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琴如人生]孩子,拿什么拯救你
沸沸扬扬的幼升小,总算闹腾得基本差不多了,乐满屋自然也是一番拨开乌云见明月的爽朗,大多数基本如愿以偿,我们也很是祝福欣慰。
对于国家的这种教育体制和现状,我本已早无话可说,连从老家回来的父亲,都感叹,老家的学校居然也公然课堂上什么都不教,然后让孩子抱各种培训班学习,老家那样的小城市,收入非常低,一个孩子光文化课的补习每个月都要2000多,很多普通工人家庭都很难应对,这些让我很是无语。
所以对于很多家长无可奈何的择校,我基本上保持着理解,甚至支持的态度,毕竟如果能力所及,为孩子选择一个相对好些的环境学习,无可厚非。但是今天却有些话不吐不快。我们想要给孩子的,能够给孩子的,和最后孩子受益的究竟是什么?
这是我曾经深深思考过很久的一个问题,因为我希望自己能够在做母亲之前清楚的想明白,即便最后做起来有再多的艰难,可是我会明白自己坚持下去的理由。如同我们做教育,很多家长感叹我们能够那么了解孩子,能够克制和改变自己性格很多,我说,每个孩子都有被父母性格所影响和伤害的一面,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个这样的一幕幕,我们用心能够看到心灵上伤痕累累的孩子,我们怎么能够不去改变,看到了所以谁都不会再忍心伤害。。。。。。
但是说到教育体制和社会现状,这自然不是我们一己之力所能够改变的,于是很多人倾向于为了孩子,“流亡”海外。
这一次有机会游历欧洲,多数时间在瑞士,更多时间在思考另一种社会制度下的生活所能带给我人生些什么。
在欧洲的那些日子,无论到哪里,感受最深的就是人人都善于等待和退让,在路上,不会有任何车辆和人争先恐后,大都会选择很远距离的时候就做出让行的姿态,回国之后,因为这个对我触动很深,所以我基本坚持这个状态,时常看到国人被礼让的时候所表现出的受宠若惊,让我很是五味杂陈;在罗马旅行,因为职业的原因,喜欢留意身边的欧洲游客如何教育孩子,他们很注重行为教育,比如还是在地上呀呀学语爬行的幼儿,如果违反了父亲限定的地域,父亲基本上会直接将孩子拎回来,两次之后,父亲基本会轻拍孩子以示警告,但是语言上绝对不会很多,甚至基本没有语言,只有手势和行动,孩子基本上也就就范了。这是让我觉得非常妥当的一种教育方式,在国内基本都是会更多的语言上的警告和说词,行动力上明显不足,最后结果差强人意。回来后我也基本开始更多的用这样的方式与孩子们去解决很多。
在罗马去往威尼斯的火车上,与我们一个包厢的是一对意大利夫妇,应该是非常平民的身份,带着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猜测他们属于文化程度不会很高的那种家庭,父亲只顾着自己玩手机上的游戏,或者睡觉,母亲也是在睡觉,小女孩很活跃的与我们玩闹,尽管我们语言完全不通,我们用表情,手势表达和猜测彼此的想法,玩的不亦乐乎,她的妈妈为了让小女孩能够安静,将自己的化妆包扔给她,小女孩将每一样化妆品演示给我,然后我也配合她,比如她拿睫毛膏,我就眨眼睛,她拿口红,我就嘟嘴巴,她开心的玩了一遍又一遍,我实在是累了,所以找出笔记本和笔开始和她画画和写字,她写她的,我写我的,她表达她的,我表达我的。她妈妈在旁边看得很诧异。最后我们下车的时候,我把那个本子扯下那页留给她继续画,她妈妈也连忙找出笔给她,估计这是不错的一个让孩子安静的方式,她才知道。。。。。
啰啰唆唆这么多,想说什么?无论哪种环境与体制,我们最应该给孩子的是坦荡的心胸,开阔的眼界和豁达的性情。即便是在国外,也不可能完全依赖于哪种社会制度与教育体制就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孩子,而父母完全可以不作为。
所以即便是很多人问我是否会选择国外的生活,就算是为了孩子,我不否认这是一种可能,但是我更清楚,即便选择国外,也绝不是单纯给孩子宽松,富裕的生活环境,而更多的是那种平和尊重的制度下,我们可以自由的决定自己人生的高度和宽度,这不仅仅是孩子需要的,也是我们自己人生所梦寐以求的。
孩子更是我们人生的一面镜子,不是我们人生的很多借口。
我有,他亦有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站网友《乐满屋》原创,转载需征得原作者同意并注明转载自www.hlgnet.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