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小屋》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BMW7
BMW7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版主
经 验 值:11496
魅 力 值:2955
龙    币:37278
积    分:17259.3
注册日期:2005-02-28
 
  查看BMW7个人资料   给BMW7发悄悄话   将BMW7加入好友   搜索BMW7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BMW7发送电子邮件      

幼儿教育无定法,要因材施教,仅仅总结一下幼儿数学教育的指导原则
(一)兴趣性原则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
特征,是人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是学习的动因和动力,因此,从某
种意义上讲,幼儿的学习是一种兴趣的学习,而幼儿数学教育更应重视激发其兴趣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也比以往任何时期的教
育法规都强调兴趣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纲要》指出,要让幼儿在生活
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不仅将幼儿学习兴趣的培
养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首要目标,而且强调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当符合幼儿的兴趣与需
要,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应当充满趣味性,甚至将幼儿学习兴趣的增长作为教育评
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口1。随着我们对《纲要》的不断深入学习与理解,“兴趣"在幼儿
园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幼儿教师充分重视。对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成为
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学习具有思维性强,逻辑推理严密,内容比较抽象等特点。对于正处于形象
思维发展阶段的小班幼儿来说,可能会感到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枯燥无味的、难以理
解的,他们往往会感到学习数学不仅单调,而且难学。幼儿在学习中会遇到一定的困
难,很容易降低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导致他们较难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的。小班幼儿
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影响他们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而且它还可能影响着他们今
后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信心。因此,小班幼儿数学教育更应重视激发其兴趣,通过多种
途径和形式的活动,促使幼儿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领幼儿积极思考。

如何让小班幼儿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这是幼儿数学教育的一个关键点,也是一
个重要的着眼点。在实践中,我们应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运用生动有
趣的学习形式,使幼儿在学习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时感到有趣,就是要把抽象的数学
知识给予具体形象化,把静态的数学概念给予直觉行动化,让幼儿轻松自然地理解、
接受,从而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小班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
物充满兴趣。我们还可以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幼儿感兴趣的素材,让幼儿通过观察、
感知、操作、思维等活动帮助幼儿积累数学经验,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发展幼儿
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生活化原则
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是与基础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一致的,是现代教育理念
变革的典型表现。在整个基础教育领域,“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呼声震天动地,
只有真正关注生活世界的教育才是为了完整的、真实的人的教育。因此,关注学习者
的生活世界,成了解决当前基础教育中的问题的核心所在。所谓回归生活世界,就是
让幼儿真正去亲近自己的生活,真正感受自己生命成长的有力脉动n1。
生活世界是我们最根本的生长家园,生活是每个人作为人所必须接受的最基本的
教育。与此相应,生活世界的教育,也是其他一切教育的根源和基础。生活世界教育
主要赋予人们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即生活常识,使人获得在社会生活时
所必要的“常人能力”。“常人能力”的获得,也就是个人在生活世界的教育中得到
认知、情感、意志、价值观和信仰等多维度的发展;生活教育不仅在理性方面,而且
在非理性方面多维度、全方位促进人的发展瞳1。
在生活世界里,人们可获得一种归属感、安全感、信任感、温暖感等,才能真正
感到自在与自由。因此,年龄愈小,愈需要这种在生活世界中的教育。与其他年龄段
的教育相比,幼儿教育更加迫切地需要回归生活,幼儿教育更加迫切地需要生活化。这
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幼儿的身体发展尚不成熟,心理发展处于具体形象
和动作性思维阶段,幼儿对世界的感知是具体的、感性的、直观的和个人化的。因此,
源于生活的教育、贴近生活的教育,能使幼儿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活
动也就拥有了强大动力,就能自觉调动其各种感官和思维积极参与活动之中,从而有
小班幼儿家庭中数学教育的调查研究第四章小班幼儿家庭中数学教育的指导原则和策略
利于幼儿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幼儿才能得到适宜的和有效的发展,并能使他们的学
习活动成为一件快乐的事,幼儿才会有美好的生活学习体验。因此,美好的学习体验
只有在生活世界里才存在,处在生活世界里学习的幼儿才可能享有美好的童年生活。
小班幼儿是最具好奇心的,他们的一日生活中处处隐含着数学教育的内容,周围
世界的各种事物、现象都可以成为他们探索、观察的对象。因此,我们要紧密联系幼
儿的生活实际,.以大自然、大社会为课堂,在生活中引导幼儿感受数学、体验数学、
学习数学,让孩子接受和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现象,逐步运用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运用数学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同时,家长也应引领幼儿在家庭生活
这个大课堂中学习和生活,接受更多的信息刺激,获得更多的数学经验,有效地发展
幼儿的思维能力,促进其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操作性原则
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的认知结构获得发展,必须依赖他们自己和环
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在数学教育中,主客体的相互
作用具体地表现为幼儿操作材料、摆弄具体实物,并促使其将具体的动作内化于头脑,
是发展幼儿思维的根本途径。在动作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数学知识,是真正符合幼儿年
龄特点与他的认知结构相适应的知识,也是最可靠的知识n1。
数学知识的抽象逻辑性和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决定了幼儿数学教育必须依据
这些特点,选择有效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活动效果。自从皮亚杰提出“抽象的思维
起源于动作"之后,这已经成为幼儿数学教育中广为接受的观点。幼儿在学习数学时,
最初是通过动作进行的。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是不能从客体本身获得的,而
是要从改变客体的动作中获得。幼儿数学教育中的操作是指幼儿在亲自动手操作材
料、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从而获得数学经验、逻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
法昭3。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
习,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
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理
解和形成初步的数学概念。可以说,操作活动是幼儿学习数学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
法。

(四)个性化原则
个体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行为方面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主要表现在生理和
心理两方面n3。由于每个孩子遗传因素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他们作用于环境的方式不
同,因而,也就决定了每个幼儿在原有经验上的个体差异。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
的人,每个幼儿都具有与生俱来的独特性,他们有其独特的人格特质、认知方式、性
格品质、心理特征等等。这些个体差异,也必然导致幼儿在学习活动中表现的各不相
同。
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幼儿的个体差异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主要是由数学本身的特
点所决定的,数学是具有逻辑抽象性的智力活动,能够较为充分地反映幼儿在思维发
展水平上的差异性。幼儿在数学学习中的个体差异,不仅表现在幼儿思维发展水平、
发展步骤和发展速度上的差异,还表现在幼儿在学习方式和学习风格上的差异。
作为孩子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可谓既熟悉又陌生。他们可能对孩子的生活习惯、
行为习惯、兴趣嗜好等方面了如指掌,而对于孩子的思维发展状况、发展水平,以及
与同龄幼儿之间的差异等方面,可以称得上一无所知了。因此,作为家长指导幼儿数
学学习的基础,首先要了解自己孩子的思维发展的现有水平,以及与同龄幼儿之间的
差异,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自己孩
子的个体特点,采取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来进行相应的指导,切不可盲目地与其
他孩子比较,应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探索,获得自身的经验感受,从而促进
孩子经验概括水平的提高。
(此文由BMW7在2011-09-01 11:40:03编辑过)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站网友《BMW7》原创,转载需征得原作者同意并注明转载自www.hlgnet.com』

--
2011-09-01 11:39:47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1655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