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小屋》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BMW7
BMW7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版主
经 验 值:11496
魅 力 值:2955
龙    币:37278
积    分:17259.3
注册日期:2005-02-28
 
  查看BMW7个人资料   给BMW7发悄悄话   将BMW7加入好友   搜索BMW7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BMW7发送电子邮件      

用写硕士论文的方式为幼儿数学教育争论做个总结吧
研究对象:幼儿园学习生活的小班孩子,一般指3-4岁的在园孩子,因为我儿子刚3岁,大班的等2年后再研究
小班幼儿是指:幼儿园学习生活的小班孩子,一般指3-4岁的在园孩子。这些孩子
年龄小,各方面能力及认知经验较少,在生活中学习、运用数学的能力也相对较弱。
小班幼儿处于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身体和手的动作已经比较自如,可以掌
握各种肢体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由于动作发展的需要,小班孩子特别好动。他们对
新鲜事物和新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爱模仿,是小班幼儿突出的年龄特征,他们正是
通过模仿来学习的,通过大量的模仿,他们尝试经验,学习经验n3。
3-4岁幼儿处于“表象思维’’阶段,这时的幼儿已能通过表象、言语以及其他符
号形式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他们能够通过直接的感知认识世界,并且将这种
认识以某种方式加以表征,但是他们还不能进行逻辑的思考瞳1。他们的思维活动与动
作活动不能分离,常常是先做后想或者是边做边想,由行为和动作引起思维活动。他
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行动,是在使用物体、摆弄玩具的动作过程中进行思维活
动的,思维仍然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他们理解事物常常要依靠具体形象,随着他
们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所储存的表象日益增多,幼儿的具体思维开始形成和发展口1。
他们掌握实物概念只能按物体的颜色、形状等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基本只能概括事物
的一个或某一些特征,不能把握事物的所有特征。对数概念的掌握处于动作感知阶段,
即从对实物的感知来认识数,掌握到“5”左右。

本论文基于如下理论:

(一)新《纲要》的教育指导要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将“能从生活和游戏
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列为数学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同
时《纲要》中也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
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教师应“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
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
中某些简单的问题"Ⅲ。
从《纲要》中,我们明确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它要求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应
贴近幼儿的生活,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和现实需要,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
可见,幼儿数学教育要使幼儿感兴趣,应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而家庭作为
幼儿最熟悉的生活环境,有着其他场所不可比拟的教育优势。在家庭生活中,感知、
发现数学的存在,能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所学知识能得到应用,不
仅可以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还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提
高幼儿的认知水平,从而获得各方面的发展。

