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 级:资深长老 |
经 验 值:2685 |
魅 力 值:99 |
龙 币:4544 |
积 分:2486.7 |
注册日期:2007-05-11 |
|
|
|
毁人的起跑线
起跑线,原是一个体育竞技的概念,是指赛跑时起跑的标志线,近几年却成了众多年轻父母心中的无限纠结和早教市场的热门概念。我们常常看到,年轻的父母聚在一起聊天时,多是以孩子参加了什么补习班、认识了多少字,又学了什么技能开始的,而这种或比较或炫耀,不自觉地为孩子划定一条起跑线。再翻看那些早教班、兴趣班的招生广告,益智玩具、学习机的产品说明,几乎无一例外都在告诉你:我的服务或产品,可以让你的孩子赢在起跑线。有需求,就有供给,而供给,又制造了更大的需求。于是,赢在起跑线的概念便大行其道。
那赢在起跑线的概念如此盛行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我们正身处于一个信仰缺失,价值观充满矛盾的社会转型期,价值取向的功利性,成人社会竞争压力的下移和焦虑心理,已经真切地传导到给了我们的。无论是上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包括以后考品牌大学,找份好的工作,严酷的竞争现实让我们认定,一定要胜过别人才能抢占有限的资源,过上好的生活。与此同时,众多的伪早教机构的鼓吹,以起跑线的理论为幌子,为年轻的父母制造焦虑,行营销之实。更加上年轻的父母们自身对孩子身心生长发育的普遍规律缺乏了解,对自己孩子的天赋秉性、个性差异缺乏尊重,对自身教养方式的不自信导致的对社会风气的盲从,以及让自己的孩子比人强所带来的虚荣和面子。这三方面交织到一起,构成了一道类似体育竞技中的起跑线。在这条线上,父母似乎找到一份安全感,早教机构更是得到了实在的利益,而政府又为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找到了一个出口,何乐不为呢?可是,我们是否真的认真思考过,当我们做父母的飞蛾扑火般地将自己的孩子赶到这条起跑线上时,是在成就孩子,还是在毁孩子?
起跑线的概念,毁了孩子童年的幸福和快乐。童年的时光是何其短暂,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毕竟有限,当我们天天带着孩子游走于各种早教机构和补习班之间时,他就少了亲近自然、户外运动、亲子阅读、和同伴打闹嬉戏的时间和机会,而后者,才是童年真正的快乐所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其内在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是为另一个阶段做准备的。健康阳光、快乐无忧、嬉戏玩耍就是童年最大的意义。而快乐的童年无疑也会为孩子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奠定了良好的身心基础。
起跑线的概念,违背了儿童的学习规律。对于儿童,特别是幼儿,过早过多先于直观体验的抽象知识,先于具体观察的一般概念,对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想象力都是扼杀,最终摧毁的是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缺乏这两种能力,以后在社会竞争中立足都难,还谈什么赢?用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话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扰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时期自有儿童时期的观察、思考和感觉的方法,企望以成人的方法代替儿童的方法,那是最愚笨的事。”
起跑线的概念,否定了孩子的个性化差异。每个孩子生长发育的节奏,天赋秉性都不尽相同,以一条线去划定孩子的人生轨迹无疑是对孩子的残害。试想,如果当年爱迪生的母亲也认同了才上了三个月小学,就被学校判定为智力发育迟缓、有学习障碍的爱迪生真的是“弱者儿”,而全方位的强化教育的话,还能有后来的爱迪生吗?在成就这位伟大发明家的各种因素中,妈妈对他无条件的接纳,保护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尊重他的个性差异和成长秩序,信任他内在成长的能力和动力,要远远比对他的智力开发重要。如果他的妈妈也是那种总拿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一定要赢在起跑线上,而缺乏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等待孩子自然地开花结果,那不是成就他,恰恰是毁了他。
起跑线的概念,摧毁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幸福感。很多父母给自己逼着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理由是:别的孩子学了,自己孩子不学,怕会导致孩子的不自信。然而,和别人比真能建立自信吗?人外有人,认为超过别人才有自信,只会永远处于自卑之中,认为只有比别人过得好才是幸福,只会离幸福越来越远。真正的自信源于良好的自我认知和不断的自我超越,是建立在对自己内心和外在事物规律的把握之上的。而幸福,是一种能力,就是在任何的境遇中,都有正面诠释人生、感知幸福的能力。一个整天总是生活在超过别人的自傲和对别人超过自己的恐惧中,又如何能建立真正的自信,感受到发自心底的幸福?
