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小屋》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婕妤
婕妤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正式居民
经 验 值:231
魅 力 值:82
龙    币:133
积    分:173.3
注册日期:2002-06-17
 
  查看婕妤个人资料   给婕妤发悄悄话   将婕妤加入好友   搜索婕妤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婕妤发送电子邮件      

和女儿共同成长(原创连载)——记录和整理了很多女儿成长的片段,包括女儿小时候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和女儿的一些主要往,也有在女儿养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实例,更有我在近几年的个人学习以及和女儿的积极互动下的一些心得体会。
前言: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应该说,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父母。孩子的良好习得都是在学习、生活中的日积月累,反过来,不好的习惯和品行也是不断潜移默化的结果。
  我们曾经因为女儿的性格迥异而担忧,为了女儿的学习成绩而烦恼,因为学习、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矛盾摩擦、碰撞着。在我们的忧虑、不满和急躁情绪下,女儿更加胆怯、敏感和不自信。慢慢我才发现,原来我们比女儿更需要学习和进步,需要培养良好的心态,需要学会去理解、了解孩子的感受,需要学习怎么去和孩子沟通......原来,学习做一个称职的家长的同时,孩子也就慢慢成长起来了。
  父母是孩子生长的土壤。父母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养分,让孩子这棵小树苗能茁壮成长;父母又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启明灯、监护神,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指引方向,为孩子排忧解难。
  父母更好比默默无闻的牡蛎:经历沙砾和岁月的持久磨砺,才能成就出日后精美和圆润的珍珠。
  ……
  经常和同事、朋友谈到孩子教育方面的问题,很多方面也是我们曾经有过的困惑。其实,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完全可以为孩子创造出更好的成长氛围和空间。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女儿。女儿一次次的进步带给我们无比的惊喜,增强了让我写此书的信心和勇气。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老公。虽然也有不少磕磕碰碰、矛盾冲突,但我知道到他是爱女儿的,只是有时候方式方法不是太恰当。老公和我一样,也在慢慢试着去了解、理解女儿。做不到一个“最完美的父亲”,但可以做到最关爱女儿的父亲。
  现在或将来,我们和女儿或多或少还会有一些矛盾和分歧,当她长大成人、有了自己孩子之后,回过头来,我想她会慢慢理解我们曾经对她说过、和做过的那些事情。有一点是不变的,女儿是我们的最爱,希望女儿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
  已经记录和整理了很多女儿成长的片段,包括女儿小时候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和女儿的一些主要往事。通过给女儿的示范、和女儿互动、讲解,引导女儿学习怎样自我保护、学习和他人一起分享所有,不占小便宜、不说粗话,做到诚实、尊敬、助人为乐,学习在紧急时刻如何保持镇定,学习理解和包容。也有在女儿养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实例,更有我在近几年的个人学习以及和女儿的积极互动下的一些心得体会。
