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发现,我的孩子竟是人群中最平庸的那个……看哭千万家长!
苏州人,北大硕士,现在一家国际机构从事教育发展相关工作,家有两个女儿。 家有两女,一个还小,懵懵懂懂,一个明年就要上学了。 大女儿柔柔上的是一个还不错的幼儿园,现在会认一些字,做一些简单的加减法,还可以进行日常的英文对话。平时她上了几个兴趣班,画画、围棋、舞蹈、滑冰、钢琴——真的是“兴趣”班,每一个班她都上得兴致勃勃。 这一切,我一直觉得挺美好,就踏实等着孩子到了年龄,去上划片内的公立小学。 直到几个月前,我感受到“别人家孩子”带来的那股劲风…… 我才知道,涵涵因为在幼儿园期间表现优异,被推优将要去上全市排名顶尖的老牌小学; 我才知道,果果才刚六岁,这个暑假将考钢琴五级; 我才知道,雯雯不但会英文对话,还能读相当于美国小学二年级的课本; 我才知道,当当已经在学某思上了一年的课,还参加杯赛拿了名次; 我才知道,美美、悠悠、依依,都已经参加了芭蕾考级并且通过了; 我才知道,然然可以连续拍皮球100个、跳绳10下; 我才知道,只比柔柔大几个月的朵朵,花样滑已经可以做一周跳 …… 放眼看别人,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再回头看柔柔,这个原先让我觉得又聪明又可爱的姑娘,似乎一下失去了光彩。 每次和妈妈们聊天,听着别人列举自家孩子的长项,我哑口无言,不知道可以把柔柔的哪个方面拿出来分享。 明明从小,我们也很注重她的教育,创造了各种好的条件,可原先觉得挺不错的技能,怎么一下子就变得平淡无奇了呢。 一直扎在全英文幼儿园又如何?她只会最简单的日常对话,词汇量又很有限,稍微难点儿就听不懂; 画画班续过两次费又如何?涂涂抹抹她很喜欢,每次都全情投入地上课,弄得一脸一手的颜色,可画作经常歪歪扭扭,和别的妈妈朋友圈晒的作品根本不在一个档次; 找了名师学弹琴又如何?虽然大部分时候开开心心、小部分时候不情不愿地每天坚持练习,可练来练去还在弹最简单的练习曲,比她晚开始学琴的孩子都已经在弹更难的曲子了; 围棋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似乎每次上课淘气比学习更多; 跳舞是她的最爱,可是一直也没有很好地系统练习,加上天生动作不协调,虽然总是非常认真,舞姿却并不优美; 至于滑冰,冰场上就属她最开心,可也就属她滑得最踉跄 …… 不会写字、不会读英文、不会做20以上的加减法,没有考级、没有比赛、没有任何证书,加上性格敏感,这个“身无长物”的姑娘似乎一无是处,扔在人堆里,一下子就能找不到了。 应该说我还算是一个很理性的妈妈,从未觉得我的女儿格外优秀,也从未对她寄予多么高的期望。我一直觉得,孩子差不多就好,不用太好,也不至于太差。 然而,我突然发现,似乎身边的每一个孩子都比柔柔棒,更可怕的是,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挥霍了大把时间用来游戏,并没有。我们也上课、练习,而且平心而论,我觉得她练习得还是挺认真的。 同样上课、同样练习,为什么别的孩子取得的成绩,我们一点儿也没有得到呢? 说不焦虑,那是假的。 于是,我给还在上中班的柔柔制定了学习计划。要追赶的东西太多,我们每天挑不同的重点轮换学。 我开始盯着她练琴,弹一遍记一次,弹五遍画个正字,一首曲子必须弹够至少十遍,再弹下一首; 我们开始认字,我督促她试着自己把绘本读出来; 我们不再把古诗当做闲来无事、走路散步时的随口吟唱,而是认认真真地背诵,诗名、作者、正文,一个不能少; 我们在家做“幼儿算术一百题”,做完了我批改; 我们买了跳绳,从幼儿园回来就在楼下小广场练习…… 感觉生活似乎换了一个节奏,我每天不停地追在柔柔后面,催促她、监督她,因为一个任务没有完成,我们可能就没时间进行下一个任务了。说实话,我挺累的。一直要生拉硬拽着孩子,去追那些deadline。 柔柔挺乖,也挺配合,这点我挺感动。有时她自己会提醒我,“妈妈我该做数学的任务了,还没做呢。”或者和我商量,“妈妈,太困了,这首曲子可以明天弹吗?”——有一次,因为没睡午觉,下午练琴的时候,她弹着弹着就头一歪趴在琴上睡着了。 但她的变化也挺明显的,与以前兴致勃勃的“女神经”比起来,她变得无精打采,对曾经感兴趣的课外班也没那么大兴趣了,练琴要再三再四地催着她才去,甚至和我说“不想学围棋了”。 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在这种别别扭扭的、勉勉强强的气氛里完成着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孩子累,我也累,老二也没有时间管了——直到有一天,一直远离“鸡血圈”的柔柔爸爸看不下去了,他说:“你这都是图什么啊?” 对啊,我图什么?一道闪电划过内心,我想了整整两个晚上。 我图什么?图孩子不比别人差。然后呢? 山外青山。我会看到更优秀的孩子,我会更加不甘。我还会因为我们已经如此努力却依然不如别人而更有挫败感。 自从开始有计划的学习任务,我们得到了什么? 孩子认的字多了,会背的古诗多了,数学题做得更快了…… 但我们又失去了什么? 