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小屋》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子铖妈妈
子铖妈妈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长老
经 验 值:1938
魅 力 值:216
龙    币:8976
积    分:3576
注册日期:2010-07-18
 
  查看子铖妈妈个人资料   给子铖妈妈发悄悄话   将子铖妈妈加入好友   搜索子铖妈妈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子铖妈妈发送电子邮件      

快乐分享几篇关于小豆包养蚕的日记和文章
一年级小朋友夏唯一的养蚕日记

养蚕日记(1)
2003年5月11日,我到爸爸的实验室去玩,看见白白胖胖的蚕,好可爱哦。我对爸爸说:“我想养蚕。”爸爸说:“好的。”晚上我回家看见爸爸把蚕已经拿回家了。以后我每天都要给蚕喂桑叶。
养蚕日记(2)
2003年5月12日 阴有小雨
今天,我一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给蚕宝宝喂桑叶,妈妈帮我把一条条蚕轻轻地放在白纸上,然后我把干枯的桑叶去掉把新鲜的桑叶剪成小方块,再把蚕放回盒子里。我看着它们蠕动的身子,吃得很香很香。我想:它们今天会睡个好觉。
养蚕日记(3)
2003年5月13日 阴天
今天早晨我和爸爸发现桑叶都不太新鲜了,很着急,心想:蚕宝宝没东西吃了,我们一定要去采桑叶。放学回家,看见妈妈带桑叶回来了,我很开心。正准备喂,看见盒子里已经有新鲜桑叶了,一张张桑叶被蚕啃得一块一块的,它们正吃得津津有味!原来爸爸已经早带回来了。
养蚕日记(4)
2003年5月15日
今天我一回家看见蚕宝宝已经脱皮了,我很惊奇。我问爸爸:“蚕宝宝为什么要脱皮呢?”爸爸说:“蚕长大了就会脱皮,过了几天还要脱皮,一共要脱四次皮,长到白白亮亮的时候就会结茧。”我明白了,我今后要多观察,就会有新的发现。
养蚕日记(5)
2003年5月18日晴
星期天,我在家看着蚕宝宝,我觉得它们长大了好多。全身白白的,一节一节的,一共有七节,每一节上都有小黑点。它们的脚紧紧的吸住桑叶,好象一个个吸盘。它们正大口大口地吃着桑叶。我把蚕宝宝放在手里,我觉得手痒痒的。它们在吃的时候,我一叫,它们没有反映。我想:蚕没有耳朵吧?
养蚕日记(6)
2003年5月21日 阴
今天我一回家,看见台子上多了一个竹箩,我很惊奇,看见竹箩里有一条蚕爬在由菱形组成的纸板上,它全身透明,从这一头爬到那一头,看上去很着急。我问爸爸:“它在干什么?”爸爸说:“它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准备结茧。”噢!我明白了。
养蚕日记(7)
2003年5月23日 阴有雨
今天我看见蚕宝宝已经吐丝了,有的是白色,有的是黄色的,它们结出的丝像蜘蛛网,然后把椭圆形的茧沾在那儿,我想:蚕到哪儿去了呢?蚕肯定在里面睡大觉呢!
我的蚕宝宝
三(3)班杨滢
前几天,我从自然老师那里领回来了一条可爱的蚕宝宝,它已经脱了好几次皮,长得白白胖胖的了。
我给它做了个窝,其实很简单,就用一个小纸盒做的,我很小心地把它放进了小窝里。像捡到宝贝似的,把它捧回家。一进家,我就大声喊起来:“妈妈,妈妈,我把蚕宝宝带回来啦!”妈妈看了以后说:“你要好好地养它。”后来,我的姐姐和我一起去采回桑叶,我把桑叶,洗干净,然后晾干,再把蚕宝宝小心翼翼地放在桑叶上,然后很专心地看着它吃,只见它摆动着大脑袋,津津有味地吃着它的美食,没过多久,一片桑叶就剩下茎了。我每天地换新鲜的桑叶,而它每天都吃得津津有味。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多少天,它开始吐丝了。刚开始,一根、二根、三根,吐的丝又细又亮又长,后来越吐越多,慢慢,形成了一个椭圆形、又白又亮的蚕茧子,而蚕宝宝就在蚕茧子里面,再也不出来了,我看着白白的蚕子,很伤感,这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