  我想,和女儿类似的孩子不是个别现象,他们年幼时的表现出来的迟缓会随着年岁增长慢慢减少,需要家长有一股持久的耐性和理解。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希望孩子做到的地方,父母自己要身先力行;不希望孩子有的习惯,父母首先要有表率。第六章节中除了对父母自身行为的一些体会和建议外,结合我个人和女儿的学习经历,在兴趣班、自信心、针对性教育以及课外阅读方面、亲子关系方面阐述个人观点以作参考。
  不敢说自己在教育方面多有建树,如今我和女儿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共同提高和进步。女儿成长经历给予我不少心得和体会。整理十多年来女儿成长历程的点点滴滴,收录我与女儿同期的片片回忆,或许能给年轻父母一些借鉴和启迪。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我的女儿
  女儿出生时健康、漂亮,是普通家庭中的一个普通平常的孩子。但是在这普通中却又有着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女儿小时候很不好喂养,用母亲的话说,十个孩子有一个难带,我的女儿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女儿体质不错,很少生病,但是女儿小时候,哭泣占据了日常生活的一大半。为人父母的喜悦对于我来说是掰手指头可以数出来的,很多时候只有摸着女儿熟睡的小脸蛋才能感觉到母爱的那份温情。
  女儿两个月大时喜欢对着墙角咿咿哇哇、手舞足蹈。我和老公赶上去凑热闹:“姑娘,看什么那么很开心啊?”女儿只是淡淡地看了我们一眼,又扭过头开心她自己的那片天地了。到了女儿五六个月大的时候,别的孩子抱出来,有人逗乐的时候都喜笑颜开的,唯有我的女儿酷酷的模样,一双大眼睛左顾右看就是不搭理人。朋友一旁使尽浑身解数逗趣女儿,女儿几乎不看他一眼。
  女儿很多时候动作迟缓。已经到上学的年龄,女儿刷牙需要十分钟:从拿牙刷、挤牙膏、把牙刷塞进嘴里的动作真的好像就是电影里播放的慢动作;吃一个面包要十分钟;衣服穿好了扣上衣的五颗扣子要五六分钟。小学一年级,一般孩子15分钟的生词抄写,女儿会抄写半个小时或是一节课的时间(45分钟),期间提笔落笔的快慢和刷牙雷同......偶尔在滑滑梯上面表现的比较欢快,其他多数时候女儿都很“淡定”。
女儿打小就喜欢一个人坐墙角边静静地自娱自乐,沉浸在她自己的探索和体会中。和小朋友一起的时候,女儿常常在一边静静地看着其他小朋友玩耍,从不主动参与,无论我们怎么鼓励示范都不去,女儿宁愿做一个观众。
  女儿说话晚,不及同龄小朋友的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简短的小事情到她嘴里说不清楚,很普通的小事情跟她说花费较多口舌还不一定能听明白。在我印象中,女儿从小爱看《猫和老鼠》,以前就是坐在沙发上看,直到过了5岁半突然有一天对着动画片咯咯乐开了,我想大概是那个时候才看明白的。
  女儿和我们、和周围环境的沟通不顺畅,常常因为小事情钻了牛角尖,动不动就不开心、生闷气。
女儿“不解人情”,有诸多的不喜欢和不高兴。公公婆婆过来和我们一块儿住的时候,他们享受到的天伦之乐屈指可数的。有时候看似玩笑的一句话女儿都会一边生闷气,女儿不开心,公公婆婆却不知道其所以然。偶尔遇上女儿高兴的时候,家里上上下下好似穷人过节一般光景,她高兴时我们跟着一起开心,但这样的开心寥寥可数。习惯了,公公婆婆对女儿近而远之,不敢“招惹”女儿,经常听见婆婆心存小心地问女儿:“豆姑娘,怎么啦,谁惹你生气了”......看到女儿如此“小心眼”不随和,公公很心急:“这样上学可怎么办,往后怎么和同学、老师打交道啊?” 是啊,女儿就快上学了,将来在学校里谁会像我们这样去关注她的感受呢?一些看似简单的事情面前,女儿不开心、哭的时候还经常掐自己。
在对待女儿的哭泣和生闷气上,我和老公一直没有太好的办法。我和老公一向感情很好,对女儿要求也不是非常严格。作为父母,我们希望女儿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不明白女儿为什么和同龄孩子有那么大的区别?同龄孩子应有的天真和快乐在女儿身上不是没有,只是太少。女儿生气的缘由很多时候看起来是那么无厘头,让人把不准她的“脉搏”。