户外活动的时间少了;绘本和故事书读得少了;各种玩具都几乎没工夫玩了;连小姐妹俩一起游戏的时间都被大大压缩了; 还有那些更难以量化的: 柔柔对围棋的兴趣降低了、弹钢琴不自觉自愿了、拿起数学本就玩弄橡皮…… 最让我心痛的是: 被我吼的时候她不开心的眼神、刚要和妹妹滚在一起却被我拉回到认字本上——和妈妈和家人一起欢笑玩闹,难道不是对一个五岁多女孩来说最有价值的部分吗? 她无法再和以前一样,从画画、围棋、钢琴里感受到同样多的快乐。丧失对事物的热爱、不复感受快乐,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损失吗? 折腾了好几个月,回头看,却似乎是得不偿失。我自诩是一个科学育儿的妈妈、一个“淡定”的妈妈,可是为什么这次我不淡定了呢? 我知道自己的孩子没有天赋异禀,也不期待她出类拔萃,但我从未希望她泯然众人——没有任何一个父母希望。 所以,当我环顾四周,意识到她可能真的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孩子时,我失去了理智…… 感谢柔柔爸爸,他提醒了我。 孩子既可能是一个优秀的人,也可能是一个极其平凡的甚至稍微垫底儿的人。这样的现实,对家长而言无疑是痛苦的;但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则可以把我们从焦虑中解放出来,把孩子从“苦难”中解脱出来。 感受快乐的能力,享受生命的光彩,是你最应该习得的技能。 如果你是一个平庸的小孩,远离璀璨的舞台、闪亮的奖牌,你将成为台下鼓掌的观众; 有一份平庸的工作,换取一份简单却无法奢华的生活; 度过最平凡的职场生涯,到年龄退休,一生默默无闻、波澜不惊。 ——可这又会怎样呢? 我开始想,如果柔柔真的是一个最平庸不过的小孩,似乎并没有那么不堪。 如果你是一个平庸的小孩,你坐在钢琴前,弹奏着一首不那么惊艳、至多只能说是完整的练习曲,你停下来,告诉我:“妈妈我喜欢这首曲子,它很美”; 如果你是一个平庸的小孩,你在学校考了无人喝彩的分数,你考上普普通通的大学,但你热情、真诚,你走过的每一段路,都交到了知心的朋友。 我终于明白,我该给你的是什么。 教你算术、认字、学英语、下棋、弹琴?老师才是专业的,妈妈愿意在课后帮助你。 我要给你的,比这更多更重要——我要你成为一个可爱的人。 我给你健康的生活环境,我给你求学的机会; 我给你善待自己的感情,和关心别人的心; 我教给你自律精神、自我约束和有韧性的意志; 我要让你爱你的生活、你的家庭; 我要你有一颗平淡的心,如果你成功了,你依然平易近人;如果你成为了一个最普通的人,你也一样享受生活,懂得爱自己、爱他人。 我要你成为自尊、自律、自爱的女孩。 如果真的能得到以上这些品质,那我就是成功的妈妈,你也是我最骄傲的女儿,我对你无愧于心。 延伸阅读: 所有父母必须面对的现实:你的孩子必将平凡! 本文转自公众号:国馆(ID:guoguan5000) 作为父母,你可以有望子成龙的梦想,但当不得真。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必将平凡。 孩子们终将很平凡, 是父母必须面对的现实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很容易被问到一个问题:“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啊?” 日本的小孩子在面临这个问题时,往往会回答,长大了想当电车司机、面包师、清洁工…… 但这样的答案在中国是会被无情嘲弄的。谁家孩子要是敢说自己长大了的梦想是这些职业,就连他的爹娘也会觉得颜面尽失。 在中国,父母们早早就教会了孩子标准答案,长大了只能做科学家、文学家、宇航员……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被认为有出息,父母们才会有面子。更为重要的是,这符合父母们“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 中国父母最难接受,也最不愿意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自己的孩子很大概率上会是一个极其平凡、极其普通的人。即便是从内心隐约意识到这一点,也定要排除万难,创造条件把孩子培养成天才。 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了很多中国父母给自己拟定的宏伟目标,也是他们赋予自己的伟大责任。 当然,这情有可原,无可厚非。所以,我们不用去探讨这是出于什么心理,也不用去争辩这种做法的对错。 我们只说明一个事实:99%的人99%的可能会平凡地度过一生。 从概率上来说,一个人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与工作中找到快乐、幸福与平静,才是最重要的能力。 而我们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99%的部分,而是将精力集中在剩下1%极其渺茫的希望中。这意味着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注定了会失败的豪赌,是很多人悲剧的开端。 