三(3)谈啸晓
我家有三条蚕,它的身体是白白嫩嫩的,它的身体是由八节组成的。它的身体中间有一条紫色的血管,尾部有一个三角形的刺。我常把的尾巴看成头,头看成尾巴西,因为头和尾巴长得差不多的。蚕的嘴巴不大,比尾巴小得很多,身体两旁有像眼睛一样黑色的小圈圈,一共有18个黑色的小圈圈。它的眼睛长在很多皱纹中间,你不细心观察,就很难发现。它的眼睛,它的嘴巴很像毛毛虫的嘴巴,它一个小时能吃二三片桑叶,你说吃得快不快?它吃得非常快。我写几个字它就吃了一大块呢!
现在,我的三条蚕宝宝已经结茧了,结的茧是一个黄色的和两个白色的。它们吐的丝太开了,我还以为它们结不出茧子了,但是它们结成了。大家快乐地生活着。
我的观察记录
时间
我的发现
4、1
蚕出卵。(开始第一次喂桑叶,桑叶小许。)
4、8
稍微长大一些。
4、15
蚁蚕的肤色变成浅灰色。开始蜕皮。(桑叶多些)
4、19
蚁蚕的身体变大,特别是头明显变大,背部偏黄。

爬动变快了,食量增加一倍。
4、22
最大的有0.5厘米长,有的又开始蜕皮。
4、24
1.2厘米
4、25
1.5厘米
4、26
桑叶上有丝的痕迹。有蜕皮的痕迹。
4、27
2厘米长
4、28
2.3厘米
4、30
蚕最后一次蜕皮
5、9
蚕长4.5厘米,腹足上长毛了
5、10
蚕吐丝结茧。(白天不动,晚上开始结茧)
5、25
蛾钻出茧子,茧子上有大孔,里面有蛹衣。
5、26
蛾开始与其它蛾交配,有的产在茧子上,有的产在

纸盒的壁上。

我的蚕宝宝
横林实验小学四(3)班 黄莹
有一天,陈曦送我三条蚕宝宝。我非常高兴。我把蚕宝宝按进了“新家”,蚕宝宝也欢快地在“新家”里吃起桑叶来。不久,蚕宝宝越长越大,越来越可爱了。忽然有一天,有一蚕宝宝不吃了。我以为蚕宝宝生病了,这可怎么办呀?我又不懂蚕医术!我难过地哭了。可奶奶却说,是蚕宝宝要吐丝了。“真的吗?”“对!”奶奶说。“那怎么办呢?我们又没有什么东西帮助蚕宝宝吐丝?”“拿点稻草不就行了!”奶奶胸有成竹地说。奶奶真聪明!这个办法可真灵!瞧,我的蚕宝宝已经结出来了两个茧子,还是金黄色 的呢!(指导老师:孙亚珠)
养蚕的乐趣
横林实验小学四(3)班 唐 柯
今天我回到家,马上跑到楼上我的蚕宝宝的“卧室”里。呀!我的蚕宝宝呢?我怎么找不到?我跑下楼,发现蚕宝宝在桌子上,旁边是一大把新鲜的桑叶。原来是我的爸爸帮准备了蚕宝宝的“粮食”。
我把桑叶给蚕宝宝吃,又从蚕宝宝的“卧室”里清理出枯竭的桑叶。忽然我发现刚放进去的桑叶上有一粒一粒的“小黑子”。这是什么?爸爸笑着说:“这不是蚕宝宝的粪便吗?”那我得帮蚕宝宝清理粪便,当个称职的“父母“。为了方便清理,我把蚕宝宝和桑叶全部倒了出来,准备清理。可是因为蚕宝宝还只是一龄蚕,只有一只小蚂蚁那么小,只比粪便大一点点。万一我把蚕宝宝当作粪便清理掉了,该怎么办呢?我想呀想,终于想出了好办法,我拿来妈妈经常用的淘米篓,把蚕宝宝和桑叶都倒进去。我轻轻地摇晃着淘米篓,不一会儿,蚕宝宝的粪便都从淘米篓细小的缝隙里掉了出去。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还得动脑筋,想办法,这就是养蚕的乐趣。
(指导老师:孙亚珠)

