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等 级:资深长老 |
经 验 值:6912 |
魅 力 值:2230 |
龙 币:4609 |
积 分:5262.5 |
注册日期:2005-08-26 |
|
|
|
报告首长
我读钱穆小学经历,除了羡慕他能遇到良师外,最大的感受,还是他善学。我站柜台十数年,感受最深的,也是善学的人太少。
不善学,即便撞入了藏满珍宝的山洞,也难免空手而归,或只是挑几件炫目却无价值的东西,带回去炫耀。
这本书是他老人家回忆写的,似乎每一位老师均对他未来学术有特别意义,未必可全信。但其为善学之人,则无疑也。
所以,我读此书后,一个重要体会,就是未来培养孩子善学的本事。有此技傍身,一生也足可依赖了。
这里是我找到的一篇读书摘要,你可再体会,并在善学二字上下点功夫。毕竟自己有些体会,未来也可方便指导孩子。
也可请孩子先读此文,问其体会,引导他体会钱老的善学技艺,培养孩子不但要好学,还要善学的意识。平时指导孩子读书,也可在这方面用力。
推荐的书择日再说,因为我想说说为何要读的理由。
钱穆先生的小学老师
钱穆先生七岁入私塾,十岁进新式小学,为无锡荡口镇之果育学校。他在《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三联书店1998年9月1版1999年8月3印以下引用都出在该书)回忆了他小学时候的一些老师和接受的教导。
“体操先生为余之同族钱伯圭先生,乃鸿声里人,游学于上海。后始闻其乃当时之革命党人。一日,揽余手,问余:闻汝能读三国演义,然否。余答然。伯圭师谓:此等书可勿再读。此书一开首即云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治一乱,此乃中国历史走上了错路,故有此态。若如今欧洲英法诸国,合了便不再分,治了便不再乱。我们此后正该学他们。余此后读书,伯圭师此数言常在心中。东西文化孰得孰失,孰优孰劣,此一问题围困近一百年来之中国人,余之一生亦被困在此一问题内。而年方十龄,伯圭师即耳提面命,揭示此一问题,如巨雷轰顶,使余全心震撼。从此七十四年来,脑中所疑,心中所计,全属此一问题,余之用心,亦全在此一问题上。余之毕生从事学问,实皆伯圭师此一番话有以启之。”(P45——46)
“唱歌先生华倩朔师,名振,初字树田,荡口镇人。尤为一校师生共仰之中心,其见重似尤过于伯圭师。”这位老师曾游学日本,擅书法,亦能绘事,并能吟诗填词。他曾编唱歌教科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其书畅销全国,历一二十年不衰。他教钱穆一年级国文课。钱穆先生作文得好评,从这位老师那里得到的奖励是太平天国野史一部两册,并因此得升一级上课。钱先生“生平爱读史书,竟体自首至尾通读者,此书其首也”。(P46——47)
钱穆先生升级后国文老师为华山先生,钱穆先生赚一文,又得续升一级。华山老师奖励他一本书,“书名修学篇,上海广智书局出版,乃蒋方震百里译日本人著作。书中网罗西欧英法诸邦不经学校自修自学而卒为名学者数十人,一一记述其苦学之情况。余自中学毕业后,未入大学,而有志苦学不倦,则受此书之影响为大。”(P47——48)
钱穆先生升入高级班以后,“国文老师转为无锡县城聘来之顾师子重。顾师学通新旧,尤得学生推崇。师又精历史舆地之学,在课堂上喜讲三国两晋,于桓温王猛常娓娓道之,使听者想见其为人。师之舆地学兼通古外,时发精辟之论。时上海有统世亨以地理学大师名,同学谓顾师之地理学尤过之。余中年后,治学喜史地,盖由顾师导其源”。钱穆先生先前已经熟读《水浒传》,经顾师指导才知道不但要读正文,更要重视金圣叹的批语,如此重读该书六七遍,不再喜欢读小说,开始接触翻译本西洋小说,最早接触的是《天方夜谭》,然后是林琴南翻译的小说。
“一日,某同学问,钱某近作一文,开首即用呜呼二字,而师倍加称赏,何也。顾师言:汝等善忘,欧阳修《新五代史》诸序论,不皆以呜呼二字始乎。诸同学因向余揶揄言,汝作文乃能学欧阳修。顾师庄语曰:汝等莫轻作戏谑,此生他日有进,当能学韩愈。余骤闻震撼,自此遂心存韩愈其人。入中学后,一意诵韩愈集。余之正式知有学问,自顾师此一语始。”(P48——49)
钱穆先生还提到另外的两位国文老师,分别性瞿和冯,皆年老,其中瞿姓老师讲《左传》,对书中每一人之家属长幼,及母妻戚族,随口指名,如数家珍。(P50)
钱穆先生在果育小学有一位终生难忘的老师是倩朔芝之仲弟紫翔师名龙。“紫翔师在苏州某中学教英文。余入高三事,暑假紫翔师在苏州返镇,就其宅开一暑期讲习班,专教国育高级班。授中国各体古文,起自《尚书》,下迄晚清曾国藩,经史子集,无所不包。皆取各时代名作,一时代不过数人,每一人只限一篇。”钱穆先生的最大收获是“此后余每治一项学问,每喜从其历史演变上着眼,而寻究其渊源宗旨所在,则亦从紫翔师此一暑期讲习班上所获入也。”(P50——52)
钱穆先生本来比他各个低三级,在小学四年里他两度跳级,跟他哥哥差一级,跟他哥哥和其他六名该小学校友同时参加常州府中学入学考试,同被录取。
钱穆先生总结说“回忆在七十年前,离县城四十里外小市镇之一小学校中,能网罗如许良师,皆于旧学有深厚基础,于新学能接受融会。此诚一历史文化行将转变之大时代,惜乎后来者未能趁此机运,善为倡导,虽亦掀翻天地,震动一世,而卒未得大道之所当归。祸乱相寻,人才日趋凋零,今欲在一乡村再求此一学校,恐渺茫不可复得矣”。(P53)
  (此文由Maxim在2011-10-22 00:44:23编辑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