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小屋》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洋洋兔
洋洋兔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2231
魅 力 值:3456
龙    币:5235
积    分:4190.9
注册日期:2002-05-28
 
  查看洋洋兔个人资料   给洋洋兔发悄悄话   将洋洋兔加入好友   搜索洋洋兔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洋洋兔发送电子邮件      

笑笑入园择校
转眼儿子已经两岁多了,周围在一起玩的,大大小小的宝宝都去了幼儿园,只剩笑笑一个还在家。自然,什么时候上幼儿园上哪个幼儿园也就成为我和笑爸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一直想2002年的9月份就送。但笑爸认为太早了,只有两岁三个月,根本不可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还很有可能因为自身抵抗力不足经常生病,造成长大以后的体质不好。在年龄这个问题上我也有顾虑,从前我在坛子里聊起过,笑笑是个很敏感的孩子,他有非常丰富的感受力。他能在几个月之后仍然清楚的记得我们曾经骗过他,没有给他买他自己放进购物车的汽车,尽管我们是无意的。并且从那以后总是把答应给他的玩具紧紧的拿在手里不放,任我们怎么承诺怎么要他相信不会再骗他,答应给他了就一定会买给他,他都不会松手。直到看着我们交完钱回到家才好象放心了似的放在桌上。这种现象大概延续了三四个月,他才逐渐不那么紧张焦虑。我很担心在他还不能理解幼儿园是什么时就送他去,他会不会认为我们不爱他了,不要他了,从而影响到他与我们之间非常重要的依恋。甚至由此给他心理上造成什么阴影。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十几岁时,因为行为怪异而在国外看过心理医生,当时医生就说是跟她童年的经历有直接关系。我真的没有把握,再加上笑爸宠儿子,坚决要推迟。也就暂时放下了。直到2002年10月,我们感到笑笑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稳定的内心世界,并且感到家这个环境已经不能满足他探索的需求,反而有可能耽误了他时,才真正下决心11月份就送他去了。

和什么时候送这个问题同时还有送哪儿。

我曾反复问过自己,为什么要送孩子去幼儿园?为了适应集体生活?为了将来上小学打基础?为了父母能够有自己的时间?为了学习多少知识?好象都是,又都不是。那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究竟能够给孩子什么呢?想起古人曾有易子而教的故事,意思是说孟子认为父母不能教育自己的孩子,因为父母容易溺爱,不能使其成器,所以应交给别人客观的严格教育,才能成材才能有所作为。我想我送笑上幼儿园也类似这个目的吧,希望父母无原则的关爱不要影响他的性格心智,希望一个外面的世界能够尽早帮助他拥有一个独立完整健康的人格。至于成材、成器、有所作为,那也全都是基于完整健康的心态之上的。所以在幼儿园的选择上我更看重老师的素质,包括爱心、耐心,以及对孩子的尊重理解,能否最大限度的科学的客观的帮助孩子完成心理及性格的最初成长。

我考察过几个幼儿园,比如志新村的本真,亚运村的小牛津,回龙观汇佳的国际园和新一园。感觉上我一直都是认为汇佳的国际园是最好的选择。也就是洋兔现在上的那个。最初是每次看到老师写给小洋兔的充满爱心的周评都让我很感动。等实地考察后就更觉得不错。硬件水平不必说,很好的。宽敞明亮,色彩鲜艳,设施齐全,所有的楼梯扶手和有楞角的地方都包着厚厚的棉套,大概是怕孩子碰着吧。课程的安排也很全面丰富。最主要的还是幼儿园的气氛很好,老师也很有爱心和耐心。

第一次带笑去的时候是下午四点多,负责接待的老师陪着我们随便进了一个班,老师和十几个小朋友正坐在地板上做手工,看到我们进来,孩子们都很开心,有一些甚至跑到我们跟前来,争着跟我们说,客人好!客人好!有的还很认真的对我说,我叫XXX,我三岁半了!另外还有一些只是抬头看了看我们,然后仍然专注于老师的手工作品。带课老师微笑着鼓励的看着那些围上来的孩子,手里的作品也没有停下来。当时我感觉很舒服,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性格选择了热情或者安静,但老师并没有忽略任何一种表现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自由的,并且因此而快乐着。这是第一点,孩子们在宽松的氛围中生活着。

