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小屋》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地下室人
地下室人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8462
魅 力 值:1393
龙    币:17597
积    分:9360.4
注册日期:2002-06-29
 
  查看地下室人个人资料   给地下室人发悄悄话   将地下室人加入好友   搜索地下室人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地下室人发送电子邮件      

转一篇昨晚中国爱乐和马友友音乐会的乐评
该网址不再展示
爱乐不怕与久石让撞车,今天是难得的满场——十成上座,全场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空座位。地铁站那位要求我写一篇的大叔,您不提我也肯定会写的,因为感想真的太多了。

想说说今晚的中国爱乐。依然是汹涌澎湃型,排山倒海般的音响直欲把人掀翻。可喜的是,细节和线条越来越清晰,层次越来越丰富,已经不再是一味发疯了。虽然圆号仍然会出些小差错,但比起今年5月听的那场德沃夏克,铜管提升巨大,不断向靠谱的目标迈进着。弦乐则愈发精致。如果爱乐真有步入世界一流行列的那一天,那这套弦乐班子一定是最先撞线的。当然,对于爱乐来说,奔向世界一流仍然是漫长的马拉松,不过应该是跑对了方向。

想说说今晚的余隆。对于这套将与爱乐上交广交连演三场的曲目,听得出来余拉扬是下了功夫的,他奉献了一部基本上靠谱的德八。虽然依旧抽风依旧神经质,可毕竟是与周舟并列为中国最著名的指挥家,还能期待更多吗?接下来的音乐季将由客座的各路神仙担纲,余总监咱们闭幕式再见了。

最想说说的,当然是马友友。



马友友,wow。

从听古典音乐最最开始的时候起,就觉得马友友应该是这个圈子里最响亮的名字之一。他带着最能让人产生认同感的东方人的面孔,又似乎是那个由逝去的大师们串联的时代最后的代言人。博学,儒雅,笑容迷人,演奏传统作品功力深厚,又玩得一手好跨界。不论是顶级音乐厅还是热闹的演唱会,甚至是总统就职典礼,他都能游刃有余。从巴赫到肖斯塔科维奇,从探戈灵魂到丝绸之路,哪个乐迷不曾听过其中的几张,甚至奉其为圣经?他是带领无数古典乐迷了解大提琴文献的引路人,甚至是很多人喜欢上大提琴的原因。哪怕江湖上风传老马年事已高,技巧退化,听众还是把音乐厅挤得满满的,以至于第一次连男厕所门口都排起了队——在音乐厅,这一贯是女厕所的专利。

所以,我特别能理解他登场时那排山倒海般的欢呼声,因为我自己也wow了一下:终于见到了这个只在唱片封面上见过的人。我清楚地记得刚刚从网上下载到他的巴赫组曲时的兴奋——受某位同学的影响,我一度以为老罗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能拉好巴赫的人。也记得初听他的圣桑他的德沃夏克他的贝多芬奏鸣曲——老罗的版本总是第一个听的,马友友的版本总是第二个听的,之后是斯塔克或富尼埃,似乎一提到大提琴就条件反射般想到这么几个名字。这一系列的所谓大俗录音陪伴我度过了连盗版碟也舍不得买的岁月,却因太普通而很少被列入正版收藏里。

当然我也记得之后开始接触他的跨界唱片,这简直就是优美旋律的宝库。这场音乐会的返场曲“Summer in the High Grassland”正出自我听的第一张他的跨界专辑,《Silk Road Journeys: Beyond the Horizon》,可称得上是赵季平同志作曲生涯里的巅峰之作。当然,还有皮亚佐拉,还有约翰威廉姆斯,还有巴西音乐辑,还有卧虎藏龙……我也认为很多古典音乐家搞跨界是玩票,可只要真正用心去做这些音乐,跨界就不等于是玩票。惭愧的是,除了那张丝路之外我就再也没有一张他的正版碟了。我觉得我欠他一个感谢。对于所有只因唱片或盗版唱片甚至下载来的几个文件夹才认识的名字,我都想说声谢谢。即使已经故去或无缘亲见,我们也能听到作曲家和你们想说的话,并且这些声音会永远环绕在耳边。





我觉得老马登场后应该有一段供乐迷朝拜的时间,没想到这么快就开始了。杯具的圆号首席把solo吹了个虎头蛇尾,顺便带着独奏家开了个慢热的头,之后踉踉跄跄,拖泥带水。我心想,原来正如传说,他真的老了。

可紧接着,是那个大调上的第二主题。

太美了。我在椅子上直勾勾盯着他看,张大了嘴,觉得不敢相信刚刚听到的东西。旋律之美,至多也只能用诸如浪漫多情温柔忧伤这样的形容词来描述,但也远远不够描述当时的感觉。实际上,我脑子里闪过的竟然是第一次听到这段旋律的时候——如果有视频配合的话,应该就像是《料理鼠王》里美食家一闪念间梦回童年的那个镜头。那应该是老罗和卡拉扬的版本,我把CD机藏在书桌里边写作业边听,眼泪落在练习册上。那是第一次知道大提琴可以这么美,人类的音乐可以这么美。思绪从n年前飘回来之后,我的呼吸就开始被老马牵着走了,并适时让眼眶湿润了一下。

我回家之后翻听今天的录音,还是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不知忽然产生那么强烈的共鸣是因为音乐还是因为人。看看前面啰哩啰唆写的一大堆,似乎跟演奏者是马友友不无关系,可能我感慨了半天其实想说的是我等了这么多年终于见着活的了。平心而论,老马的技术已经谈不上出色,双音散乱,音色控制不佳,更不用提音准了。但是,他就是知道如何在最合适的时候用最合适的声音抓住听众的思绪。和唱片里的马友友比起来,现场的马友友更见功力,更老练,更让人佩服。

返场的两首曲子都是极大的惊喜。巴赫BWV1009的吉格,被老马演绎得温柔感性,比记忆中录音里的样子更加亲切可喜。丝路里的“Summer in the High Grassland”一曲,在现场一直想不起名字来,回家翻箱倒柜找出唱片才回忆起来。当然,这张唱片本身就是很珍贵的回忆。

似乎一提到老马,字字句句都与回忆有关。毕竟,9年乐龄,始终贯穿其中的名字又能有几个呢。



这不是乐评。一看见名人什么的就胡思乱想了这么多,估计以后也很难写乐评。谢谢爱乐和老马给了我一个能胡思乱想到半夜的机会,很希望以后能再次在音乐厅里看到你。
2010-11-15 09:59:44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1009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