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 级:居民 |
经 验 值:6 |
魅 力 值:21 |
龙 币:39 |
积 分:24.6 |
注册日期:2012-08-10 |
|
|
|
警惕乖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警惕乖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下午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出来,都会陪她在小区里玩会儿,经常和她一起玩的是同班级的这些孩子。之前写过的那个脾气暴躁,动辄尖叫的女孩S有时也在,但因为坏脾气,她常常和别的孩子发生矛盾。
一次女儿和她在滑梯上相遇,转眼间就被她狠狠地扇了几下脸。看着孩子通红的脸,我很吃惊。把孩子拉开后哄劝,又看到S家人那副无动于衷的样子,心里很愤怒。回家后,告诉女儿以后不要再和S玩,我不希望她和这种粗野的孩子做朋友。女儿摸着红红的脸点头记住了。从那后,一看到S,女儿就自动和她保持距离,或干脆离开。于是,再没有和她发生冲突。
看得出,S是典型的仗势欺人。问过女儿和班里其他孩子,幼儿园里S从不敢这么毫无顾忌的打人,她对其他孩子(尤其是弱小的孩子)肆无忌惮的暴打,都是在有家人陪伴的情况下。
比如她最喜欢欺负同班另一个更小点的女孩A。短短一个多月,我看到不下3次A被S打脸,而且都是毫无道理的明欺负。上周,又看到A小小的脸上被打得通红。清晰的手印鼓鼓地肿在孩子脸上,真令人心痛。
回家后,我对女儿说:“我不能接受你被S打,所以我们现在的方法是尽量躲开。如果下次没躲开,她再无理由的打了你,我是一定会找她家长说理!因为这种行为实在是太差劲!”女儿和老公都表示赞同。
观察A受欺负后的反应:第一次和第二次被打后,她像所有正常的孩子一样,吃惊、伤心、哭泣;到第三次被打后,A不哭了。她的反应很奇怪,有些无所谓的感觉,对自己脸上的手印仿佛已习惯,只是背转了身去和自己说话。当时我仔细去听了听,原来这个不到3岁半的小女孩是在安慰自己,她努力压抑泪水,摸着自己的脸说:“她这样不对,我以后不要理她了,再不要和她玩了。”
我和A妈妈关系一直不错,便主动建议A妈妈想办法去找S的家长谈谈,可A妈妈觉得没必要:“我都懒得跟这种人谈,直接不理就完了”,并很为自己孩子懂事、忍让的良好心态感到自豪。于是我明白,A被数次暴打后,脸上那份掩饰不住的无助感以及越来越高的容忍度从何而来。这个不到3岁半的孩子,不得不独自面对发生在自己身上数次暴虐、不公平行为,孩子那种越来越无所谓的态度真令人叹息。
对于儿童教育,我认同的是先了解基本人性,在不违背基本人性的大方向下再来谈儿童教育。因为毕竟我们不愿自己教育出来的是一个植物,而应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现在,很多人都认识到儿童性格的重要性。性格的培养,必须从婴儿的诞生开始,因而我们要观察和解释人的本性对人的心理建设的作用。从理论上讲,人的本性是共同的,人们潜意识里的心理规律也是一定的,但为什么人的性格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性格差异是由个体生活的变化所造成,比如事故、挫折以及个体遇到的障碍所导致的心理变化。对于不同的事故、挫折、障碍,个体处理方式的不同以及适应环境的不同最终导致个体的性格差异。性格差异是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原因,性格缺陷又是身为社会性的人所努力避免的。
每个年龄阶段都有性格明显缺陷的儿童。3-6岁这个年龄段儿童的性格缺陷有许多类型,大体可分为两类:强型儿童和弱型儿童。强型儿童的缺陷:任性、暴力倾向、暴怒、不服从、进攻性。弱型儿童的缺陷:消极、懒惰、无聊,试图让别人服侍他,容易依附于成年人,觉得一切都很可怕,很容易厌倦。
强型儿童我们很容易见到和理解,比如S就是很典型的这一类。