在楼里转了转,听了听老师的介绍,笑笑想要出去玩滑梯。在院子里笑笑玩的很开心,爬上爬下的。我无意中从窗户往教室看了看。正好看到小班的小朋友在吃饭,只有四五个小朋友,年龄也就在两岁多点。还有三个老师。大家都围坐在小桌子前面。有几个孩子是自己拿着勺子自己在吃,天上一半地上一半。有一个老师守在旁边,看碗里的饭快没有了,就再加一点,补上掉在地上的那些,我想是怕孩子吃不饱。还有几个是老师在喂,自己手里也拿着一把勺在搅和着。老师都是脸上带着由衷的笑容,孩子也并不反抗的吃着玩着。这是第二点让我满意的,老师给了孩子独立吃饭的机会,但当孩子的能力还无法完成时,老师也会适时的给予帮助。孩子们在信任和关注下生活着。

而且当我从另外几个窗口望进去时,我发现每一个老师在对孩子说话或倾听孩子时都是脸上带着那种由衷的笑容。我想她们并不知道有人在窗外,我相信她们是发自内心的爱着这些孩子。这一点是我看来最重要的。我无法想象让我的儿子整天面对冷漠和粗暴是什么样子。所以我的初步决定就是汇佳国际园,笑爸感觉有些远,在我保证由我负责每天的接送后,他也同意了。

决定送汇佳后没多久,坛子里就兴起了对蒙氏教育理念的大讨论。以前我看过蒙氏的书,也被她深深的吸引,这次的大讨论更是让我受益非浅。也让我回头重新考虑了一下笑笑的幼儿园。因为汇佳采用的是多元智能教育体系,认为孩子有八大智能,在每个孩子身上表现的有强有弱,汇佳的任务是帮助孩子在强的方面更强,再用强的这方面去发展提高弱的那一方面。对于蒙氏,他们只是采用了教具那一小部分。

首先还是应该说说蒙氏的理念。我把它理解为两个部分,第一,对孩子成长过程的观察分析;第二,基于蒙氏对儿童成长的理解认识,如何帮助孩子成长为精神高贵心理健全的正常人。

先说第一点,关于孩子的成长。蒙氏认为儿童从出生起就不是一片空白,而是具有一个完善的精神胚胎。我理解的精神胚胎为动物的本能和很高的智力水平。比如说婴儿出生就会吃奶,会寻找声音,会哭,这些都是动物性的本能。在此之上,婴儿体内还有一种潜意识在指导他的有意识的行为,使婴儿自身向良性的健康的有规则的方向发展,自觉的摒弃那些危险的,破坏他身体和内心平衡和以及安全的东西。比如在爱和自由一书中有一幅照片,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单腿单臂攀爬在架子上,另外的手臂和腿是悬空的,孩子一副很轻松悠然自得的样子。蒙氏认为儿童会根据自身的能力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是精神胚胎中自我保护的一部分,而老师要做的是保护孩子的这种本能,但不是我们平时说的避免孩子去经历危险,而是由儿童自己去决定是不是要爬上去,并且爬多高。老师只在孩子一米之外看着他。这样孩子会越来越多的使用他的潜意识中的自我保护功能,并且越来越完善这种功能。蒙氏认为这就是一种给孩子自由,并且也是给孩子最大的爱。我们以往所认为的让孩子避开危险实际是在破坏孩子的精神胚胎,破坏孩子自身的良性的成长。这一点,我在笑身上也有发现。平时下楼梯时,如果我拉着他,他肯定东张西望不看路,往往就摔一下。可我要是放开手让他自己走呢,反而他会很小心的一步一步的下。我举的只是一个小例子,其实这精神胚胎所包含的内容还很多很多。

另一点就是敏感期。蒙氏认为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一个的敏感期,在敏感期中孩子会对某种事物现象特别敏感,在成人看来这种敏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甚至看做是故意捣乱。而实际儿童是通过这种对敏感事物的满足来发展自己的智力水平。这也是蒙氏的精神胚胎的又一延伸。儿童是具有自主的发展要求的,外界环境给予儿童的刺激能够帮助他完善自我,但注意只是帮助其完善,而不是给予、改变。