5月23日 星期五 阴
横林实验小学四(3)班 徐 征
昨天,许多同学问我要蚕,我一一答应了他们。
今天,我带了九条蚕,分给了这几位同学。他们就向钱杨柯同学要来桑叶喂蚕宝宝。
不料,悲剧发生了。我给同学的蚕一条条地一命归西。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难道问题是出在桑叶上?因为我家里的蚕宝宝还好好的,不可能会有事。这几条蚕宝宝为什么一吃钱杨柯的桑叶就死了呢?
下午第一节课下课后,夏老师问我们蚕死的问题究竟出在哪?我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我们确定问题出在桑叶上。夏老师满意地点点头说:“为了论证我们的观点,大家可以回去做个实验,看看结果如何。也许是因为蚕不习惯太低的气温,而钱杨柯的桑叶温度较低,被冻死了。”
回到家,我按照夏老师的建议做了个实验,证明蚕的死问题确实在桑叶上。(指导老师:孙亚珠)

我的养蚕经历
四(3)班杨滢
这些幼蚕到我家后,家里便成了一个“养蚕工厂”。爸爸、妈妈都加入这个工厂,我可是这个工厂的厂长,他们都是我的助手。爸爸负责找桑叶,妈妈负责喂养和打扫卫生,双休日由我全权负责。爸爸找回的桑叶必须由我精心挑选,这样我才放心让它们吃。看着它们吃得津津有味,我真是开心极了。就这样很顺利的过了好几天了,有一天,我发现有几条蚕不吃也不动,身上的皮皱巴巴的。我想它一定是要脱皮了。蚕脱一次皮就要历经一磨难,看它那痛苦地样子,真恨不得去帮它,让它尽快离开这次磨难。脱过皮的蚕比以前白和胖,也大了许多。它们经过几次磨难后,终于在五月二十日这天要上山了,只见那几条大蚕个个昂着头,猛着劲地往高处爬。当时我也急了,不知如何是好,但又很快想到了老师和同学那里取来的经验,赶紧给它们搭了几个“安乐窝”,把它们一个个放进去,看着它在里面吐着晶莹透亮得丝结茧,我还以为做得很成功,结果却不是这样,茧子是结出来了,但外表却不好看,用手捏一下还是软的。后来爸爸跟我说了原因,我才恍然大悟,因为我给它们搭得窝太大了,它们吐的丝太分散了,所以结的茧子又软又不好看。
这次,养蚕虽然没有百分之百成功,但我却领悟到了许多道理,也学到了一些知识。看来我的收获还是不小哦!

2003年5月31日 星期六 天气晴
四(4)刘凌洁
今天,是5月31日,其中一只蚕终于吐丝了!我已经等了好多天了。
蚕宝宝要吐丝时,它先爬到角落里,然后吐一层丝把自己包围在里面,身子变成“v”形,虽然丝很薄,但很牢固。它不停地吐着丝,好象一位勤劳的工人在辛勤劳动。慢慢地,蚕宝宝吐的丝越来越厚,越来越牢固,差不多一天功夫,它才把丝吐完。
从蚕宝宝吐丝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要坚持到底!

