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小屋》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quicken
quicken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高级居民
经 验 值:483
魅 力 值:147
龙    币:836
积    分:517.5
注册日期:2003-03-24
 
  查看quicken个人资料   给quicken发悄悄话   将quicken加入好友   搜索quicken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quicken发送电子邮件      

转贴:心理学能否解决形而上的痛苦?(思想未成年者不宜)
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思考,咱再盗版一次:


=======================================
『关天茶舍』哲学性自杀能否被拯救?


作者:一世筝语 提交日期:2004-5-28 9:05:00

?牐?
   在我自己的语言所通行的世界上沦亡,我精神上的故乡已毁灭之后我再也没有地方可以从头开始重建我的生活了。
   年过花甲,要想再一次开始新的生活,这需要一种非凡的力量,而我的力量在无家可归的漫长流亡岁月中已消耗殆尽。这样,我认为最好是及时地和正当地结束生命,结束这个认为精神劳动一向是最纯真的快乐,个人的自由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的生命。
   我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在漫长的黑夜之后还能见到朝霞!而我,一个格外焦急不耐的人离他们而去了。
   —— 茨威格《绝命书》
  
  
   我曾在一篇概述心理学流派的帖子里提出过这个疑问。就是心理学能否解决形而上的痛苦,能否拯救那些有哲学性自杀倾向的人。然而没有人给我答案。是因为这个问题太过于可笑和“外行”,还是因为人类理性发展亦对此束手无策?
  
   我想研究心理学,最大的动机就是渴望了解和拯救那些有自杀情结的人。在我的童年与少年时代,曾经热爱过的很多人,三毛、海子、王国维、茨威格、海明威、川端康成……他们绽放过最绚烂的光华,而最后却又都选择了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向这世界作最后的沉默的反抗。我想知道为什么。这种类似于创伤的痛楚和幻灭感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直到加缪的出现。
  
   在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里,他提出了哲学性自杀的概念——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基里洛夫为例——“我还看到另外一些人,他们荒唐地为着那些所谓赋予他们生活意义的理想和幻想而死。被人称之为生活的理由同时也就是死的充分理由。”“一个人自愿去死,则说明这个人认识到——即使是下意识的——习惯不是一成不变的,认识到人活着的任何深刻理由都是不存在的,就是认识到日常行为是无意义的,遭受痛苦也是无用的。”
  
   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刻的质疑与绝望,加缪称之为“荒谬”。在现实世界里,每个人都为着特定的目的或者根本毫无目的地生活,辛苦奔忙,营营役役,不知所终。而忽然有一天,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必死的命运并且真正对生命本身进行思考的时候,这就意味着荒谬开始了。“根本的荒谬证实了一种裂痕——人类对于统一的渴求和精神与自然二元论之间的断裂;人类趋于永生的倾向和其生存有限性之间的隔裂;人类对构成其本体的‘忧虑’和奋斗的徒劳之间的破灭。偶然、死亡、生命和真理所难以征服的多元性以及现实的无法理解,即构成了荒谬的极端”(引自萨特《局外人评说》)而意识到荒谬的结果,只能是“再也无法返回到正常的世俗之中”。
  
   那些之所以能够“正常”生活的人,或者是因为“习惯”和“娱乐”把他们所能意识到的诸如孤独空虚的感觉掩盖了起来,或者是因为他们牢牢地依附于现实的土壤上从来不曾反思过存在的意义。而一个荒谬的人,他用以抵御荒谬的方式大致只有三种:一是自杀。“死亡是使烦恼的人得以自拔的唯一途径。因为只有死亡才不给人以任何有待实现的东西。(海德格尔)”二是寓希望于宗教。匍匐于神的足下,以求不灭的生命和永恒的信仰。三是加缪所歌颂的西西弗斯精神——“它不是向往,而是无希望地存在着。这种反抗不过是确信命运是一种彻底的惨败,而不是应与命运相随的屈从。”
  
   在这里我无意于探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我也没有忘记自己亟待解答的疑问。当我们无法自欺欺人地继续信服宗教,亦没有足够的勇气与坚韧来直面一切荒诞和不合理的时候,还有没有一种可能,使我们不必通过自杀这一行为来完成对这个沉默世界的拒绝和反抗。如果理性的力量可以学习可以发展,如果改变观念与态度能够更容易去面对业已绝望的命运,那么,心理学有没有可能成为我们最后的拯救?
  