比如孙老师举过一个例子,在她的幼儿园里,每天都要消毒毛巾,刚拿出来的毛巾很烫,老师就直接搭在钩子上。一个小朋友看到了就大哭,又跺脚又摆手的说,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老师并不明白他为什么,就尝试把毛巾一头的挂圈挂到钩子上。这时小朋友才不哭了, 去玩别的。(这点孙老师没有提到,但我想是因为老师曾经要求小朋友用过毛巾后要把将毛巾一头的挂圈挂到钩子上,而不是简单的一搭。)连续半个月这个小朋友都会准时站在架子前看老师是不是把挂圈挂到钩子上,如果是,他会放心的去玩,如果不是他就又会大哭,直到老师按照他的要求挂好毛巾。半个月后他不再去检查了,也不在乎毛巾是怎么挂的了。孙老师说这就是这个小朋友处在对绝对规范的敏感期之中。满足他的要求,让他完成敏感期的全部过程,那么他自己会知道规范的实际意义,并且在未来的一生中了解如何遵守规范,使用规范,不会成为规范的奴隶,也不会成为一个内心挣扎的人。

另一个例子。关于占有欲的敏感期。孙老师当时指着窗外很多人家的阳台说,你们看,有很多人的阳台上堆满了没用的东西,不舍得扔,而且很多人还会继续买回很多看起来很好很便宜,但很快就发现其实不怎么样的东西。这就是因为他们在占有欲的敏感期没有得到满足(当然这跟我们国家以前物质的贫乏有直接关系)。他们只停留要得到这个事物本身,而无法感受到这个事物背后的精神上的意义。他们只有在得到之后才会了解到其实这个东西并不需要或者并不好,并不能带给他们想象中的快乐。但他们无法在得到之前就了解到这一点。所以应该在孩子占有欲的敏感期当中满足孩子,帮助他们完成从对事物本身的关注转移到对事物背后的精神意义这一成长过程。

对于她关于占有欲的话法,我也有一个笑笑的例子。笑笑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经常带他逛商场,从一岁多他有自己喜好的意识后,买玩具都是让他自己挑自己决定要什么。但有一段我们发现每次去商场他都要买玩具,不给买就大哭。而且买多少都没够。我和笑爸开始犹豫这样好不好。因为照传统的观念,孩子的要求必须有选择的满足,否则会把孩子惯坏。但从新的理念来说,孩子希望得到自己想到的东西是他的天性,在他本身并无过错,对天性的压制可能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后来我曾经问过别的妈妈,为什么不能给孩子买太多玩具?为什么不能他要什么就给他什么?有的妈妈说,玩具太多了会不珍惜;有的妈妈说会让孩子养成坏习惯,见什么都要;还有妈妈说万一他要天上的星星难道我也给他吗?而我觉得这些理由都不足以说明满足孩子要求的害处。在困惑和犹豫当中我和笑爸还是最大限度的给了笑笑他想要的每一个玩具。因为实在不想让他哭,实在是太爱他抱着玩具时快乐的笑容。笑笑最喜欢车,我们家现在大大小小快有七八十辆了。

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情况有了变化。再去商场,笑笑还是会去卖玩具的地方。还会玩他喜欢的汽车什么的,但不再要求一定要买回家了。看到各式各样的车模,他自己会说,这个和我家里的一样,不买了;那个不好,没有我的漂亮,也不买。只有在他看到一个确实是他没有的,而且是一个在我们大人看起来都是非常棒的玩具时才会要求我们买。这真让我惊讶,因为这说明他知道选择了,知道什么才能真正带给他快乐了,并且还建立了一套自己选择的标准。而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教过他如何选择,这个能力是由他自己完成的。应该说这是对蒙氏关于敏感期满足的一个意外验证。
应该说敏感期这个观点对我触动很大。以前很多时候我认为笑笑是在成心捣乱,他会撕纸,会把水倒过来倒过去,会在墙上沙发上画画,还会故意把玩具箱或者抽屉翻倒在地上,而由于我主观的先把他的这些做法定义为捣乱,所以很自然的想制止他,虽然并不是每次都粗暴,但也不会让他无限制的捣乱下去。而蒙氏敏感期这一观点的提出,让我明白了,其实孩子并不是有意在捣乱破坏,只是在追求一种满足,一种心智的完善。我们成人看到的只是浪费,杂乱无章,但孩子比我们看到的要深刻的多。他们是在感受表象背后的精神,以及更深刻的意义。只是我们无法得知感受具体是来自哪一点,又是如何对孩子的性格内心起作用的。但它是确实存在的。接受这一观点让我变得轻松很多,我知道某些在我看来很不好的行为并不代表坏毛病,而只是一个过程,应该让笑笑自己去尝试,我所要做的是在必要也必须的时候给予他帮助,有一天他会自然的放弃那些破坏性很大而又无规则的行为。但是,我认为在道德品质的形成建立上不能简单的用满足孩子敏感期的需求来由孩子自行完成。比如尊重他人,就必须要有成人给出正确的标准。

