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 级:资深长老 |
经 验 值:20887 |
魅 力 值:5740 |
龙 币:23695 |
积 分:18333.3 |
注册日期:2000-11-23 |
|
|
|
坚持还是放弃,这是个问题——关于幼儿园的去留选择
转自新浪:
沛沛妈 写到: (写于4/14/2004 2:01:10 PM)
在沛沛入园近1个月之后,在我近距离观察并搞清楚幼儿园的实际教育理念(而不是嘴上说的那一套)之后,在我体察到沛沛的压抑感之后,我的思想开始强烈地动摇。坚持还是放弃?
坚持。这是一个相对容易的决定,因为几乎所有的老师、妈妈乃至教育专家都这样认为。她们说,过一阵子孩子就会适应了。对于她们的话,我相信是事实,孩子的确会适应的。问题是,适应的结果是什么?当孩子把自己塞进幼儿园的模子里,开始符合幼儿园的培养目标时,我们称之为适应了。那么我们就有必要问一下,幼儿园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孩子被塞到幼儿园的模子里,究竟是孩子自身成长的需要,还是成人管理的需要?这一切对孩子是益大还是弊大呢?
让我从对沛沛幼儿园的观察说起。
沛沛入园的时候,刚好满3岁。选择在这个时候入园,不是因为她学会控制大小便了,也不是因为她学会自己吃饭了,更不是因为要为上学作准备去形成所谓的良好学习习惯,而是因为她自发地开始强烈渴望伙伴、渴望交友。我想,此时入园参与集体生活便成为她的成长需要,孩子需要享受朋友的乐趣,也需要在实际的集体生活中建构独立、分享、协商、合作等意识,而这些的确是家庭生活无法给予的。
沛沛去的是一家私立幼儿园。在和老师交流后,老师的想法和我有一致之处,比如并不要求孩子一定要学会什么,而是要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兴趣,这一点让我感到赞同(只是后来才发现,说的和做的并不一样)。同时,一个班15个孩子3个老师,师生配比较高,这样可以有条件为孩子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另外,老师的性格比较温和。因此,我对幼儿园的初步感觉还不错。
然而,在对幼儿园深层次的观察和交流之后,事实和预期却是完全背离的。
沛沛是一个比较开朗的孩子,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不太有焦虑感,再加上喜欢小朋友,因此开始去的半个月,进展非常顺利,每天快乐地来去,这让我一度非常乐观,也让我放松了对幼儿园实际活动的观察。
沛沛的不适应感出现在第三个星期,她开始躲避关于幼儿园的话题,并表现出对幼儿园的反感。我感觉有必要和老师深度沟通,了解孩子不适应的根源是什么?是因为孩子自身的问题?比如想家?对新集体生活的陌生?还是幼儿园的问题?
老师告诉我,沛沛出现情绪波动,可能是缘于那几天被点名批评了。而什么是点名呢?后来其他家长告诉我,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老师出于教育其他孩子的需要,会集合所有的孩子批评这个做错事的孩子:“某某某怎样怎样了,大家说,对不对呀?”孩子们会异口同声地说:“不对!”有时,老师甚至会让所有的孩子羞羞他。得知这一点,我有一点惊诧。在声称“尊重孩子”的老师眼里,孩子的自尊似乎并不存在。在缺乏尊重的环境里,我们都知道孩子的体验会是什么。看来,沛沛的不安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那么,沛沛犯了什么错呢?老师说,“课还没讲完,她就走到一边要求画画。而且,好几次,她都要画画,那当然不可以。”我心想,如果沛沛安静作画,不影响老师上课的话,似乎也不必严厉禁止吧。不过,我当然不敢这么说,而是请求老师:“在沛沛入园初期,纪律感还不强的情况下,能不能稍微宽松一点?让她慢慢过渡?”老师马上表示反对:“那肯定不行,如果一个孩子要求画画,那么所有的孩子也会要求的。孩子有必要从小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我真想反驳老师,如果孩子们都想画画的话,那就说明当时的课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老师完全可以即兴转换成美术课。老师上什么课,应该是以孩子为中心,看孩子需要什么,而不是以老师为中心,看老师安排什么。退一步讲,即使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也应该理解她,而不至于严厉批评她。这些话,我当然没说出口,这是一个深层次的认识问题,单靠几句话不可能说服她,反而会引起她的反感。我只能在心中暗暗叹气。
