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 级:长老 |
经 验 值:551 |
魅 力 值:262 |
龙 币:1452 |
积 分:787 |
注册日期:2003-06-04 |
|
|
|
孝顺父母公婆是一切道德的基础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尤其受到儒家的重视,认为它是道德的入门。除了儒家外,佛家也非常注重孝道的实践。
孝的定义与本质
“百善孝为先”,“求忠臣于孝门”,“人之行莫大于孝”这几句谚语就说明了华人对孝道的重视。根据说文解句,孝的定义为∶“善事父母者,子承老也。”儒家认为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本;而佛家则把孝道当着成佛的必要条件。孝道是众善之本,若无孝道,无以为善。佛教非常重视孝道,然而却受一般人误解,认为出家人辞亲出家是不孝的行为。但站在佛教的立场,出家为大孝,因为出家人是为了度众报答亲恩,正所谓∶“一子出家,九族生天,若不生天,诸佛妄语。”然而出家也应有世俗上的圆满,又得父母的许可,若舍弃父母不顾而为求自己的脱苦,那是不孝。在众多佛经之中,专论孝道的有∶(一)地藏菩萨本愿经、(二)盂兰盆经、(三)大方便报恩经、(四)父母恩重难报经、(五)父母恩难报经、(六)孝子经。儒家与佛家对孝道的看法大致上是一样的,至于本质上所差异的是∶儒家重视先天的意义,认为这是天经地义,人生自然的流露;而佛家则注重后天的经验,明了父母的茹苦含辛,体认父母的无限恩德,因此要尽孝报恩。简单的说,佛家弘扬孝道的本质是为了“报恩”,而儒家提倡孝道的本质是“天经地义”。
父母恩
佛经上常可见到叙述父母的恩惠,对子女无微不至,描述得十分细腻深刻。就如父母恩重难报经中把父母的恩惠列为十恩∶
(一)怀胎守护恩
(二)临产受苦恩
(三)生子忘忧恩
(四)咽苦吐甘恩
(五)回干就湿恩
(六)哺乳养育恩
(七)流濯不净恩
(八)远行忆念恩
(九)深加体恤恩
(十)究竟怜悯恩
母亲在怀胎期间,要承受种种的痛苦,保护胎儿的安全,在临产时更是死去活来,但是当产下孩子时,全然忘怀刚才的痛苦。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好的东西总是留给儿女,儿女弄湿了床褥,自己宁愿睡在冷湿的地方,却把孩子放在干燥之处。父母不惜牺牲一切享受来栽培子女,即使子女长得丑陋或手脚残缺,他们也不会嫌弃。当子女长大之后,出外求学就业,父母自然会想念起远离的子女,每天为他祷告平安。当子女生病时,更是日夜照顾,寸步不离。儿女在父母眼中,好像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需要父母的照顾,正所谓∶“母年一百岁,常忧八十几。”大宝经云∶“夫父母,皆愿利乐所生了故,难作能作,能忍一切难忍之事。假令种种不净秽恶,皆能忍之,乳哺养育,无疲厌心。”
父母恩重的比喻
由此可见父母恩德如天之高,地之厚,海之深,佛陀还指出父母恩重的几个比喻∶ 如果有人左右肩担着父母,担子将皮肉磨至骨头,又穿透了骨,引出骨髓,环着绕着须弥山,历经百千万劫,鲜血流出来,仍不能报答父母恩;假如有人为了双亲,将自己的双眼挖出,献出自己的心肝,求赐予父母平安,还是不能报答父母深恩;假如有人为了双亲,吞服下炙热的铁丸,经过了百千万劫,遍体鳞伤,还不能报答父母恩。
报恩
父母恩如此的重大,我们应该怎样报答呢?儒家说∶“大孝终身慕父母”,即是说,孝亲不单是生前尽孝,死后祭之以体也是孝道的延伸,至于世俗尽孝的方法是让父母获得物质与精神上的满足。我们除了要时时奉养父母外,内心必须存着“恭敬”,正如孝经上所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佛经中常说∶父母即是家中佛,天地鬼神都比不上双亲尊贵,父母之恩既深且广,为人子女,要报答亲恩,除了善事父母,受敬父母之外,还要经常为父母写佛经,读诵佛经,为父母供养三宝,为父母布施修福,应该劝父母念佛行道,脱离六道轮回,做子女的也应帮助父母早日了脱生死,速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样,才是究竟之道。
劝谏之道
佛家和儒家并不否认天下有“不是”的父母,所以就有劝练之道,我们应该劝父母“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以毗奈耶经上说∶“若父母无信仰者,令起信心;无戒者,令住禁戒;性悭者,令行惠施。子能如是,方为报恩。”我们在规劝父母时,应该婉转柔声地劝告,不应违抗父母,也不应该怨恨他们,正如孔子所说∶“事父母几练,见志不从,不敬不违,劳而不怨。”佛教也时常谴责不孝的行为,如地藏经云∶“若有众生,不孝父母,或至杀害,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观佛相海经亦云∶“有恩不报,是阿鼻因,诸恩尚然,况于父母,父母之恩,无可校量。”
孝道的扩张
孝为众善之本,释迦牟尼佛因为孝顺而提早成佛,所谓∶“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如果孝道有违,则人格低落,自然失去学佛的资格。不孝也是祸乱的根源,一个有孝心的人,是不会冒犯长辈,更不会扰乱社会,所以先有“孝亲”才能“敬老”,不能孝敬父母,而孝敬他人、忠于国家的人恐怕是没有的。儒家的理想是平天下,就依照这几个程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提出以孝治国,移孝作忠,“尧舜之道,孝悌而已”。不过,孝顺自己的双亲只是狭义的“孝”,我们应当把孝的范围扩张,推己及人,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孝道遍行,这将是一个大同世界。佛家也很注重孝道“推己及人”,除了能让今生今世的父母顺心如意,还要孝敬前世的父母,这样才算彻底、究竟。可能有人会问,到底谁是我们的前世父母?答案是∶每个众生都可能是我们的前世父母。所以,佛家的孝扩张起来,不只普及人类与国家,还要普及一切众生(包括畜牲),佛教规劝世人不杀生是为了避免杀害前世父母。由于我们的生命是没有开始的,所以我们有过无数期的生命,因此就有无量数的父母兄弟姐妹,所以能够这么说∶“四海之内皆父母兄弟姐妹。”孝道思想不只是华人的特色,也是大马人的特点,从人的天性中自然流露出一种思想,一种行为。提倡孝道,扩大它的范围将可以促进各族亲善和谐,缓和种族的两极化。孝是入德之门,若无孝道,无以为善。但是,在这西风东渐的时刻,物欲横流,人欲与天理消长的结果,加上社会结构的变迁,才使孝道思想渐渐转薄,因为西方人认为他来到这世界,不是他自愿来的,而是父母把他生下来,所以双亲养育他是应有的责任,而他却没有“义务”反哺父母。这种思想要不得,偏偏有人把它当作座右铭。
结论
最后,我把儒家与佛家的孝道思想综合如下∶儒家──贯通生前死后,“大孝终身慕父母”,推广开来,也要尊敬别人的父母,孝道“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佛家──圆满通融,彻底的,究竟的,除了孝敬今生父母外,也重视前世父母,推广开来,普及一切众生,包括畜牲、饿鬼。儒佛思想是中华文化的两大支柱(佛教虽源自印度,然而大乘佛教却在中国发扬光大),两家思想的结合,才是真正中华文化的孝道思想。
《孝经》:该网址不再展示
《孝经》白话注解 :该网址不再展示
《劝家庭行孝文》:该网址不再展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