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 级:资深长老 |
经 验 值:9203 |
魅 力 值:100 |
龙 币:1626 |
积 分:4219 |
注册日期:2004-04-09 |
|
|
|
娃娃进幼儿园如“生离死别”?这一步怎么迈?
迈进幼儿园宝宝群像:上演“生离死别”
“我不要!” 幼儿园开学娃娃大哭“黏”爸妈(图)
台湾的幼儿园开学日当天,不少小朋友上学初体验,都因为怕生而黏在爸妈身边,只要家长一离开,就哇哇放声大哭。
新生上课,不习惯离开爸妈的小朋友,紧张地在校园内大哭,不少人窝在爸妈怀里,只要家长离开视线就嚎啕大哭,家长也心疼地不知如何是好。
入园第一天,各种状态的孩子们 孩子,成长有过程
“往年小小班的时候基本都是一送进幼儿园就开始哭闹的,班上只有少数几个不哭。”惠景幼儿园黄园长告诉记者,但今年招生政策只允许招收3岁及以上的孩子,所以和之前相比孩子的年龄大了,心理也相对2岁多的时候成熟独立得多,对父母不会那么依赖,因此哭鼻子的现象也减少了。
幼儿入园首日现"最难熬8小时" 宝宝哭成一片
小班宝宝第一次离开家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不少家长吐槽幼儿园里哭声一片,看着孩子哭,大人也跟着默默擦眼泪。早上8点入园,下午4点才放学,这中间的8小时被很多家长网友称为“最难熬8小时”。
上午8时许,记者在武昌街道口一家幼儿园门口看见,有位妈妈拿着纸巾擦眼泪,经过教室走廊,听到哭声一片。走到小班门口了,有个小女孩隔着玻璃不停拍打着门,一边哭一边喊“我要妈妈!”
家长刘女士把儿子送到教室之后准备离开,宝宝突然抱住她的腿开始大哭起来,她心里也不好过,转过身擦眼泪。上班时,同事们都觉得她像丢了魂一样,打开幼儿园的家长QQ群,妈妈们也都在谈论这个事,为第一天入园的宝宝担心不已。
成长都有过程 小宝宝怎样一步步迈向前?
园方建议——家长必须果断坚定坚持
小班宝宝第一次离开家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不少家长吐槽幼儿园里哭声一片,看着孩子哭,大人也跟着默默擦眼泪。早上8点入园,下午4点才放学,这中间的8小时被很多家长网友称为“最难熬8小时”。
被网友称为“最难熬的8小时”,家长应该怎么应对?武昌东亭幼儿园园长魏国艳接受采访时称,“每年新生入园都会重复上演这样的画面,孩子在里面哭,家长在外面偷偷抹眼泪,我们也都特别理解,孩子迈出成长的这一步,同样是每个家长必过的一关。”她也支招家长要从心里信任老师、信任幼儿园,把这种信任感传递给孩子。同时家长一定要果断、坚定、坚持,和孩子们一起度过这段心理断奶期。
淡定家长——偷偷离开 希望宝宝独立
陈女士的儿子牛牛昨天入读了武昌积玉桥一家幼儿园,刚进去的时候看见有很多小朋友,很开心,可发现妈妈不见了的时候,就开始哭了起来。这时陈女士已经离开教室了,她说,“孩子哭闹是难免的,总会有这么一天的,适应一下就好了。要相信老师,她们都很有经验也很有办法。”
网友“破衣当酒”因为工作原因,并没有亲自送伢入园,但他特意为宝贝写了一封信,“今天是你人生中第一次正式踏入学校,虽然你还不到3周岁,虽然那也仅仅是普通的一个幼儿园,但是对你的人生来说这是非凡一天……虽然爸爸、妈妈没有送你去幼儿园,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关心你,爸、妈相信你会成长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好孩子……希望你长大后也会记得儿时的乐趣,这是一种纯天然不加任何修饰的真实,不可丢。”
育儿贴士:幼儿入园,家长遵守“三大纪律”
一、家长态度要明确,不似是而非。这点很关键,你的目的很明确,要让孩子进幼儿园。可是,现实是往往很多家长因心生无谓的怜悯,对孩子的态度模棱两可,送送走走,走一段还不忍,再回头看看,去抱抱,把原本简单的事情搞得复杂化。本来孩子就依恋家长,这种难舍难分的情景更让孩子从心理上有了不去幼儿园的隐形理由。
二、给孩子明确幼儿园的吸引力。孩子可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进幼儿园,家长就应该做这方面的工作,是小朋友多,是玩具多,玩游戏开心等等,要尽力吸引孩子注意力,让其有新鲜感。但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家长要实事求是,不欺骗不夸大。
三、和孩子的关系保持常态化。许多家长接孩子回家后,便迫不及待地对孩子过分亲密,例如紧抱孩子说:“妈妈真想你!”另外,还有家长会把家里的好吃的好玩的马上给孩子。这种非正常的亲昵行为,实际上和你最初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因为通过这些,孩子明显地感觉到家庭和学校的不同,从而更依恋家长,而不愿到幼儿园了。
专家:孩子入幼儿园园前 最好先检测社交能力
“宝宝进入幼儿园,是脱离散居环境、融入社会的第一步。除了身体,还应注重‘能力建设’。”傅主任建议家长,体检除各项身体指标外,还应进行智力、能力方面的检测,通过专业心理测试等全面了解孩子存在的问题,避免因为这些问题导致不能融入,甚至引发心理负面伤害。
大运动:是躯体活动和姿态反应,常为智力判断早期指标。
精细动作:抓握和操作物体的能力,手的技能发展与智力水平有密切关系。
语言能力:听、说、读、写都是不同形式的语言活动,语言可以促进儿童心理活动发展。
社交行为:反映儿童社会交往和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