  女儿不高兴时从不主动跟我或她爸爸说,看到一个人闷闷不乐地样子,我们一般会主动去问女儿,结果女儿怎么紧张、委屈和落泪,就是不说话。大多数时候我的哄劝都派不上用场,女儿越哭越厉害直到哭得干呕状。每当这个场景的时候,我眼里满是女儿的哭泣、老公最终的怒气和我的无奈和无助,不知道该如何是好。那些时候,面对女儿,我总有些提心吊胆,不知道怎么能让女儿更开心,更害怕面对女儿哭泣场面的无能为力。
  好在,女儿慢慢地长大,渐渐学会听说和表达,尤其是女儿五岁半后很多方面进步非常大,看到女儿一天天开心起来,我们真有些“苦尽甘来”的幸福感。
  从小学到初中,在女儿成长的道路上有不少艰辛和曲折,更有诸多收获和感触。
从小学到初中,在女儿成长的道路上有不少艰辛和曲折,更有诸多收获和感触。
  翻过以前为女儿写过的日记,我发现我们很多时候在对待女儿方面不够细腻,甚至把女儿的哭闹当作一种烦恼不去真正去思考、解决,庆幸的是我们能尽早改变为人父母的心态,及时调整和女儿相处的方式。女儿今后的路还很长,我们真正能为她做的是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不断提高父母的“任职”水平,充分认识、理解、尊重孩子,为孩子形成良好性格打下基础。
  在我看来,孩子生下来不是一张白纸,每个孩子有其独特的气质和性格潜质。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同样重要,不同类型孩子的教育方式各有不同,父母只有了解自己的孩子,做到有的放矢,真正为孩子的未来着想,我想,孩子才会更健康、快乐成长。
  看着跟前“傻”得可爱的女儿,我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欣喜,也许女儿现在还没有其他孩子在学习上表现得那么优秀,但我相信女儿有了一天天进步和成长,女儿终会拥有属于她的自信和成功。
引用发展心理学托马斯(A.Thomas)和切斯(S.Chess)的气质类型分类关于婴幼儿气质的类型分析说明,身体健康的婴幼儿各自形成的性格和习惯不同。
  按照婴儿适应性、生活节律、情绪状态、趋避性等表现,托马斯(A.Thomas)和切斯(S.Chess)将婴儿气质类型分为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及混合型。其中容易型约占40%,困难型越占10%,迟缓型约占15%,其余35%属于混合型。
  其中,容易型婴儿生活习惯规律、情绪愉快、喜欢探索、主动交往,容易型儿童容易获得父母和周围人的喜爱;困难型婴儿生活无节律、负面情绪多,对新异刺激反应消极,容易使亲子关系有所疏远;迟缓型婴儿适应环境慢,生活习惯逐渐变化,情绪通常不是很愉快,对新刺激慢慢感兴趣,慢慢活跃起来。迟缓型儿童引起父母的反应往往介于前两种类型之间。
  女儿小时候的气质类型偏向迟缓型,从情绪表现和对外界接触接受能力上来说,女儿相对敏感、不善于主动交往和探索,不善于感情的理解和表达。我想,和女儿类似的孩子不是个别现象,他们年幼时的表现出来的迟缓会随着年岁增长慢慢减少,这样的孩子擅长是在跑马拉松,给予充足的时间和鼓励,根据他们自身特点制定中长跑路线和技术,我相信他们有机会也有能力站在领奖台上。
  相对来说容易型的孩子接受能力强,如同短跑一样,他们自己能主动地、有效地向冲向终点,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进步和提高,对这样的孩子,重要的是方向引导。
  当然,应该还有不少孩子偏向困难型。从生理角度上来说孩子是健康的,但是在婴幼儿培养过程中会发现他们有诸多和大多数孩子不一致的地方。这样的孩子需要父母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理解,让他们慢慢融入现实生活中,学会关爱和体会。当然,这类孩子的父母需要学习更多、付出更多,但我相信,不管什么类型的孩子,我们只要有爱,坚定信心,真正为孩子去着想、耕耘,明天是美好的。
——————待续输入需要设置字体大小的文本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站网友《婕妤》原创,转载需征得原作者同意并注明转载自www.hlgnet.com』
2012-04-06 12:30:52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5213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