我看见蚕宝宝变蛹了
2003年5月31日 星期六 天气晴
四(4)刘凌洁
我家养了几条蚕宝宝,其中一只在昨天快要吐丝时不小心爬了出来,而且把丝全部吐在了冰箱下,幸亏我及时找到它,可是它再也没有吐丝,而且一动也不动。今天5月31日,我发现蚕宝宝慢慢地开始变小,然后,透明的肌肤两边各出现一条黑色的线,肌肤的的颜色没有明显变化。到了晚上,蚕宝宝开始变成黄色,头上是透明的。八点十四分,黄色的蚕翻动身体开始扭动。我想:蚕肯定要变成蛹了。我真得要感谢蚕宝宝,因为它钻到冰箱底下把丝吐到每个地方,最后丝没了,只能“倒”下了,所以我要谢谢蚕宝宝让我看见蚕“进化”的过程。

“养蚕”带给我们的……
吴宏 郭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千古传诵,这“春蚕”就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春蚕虽小但作用却很大。只因为今天的学生接触的玩具多、交往的朋友少;熟悉电子宠物的多、接触小动物的少;在课堂上活动多却兴趣小;被动动手多、主动探究少。而养蚕却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心理需求,我们期待着学生在活动中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下面就来看看学生是如何养蚕的。
一、 学生与蚕同成长
(一)、初见蚕宝宝
当我第一次把蚕卵拿到他们面前时,几乎每个人都睁大眼睛发出了阵阵惊呼。蚕对于城市里的孩子而言,是一种陌生的小动物。可能其中一些人对蚕有所了解,但大多停留在书本知识或浅显的印象。这样新奇有趣的小动物,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纷纷发问:这是什么蚕的卵?世界上有几种蚕?它真是从这么小的卵中孵出的吗?面对孩子们的发问,我采用了“拖”字诀即推说不太清楚,咱们共同查找答案吧。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并给予了恰当的提示。没过几天他们迫不及待地向我汇报调查结果,虽然内容大同小异但信息来源却各不相同:有的查阅资料、有的上网浏览、有的请教家长或老人、有的询问卖蚕的小贩等。这样就初步达到激发研究兴趣的目的。将蚕卵放在实验室,请同学们来观察。在蚁蚕出壳时布置了一节观察课,观察中学生感到新奇、迷惑,甚至是害怕、恶心(女同学居多)。我对他们的表现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孩子们纷纷要求每天来观察蚕宝宝,我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心中暗喜:果然中了我的“欲擒故纵”之计。在后续的观察活动中,他们七嘴八舌地把观察到的现象讲了出来,我肯定了他们观察的很仔细、成果不少,但是你的家长、朋友没有见到蚕宝宝,你是否愿意与他们分享这个成果吗?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也知道呢?一是把观察结果记下来,给他们看记录;二是把蚕宝宝带回家观察。孩子们开始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有的观察它的样子、用手或尺测量数据、看它怎样吃桑叶、看它怎样运动等等。请学生把观察记录给同学、家长看一看,征求他们有什么意见或建议?我的用意在于通过这种交流活动,促使他对记录进行修改,修改过的观察记录比较完整、清晰了。而学生们之间的交流更具有实践意义,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同时也渗透了尊重他人意见,坚持自己的主见,与人交流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学生的观察细致入微,如:蚁蚕的大小、颜色、形态、运动的方式等,说明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活动,他们已经喜欢上了蚕宝宝。
(二)、再见蚕姑娘
在第二次观察课中,学生分组观察。有的组各自为战,分别记录;有的组在组长的协调下分工观察记录;也有的组自选工作——有的观察,有的记录,有的测量,有的画图(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一种合作方式)。在汇报时各自观察的多有重复、遗漏;组长协调研究的进度受其能力的影响;分工合作的观察比较全面;我对这种研究方式表示了欣赏。意在影响学生们向这种合作方式学习。学生在观察时发现了许多细微之处,例如:发现蚕在吃桑叶时,不同的发育阶段速度也不同;有的吃桑叶先咬成一个弧形,转移方向再咬成一个弧形或不规则的圆形,有的形成不知名的多边形,有的蚕碰到同伴会让出一些地方共同吃,有的则寸土不让;开始蚁蚕在桑叶上咬出一个一个针孔大小的洞,后来发展到小米粒大小,在逐渐扩大;蚕排便时先软后硬,由小到大,而且可以入药,清热去火。这些发现都在证明一个观点——每位学生都是一个出色的研究者。著名的教育家帕克赫斯特说过:“经验对于儿童的价值,如同成人的价值一样,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高。”由此我想到成人用理性认识世界,儿童则用心灵去感悟、认识纷繁复杂的世界。
(三)、洒泪别蚕蛾
