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小屋》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梦瑾
梦瑾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103893
魅 力 值:1109
龙    币:112230
积    分:75780.7
注册日期:2008-07-28
 
  查看梦瑾个人资料   给梦瑾发悄悄话   将梦瑾加入好友   搜索梦瑾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梦瑾发送电子邮件      

转一篇微信文章:河南大学学生为啥说:常萍比于丹牛?

河南大学学生为啥说:常萍比于丹牛?
2015-01-05 张君瑞和他的朋友们


张君瑞这厮按
河南大学有一位有趣儿的老师,她不评职称,不写论文,不上“百家讲坛”,不写书,但她的课堂场场爆满,弄的不少同学没有座位,不得不站着听。
这位老师就是常萍。上过她课的人不免对比,认为“常先生的课比于丹还要好”。
甚至有人从“记者”口中得到消息:当记者多次给常萍打电话沟通时,她却只回复短信,婉拒道“我不是矫情,只是想安安静静做一个没有虚饰的人。我不喜欢喧嚣,不喜欢自己无法掌控的局面,不喜欢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我希望回归到本然,没有好与坏、优秀与低劣,在无论断的状态里自由自在地活着。”
上述将常萍老师传的如此精彩。常萍到底是谁?他的课真有恁好?有木有课堂实例,让大家感觉一下。
微信群里的聊天,引来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翠翠同学,发来常萍讲述陶诗《饮酒》的课堂实录。俺从翠翠的空间转来图文,且与诸君共享!如你也有类似契合文章,发微信:zhangjunruizhesi
以下为翠翠整理的常先生(你没看错,就是先生)课堂实录: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归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篇作品大家非常熟悉,我们来看前两句:

结庐在人境,我把家安在了闹市之中。

而无车马喧,家居闹市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

这里有个关键词:人境。

理解这个词须知人境中有两种东西对人影响最大。

第一,时潮。时潮的另一种解释叫"势"。在人群当中,感受最强烈的就是时潮——势。很少有人能改变、阻挡、逃出这样一种势,人就像被一个巨大的黑洞吸引,不由自主,这就是时潮。

人境中另外一种强大的力量叫做比较,所以有人说比较是痛苦的来源。

在坐各位很小的时候就已经领略到比较带来的痛苦。很高兴地拿着99分的成绩单回家了,"你们班的最高分是多少啊?" "人考一百分,为什么你只考了99分?"

不仅仅是别人拿你和另外的人作比较,重要的是,自己经常也会不知不觉地比较。我骑着自行车,你为什么骑着摩托车啊,我骑着摩托车,你为什么开着汽车啊。在这种比较当中,人很容易渐渐地失去自我。

东晋诗人王康琚有首诗叫《反招隐诗》:  

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

陵者,山也。薮者,水也。

隐山水之间叫小隐,原因很简单,山水之间,旷野通达,所以心易静。而朝市不同,由于在人群当中,你会不由自主地比较。

李商隐有首诗《泪》,其中集聚很多与泪有关的典故: 闺怨、离别、伤逝、英雄末路等。但他觉得所有的痛苦都不及此——未抵青袍送玉珂。

青袍,唐代九品官服。

玉珂,马珞上的饰品。

中国古代谈到富贵显达之人,经常提及轻裘肥马,这里的玉珂指的就是肥马。

我李商隐,有才有德,而今不过九品,而我身边的同僚、我童年的玩伴,现在已是轻裘肥马,所有世界上最痛苦的事都不可同语。

这种感觉哪来的,比较而来。

所以,大隐隐朝市。能够抵挡住所处时间空间的势,能够抵挡住来自于外界、来自于自己的比较,这才叫大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在这里提到佛家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心性论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法者,相也,即万物。

心中有万物,则万物生。

心中无一物,则万物灭。

心中有则有,心中无则无。

另一个例子,当年六祖慧能去听印宗法师讲经,有幡被风吹动,有二僧辨之,一说风动,一个说幡动。慧能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而是心动。

其实幡在动,风也在动,但是幡动也好,风动也好,如果与你无关,干卿何事?

在现实当中经常会有这种情况: 如果你不关心一个人,那人即便一天都在你身边,你也想不起他穿什么衣服。

心中无则万物无。

年轻人很容易陷入一个情感的误区: 一段感情结束了,没有结束的那个人,往往拼命地想拽住对方,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要知道情感是由心来掌控的,有句话叫做: 情人眼里出西施,心中觉得她美,所以她才美。

如果一段感情结束了,意味着这个人心里没了你,这个时候即便你去用生命去挽留,也无济于事。

心中有你,你就是一切,心中无你,一切都不是你。

这就是经常提到的心性论。

陶渊明在这里说: 你问我是怎样做到的,答曰我心中没有名利。

有两句话是这样说的: 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

为什么心中没有名利,因为心中有他更想要的东西。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们先看这两句诗里的意象:

首先,采菊东篱下。

第一个,东篱。东篱后来在中国古代诗歌经常被提到,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东篱就成为了菊园的代名词,这里就相当于我家院子的篱墙。自己院子的篱墙,离我们,近。

下一个,采菊。采菊的行为很平常。因此,平凡的,日常的,离你很近的生活,这就是采菊东篱下。

然后,悠然见南山。

我们来看南山,其一,南山相比于东篱而言,变得远了,其二,山者高也,因此从南山中读出两个字: 高远。

那么东篱和南山之间有什么呢: 悠然。

悠然,不期然,不期然即偶然无准备的。

下面一个字,见。

这个南山偶然就看到了吗?