  
  2004、5、28

作者:windog 回复日期:2004-6-3 16:44:02 
  我是学心理的 我告诉你 心理学不能起到拯救作用 只能使你更想自杀 不说现在心理学的主流认知心理学 认知神经科学怎么跟在国外的研究后面亦步亦趋 单单看看这类毫无生气的文献都能把人烦死 看看那些核心期刊上的东西吧 心理学正离心理、情感、激情、个人价值越来越远 成为一种概念化的 模式化的八股学科 一个人无法从中找到灵魂救赎的良方


作者:瘦骨铜声 回复日期:2004-6-3 21:15:50 
  看透人生的悲苦与绝望是本体觉醒的标志,这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标志。人生哲学和心理学是两种极端矛盾的方法对人存在的解释,心理学是科学的方法将人作为研究对象和客体,而人生哲学或者宗教才是从本体出发的终极关怀。楼主是大慈悲之人,从心理学角度萌生拯救自杀的祈愿令人钦佩。曾几何时在自杀的念头中挣扎,读到加谬“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仿佛被雷电击中,从尼采到萨特,从《局外人》之后到老庄和佛学,似乎在中西智慧中找到了融会贯通的法门,让我们拒绝"死本能"。

作者:一世筝语 回复日期:2004-6-4 12:56:43 
  回 平林漠漠:
  先说句题外话行么。羽戈只是给我建议,提醒我有些问题可能会越辩越乱。对事不对人的。您多心了。:))
  另外,我觉得您给我的回答有些偷梁换柱——所谓的无知,仅仅只是对命运的无知。不过我承认,对于前途的未知会激发起求索的激情。生命愈不可知,便愈值得去实践。可算是一家之言吧。:)
  可是无论征途中经历过些什么,最终的结果仍然是等在那里的。
  
  回 绝对不卖:
  儒学可以救世,在某种意义上来看或许有它的道理。然而我不觉得儒家学说真的可以找到人生的意义。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无非是在世俗名利中沉沦,自以为能够体现自身的价值。人之所以可贵是因为首先他是作为一个个体而存在。西方哲学对于人性有基本的尊重和关怀。虽然西哲同样找不到出路。但我觉得只有这样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而中国,几千年来,只有政治哲学。
  
  看瘦骨铜声的回复,差一点要掉眼泪。很多年来,在黑暗中一遍一遍问自己,没有答案。不是慈悲呵,只为自救。终于遇到一个明白我在说什么的人了。:)

作者:一世筝语 回复日期:2004-6-4 16:42:17 
  看来我是难得的没有付诸过实践的空想者了:)
  绝对不卖您说得对。但我不认为看过一两本书就会悲观或认同到想要自杀的地步,那样也未免太低估人的生存本能了。先哲的经验不能够成为我的经验。它只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思考毕竟要结合个人体验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不以为仅凭思考所得来的“人生即是虚无”的结论会导致自杀。自杀不是模仿,是切切实实对于自身的存在感到无能为力的一种痛。但是我非常感激您教给我的态度,既然死是必然要去体验的,我们活着,就应该全心全意去体验生的一切可能。一切深度。
  
  谢谢并非无所谓的总结。我想引用加缪的一句话,不知道绝对不卖会不会觉得我“只唯书,不唯实”:)加缪充分论证了自杀是一个积蓄的过程,象酝酿一部伟大的作品,而根源则在“开始思考,即是开始设下伏雷”。情绪在最关键时刻起到了决定作用,但情绪不是最重要的根源。既然已经意识到人生的真相,就绝无可能再退回到思考之前的状态,除了寻找答案别无出路。只能慢慢等待时间和经历给予我们智慧了。头有点乱,不好意思。:)
  
  平林漠漠:“认识到人类的局限性并且认识到这种局限性并不会妨碍我们快乐,那么你就获得了拯救。”对于无知的必然和必须,我明白。但是我更愿意破除自身的局限性,那么又该怎么办?:)在您的观点里我看到了某种可以称之为希望的东西,但还未能将它确切应用。获益匪浅。谢谢。:)
作者:一世筝语 回复日期:2004-6-8 11:19:14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我原本想以心理学方法来解决哲学问题的出发点是错误的。正如瘦骨铜声所说,心理学是属于科学的范畴,而哲学则是灵魂学。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理性与凌驾于理性之上的生命意志的区别。人的理性不可能克服意志,正如心理学可以拯救一时的自杀,却拯救不了人的灵魂。这个问题,我算是得到了解答。
  然而更为尖锐与迫切的还是意义问题。我一直相信人生有意义,然而这意义却是相对的、暂时的,这种局限性使得意义本身成为了无意义。我是在得出这一结论之后并且以此为前提来关注自杀问题的——事实上,真正治本的方法,还是要回到“意义”上来。
  
