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小屋》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欢乐堡幼儿园
欢乐堡幼儿园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正式居民
经 验 值:47
魅 力 值:85
龙    币:220
积    分:127.3
注册日期:2011-05-24
 
  查看欢乐堡幼儿园个人资料   给欢乐堡幼儿园发悄悄话   将欢乐堡幼儿园加入好友   搜索欢乐堡幼儿园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欢乐堡幼儿园发送电子邮件      

分享吧
幼小阶段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据科学家传记,很多人是在11岁之后,才开始对数学有严肃的兴趣的,即,开始踏上理性思维的征程。

但是,幼小阶段有幼小阶段的理性思维,不是没有,是表现形式跟11岁之后不太一样而已。
数学包含了很多“逻辑”方面的元素,但是孩子最早接触“逻辑”,其实并不是从数学开始,是从“家庭教育规则”开始的。

家庭教育乃至学校教育中体现出来的规则,不就是“逻辑”么,孩子锻炼逻辑推理能力的过程,实际上就蕴含在这些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

幼教规则,不仅仅是让孩子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更是孩子们最早接触到的“逻辑”训练,懂得做事的道理。

如果幼教规则不当,将会打击到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的成长,所以,孩子逻辑能力不好,不一定是数学没学好,不一定是数学课程、数学老师出了问题,很可能源于家庭教育规则、学校教育规则方面的负面影响。

幼小阶段数学教育又应该重视什么方面的内容呢,只有“真功夫”、“硬功夫”,才值得教师/家长/孩子们真正投入。

幼小阶段数学教育的真功夫,在于:

A1. 对数学的集中注意力,以此基础最终发展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A2. 对数学的敏感度,即知道哪里不懂的能力,以此基础最终发展成坚韧的探索精神。

说穿了,其实就是“态度建设”,“态度建设”是幼小教育的核心内容,A1和A2则是刻画了“态度建设”在幼小阶段数学教育方面的具体内涵。

数学,恐怕是对集中注意力要求最高的一个学科,另外一个,可能是古典音乐。

为什么说,这个是“硬功夫”呢,因为用这个标准来看,世界上很多成年人,终其一生从未跨进过数学的门槛。

有些数学上早慧的天才,儿童时候最重要的表现,并不在于比别人早学会数数,早学会加减乘除,而是在于他们对数学的集中注意力的量和质,是很多成年人终其一生也未达到的,这还不够“硬”吗。

早慧儿童的家长们,应该考虑到这一点,要想的长远一些,要少做“横向比较”,即少跟同龄孩子去比,多做“纵向比较”,即在纵向的时间尺度上,预估孩子长大之后的各阶段表现,跟人类历史上积累下的经验去比较。

普通家长们,容易理解A1的重要性,但是不易认识到自己孩子的A1-集中注意力,在数学上的难得,对其珍贵属性,没有充分的意识。人生路途上遇到珍宝,狂喜失态自然不对,但是碰巧拿到珍宝,有眼不识,随手一放,最后自己也忘了,想拿的时候找不出来,更是不对。

早慧儿童,对数学产生出超常的集中注意力,原因有很多种,有些可能像黄金,历久不败,有些则可能像流星,一闪而过。

相反,有些孩子虽然发育的晚一些,但只要他们踏入了数学的这个门槛,终生走下去,得到真金,反而比流星式早慧的成就要大得多。

是流星,还是黄金,我在晨兴中心那些环境下见到的数学高手们自然属于后者。

但孩子小的时候,谁又能看出来呢,这方面原因很复杂,有成功的,有失败的。

失手放过孩子流星式的闪光,或者漠视孩子黄金式的执著,只重视知识,只注重“横向比较”,不重视“态度建设”,不重视“纵向比较”,可能是后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反,家长们如果能实施良善的教育方式,重视“态度建设”,也许能让流星不灭,让黄金不致埋没于土,将孩子对数学的这种集中注意力,一直保存巩固下来。

现在再说 A2-数学敏感度,即知道哪里不懂的能力。

孩子笨,见了题目,说自己不知道,不仅是诚实,这种孩子可教。相反的一些孩子,见了题目,随口说出答案,乱猜乱答,违反A2,缺少了数学敏感度,就很难教他们真正学会一个东西。