起跑线的概念,否定了每个孩子的独特性,从而让孩子失去了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即使我们以世俗的眼光来看到孩子的成功,那我们纵观中外历史,哪个有所作为的人不是坚持做自己的呢?竞争中的胜出是靠创新和差异化,而不是模仿、追随。要想无可取代,就要与众不同。“赢在起跑线”的毁人之处是把本是原创,孤品的孩子浇注到同一个模板里,塑造成山寨、赝品。所以说,这条起跑线,不仅毁掉了孩子的现在,也让孩子失去未来。
起跑线的概念,扼杀了孩子潜在的无限可能。由于儿童具有潜在的可能性,因此儿童期越长,这种可能性就越大。上面说过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以及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物理学家X光发现者伦琴,政治家丘吉尔,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心学的创始人王阳明等等,小时候学习成绩都不好,甚至都被认为智力发育迟缓,但成年后,都成了各自领域杰出的大家。正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指出的那样,东方人望子成龙心切,这就容易让儿童过早成熟,结果是中断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但父母和老师却不能容忍这种天性,结果是儿童的天性被扼杀,他们具有的潜在可能性也被破坏。
起跑线的概念,让孩子失去了成就未来的能力和品质。因为起跑线的概念基于的假设是世界是静止的,而为了迎合今日的社会风气、价值取向和应试教育体制,我们所扼杀掉的孩子的品质和能力,比如爱的能力、好奇心、创造力、主动性、独立思考、合作精神、多元思维等,无疑会是多年后这些孩子走向社会最需要的。即使今天,高校毕业生越来越低的真实就业率也足以让我们看到,那些赢在起跑线、赢在早教、赢在择校、赢在成绩的孩子,最后却往往因为缺乏独立生存的技能而倒在失业的门槛上。而阻碍这些孩子成就自己的,正是那些为了赢在起跑线上所形成的过度的竞争意识、单一思维、标准答案、迎合顺从、自私功利等。
起跑线概念导致父母的焦虑和功利,让今天的早期市场,就象繁忙的汽车站。父母们因自身缺乏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洞见,缺少做自己的勇气,所以赶路心切,见到站里来了一辆车,就催着孩子赶紧上,至于这车是不是自己要去的方向,漏不漏油,整体的安全情况,驾驶员水平、经验等等,父母没意识也没能力去判断。管他呢,至少是赢在了“起跑线”,上了辆人多的车。因为人多热闹,至少会给父母以安全感的假象。其实,热闹不重要,方向才重要。
对于起跑线理论的毁人之处,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有了清醒的认识,大家认为比较科学的理解是: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点的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赢在终点。可是,人生真的有输赢吗?即使有,输赢一定是和别人比吗?做自己喜欢的事,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不是幸福吗?比自己的昨天多看了一页书,多走了一段路,不算成功吗?成功把一件事情尽心尽力地完成,是一种不断超越自己,追求卓越的状态,和结果无关,和他人无关。而我们却常常在和别人的计较中,赢了别人,输了自己。其实,人生根本就不存在起跑线。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个性是人生最宝贵价值,原创是人生最精彩的句章,为什么要占到统一划定的起跑线?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命之旅,沿途会经历不同的风景,体验不同的感受,收获不同的记忆,到达不同的境地。既然路程、感受、目的地都不相同,何来的“起跑线”和“终点”一说呢?
即使退一步,我们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到人生的成败,但无论是“格赛尔爬梯实验”,还是“小学三年级效应”,越来越多的实例都在证明:在儿童的生理成熟之前的早期训练对于最终的结果没有多大的作用,而那种仅仅建立在比别人学的早的基础上的超前是脆弱的,也是短暂的,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导致孩子过早的逆反、厌学,到三年级时,甚至会产生严重的成绩下滑。
孩子有自己的人生,无论我们多么爱他,也没有能力,更没有权力去设定孩子的起跑线,规划孩子的未来,他要自己做出选择,并对自己负责。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只是尽己所能,努力守护孩子能够得到的当下的快乐和幸福,不焦虑、不盲从,不攀比,不让孩子毁在起跑线上。和孩子一起来慢慢体味相伴时际遇的每一道风景,每一种心情。不要怕虚度光阴,教育就是留白的艺术,是三分教,七分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