  看过平林漠漠和夕阳无限山的激烈辩论,老实说,我还真不明白,学习和理解前人的经验究竟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还是令人彻底陷入思辩的迷宫?我深知自己学识浅薄不足以对两位的论据作任何评说,但因为这个话题首先是我拿出来的,所以我有必要在此做一个小结。
根据楼上诸君的发言,拯救自杀或者说以寻求意义来拯救灵魂的方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下列四种:
  一、对个体意义的追寻——“从本体出发的终极关怀”:譬如我,譬如瘦骨铜声,譬如夕阳无限山。霍乱、windog应在此列。以庄子、存在主义、反理性主义哲学为依据。
  二、认为个人的价值是在群体中被设定和实现的。即认为个人的存在对社会、历史负有某种使命,并以此使命感来对抗人生虚无。诸如redfloor——这是儒家的入世观。并非无所谓的潜台词里也包含了对入世观的充分肯定。
  三、承认世界的无意义,并且承认人的理性不可能也毫无必要去寻找意义。这是平林漠漠的观点。
  四、摒弃意义问题,过世俗生活。楼上有好几位都是这种观点。但并非是经过自我思考和求证之后的自觉摒弃,故不在讨论范畴。
  猪头绝对不卖提供了一种生存态度,“以生活为炉,苦痛为炭,而铸其解脱之鼎”。但没有涉及问题本身。或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在积蓄了足够的经验和智慧以后再回过头来反思意义问题。正如觅马桩所说的“体验”。但也不失为一种解决方法。其实任何一种理论都有缺陷,认真辩起来,只会两败俱伤。寻找自己最能够理解和认可的,我想,目的也就达到了。以上是我个人一点粗浅的意见,不足之处,敬请原谅。

作者:不可知论者 回复日期:2004-6-11 3:27:09 
  “人生的意义何在”这个问题是一个典型的现代问题,因为“意义(meaning)”这个词是现代的。古人不讲“意义”,而讲“目的(end)”。
  意义与目的的区别在于人为之物与自然之物的区别:意义总是人赋予的,而非事物本身就具有的--典型的如Karl Popper所言:历史本没有意义,是我们赋予了历史以意义;目的则是蕴含于事物的本性(nature)或者说自然之中的。因此,如果说意义要由我们人去追求,而凡是要追求的东西又是或有或无的,那么,目的则是势所必至的东西,该是你的逃也逃不掉,不是你的追也追不着,有如太阳之东升西落。明白了这一点,便会陡然发现现代人的诸多自大之处:当你焦虑呼唤人生的“意义”之时,是否忘记了先想想你能做到什么?你能成为什么?你能成为的,也就是你的end,决定于你的本性,你的nature。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很“狡猾”的。当他们说人的end在于美德virtue的时候,他们的意思绝不是象一个典型的、具有人人生而平等观念的现代人那样,认真地说“每个人”都能成为有美德的人,都能成就人的这种潜能,只有那些本性适合于过这种生活的人、那些被智慧女神选中的人,才因为有这种本性而能够实现这种人生目的-(意义)。很残酷、很不人道啊!因为人并非生来平等的,有人是铁质的,只配当工匠,有人是铜或者银质的,配当武士或者国家的守护者,只有很少很少的人是金质的。说白了吧,只有这很少很少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说其“真正”,不是因为他们有着其他“人”(请原谅我这里的引号)也有的四肢、头颅或者足以用来计较得失的经济人理性,而是因为唯有他们具有人的本性--与美德,其中最高的美德是智慧,合而为一的“能力”。
  扯了这么多,好像不着楼主原贴的边际;别急,因为所有的人生问题,不,所有的问题,最终都归结到一个问题上:流变与永恒。身处流变之中的所有“东西”,人也好,动物也好,植物也好,无机物也好--只要不是神,如何能够永恒?“忽然有一天,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必死的命运并且真正对生命本身进行思考的时候,这就意味着荒谬开始了”。
  柏拉图的对话不是悲剧;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从来没有哭泣过。所以,柏拉图会同意上面所引的前半句话,他也许会说:恭喜你,你找到了哲学之路的入口。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不会同意“荒谬开始了”,恰恰相反,通向真正的快乐,与智慧女神相爱的快乐的道路,在你面前铺开了。这是快乐,而不是荒谬,因为和智慧相爱就是永恒。爱是什么?很简单,就是二变成一。流变的、终有一死的俗人因为和永恒之物的结合而成就了自己的永恒。“灵魂不朽”只是这一点的通俗一些的说法罢了。想想佛家(或者说中国化的佛家-禅宗),这个境界便不难理解:在某一时刻,“瞬间即永恒”。
  “存在与时间”,这个书名所要说的意思是:(人的)存在因为时间而成为问题。
  哲学可以解决自杀的问题,但是是有条件的,首先就受到所涉及到的这个人的本性的限制:你是金质的人么?不幸的是,大多数人不是。那这些没有哲学nature的人万一有了自杀的念头怎么办?他们不能靠过哲学的生活来获得快乐,生活“注定”充满悲凄。怎么办?没办法,爱怎样怎样去。很残忍?这就是自然。
  其实也未必全无出路,你可以信神啊。这就另当别论了。很遗憾,所有对于人生感到荒谬的存在主义者都是无神论者。
  btw:与其说施特劳斯是一位犹太人,不如说他是一位哲人;而把他视为某种“绝对主义”思想的提倡者,更是对于哲学的误解。
2004-07-26 11:16:36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263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