在观察了蚕的成虫阶段后,又迎来了吐丝、做茧。孩子们在观察、在发现、在感悟。蚕在吐丝前要排一次便身体变得有些透明、柔软。然后在盒子里寻找合适的地方,用嘴把它弄湿再来回吐丝。刚开始还可以看到蚕的动作,逐渐地被蚕丝笼罩住,丝越来越厚形成了蚕蛾的家。孩子们觉得它把自己围在茧中是为了化蛹成蛾。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虽然痛苦却不可避免。由此这个系列活动,也渗透着生命意识的教育。在观察蚕茧时,有人提出剪开茧观察,有的提议在灯光下或阳光下观察,这样既可以达到观察的目的又不伤害茧中的蛹。茧蛾在产卵后会逐渐死去,学生很难过。我想:这个活动展示了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养蚕活动一定会在他们的成长中留下深刻印象。
二、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回想过去的一个多月,孩子们一起观察蚕、养蚕,有过收获的喜悦,也有过失败后的苦涩。
(一)、无心之失 铸成大错
例如:学生在喂桑叶时,急于喂蚕忘记将桑叶洗净、擦干,导致蚕中毒(树叶上喷上了农药)进入拉稀、死亡阶段。经过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后,注意到桑叶的干净与否、水分的多少对蚕的健康有直接的影响,相信他会终身不忘。又如:蚕在结茧前会在盒子角落拉几根丝,有的同学无意中弄断了,结果蚕再次吐丝固定自己,有的蚕就未能破茧而出。学生知道是自己的“误操作”,导致蚕未能成功时很难过。我对他们进行劝慰,相信他们会“吃一堑长一智”。因为我们坚信,失败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成功。在失败的灰烬中,往往会迸发出成功的火花。当孩子们失误时、遭受挫折时,教师应该多些宽容与体谅,他们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成功的硕果。
(二)、争强好胜 导致失败
有的学生思维活跃希望能够与众不同,所以采取的方案大多复杂、不易操作或者为了别出新裁而选取不同的方案,最终结果大多以失败告终。这是我们可以采用两种应对方法,一是严厉指出他为了出风头而导致的失败,这种方法符合实际情况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与信心,所以不该用也不能用;二是肯定他做出选择的勇气,同时委婉地告诉他:我们经常面临很多选择,但是看起来最华丽的未必是最佳选择。请他选择前多加思考,这样可以提高选择的成功率。同时也反映出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一门师生交流互动的艺术,一门要穷尽心智探索的艺术。
三、 孩子虽小 心却不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写过这样一段话: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倘若只说小孩小,他比小孩还要小。在这次养蚕活动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们众多的发现、新颖别致的观察报告,而是他们在活动中展示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孩子们在观察中有许多发现,如:蚕的身体形态、斑点花纹、生活习性等,这些发现很独特但都可以在书中或别的资料中找到答案,而他寻找答案时真挚、执着的态度、对生命的热爱却是无法传授的。有位学生提出要剪开茧观察蛹,很多人反对,理由是蚕会感到冷、蚕可能生气、可能再也不能变成蚕蛾了等等。这一切都说明他们不仅仅把蚕作为观察对象,而是当作一个朋友来关心。由此我想到了几句话:冷漠只能培养冷漠!智慧需要用智慧来培养!!只有爱才能培养爱 !!!他们对待蚕的态度,给予我很大的震撼。孩子们对蚕是这样,那么教师对待孩子们的态度不更应该如此吗?这个活动孩子们用行动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四、“养蚕”带来的感悟
(一)、家校合作天地宽
新课程带给了我们全新的理念,其中一条给人印象深刻即“课堂之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更广阔的天地”。开始大部分学生很感兴趣,每天观察蚕、查阅资料、请教家长,很快对蚕有所了解继而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每次课安排一定时间让他们交流,逐渐的那些不太感兴趣的同学也受到了感染,迷上了养蚕,这可能就是生生交流的好处吧。孩子的家长从事各行各业、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各有不同,如果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真是挖掘出了一座科学教育资源的富矿。比如:开始有的家长认为养蚕既麻烦又不卫生,不支持在家养蚕。但经过一段时间发现孩子对这件事很认真,并从中学到很多课外知识时,由不支持转变为不凡对继而全力支持。为观察活动拍照、录像,配上解说词,指导孩子从网上、图书中获取相关信息。成为我们科学课的强力支持者,我们通过发家长信、打电话等形式表达对家长支持的谢意。这样既可以促进家长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关注,同时可以深入了解家长的情况,从中开发出丰富的教育资源,形成学校、家庭、教师、学生多方互动的科学教育模式。这一定会给我们的科学教育,带来丰厚的教育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分享学生的智慧