弱型儿童呢,很不幸,往往引不起大人的关注。他们的行为一般不会被大人认为是有问题的,父母会觉得他们很听话,认为他们是好孩子。尽管他们很依赖父母,但他们很安静,从不会找什么麻烦。但这类孩子的动作和言语发展往往比较迟缓,较敏感,有时却又表现得过于固执。他们经常处于手足无措的境地,并会毫无缘由的产生恐惧感。
现在,越来越的家长开始反思培养出“小霸王”“小皇帝”的教育模式,于是很多家长重新回归到传统教育模式上。我国传统教育的最大功劳是把人培养成一个个谦谦君子,这类人的知识底蕴往往深厚,而且道德感极强。但我们也知道,这样的人在某些方面是不合时宜的,他们那种过度压抑个体意愿的性格,使其在面对需要去争取合理权益的事情时,总有种力不从心的无助感。
心理学上讲,人和动物共有的四种基本情绪(又叫原始情绪):快乐、愤怒、悲哀、恐惧。而中国的传统教育,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的本性,即人在面对不公平的事情时,是会愤怒的。这是基本的、最原始的人的本性,谁都无法逃避。发展心理学来看,对3-6岁的儿童,他们的情绪由简单的生理情绪(愉快、愤怒等)向较高的社会情感体验(自尊,羞愧等)发展。
自尊是社会人的基本需求。幼儿的自尊体验分为高自尊、中等自尊和低自尊。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第一是父母的教养方式;第二是同伴关系因素。
有种教养方式是无论遇到什么事,都用大道理来轰炸孩子。父母忘记家庭里最关键的感情枢纽是“爱”,而不是道理。对于孩子,让其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最重要。有些父母过于刻板,追求用沉重的道德感和死板的道理来使孩子臣服,最终令孩子厌倦。
曾看到一个案例,一个母亲是道德控,对孩子只用讲道理的方式来教育。一次长篇大论后,女儿以头撞墙,严重厌世。这便是父母采用这种缺失爱与温情的教养方式后,导致了孩子的低自尊与消极的生活态度。
另一种是同伴关系因素,与同伴之间的亲密感有利于建立依恋和社会支持,有助于缓解压力和消极情绪的影响。
毫无疑问,经常受到伙伴欺负的孩子自尊心会受到严重伤害。经常受伤害会使一个原本高自尊的孩子自尊心逐渐降低,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成为低姿态的人。这里的低姿态不是谦逊,而是一种对自己不利的低姿态,即过于怯懦、胆小,认为对自己的粗暴与不公平是常态,即使不认为是常态,也不知道如何去用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去为自己争取合理权益。
低自尊最严重的后果,是使孩子成为无赖。因为自尊与责任感并重,有自尊心才有相应的责任感,没有自尊心,对任何好事坏事都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对生活的整个态度就是消极和混,而消极到极致,混到最后就是无赖了。
再看这件事,每次A被欺负,她的妈妈都不在现场,所以可能就无法亲身体会到事情的严重性和孩子受伤害的程度,而带她的姥姥因腿脚不便、语言不通(方言),也不能及时制止突来的暴打。这次次的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一定会受到挫伤。因为任何一个正常人,受到不公平对待心里一定是愤怒的,这个毋庸置疑。
对于愤怒情绪,如果总是被压抑或被忽视,就会使她感到沮丧与无助。这种感觉并不是儿童特有的,而是人的本性。所以A才有了喃喃自语,这是孩子想出的自我保护,是这个弱小孩子的一种对抗方式,是她用来疏导自己内心压抑与愤怒的一种无意识的方法。
但我认为,这并非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因为那种幻想式的自我安慰,并不能真正意义上消除孩子的无助感、恐惧感和愤怒感。
我又想起以前A妈妈和我说过,她觉得她家A很记仇,一件小事能记好多天不忘,而且每次记起来都生气。先不说别的事情,就一次次被无理欺负这件事,我想任何一个正常人面对这件事,一想到就会不开心吧。这不是记仇,而是人的本性阿!这么小的孩子难道真的做到耶稣那种“打左脸伸右脸”的境界么?那就真成佛了啊!
