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小屋》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阿里八八
阿里八八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2992
魅 力 值:266
龙    币:2805
积    分:2171.3
注册日期:2002-12-27
 
  查看阿里八八个人资料   给阿里八八发悄悄话   将阿里八八加入好友   搜索阿里八八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阿里八八发送电子邮件      

看来还是遗传作用大啊:"两代13人均清华毕业 考上名校靠潜移默化",奥数、坑班都是浮云啊
 同一种记忆

  家庭成员经常聚在一起,时不时回清华园走走看看。“我和我妈就常说起宿舍,巧了,我们住的是同一栋楼,我住一楼,她住在二楼。”

  同一个氛围

  父母都是清华出来的,这又是一种“潜移默化”。聂昕就说,自打有高考想法开始,就没想过考其他学校。

  同一份感情

  对于母校,聂家人无一例外都谈到了清华严谨的学风和进取的精神,他们感谢清华的教育和培养;六位老清华中三位是校体育代表队员,这一点可以说是清华的“校传”。

  24日,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成都商报记者近日发现,有这样一个家庭,40多年间,两代人共有13名成员走出清华园,占到清华毕业生总数近万分之一———清华大学100年,培养了17万名学生。

  这个家庭的成员现在北京、美国安静地生活着,听说过他们的人都惊叹不已,而他们却自认平凡。

  唯一没考上清华的 是哈佛博士后

  舅舅聂光启说:“她是学医的,如果要考清华,一定考得上!”

  1957年,聂家的大姐聂皎如考入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两年后,二弟聂光启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又过了一年,小妹聂皓如也考进电机系。

  聂皎如姊妹三人共有六个孩子,其中五个进入清华的孩子在家庭里被称为“小清华”。

  唯一没上清华的是聂皎如的女儿唐炬,舅舅聂光启说:“她是学医的,如果要考清华,一定考得上!”

  唐炬1985年考入北京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在哈佛医学院做博士后,现在美国当医生。

  绕了半个地球,还是“清华”牵线

  “我和我妈就常说起宿舍,巧了,我们住的是同一栋楼。”

  这个清华家庭还在不断扩大,三位老清华都在校园里找到了另一半。聂皎如和丈夫唐庆祥,还有来自青岛的李有润是同班同学,聂家在北京,李有润常去玩,因此认识了聂家小妹聂皓如。二弟聂光启曾是校运会跳高冠军,与女队跳高能手、电机系的师妹黄群芳结成了情侣。

  和父母不同,聂昕和丈夫连铮在清华时并不认识,一个是88级电机系,一个是85级建筑系,直到两人毕业后,同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留学时才开始交往。

  绕了半个地球,还是“清华”牵线,有缘人终于结成良缘。

  小清华中,老大李铮的太太叫李小霞,李小霞本科不是在清华读的,后来拿到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硕士学位。

  至此,聂家13位清华学子到齐,家庭成员感情极好,经常聚在一起,时不时回清华园走走看看,那是记录了他们青春岁月的地方,虽然相隔几十年,却有相同的回忆。聂昕和父母都出自电机系,“我和我妈就常说起宿舍,巧了,我们住的是同一栋楼,我住一楼,她住在二楼。”

  祖母给六个孙辈每人一本相册

  “我姥姥评价一个人,不是看世俗的东西,她看这个人是否快乐……这个要求挺高的。”

  三位老清华的母亲叫齐祖评,“是个睿智的老人。”儿孙都这样评价她。

  聂光启回忆,他的父亲聂国忱和母亲齐祖评都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姑姑聂毓禅是位杰出的女性,是中国现代护理教育奠基人。

  “抗日战争时期,1943年初,我父亲和她一起从北京辗转去四川共赴国难,途中不幸身亡,当时皓如才两个多月(央视十套制作的纪录片《烽火天使》记述了这段经历)。从此母亲带着三个孩子含辛茹苦,但她从来没有放弃对三个儿女的教育。她很有眼界,告诉三个儿女,你们念书能念到哪,我就供你们到哪,直到你们长大成人,她的三个子女以及孙辈们陆续考入清华大学和她的培养和教诲是分不开的。”

  齐祖评给六个孙辈每人一本相册,相册的扉页上都是她写给孙辈的话,根据每个孙子的性格,写的话也完全不同。

  在聂皓如二儿子李嘉的相册里,齐祖评工整地写道:人不仅靠肢体站立,更要靠思想站立,人不仅靠食物生活,更要靠理想生活。老人家当然知道现实的残酷,给李嘉的第二段话是这样的:同在一个环境中生活,强者与弱者的分界,就在于谁能改变它。

  虽然重视教育,但齐祖评认为,除了学业,身体健康、生活快乐也很重要,外孙李铮初中没考上重点,父母都挺急的,但她觉得没啥。“我姥姥评价一个人,不是看世俗的东西,她看这个人是否快乐,自己快乐和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这个要求挺高的,不是考试分高、能挣钱、能当官就能达到的。”很多年以后,李铮回忆起来,认为姥姥固然教了他们一些知识,认认字,简单的算术,背名人名言什么的,但最重要的是对子孙品格的影响,她为这个大家庭创造了温暖、公平、开明、追求上进但又不功利的氛围,“姥姥很特别,世事洞明,但你让我说她有什么教育理念,我也说不出来,她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

  齐祖评2005年去世,享年93岁,电话里和成都商报记者说起奶奶,聂昕仍然一度哽咽,伤心得说不下去。李有润本人就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对于教书育人有丰富的经验,他说,他想写篇文章,讲述岳母的教育方式,以作纪念。

  家里的话

  ●“像我弟弟,都没见过他开夜车做作业”

  ●几个小清华,小时候聚在一起也是玩,打扑克,从不交流学习

  ●身教重于言教;学习的压力不能从家长那来

  ●父亲李有润把课本看一遍,然后画张表,列出知识结构,点拨一二就行了

  ●聂家人无一例外地反对“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学业太重,报各种班”等等

  家传

  怎样才能上清华?