(二)现代幼儿数学教育观
现代数学家普遍认为,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正如哲学家怀海特的表述:“数学是
在从模式化的个体作抽象的过程中对模式进行研究。"尽管数学起源于现实的世界,
但它是对现实世界的形式抽象。数学将具体的问题普遍化、抽象化为一个纯粹的数学
问题,而对这个抽象的问题的解决又具有实际的意义,有助于解决实际的问题乜1。从
学习数学的角度看,幼儿学习数学的任务不在于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而应是获
得一种数学的思维方式。数学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让幼儿学会计算,而是让幼儿能够
“数学地思维"。有了数学的思维方式,幼儿就能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认识到数学
和生活的联系,自觉地将具体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数学模式并加以解决,从而进入美妙
的数学世界之中Ⅲ。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在幼儿的幼儿园生活、家庭生活中,存在
着许多数学学习的资源,需要教师、家长做有心人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幼儿
在现实生活中、活动中、游戏中学习数学,掌握数学。当教师在幼儿园充分挖掘幼儿
在园一日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契机时,家长若能在家庭中,充分利用家庭中的教育资源,
进行家庭数学教育,家园合力,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作用。幼儿在家庭中的数学学
习,也能使家长更加清晰地了解幼儿思维发展状况,选择有效的活动内容,促进幼儿
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建构主义发展观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这被誉为当代教育
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为深化当今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理
论依据。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关注的是学习者如何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者不是知识被动的
接受者,而是知识主动的建构者。建构主义者主张,知识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
征,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被“革
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也就是说,知识是由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建构起来,即知识具有建构性、社会性、相对性、情境性等特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
的,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原
有知识又因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是由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
转变和结构重组。为此,教育不应该是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的过
程,而是学生以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建构知识的过程船1。
因此,幼儿的学习过程不应是教师单方面向幼儿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幼儿在活
动中主动建构的过程。应摈弃传统幼儿教育中的以教师为主导,强调以知识为中心,
以示范、讲解为主要形式的教育,取而代之的是建立一种以幼儿为主体,强调以通过
各种感官、获得丰富的经验为中心,以探索、发现为主要形式的教育∞3。这就要求在
小班幼儿家庭中数学教育的调查研究第二章小班幼儿家庭中数学教育的理论基础
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一种动态的、变化的学习环境,创设有利于教
师和幼儿合作学习、相互交往的社会情境,在幼儿的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启发、
指导幼儿对新概念和新经验的积极思考,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获得新的知识
经验。
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地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
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为了应付周围的世界,个体逐渐地丰富和完善着自己的
认知结构,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认知结构,实现认知
的发展n1。幼儿数学教育应创设一个能与教师、同伴共享、互动的学习氛围情境,以
尊重幼儿为前提,让幼儿主动参与到数学教育活动中来,通过操作、探索、对话、交
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实现学习中的自我建构、合作建构数学经验,促进幼儿在与数学
教育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因此,教师和家长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充分创设和
利用适宜幼儿数学学习的环境,使幼儿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显得至关重要。
(四)“活教育"理论
什么是“活教育”?教育家陈鹤琴为了将当时的死教育变为前进的、主动的、有
生气的活教育,提出了要使教师“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使儿童“读活书,活
读书,读书活”的教育主张,并把这一教育主张定义为“活教育’’。陈鹤琴“活教育’’
理论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和“两大原则”(教
学原则、训育原则)中。“活教育”的课程论强调活教育的本质:陈鹤琴批评旧教育
是“死教育",针对课程、教材的盲目和呆板,教学方法欠适宜和灵活,提出了“活
教育"的课程论,其主要观点表现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儿童的生活环境,以大
自然大社会为中心;他的课程论强调了目标性、生活性、自然性、社会性、环境性、
综合性、灵活性的理念,突出了活教育的本质,体现了活课程观、活教育观、活学习
观的理念,具有超前性和科学性。“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
学,做中求进步"。“活教育"的方法论强调实践教育,重视直接经验,强调以“做"
为中心,主张打破班级、时间、空间、教材的界限,不提倡班级授课制,重视室外活
动,提倡“共同研究学习”。“活教育"方法论的宗旨是反对封闭教育,强调实践教
育,体现了主动学习、发现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共同学习的过程,具有创新
小班幼儿家庭中数学教育的调查研究第二章小班幼儿家庭中数学教育的理论基础
性n1。
陈鹤琴“活教育’’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教育和生活现实、社会现实紧密相联。大
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程是固定的,教材是呆板的,不问幼
儿是否了解,不管与时令是否适合,只是一节一节课的教,只能培养“书呆子"的“死
教书”方法,冲破幼儿园这一狭小的天地,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幼儿直接
到自然和社会中去学习。这样以来,传统的教室也就成了室内的活动场所,而整个大
自然、大社会都成为幼儿的室外活动场所。对于小班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与认知发
展的需要,更应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自然环境、家庭环境中学习,以激发幼儿的学习
兴趣,从而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
(五)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以陶行之(1891—1946)为代表的一批爱国志士,吸收了东西方教
育思想的精华,改革封建传统教育的结晶,是20世纪中国教育史上一项最宝贵的创造。
“生活”是生活教育理论中最普遍、最概括、最基本、最常见的范畴,是陶行知确定
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立足点、起始点与中心点。“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起作用并真
正成为教育",陶行知以建立“合理的人生"为教育的宗旨,把“改造自然、改造社
会”作为生活教育的目的,以“生活"为中心推行生活教育运动,从而构建了囊括全
部生活、涵盖整个社会的教育理论体系乜1。
生活教育理论有三大著名的命题:第一、“生活即教育"。这是生活教育理论原
则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生活决定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受什么样
的教育,教育从属于生活,教育对生活有改造、制约、促进的能动作用,它是能够引
起生活变化的伟大力量;第二、“社会即学校"。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它一
方面指教育范围的扩大,“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另一方面指
学校必须与社会沟通,与社会密切联系;第三、“教学做合一一。这是生活教育理论
的方法论,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诸原则的实施策略。教、学、做只是
一种生活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做"
是实践,是人类生活中一切有意义的活动,在这里,主体与客体得到高度的统一,从
小班幼儿家庭中数学教育的调查研究第二章小班幼儿家庭中数学教育的理论基础
而使生活教育理论这一教学系统工程充分发挥它的整体功能

我认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幼儿的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幼儿数学教育
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贴近幼儿熟悉的现实生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教师宜将
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与幼儿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数学知识
获得过程的基础。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来源,也就是幼儿数学学习的最佳素材,
因此,我们要把幼儿的家庭生活经验和实际现实世界作为幼儿数学教育的出发点。数
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
实际,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在现实世界中让幼儿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感受数学、理
解数学;加强幼儿数学学习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充分利用幼儿家庭生活中的有效
资源,创设出贴近幼儿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从生活中
发现数学、学习数学,促进幼儿获得有效的数学发展。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站网友《BMW7》原创,转载需征得原作者同意并注明转载自www.hlgnet.com』

--
2011-09-01 11:32:59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1181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jubao@hlg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