对于3-6岁年龄段的孩子,正是需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阶段。对于所有正确的、不正确的事情,家长和老师应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对于不正当的暴虐行为,不应该提倡。对于不公平的被欺负,也不应该是简单的消极对待。
家长应帮助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总被欺负的问题,这不是说鼓励孩子也去攻击对方,也不是说去找对方家长吵架甚至打架。而是:带孩子和对方孩子、对方家长做严肃地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
由于个人素质不同,也许并不能从根本纠正施暴孩子和家长的强势态度,但对自己孩子来说,这种积极去沟通交流的过程就是一种态度。
这种态度的作用是:我们选择用沟通交流来正面地解决问题,虽然可能并不能左右对方的态度,但我们表达出了自己对恶的不满。这个过程可以使被欺负的孩子内心的愤怒、委屈疏解,使孩子能更深刻地认识到暴力的错,认识到事情正确的处理方法。虽然施暴的孩子可能并不被其父母惩罚,但这也是一次有力度和质量的沟通,对暴虐的孩子也会起震慑作用的。
家长请记住,不要怕麻烦,不要怕得罪人,进行这样的交流过程是对孩子心理需求的疏导,对经常被欺负的孩子来说,这个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人是很善于从自我身上找问题、善于压抑自身意愿来求同的民族。很多家长都是这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挨了打、吃了亏躲开就算了。这对于心智已经成熟的家长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即和谐又不得罪人;对于孩子间偶尔的打闹来说也可以,因为是偶然行为,算不上是恶意;但对经常受到恶意对待的孩子来说,这种息事宁人的态度只会使弱型的孩子更弱,长大进入成人世界,孩子就会趋向成一个“老好人”或者“隐形人”。相信任何一个成年人,都知道那种“老好人”或者“隐形人”在现实中,由于这种性格而吃了多大的亏吧!
又想起孩子班里另外一个男孩W,他各方面很优秀,性格也很乖很温和;另一个男孩子H特别爱调皮,动不动就爱伸手去打性格温和的W。据我所知,几乎每天H在园里都会打几次W。W妈妈在和老师沟通数次无效后,开始干预。
一次课间做操时,她站在旁边,当时我也在。眼看着H无理由地打乖乖站着做操的W两下,W妈妈弯腰把两个孩子叫到自己面前。她对H很严肃地说:“H,请你以后不要再打W,你这样是不对的!你再这样的话,阿姨和其他小朋友以后就都不喜欢你了!而且我会带你去找你爸爸妈妈谈,他们一定也会很伤心和生气的!”
H的表情很羞愧。
我想这些话,老师还有家长一定也和这孩子说过无数次了,但W妈妈还是要这样把两个孩子放在一起这样教育一次。因为这个过程确实是需要的,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安慰和疏解W的情绪,让他直接听到、看到和学习处理事情的正确办法是通过这样正面的沟通和交流,而不是一味的忍让、躲避。
看过东野圭武的《恶意》了么?谁能真正了解幼时长期被暴力对待后心里产生的沮丧、恐惧,还有那份足以改变人性的压抑呢......
面对人性中的恶,发出呐喊才是对的。
遇到恶,还去做沉默的大多数只会助长恶。
而且,如果不及时对抗那份恶,那份对恶的惧怕就永驻孩子的心中,变成他(她)永远越不过去的心理障碍,而真到那个时候,也就神马都是浮云了吧......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站网友《金色雨林赵》原创,转载需征得原作者同意并注明转载自www.hlgnet.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