事实上,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一样,长大后大部分都做了电车司机、面包师、清洁工等平凡而普通的工作。 不同的是,日本人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有数据显示,日本人往往可以在一个岗位上工作超过五年,甚至有很多人一辈子就做一份工作。而中国人则总是牢骚满腹,频繁跳槽。 面临差不多的工作内容、薪资收入、生活压力,日本人往往没有中国人那么焦躁不安,抱怨连连。究其原因,正是中国人从小被教育要做一个不甘平凡的人中龙凤。无论是从心态上,还是从能力上,都丧失了从平凡生活中攫取幸福与快乐的能力。 所以,我们很多人过得并不快乐。 承认你的孩子很平凡, 也是和自己和解的机会 有一位妈妈,和所有的母亲一样,从小就立志要让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 儿子还在小学阶段,她就软硬兼施让他背完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全套,还规定每天都要读一篇名家名篇的美文。 后来她发现孩子对阅读兴趣不大,就改用听。因为买不到合适的磁带,她就亲自上阵,每个学期给孩子亲自录制十盘以上的磁带。如此坚持了数年。 然而,等孩子上初中了,每次考试在现代文阅读一块都基本不能得分。 这位母亲不理解,不接受,生气,痛恨,最后绝望。每天要给自己暗示、强调八百遍那是自己亲生儿子,才能勉强克制自己不动手将其打残。 痛定思痛,这位妈妈最后分享说:“最终,我意识到在这方面,他就是一个没有天分,不灵光的孩子,我才没发疯。” 认识到自己的孩子不是天才,这实在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这不仅能够让父母正确认识孩子,接受孩子,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和自己和解,和孩子和解。也能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如果明明知道孩子是个平凡而普通的人,却一定还要想方设法,削尖了脑袋将其培养成精英。结果不仅会让自己在回报与付出的巨大落差中绝望,还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假象,让孩子误以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人,抱有了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结果眼高手低,以为自己怀才不遇。总觉得自己明明是千里马,却始终遇不到伯乐。 无法正确认知自己的平凡,又如何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快乐和幸福呢? 意识到孩子的平凡, 你才能正确认识他, 真正理解他 有一对父母,自己都是精英。父亲是理科天才,数理化样样精通;母亲曾是文科学霸,饱读诗书,才高八斗。 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满怀信心,父亲负责理科,母亲负责文科,坚信一定能够将其培养成一个出类拔萃的尖子生。 然而很遗憾,他们的儿子恰好完美继承了父亲的文科基因,母亲的理科才能。 一天晚上,一道简单的数学题父亲反复讲了几遍,孩子还是一脸懵懂。父亲终于抑制不了内心的怒火,拍桌子,摔书本,“笨蛋、蠢货”骂了一大堆。孩子委屈地哭了半夜。 母亲心疼儿子。第二天决定陪孩子去学校,坐在教室旁听。一节数学课下来,纵然聚精会神,母亲也只是勉强弄懂了个大概。 晚上,放学回家。母亲决定自己来辅导孩子的数学,让父亲来辅导语文。 面对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母亲也是前思后想,拿不定注意;本来很平常的语文题目,父亲也是抓耳挠腮,不明就里。说是辅导,结果成了和孩子一起探讨。 就是这样,父母慢慢理解了孩子的笨,对他在学习中的挫折与痛苦予以了充分的理解和同情。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孩子是个很平凡的人,并没有什么过人的天分。 父母对孩子多了几分理解,对他的笨多了几分接纳。 从此,不仅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孩子的成绩也不知不觉有了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也对自己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从此变得快乐而从容。 推己及人, 接纳孩子的平凡 如果说父母用自己的优势去衡量、要求孩子,是不公平的,会给孩子造成额外的压力,会对孩子的教育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那更为可怕的是,很多中国父母自己明明不擅长,还非得要求孩子足够出色。 台湾著名作家吴念真曾经讲述过这样的事情。他的儿子数学成绩很烂,老师在和家长的联络簿上写道:“数学成绩要加强!” 