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收费不得超过5000元,拧紧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监管“发条”
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近日印发《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其中明确,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且不得超过5000元。(12月29日 中国新闻网) 自去年7月份,全面实施“双减”政策以来,各地职能部门通过对校外培训的有效治理,教育培训市场大幅度降温,不仅有效减轻了中小学生与家长的负担,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与赞同,也对促进了中小学生全面发展,让基础教育重新回归育人本质,坚守育人初心。 可是,在学科类校外培训得到有效规制,培训机构数量大大缩减的同时,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趁机“面世于众”,一些所谓能提升素质教育的美术、体育、钢琴、机器人编程、舞蹈、书法等培训内容课程,成为一些家长们的追捧“新爱”,而有些地方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近半数是由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转型而来,或者临时组建培训机构“草台班子”,难免使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鱼龙混杂,频频出现收取高昂学费、坐地起价、退费难、甚至收费后“跑路”……这些情况的存在,既让“双减”政策实施成效大打折扣,也让家长的教育支出不降反升,影响到家长对“双减”教育的满意度。 显然,教育部联合多个部门隆重出台《意见》,《意见》从主管部门、设置标准和准入流程、日常运营、日常监管以及配套改革等多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和具体安排,可以说,国家层面强力规范管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正当其时,民心所向,非常必要。 尤其是,《意见》在日常运营方面,制定出深得民心的“六不得”:比如,培训时间不得和当地中小学校教学时间相冲突,线下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线上不得晚于21:00;又如,培训收费实行指定银行、专用账户、专款管理,不得使用培训贷方式缴纳培训费用;还有,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且不得超过5000元。“六不得”剑指培训机构存在的培训细节,这些环节最容易产生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此外,在配套措施中,明令要求不得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结果与大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这一系列具体要求,无疑拧紧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监管“发条”, 可以预见的是,倘若“六不得”落实到位的话,不仅能维护广大学生及家长合法权益,也能让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使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尽早尽快走上正轨化道路。 当然,作为家长,应理性看待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以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着眼点,遵循教育与成长客观规律,做到不盲从不跟风,同时,家长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选择有资质的正轨培训机构,若遇到违规培训,要主动举报,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侵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