南山是从哪里现出来的呢?

是从东篱而来,采菊东篱下是很近的日常生活,高远的东西是从日常生活中来的,而且是悠然发现的,也就是顿悟。

顿悟就有瞬间的喜悦,而且还是惊喜。

人生太惊喜了,原来最遥远、最深远、最高远的东西,都不在远处,而在自己的身边。

这里面到底包含的是怎样的思想,禅宗经常这样说:

挑柴运水无非道,行住坐卧皆是禅

一般人在认知世界的时候,是从知识开始的。而佛教告诉我们认识世界的另外一种方式——你的生命。你的生命、你的经历是认知世界的一条通道,透过你的日常生活,去了解存在的道理。

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归鸟相与还。

山气,即指山脉,代指空间。

日夕,日暮之前,代指时间。

以山气代空间,以日夕代时间。

然后,鸟归也。

归于何处,归于山水之间。

归于何时,归于日夕之时。

如何归,相与,彼此陪伴,其中可感温馨,惬意。

山气(空间)   归鸟(归)

日夕(时间)   相与(惬意)

然后把这些联到一起,归鸟要归得适当,归鸟要归得适时,归鸟要归得惬意。

然后是归鸟,归。鸟如果要归的话,必须要先飞出去。

人的一生,要想归,必先飞,要想失,必先得,要想真正了解名和利,首先要得到名利。

我经常说,年轻人没有资格,没有言归的资格,没有言隐的资格,没有言失的资格。

为什么,你还没有飞出去,你还没有得到,你还没有鄙视名利的资格,因为你还不知道什么叫名利,你还没有真正得到过名利,没有体味过名利对你的意义。

所以,先做飞鸟,先飞出去,先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然后再去体味这些收获的意义与否。

陶渊明借助这两句诗在说,人生必定是要归得,而且要归于山水之间。

也就是说,人在最后的时候必定是要返朴归真的。

但是,返朴归真是有时间的,在这里他用了日夕,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暮年的时候,所有的都经历了,所有的都感受了,所有的都拥有了,你才有资格返朴归真。

这就是禅宗所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不经历看山不是山的阶段,就不可能步入第三个阶段: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所以陶渊明说,人的一生一定会回到自己的原点,会向往返朴归真,但是要想归得惬意,归得心安,就必须先飞出去,必须先经历世间万物。如果所有的都经历了,所有的都得到了,也就该回归了,那时间是日夕时。

文学史上有两个人,王维和孟浩然,读他们的作品时,我一直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他们都刻意的去写一种境界——静。

这两个人都强调,静。但孟浩然笔下的静,是寂静,而王维笔下的静,是幽静。寂静是作出来的,因为这个世界上最静的境界是幽静,没有真正的寂静。纵然笔下是寂静,但是读到孟浩然时总会感到他的心在躁动。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是不甘啊,孟浩然一生没有做官,是不想做? 未必。因为他的没机会反而成就了他的清名,但这个清名并不是他想要的。他向往着,却拼命的做出一个寂静世界,所以读他的作品,从来感受不到真正的静。

王维则不同,王维十六岁出来打天下,十七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名满天下,诗、画、乐独步当时,王宫贵胄无不虚席以待,所有的名利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了,因而明白了这些东西对他的意义。当他放弃的时候,不再有不安,不再有躁动,不再有不甘。

这时笔下的静才是是真正的静。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把大自然当成自己倾诉的对象,内心何等的安宁。

所以你心中有想到得到的东西,去得到她,不要在没有得到的时候就放下,因为你没资格放下,否则的话,日后你的心里永远都不可能寂静。

山气日夕佳,归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大的说,宇宙自然,小的说,人生经历,其中有很多真理。

欲辩已忘言,为何如此:

第一,得意忘言,领略到深刻的道理,那一瞬间的喜悦已经让我忘言。

第二,言不尽意,找不到恰当的语言去完整的表述我内心的感觉。

第三,大辩无言,世界上最完美的辩,最无懈可击的辩,就是无言。

第四,言出成障,我为什么不说,因为很多人不明白,真正的道理来自自己的生命经历,很多人把获取道理的途径定位到知识上,如果我把自己的生命体验变成知识的话,就会有人误以为我所说的知识就是他的生命,就会把我的生命误以为他的生命。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是有意义,也就是宇宙的一个点,也就是进入宇宙大道的一个通道,你的生命证明到存在的一个方面。言出成障,就像我曾经说过的,有些人从来没有恋爱过,但却把爱情讲得头头是道。哪来的?知识。所以他就以为别人说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而他所经历的爱情非爱情也。其实,你所经历的爱情才是真的爱情。

第五,夫复何言。陶渊明曾经说过一句话,欲言无与和。我想说,但是没有人能听懂。

最后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用这句话成就了一个境界:言有尽而意无穷。





张君瑞和他的朋友们
记录当下,着墨风骨,分享快乐.
有种,有劲儿,有趣儿!


--
不求其得便无所谓失,不求其荣便无所谓辱,不求其名其利便不受其驱其使..
2016-01-13 16:23:33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1471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