这个观念,也是普通家长们容易忽略过去的,他们往往急于给孩子提供答案,结果养成孩子见了题目,就乱凑数的习惯。

其实,不仅是家长们,很多专门做教育培训的商业机构,本质上也是违反了A2-数学敏感度原则,他们在周末举办奥数培训班,采用大容量授课的方式,那么难的题,在我看来,孩子能用一个学期做出来就非常不错了,这样的题却要在3个小时中讲出10道左右。

知识是囫囵吞枣地灌下去了,美其名曰,虽然没学会,但是扩大了知识面,混个脸熟。

幼小阶段的数学教育,不能这么搞,它打掉的是孩子的数学敏感度,当然,注意力在那种授课方式中恐怕也难以长进。

确定了A1和A2的原则和重要地位之后,我们再来谈怎么做,其中的教学原则,跟普遍的幼教原则基本一致,这里复述一下:

B1. 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

B2. 孩子是通过操练来思考的。

B3. 教育要符合孩子的身心成长节奏。

把上面两条中“学习”和“思考”的位置对换,也是对的,自然语言只能达到一定程度的指示性,让人意会到了即可,我们就不咬文嚼字了。

C1. 孩子提出数学问题时怎么办?

C1-a. 我们希望孩子们在“态度建设”上进步,那么我们就要遵循B1-模仿的原则,自己首先做到对数学的那种“求索”态度。

依此之见,孩子有数学问题了,问大人,大人立刻随口答出,就会看不到这个过程。相反,如果孩子问数学问题的时候,大人假装自己也不是很清楚,露出迷惑不解,苦苦思考的眼神,跟孩子对视,就能将孩子对数学未知的注意力,延长那么一会会儿,很多情况下,这么一会会儿的功夫,孩子就自己把答案说出来了。

这种做法,练习的就是孩子的态度,通过大人示范,让孩子模仿的不是知识,而是那种神情和态度。

这样做,使得A1-集中注意力和A2-数学敏感度同时受益,一箭双雕。

所以,我们不要替代孩子们解答问题,不要急于从逻辑理智上去帮他们解决问题,而是以身作则,让他们模仿,模仿我们面对数学难题时,困惑不解、钻研不休的那种神态/心态。

数学上的东西,跟其他教育原理一样,重点不一定在于内容,更在于“心意”,全凭“心意”练功夫。如果不激发起孩子的求知欲,什么样的“辅导性方法”都是白搭的。


C1-b. 家长宽容,不逼孩子,就是不逼他们搞形式主义,搞面子工程。

孩子能学会数学,是本性具足,我们不会试图去教一个大猩猩学数学。孩子若挂心于数学,注意力集中,完全有可能靠天性突破,家长横加干涉,反而有可能打乱了孩子的自然节奏。

教师和家长们甚至可以为此降低数学内容的难度,不要过难,难得大学生都想不出来(很多小学奥数题目是这样的),那对孩子当然不好了。

只要孩子愿意做简单的题,只要他不厌,就让他继续做,而不是马上跳到更难的题目阶段,急于求成的家长实际上是在打扰孩子而不自知,怎么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保持住对数学的集中注意力和敏感度呢。

对于稍微难一些的题目,当孩子在数学上表现出“笨”的时候,我们最重要的不是给他们答案或解法。家长们最简单、最基本的做法是,承认这种“笨”,容忍这种“笨”,就是承认数学上有未知的东西。急于让孩子知道答案,急于让孩子变聪明,反而有可能降低了孩子在数学上的敏感度。

数学能力,最重要的是发现“未知”,发现自己不会的地方在哪里的能力,一道难题,完全有必要翻来覆去的重复,不断地深入发现自己不会的地方真正在哪里。

C1-c. 如果遇见聪明老师,那就更好了。聪明老师的一个重要教法是,帮助孩子们发现他不知道的“地方”,具体在哪里,如有可能,把它分解为数个小问题。

如果幸遇天才学生,他们自己就能把不会的地方找出来,分解出来,学生有了如此高的敏感度,老师才能往深里教啊。

这种教学方法,怎么指点,就得靠专业知识水平,而不是所谓的教学教法。
2011-08-31 14:44:42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901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