分享的理念渗透于科学教育的每个环节,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或书面上。分享是一种理念、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特征,一种开放向上的人生态度。是否具有分享的理念,是衡量一个现代人的重要标志。英国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现代教育敏锐地捕捉到这种思想的价值,把它转变为一种教育理念。强调开放的交流、交互式的沟通。分享的前提是平等的交流,所以教师要从“教育者”尽快转变为“促进者”的角色,才能在探究活动中分享学生的智慧。
1、 你快乐 所以我快乐
在养蚕活动中,学生涌现了许多奇思妙想。例如:他们打算用不同的叶子喂蚕,观察事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我们帮学生选择叶子、制定计划,直到取得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以“研究者”身份介入,关注他们的得失成败,少干预,给他们思考、发展的空间,同时也可以转变学生的固有观念——教师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可以包打天下,一切听教师的。只有这样坚持下去,学生才能平等的对待教师,逐渐树立学习者的角色意识,与我们分享学习、研究的快乐。又如:学生在写观察日记时,不仅记录蚕的各种变化,如食量、粪便、颜色、斑点、蜕皮日期等,还别有见地的将每次蜕下的皮附在记录上,有的还进行拍照、录像,明确对观察的事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记录。这种对事情认真的态度会使他终生受益,我欣赏他们的才智,期待他们的成功。
2、 你思考 我关注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个理念,大家都很熟悉,但如何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则各有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在课堂中让他们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分享思考的快乐与成果,这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学生提出了大量富有想象力的问题——蚕尾部的小刺儿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身体里一条黑色的管子是血管还是食管?蚕的花纹有什么用?有什么规律吗?括号一样的花纹有什么用?这都是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的,可以通过讨论、查找资料、思考、辩论得出结论。这样交流的氛围是令人愉悦的,我们随时关注着学生,但不意味着必须告诉他。只要不出现科学性错误,教师不必加以干涉。但是尊重学生决不意味着“不作为”,我们还要发挥“促进者”的作用。积极地帮助他们分析、过滤各种信息,同时在师生的、生生的共同建构中,面带微笑地倾听、参与他们的交流与争论,期待他们的成功。
四、 养蚕中生成的课程资源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探究应该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而探究应该是积极活跃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维的互动产生了许多新的学习生长点,生成了新的课程资源。如:蚕卵的颜色有无变化?这种变化代表了什么?蚕蛾不交配是否产卵?卵为什么是这样的?蚁蚕孵出后卵壳有什么用?不同的蚕产卵是否相同?蚕丝如何制成的?丝绸如何传播的?(这就是丝绸之路的起源)孩子们的研究已经超越了科学课研究生物水平,上升到了文化交流的层面。这真是:小小蚕儿本领大,丝绸之路传天下。遍及五洲与四海,华夏智慧耀天下。我曾经期待让科学的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如果能持之以恒,相信新课程资源的生成就指日可待了。
在养蚕活动中,感受到的是学生的锐气与活力。在二十一世纪社会开始进入“后示时代”,即后出生的一代人教给前一代人如何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希望我们不要落伍于时代,跟上社会发展的节拍,与学生共同开创一片科学学习的天空。

--
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在积极的环境中成长!
2014-04-24 15:38:44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1657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