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 级:居民 |
经 验 值:12 |
魅 力 值:53 |
龙 币:84 |
积 分:56.5 |
注册日期:2013-10-30 |
|
|
|
好玩又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T.P.R学习方法
先摘抄天涯论坛上漏屋老师文章中的一段原话:"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P.R.)
这是大家常听到的著名的“完全肢体反应法”,简称T.P.R。通过学生对外语指令的听和猜,做出相应的身体反应。比如听到“Sit Down!”时要真的坐下。逐渐难度开始增加,而且学生开始试着给出指令。母语翻译过程完全避免了,并且大家是在观察和身体力行进行动作模仿地建立条件反射。从直觉上我们就发现了这种方法对建立外语思维一定是非常奏效。的确如此!所以该方法至今仍在世界各地采用。"
听起来一点都不复杂。但是在语言学习理论中T.P.R.与其他后来新兴的几种方法譬如Direct Method、the Natural Approach,和早期的语法-翻译法是经过了世纪之战才慢慢得到认可。
虽然我们这一代人的英语学习都是类似语法-翻译法,不过有一个场景除外,我从中学开始做英语课代表做到大学,总是负责喊口令“stand up" and "sit down",包括我在内的所有同学对这两个词组都是有本能的肢体反应了。除此之外,我发现好多动词我的同龄人都是属于也许能读懂,但是听不太懂也不太会使用的,譬如squat, bend over, fall down, bump into, hop等。其中的原因不重复了,参考上篇博文。
我这里用TD老师创造的一些游戏来解释如何实践这个理论。大家也可以模仿,勤奋的父母可举一反三,在家里带着小孩子玩。
游戏一:Go & Stop
用玩具水管做出红绿两个个交通灯(用彩色纸或者其他材料都可以)。一开始由老师发指令,孩子们排成一横排等候。亮出绿灯时,老师喊“Go!", 孩子们走或者跑;亮出红灯,老师喊“Stop!”,孩子必须停下。之后孩子们轮流来当给指令的人。
游戏二:Push
一方是三四个孩子,一方是老师,双方站在房间中央进行对抗。对抗的方法是所有人两臂交叉抱胸,然后双方互推,一边推一边喊“Push!",谁将对方推到另一面墙上谁就赢。
游戏三:Throw and Pick
道具是一箱海洋球。一个孩子“throw balls",将箱子里的球扔出去。其他孩子“Pick balls", 将扔出去的球要捡起来扔回或者放回箱里。箱子空的一刻,“throw balls"的一方就赢了。所有球放回箱子的一刻,"pick balls"的一方就赢了。(通常Pick ball的人数要多一些,因为扔球的速度快,占优势)。一轮过后再轮换角色。
Throw的动作相对应的有好几个。最简单的是玩"throw" and "catch",也可以玩“throw" and "hit"(棒球的玩法)。
从动词入手是比较简单的,因为孩子喜欢肢体运动,特别是集体性的游戏,通常都会玩得很high,也因此会记忆特别深刻。很多次小也回来以后还要和我继续玩。其实我自己以前也会带着小也玩一些游戏。不过我佩服TD老师的是他特别善于创造一些好玩的游戏,融合运动、团队合作、竞技对抗包括音乐的元素在内,小孩子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在学一门和他们平常不同的语言,完全沉浸于其中。现在有时我做一些嘉嘉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譬如她想吃巧克力豆我装没听见继续唱歌的时候,两岁的她就脱口而出,“Stop!“
(名词和形容词有什么方法呢?呵呵,欢迎感兴趣的人互动分享方案)
这么一个看起来很直接的方法,背后是有坚实的理论来做支持的。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语言学专家克拉申曾经总结了第二语言习得的五个假设。这个理论的介绍在文中是由kamake贡献的,我再精简一下。
1)悉得——学得差异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下意识自然获得的过程称作“悉得”过程(漏屋老师认为中国语言学界将Acquisition翻译成“习得”不符合原意,自己改成了“悉得”,即自然而然的获悉这个意思,我同意漏屋老师,就用“悉得”),类似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常意识不到自己在学另一种语言,而只在自然交际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第二语言。而理性学习的过程,即听老师讲解规则和使用方法,并通过记忆和练习来掌握,这是“学得”过程。“悉得”过程对于语言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发展应该是第一位的。
2)监检理论
克拉申认为,只有语言悉得才能直接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保证使用第二语言的流畅程度,但并不排斥“语言学得”的过程,但后者主要起“监测“的作用,保证正确性。监测系统能否发挥作用有好几个条件,其中之一是有较充分的时间,因此如果在交流中依赖“监测”系统就会结结巴巴而影响交流质量。
3)输入假设(对于外语教学操作很重要的参考假设)
即前文提到的i+1假设。以前我们觉得要先掌握句型,再运用到交流中。但在语言悉得理论中,认为只要输入是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又能够吸引他对内容的注意力(有趣并且和他的兴趣相关),不需要专门去讲解句型,就可以是有效的输入。另外,输入量要足够。所以,同样的词汇和句式,TD老师会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游戏中带着孩子们玩和使用。
4) 情感过滤假设(常被忽略的一个假设)
心情放松和感觉舒适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学得更好
5)自然顺序假设
人们对语言结构知识的习得实际上是按一定顺序进行的,其次序是可以预测的。但克拉申指出,自然顺序假设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
参照T.P.R.学习方法和这五个假设,我们会发现是符合的,这也是为什么经过这么多年,T.P.R.对于初学者第二语言能力发展的有效性得到了验证。但该法也有局限性,对教师的要求也高,因为很多指令做不好动作就难以领悟,而且实现外语思维的词汇量一般500到800个左右,最多1000个(抽象的东西没办法做动作)。但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这1000个词会在很多英语句子中频繁出现,而且大部分是句子的“骨架”。虽然这时听整句子还不懂,但已经不再是完全莫名其妙的声音了(最常用的2000个单词在英文中出现的频率是80%)。那时候就可以进入“提高期”了。提高期也有相应的方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