儿子回到家里,母亲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 吴念真赶紧把老婆拉到厨房,问:“你原来读书的时候,数学有没有很好啊?” 老婆回答说:“很烂!” 吴念真说:“我也很烂!大学联考才考了10分。” 然后吴念真和老婆很认真严肃地谈了这个问题: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为难孩子了。 为人父母,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道路,很多时候自己也未必是不够努力,而是真的不擅长。又何苦来为难孩子呢?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父母不曾做到百里挑一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又何必为难孩子,勉强将其培养成为百里挑一的人中龙凤呢? 盲目让孩子追求不平凡, 反而会促成孩子的平凡 有一个朋友,大学毕业后做了北漂。 几经周折,终于让孩子拿到了在北京读书的指标。 朋友是个追求完美的人,索性再四方运作,将孩子送到了名校。 全校800多名学生,孩子始终在600名左右徘徊。朋友自然是不甘心,加班加点给孩子补课,结果孩子的成绩干脆降到了倒数五十名,最后还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 痛定思痛,朋友开始意识到孩子完全无法跟上名校的节奏,只好将孩子转到了家附近一所普通高中。 虽然孩子的分数没有提升,但是状态改善不少,开始变得自信、开朗,对学习有了兴趣。最终在高考的时候,还超常发挥,制造了一个小小的惊喜。 中国父母总是喜欢抱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将自以为好的东西一股脑全塞给孩子。殊不知,如同养身体,不顾本源,盲目一味大补,总是适得其反。 父母盲目将孩子培养成精英,将孩子至于无法胜任的位置,会增加孩子额外的压力,加重挫败感,让孩子自暴自弃。当现实与希望的反差太大时,父母自己也会容易陷入绝望。 如此,孩子就悲剧了。 所有的不平凡, 都源自于有能力过平凡的日子 李娜,让中国几代人为之骄傲的网球女王,头上的光环照亮了无数绝望人黑暗的心。 她在一次接受采访谈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状态:无休止的练球。一天要打烂几十个球。同一个动作,反复练习,夜以继日,无休无止。 这种生活不仅仅是平凡,简直是枯草乏味。 不仅仅是李娜,几乎所有的奥运冠军都有过相同的经历。 也不仅仅是奥运冠军,几乎所有不平凡的人,人生中99%的时间都在经历平凡和枯燥的煎熬。 网上曾经流传着中国首富王健林先生一天的日程表,从早到晚也不过是吃饭、开会、签合同、在路上奔波。从工作本身来看,也平凡而乏味,并没有多少激情和趣味可言。 其实,所有让大家惊羡的成就,几乎都是在平凡中造就的。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家,平日里一定是做不完的重复而无聊的实验,看不完的是艰涩而无趣的学术文集。 不平凡,就是在平凡中成就的。 事实上,之所以不平凡,恰恰是因为他们具备度过平凡日子的能力。换句话说,不懂得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坚持,就不会取得非凡的成就。而一心想要将子女摆脱凡人行列的父母,却从一开始,就人为忽略了这种能力。 当然,我们不否认,有个别父母得到了上天的特别眷顾,自己的孩子真的是个天才。 如果真的中奖了,自然不能浪费。不过一定要先明白另外一个道理,这是小概率事件,基本和被天上掉的馅饼砸中脑袋差不多。 所以,在准备要把孩子培养成精英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看看他是否真的具备某种天赋;同时,也要照照镜子,如果说自己都是庸庸之辈,就不要对孩子要求太高了。 最终确定,一定,以及肯定孩子确实是天才,也不可忽略了培养他过平凡日子的能力,否则,纵是天才,也会成为庸庸之辈。毕竟,无论谁的日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平凡的。 因为平凡, 所以才有希望不平凡 一个人平凡,那是当然;一个人不平凡,那是偶然;所有人的日子都平凡,才是必然。 所以,如果缺乏了在平凡中攫取幸福的能力,理所当然会过得不快乐。反而会更加平凡,乃至沦为平庸。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相反,如果能够学会如何快乐地过平凡的生活,首先能够保证让我们成为一个快乐而幸福的人,一不留意还可能有意外惊喜,在平凡中成就了不平凡。 作为父母,如果真的抱有万一的希望,企图让孩子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或者至少希望他能过得快乐、幸福,那就不要舍本逐末,还是回归本源,先教会孩子在平凡中如何获取幸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