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等 级:高级居民 |
经 验 值:483 |
魅 力 值:147 |
龙 币:836 |
积 分:517.5 |
注册日期:2003-03-24 |
|
|
|
谢谢鼓励!润色后的翻译放在这里。等俺重出江湖后再给大家找、翻译更多的好资料
从本文(这只是沧海一粟)能够看出西方人的“讲真理”与本国土著的“讲道理”的区别:
尽管都能自圆其说,但是前者的圆心在客观世界,后者的圆心在说话者。
这也解释了中西方对人际关系的不同理解:
西方人以重视彼此的内心差异为前提,中国人以漠视彼此内心差异为前提。
这导致了两种人际关系的不同风格:前者详实、简单;后者重形式轻实质、虚假。
由此很容易推论出:哪种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硕果更丰富。两种社会的差距不仅是在物质与科技方面,更在于这个差距的背后成因:社会文明程度的巨大差异!
我真希望从我们这一代对旧有的“自圆其说”开始迷途知返,我们上一代作为受害者与加害者应该忏悔,与我们一道得到新生、重新认识彼此,发现与建设家族可继承精神智力财富。
(好大的口气 )
本坛的 玉金明 先生就明确诟病这后一种 自圆其说。我认为他的见解很深刻、正确。
(俺还没有重返江湖,受 桃猪猪 一点鼓励怎么还说了这么多话 )
最后的译文在此:
===========================================================
独自公平地学习理性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常有“不愿意按明摆着的道理去做”的现象。
这个道理可能与当事人短期最佳利益冲突,或与其所在团体的信念不一致。但更为重要的可能是,公平地学会理性的困难在于:人们难以把自己暴露在理性下——这是很常见的事实。不幸的是,很多年轻人却惯于显现顽固偏执的理念,在此误导下得出预想的结论。
但在不讲道理的环境中,这样的年轻人并非总是暴露自己。这是因为他们不正确地假定:孩子们所说的即是他们的理由。即:按照父母的思路,父母常假定有两种主要方法(实际上是伪两难问题):用蛮力换来纪律,或与孩子交谈。做第二种选择的人觉得能造就“理性”的孩子,但这是个错误的假定:与孩子交谈不等于与孩子推理。父母常带有成见地交谈以达到他预期的意愿,这就没把意识的理性带入到谈话中,却把意识的扭曲带入到谈话中了。用意识的理性来交谈,就是让双方遵从于理性的指引。尽管交谈者可能预料到理性会在何处指引,但交谈者必须准备好真挚地探索对方的观点,并用理性而不是人来判断评估该观点。在理性的交谈中,所有交谈者必须相信理性而不是人,这是条规则。如果孩子能长期地在此理性规则下的交谈中坦露自己,那么他们就会深深地相信--不管这个理性是他们想要的还是不想要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充分的本质,父母会很高兴地支持他们这样的认识。孩子们按照这个规则在交谈中坦露自己,就绝对不会信任那些独断的决定,以及嚣张力量的影响。
如果父母敬守这个规则,他们的后代也就容易继承这个规则[7]。逆反行为仅在抵抗独断专行时才会发生。当人们不遵从这个理性规则时,针对占上风者的下意识战争就产生了。如果父母实行人治规则,父母所能得到的就是:孩子总会努力地剥夺掉父母的权威。这种逆反行为很少被当成“由衷而发的独立”的象征,通常不过被当成这样的过程:从“与父母社会磨合”的煎锅里,迈到“与伙伴社会磨合”的火焰上。不幸地是,很多父母试图用彻底放弃权威的办法避免面对这个逆反现象。也就是说,放任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种恶劣的成长环境给孩子埋下了“成为任性、自我中心的个体”的种子。独立,并非是在丛林中长大。
要创建培养理性的环境,那么答案不在于很少与孩子交谈,不在于不对孩子高要求,不在于建立规则再依此交谈,也不在于没有规则。答案是敬守理性的规则。如果孩子们习惯于在理性规则下的对话中坦露自己,他就得到了真诚期望达到人类最佳境界的工具,成为具备高度纪律理性的个体;他会轻而易举地成为他自己,轻而易举地开心独立;他有能力自作主张,在任何独特环境下都能找到他自己;无论现实如何要求他,他都能做到最好。
注7:理解这个观点非常重要:通过理性来学习只是学习类型的一种。在多种学习类型中,儿童时期应该有这样的学习。要根据环境与孩子成熟度因势利导决定采用哪种类型的学习。例如:若在孩子蹒跚学步时期就进行理性学习,显然是不合适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