在接下来的对幼儿园一天生活具体了解之后,我发现了更多的问题。课程与集体活动安排得很紧,孩子几乎没有自由活动的时间。而且,很多时间被大量地消耗在集体排队上洗手间、集体排队洗手、集体排队喝水等事情上。本来,一个孩子去洗手间可能只要两分钟,但集体排队的话,大概就要20分钟了。而且,因为这些行动都是安排好、大约定时的,那么孩子的兴趣点也就会经常被这些集体行动所打断。
有一天早上,我正好目睹这样一件事。那天沛沛去得晚,去了之后开始吃早餐,吃完的孩子在玩玩具。有一个男孩,拿着一个汽车,玩得正开心。突然,老师来了,从孩子手上夺下汽车,“走,我们该散步了。”孩子立刻哇哇大哭起来。其实教室里仍有老师看护,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一定要打断孩子着迷的活动、一定要他按老师的安排走呢?为什么不可以给孩子一次自主选择的机会呢?即:为什么不可以给孩子一次自主选择的机会呢?即使是一定要去散步,如果老师心存对孩子的尊重,也应该给孩子一个缓冲的过程呀。
即使是自由活动时间,也不是自由的。比如这段自由活动时间是玩积木,意思是说你可以自由地玩积木,但不可以自由地画画或者干别的。
当初选择这家幼儿园的时候,就想着班里师生配比较高,应该有条件给孩子宽松一些的环境。但结果我却发现,如果在理念上没有意识到宽松与自由的意义,而是强调所谓严格的纪律与习惯的话,师生配比再高也没有意义。而且,甚至会起相反的作用,因为孩子会被老师更有效地管着。
沛沛班上还有一个规矩,每天评一个或两个好孩子,发给一张“好孩子”的牌子挂着。我曾经以为所有的孩子都会轮流得到,想来问题不会太大。但事后才知,还真是一件蛮严肃的事情。老师会正儿八经地告诉没得的孩子:今天你上课不认真,不能得“好孩子”了。或者是吃饭慢、午睡不好等各种所谓不乖的理由。看来,老师为了达到让孩子们听话的目的,不惜损伤大部分所谓“不乖”孩子的自信心。
夏山学校的创始人尼尔说过这样一句话:为了奖品做一件事,就等于说这件事本身不值得做。对此,我深以为然。注意力可以逼得出来,但兴趣却不能。老师可以通过奖惩使孩子上课时坐在那里不动,但却不能逼出孩子真正的兴趣。
对于幼儿园,我彻底地失望了。孩子在这样一个全天被安排、被支配的环境下生活,完全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她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不是看她是否有权力有能力,而是看是否被教师接受或者允许。一旦内心的声音与老师的安排发生冲突,随之而来的就是打击,尽管这种打击有时也是婉转的。没有人质疑老师的安排是否适合孩子,一边倒的却是对孩子的指责。我痛苦地思考着,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幼儿园?我该坚持让孩子适应吗?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说到:对于学校来说,最坏的事是,主要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这些办法来进行工作。这种做法摧残学生健康的感情、诚实和自信。它制造出来的是顺从的人。
在给埃伦费斯特(爱因斯坦的好友,50多岁时自杀,尽管他在学术和教学中赢得了广泛的尊重)的悼文中,他还这样说道:言过其实的自我批评的倾向,同少年时代的经验有关。无知和自私的老师对青少年心灵的摧残所引起的屈辱和精神压抑,是永不能解脱的,而且常常使以后的生活受到有害的影响。就埃伦费斯特来说,这种经验的强烈,可由他不肯把他心爱的孩子送进任何学校这件事来证明。
我想清楚了,沛沛的幼儿园正是这样一所学校,它的培养目标其实就是一个顺从的人,尽管她们可能不愿承认。如果沛沛适应了,那结果就是她顺从了,她的自信、安全感以及独立的人格都会受到打击。虽然,我可以想办法用家庭教育来补偿,但我不敢确认是否能彻底抹去由此带来的心中阴影。而且,白天送孩子接受打击,晚上回来帮她抚慰伤口,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白白耗费精力,更何况伤口终究是伤口。
放弃!我决定了,尽管几乎所有的人都说要坚持。当然,这也是一个非常无奈的选择。沛沛最近一个多星期都没有上幼儿园,不安消失了,快乐又回来了。没人管也比被人瞎管着强,我这么想着。好在暂时院子里还有一个伙伴,晚上我也带她出去找孩子玩。可,这都不是长久之计,我在痛苦地寻找着。深圳不同北京,没有小橡树,没有李跃儿,而传统幼儿园在理念上并无本质区别,都是要把孩子管起来,不过是耐心多少的差异而已。我还不知道能否找到相对理想的。当当妈,李跃儿老师,你们何时能来深圳开间幼儿园呢?小巫,悄悄,你们也帮我想想对策吧。
唉,痛苦之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