  怎样能上清华?无数人都会问。聂家人的回答很简单,那就是认真,上进再加上一颗平常心。

  聂家人普遍学习轻松。聂皓如读书那会,一周学习五天半,最盼望一天半的周末休息,可以好好玩,几个小清华,小时候聚在一起也是玩,打扑克,从不交流学习。

  李铮分析原因,一是遗传,“我们家人脑子都不笨,都挺会考试的。我还算比较刻苦的,像我弟弟,公认的家庭里相当聪明的,我都没见过他开夜车做作业。他还给我说:只要有标准答案的题目,我一看就知道老师想要什么答案!”

  还有就是家庭的氛围,父母都是清华出来的,这又是一种“潜移默化”。

  1987年,李铮成为小清华中的第一人,他能感觉到,后面的弟弟妹妹都把清华当成目标,聂昕就说,自打有高考想法开始,就没想过考其他学校。

  清华大学的理工科,是中国优秀人才集中的地方,聂家每个人似乎都长着一颗理工科脑袋。

  “我就喜欢理工科,数学啊,物理啊,特有意思。”聂皓如承认,上清华有哥哥姐姐的影响,也和自己的爱好有关系。

  清华女生,尤其是理工科女生,一直很稀缺,不过也有聂昕这样的女生,以当年电机系北京考生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清华,让须眉汗颜。

  进清华后,她所在的班30人,女生只有五个,聂昕自己倒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这得看人,不看性别,喜欢理工科就好,我们家的人都比较理性,让我学文科的话,反而摸不着头脑。”

  家教

  反对“越严厉越出息”

  一个虎妈,让东西方的教育理念发生碰撞。难道真的是父母越严厉子女就越有出息?聂家每个人都对此说NO,当孩子时,他们学习轻松,为人父母后,他们也给了子女宽容和信任。身教重于言教,不止一个聂家人这样说。

  六位老清华毕业后,聂皎如夫妇进了林业部林产工业设计院,聂光启夫妇去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聂皓如在首钢工作,李有润在清华当老师,都是各自单位的技术骨干,工作很忙,“所以我们都没有太多时间管子女的学习。”

  照李铮看来,现在好多家长教育不得法,天天盯着孩子学习,“这没用,得孩子自己体会。”他上高中时,父亲李有润会把他的课本看一遍,然后指导他画一张大表,列出知识结构,点拨一二就行了。

  平时做父母的基本不会批评儿子,某次大考前,李铮还在认真地看电视,李有润想了半天,才忍不住“提醒”儿子明天要考试,李铮一听,相当不高兴,撅着嘴走了。 “他小学成绩不好,但上中学后自己知道努力,自学能力蛮强的。”在父母的引导下,李铮高中考上了清华附中重点班。

  聂昕、连铮夫妇有两个孩子,女儿三年级,儿子一年级。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聂昕认为好的教育方法是让孩子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学习的压力不能从家长那来,这是个恶性循环。他们总会独立,如果哪一天没人管了,又该怎么办呢?他们自己明白怎么做,家长也省心。”

  聂家人无一例外地反对现在的某些教育方式: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学业太重,报各种班等等,“希望孩子有好习惯,有健康的心态,对自己有要求,没必要给他们设立什么目标。”

  家风

  “清华家庭”的淡定

  清华、北大,几乎是中国人的高校梦想。父母教育孩子,会说:“长大了上清华北大!”老师熟人夸奖:“这孩子能上清华北大!”小孩自己立志:“我要上清华北大!”更有甚者,记者有位女性朋友,发誓非清华北大毕业生不嫁!这两所名校,就是标杆,就是境界。普通人家,要是高考出了个清华或北大的学生,那肯定是全家欢喜,大放鞭炮,大宴宾客。再多出几个,就是奇迹了,至于两位数,想都不敢想。

  而身在“清华家庭”,其中的人却非常淡定,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了不起。大姐聂皎如说,他们都是很普通的人,毕业后认真工作几十年,然后退休,没什么可说的。聂昕认为,大家从小就在一起,感觉没什么稀奇,她的同学中也有一家四口上清华的。倒是聂家的女婿比较上心,李有润几年前给清华校友通讯写了一篇文章,讲述聂家的清华情,他觉得这段珍贵的家史应该记录下来。

  对于母校,聂家人无一例外都谈到了清华严谨的学风和进取的精神,他们感谢清华的教育和培养,怀念在清华的岁月,聂家全家喜爱文体活动,六位老清华中三位是校体育代表队员,这一点可以说是清华的“校传”。

  采访的最后,聂家人深情地说出心声:“清华历史已届百年,我家‘老清华’就读于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初,‘小清华’就读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正是我国教育蓬勃发展的两个好时期,我们赶上了。国顺则家顺,清华大学哺育了我家两代人,我们对清华怀有无法割舍的情怀。在国家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角落都有清华学子的身影和足迹,他们努力着,奋斗着,奉献着,我们,有幸成为这个群体的一部分。”

该网址不再展示

--
保险柜:开门吧!
2011-04-20 11:02:00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1120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