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猴痘诊疗指南发布 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
今年5月以来,世界多个非流行国家报告了猴痘病例,且存在社区传播。为提前做好猴痘医疗应对工作准备,提高临床早期识别和规范诊疗能力,国家卫健委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制定了《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 根据指南,猴痘病毒耐干燥和低温,在土壤、痂皮和衣被上可生存数月;对热敏感,加热至56摄氏度30分钟或60摄氏度10分钟可灭活;对次氯酸钠、氯二甲酚、戊二醛、甲醛和多聚甲醛等敏感,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均可使之灭活。 猴痘病毒如何传播?指南指出,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尚不能排除性传播。 该疾病发病早期出现寒战、发热,体温多在38.5摄氏度以上,可能伴有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发病后1至3天出现皮疹。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脓毒症等。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指南明确,猴痘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安置在隔离病房;疑似病例单间隔离。患者体温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痂脱落后可以出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