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生育二三孩每月每孩发500元
7月28日,四川省攀枝花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并详细解读了攀枝花市《关于促进人力资源聚集的十六条政策措施》。 根据推动“三个圈层”联动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需要,日前,攀枝花市从聚集高层次人才来攀发展、支持创新创业人才在攀发展、鼓励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和技能人才来攀工作、健全人力资源服务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出台了16条具体政策措施。 新政中,包括高层次人才待遇激励、提供创新创业支持和奖励、提供就业补贴、外地和本地户籍学生享受同等待遇等多项具体措施。其中, 对按政策生育二、三孩的攀枝花户籍家庭,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直至孩子3岁。 形成人力资源支撑 攀枝花出台《促进人力资源聚集十六条》 按照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对“十四五”发展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规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攀枝花市将围绕省委对攀枝花发展提出的“建设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以及“建设川西南、滇西北区域中心城市和四川南向开放门户”的“3+2”定位要求,推动攀枝花市域、川西南滇西北区域、国内国际“三个圈层”联动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大山大川大事业,要实现上述发展目标,需要与之相协调的人力资源作保障。”发布会上,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秘书长申剑介绍说,据测算,到2025年,攀枝花市常住人口需新增约30万、总人口达到150万,其中主城区(即“三区”:东区、西区、仁和区)的常住人口到2025年将增加约20万、总数要达到100万。 为做好人力资源保障和服务工作,攀枝花市于2017年已出台了《攀枝花人才新政七条》并配套了相应实施细则,但该套政策主要面向高层次、高学历、高技术人才。 按照攀枝花市委关于推动攀枝花市域、川西南滇西北、国内国际“三个圈层”联动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需要加快聚集各层次人才,以形成与攀枝花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相协调的人力资源支撑。因此,《促进人力资源聚集十六条》应运而生。 生养育学全保障 本地户籍二、三孩每月发500元补贴 《促进人力资源聚集十六条》主要涉及聚集高层次人才来攀发展、支持创新创业人才在攀发展、鼓励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和技能人才来攀工作、健全人力资源服务保障机制四个方面。 围绕“聚集高层次人才来攀发展”,攀枝花市安排了编制保障与岗位设置及聘用、名医名院奖励、名师名校奖励、首席技师选拔及待遇激励、医疗及养老服务、人才公寓申购等6条政策措施。 围绕“支持创新创业人才在攀发展”,攀枝花市安排了促进科技人员技术成果转让转化、提供创新创业“一对一金融服务”、对吸纳外地人员来攀就业的企业给予就业奖补等3条政策措施。而这个板块,主要是体现成果导向,贡献越大,奖励越高。 围绕“鼓励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和技能人才来攀工作”,攀枝花市主要针对人才个人来攀工作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招引人才来攀工作分别提出了激励措施。例如,对来攀工作、创业的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和技能人才,提供就业补贴、创业场地支持、创业经营补贴等扶持;对为在攀企业成功引进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或技能人才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给予相应标准的一次性奖补。 围绕“健全人力资源服务保障机制”,攀枝花从“零门槛”落户、生育扶持、就学保障、住房保障、交通服务等五个方面对应安排了5条保障性措施。 而这一板块,将充分体现对人力资源的全方位保障和服务,特别是在子女的服务保障上配套了集生、养、育、学“四位一体”的全方位保障。 在“生”的方面,对在乡镇卫生院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分娩的攀枝花户籍产妇,提供住院分娩免费服务,符合医保报销外的资金纳入市级财政预算; 在“养”的方面,对按政策生育第二个及以上孩子的攀枝花户籍家庭,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直至孩子3岁。 在“育”的方面,鼓励用人单位、国有企业、产业园区单独或联合设置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为职工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 在“学”的方面,不仅对所有来攀就业、发展、定居人员的子女在攀就学,给予和攀枝花户籍学生同等的政策待遇;而且为在攀就读的非攀枝花户籍中小学生返家、返校,提供“点对点”定制客运服务,并给予5折优惠的交通补贴金支持。 两个渠道可申请 孩子户籍要在攀枝花 据介绍,想要领取育儿补贴金,夫妻双方的户籍均为在攀枝花且双方均参加了攀枝花市社会保险,按政策生育第二、第三个孩子,第二、第三个孩子的户籍需在攀枝花。 而在计数问题上,《实施细则》规定,计入基数的所有子女户籍均需在攀枝花。值得注意的是,合法收养子女计入子女基数、再婚夫妻再婚前生育并由其抚养的子女计入子女基数、男女双方未履行婚姻登记手续之前共同生育的子女不计入子女基数,而双胞胎、多胞胎按子女个数计算。 据《促进人力资源聚集十六条》,2021年6月12日及以后生育的,符合上述基本条件的即可领取育儿补贴金,政府将对符合条件的家庭每孩每月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直到孩子3周岁。 满足条件的家庭可以到子女户籍所在地的乡镇(街道)进行现场申报,也可通过“一卡通”阳光审批系统进行网上申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