阴影里,走不出来。许多影评人包括社会学者都在文章中强调要重视由于地震等大灾难而引发的“心理疾病”的救助,包括在《唐山大地震》影片的宣传中,以及徐帆主导的救助灾后儿童心理的“M计划”中,都强调要重视灾区人们心理的重建。这样的心理悲剧群体,即包括大人,也包括儿童。在“汶川大地震”后,国家和政府及各种社会机构也在第一时间对灾区人民进行了“心理救助”,这可以说体现了我们社会的进步。
  但在我看来,由于大地震而“突显出来”的第三种心理悲剧,更值得人们的关注,这就是“方登”身上隐含的“儿童日常心理悲剧”。这种心理悲剧是由于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某种有意无意的心理伤害,在特殊情境下被强烈诱发。这种“儿童日常心理悲剧”常常隐没在日常生活里,被人们习惯性的忽视。
  影片中的方登,她内心的阴影,其实并非仅仅从地震开始,在地震前的“分西红柿”一场戏中就已经开始了。如果说面对压在同一块石板下的儿子和女儿,在“只能救一个”的特殊背景下,元妮被迫做了一个无奈的选择,那么,在影片开始时的“分西红柿”一场戏中,元妮直接把最后一个西红柿给了儿子,只给了女儿一个“明天再买”的承诺。而这个“承诺”由于突然的地震而成了“空诺”,更因为那个无奈的选择成了“死诺”。这一“选择”本身实际上体现了元妮以及她所代表的中国人的一种传统心理定式:即“男尊女卑”、“长幼有序”。在我们的生活中,孩子往往是家庭的宝,而这个“宝”又会因性别或年龄而变化,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
   “你是姐姐,应该让着弟弟。”
   “你大呀,应该让着小的。”
   而“孔融让梨”的故事依然不断地被年轻的父母们作为“教育”孩子的“经典教材”灌输给孩子们。影片中“奶奶”远道而来想接走“孙子”,同样也是这种传统心理定式的表现。这种传统心理定式,在现代社会学看来,存在着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公平。而这种“不公平”却在不知不觉中对儿童的心理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而且这种“不公平”的心理定式,在特殊情境下,更会酿成大悲剧,典型如那年新疆大火灾时某组织者大喊“让领导先走”,造成了大量无辜儿童的死亡。
   如果说,面对压在同一块水泥板下的儿子和女儿,在突然而来的灾难面前,人们只能凭直觉行事,不管救哪一个,人们多少都能理解。而日常生活中诸如“分西红柿”所体现出来的传统心理定式隐含的“不公平”,却很少被人们关注。看到女孩委屈、失望的眼神,我突然想,如果元妮把那个西红柿分一半给女儿,或许后面32年的心理阻隔就不会存在!在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即方登带着女儿点点上门做家教,当点点和那家的男孩一起玩时,男孩把一个杯子碰到了地上,面对妈妈的质询,男孩撒谎说是点点摔坏的。在回家的车上,沉默很久的点点突然说:“杯子不是我摔坏的,我再也不去那家了。”点点的表现可以说体现了一种时代的进步,因为在方登小的时候,她面对母亲的心理定式,只能暗自委屈和失望,这或许也多少说出了方登长期压抑着的心里话? 稍微遗憾的是,影片中的方登并没有对点点进行适当地心理辅导。
   《唐山大地震》可以说是一部真正的中国人的电影,不仅在于它真实地再现了那场对许多观众来说已经有些淡忘的大悲剧,剧中的特效丝毫不亚于国外的“大片”。也不仅在于它表现了灾后人们“心理重建”这个已经被现在的人们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如果仅仅表现出以上两点,那这部《唐山大地震》并没有超出冯小刚以前的电影,但非常可喜的是冯小刚超越了他自己,也超越了人们的期望,那就是对常常被人们忽视的“儿童日常心理悲剧”给予了关注。这是影片的最大亮点,也是影片的人文基础。这一点使这部影片超越了一般灾难片的局限,走进了经典影片的行列。
   其实看完《唐山大地震》,我就想到了一本最近国内许多读者纷纷传诵的童书——《我亲爱的甜橙树》,这是一本有着自传性质的童书,也是一本读了让人感动欲哭却依然感到人生的温暖的作品。书中5岁的男孩泽泽,也如影片中的方登一样,经常遭受有意无意的“日常伤害”,只要有坏事,都是他干的:几乎每天都要被打骂,爸爸从不打哥哥,甚至是哥哥做了坏事,爸爸也会打他;也都是在一次突然的灾难而前,失去了美好的童年:方登是在死人堆里苏醒过来,泽泽差点儿因高烧而死;影片中方登在32年之后,终于走出了心结;而《我亲爱的甜橙树》的作者,也是用了42年的时间,才终于把那个曾经的男孩泽泽带到了全世界读者的面前。
   “人的心是很大的,放得下我们喜欢的每一样东西。”
   “当你停止喜欢一个人,他就会在你心里慢慢死去。”
   品味人小鬼大的泽泽的经典语录,我忽然想,其实“方登”也是另一个“泽泽”,中国版的泽泽。
  “中国版的泽泽”,在我们的社会中,可还有?
(此文由wyh2004在2010-08-01 19:14:31编辑过)

--
虫虫的书架:http://276872.qzone.qq.com/
2010-08-01 19:12:57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1915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