蒙氏的第二点是基于蒙氏对儿童成长的理解认识,如何帮助孩子成长为精神高贵心理健全的正常人。可以说蒙氏是最强调自我的,认为成人只要为儿童建立一个良好的,不会干扰其内心的环境,就是最大的爱,允许孩子在这个环境里遵循自我内心的指引,就是最大的自由。同时还强调尊重,成人对儿童的绝对尊重。孙老师认为只要在0-6岁让孩子有足够的爱和足够的自由,那么就可以解决一切成长中的问题,孩子就可以是完美的。

首先我完全同意必须给予孩子极大的爱和自由。我也一直想努力这么做。但我不认为爱和自由能解决一切,在某些天性本能方面爱和自由是最有效的,但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建立上必须加入成人的指导。由成人来掌握大的方向和原则。就是说,儿童精神胚胎的良性发展必须在成人把握的大原则之下。这是我理解的有限制的自由。至于完美更是只在某一角度存在,绝不存在任何意义和角度下都完美的完美。但确实有一些最利于孩子学习的方法非常好,比如三段认知。也就是要成人父母少说废话,而是明确的把要点告诉孩子,就够了,过多的描述是造成孩子混乱而无法理解记忆的妨碍。还有蒙氏专门的教具也是非常棒的。

那么接下来是我不同意的。第一点在于蒙氏将孩子分为正常和不正常,在孙老师的思想中,只有接受完全蒙氏教育的儿童才是正常的,而其他都是或多或少的不正常。但我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不管他有没有接受过蒙氏理念的教育。儿童呈现出来的是各自的特点,应该发挥所长,以补其短。还是那个看法,人不可能是完美的,而是各具个性的。而个性是无法用正常或不正常来划分的。

这一点汇佳老师所说的让我特别认同。那天我看到汇佳的园刊封面是一张小洋兔的照片,就问汇佳的老师,小洋兔是不是每个老师都特别喜欢特受宠啊。那个老师说,小洋兔的特点是活泼可爱,聪明伶俐,确实让人喜欢。我又问,是不是小洋兔也算咱们这儿最聪明的孩子了?我的本意是替洋兔妈得意一下,那个老师也事先知道我跟洋兔妈是好朋友的。但没想到她说,小洋兔确实很不错,但不能说是最什么的,我们这儿的每个孩子都很出色,只是表现在不同的方面,有些不容易被人注意而己。她的话至少说明她们给予每一个孩子的都是正面的肯定,客观的看待每个孩子性格发展中的不同,而不是简单的正常或不正常。这对孩子非常重要,生活在肯定当中的孩子是快乐的。也会是心理健康的。

第二点,蒙氏强调儿童对自我内心的关注,听从自我内心的指导,在安静而有秩序的环境中完善心智。蒙氏并不要求儿童具有集体观念,认为集体是对自我的干扰。我认为这种认识过度看重了儿童自身的力量,忽略了孩子本性中热烈好动向往自然的成分,也忽视了儿童与外界和他人互动的作用。我不是觉得对内心的关注不好,但蒙氏的侧重点有些偏了,很有可能造成性格的片面性。那天笑一进孙老师的幼儿园,就站在教具柜前不动了。起劲的玩着小碗里的豆子。我在旁边观察了一下,他确实沉醉其中很快乐,嘴角挂着笑容,也不管身边发生了什么。他的眼神明显是在思考,他在琢磨分析,在感受教具背后的内容。玩过豆子之后,他还去研究了其他几样教具,同样表现出琢磨探究思考。后来我问他喜不喜欢这个幼儿园,愿不愿意每天都来。他说喜欢,愿意来。因为教室里孙老师在讲课,所以我就带着他到院子里玩器械。他同样很开心。滑梯坐秋千。但是后来回家再问他,喜不喜欢幼儿园,要不要去,他却回答我,喜欢,长大了再去吧。同样的问题,在第二天去汇佳之后,他一直是说喜欢,天天都要去。我想这一差别因为在汇佳有很多大型的室内玩具,海洋球,房子,组合滑梯,攀爬架,整个空间很大,有很多孩子在一起,光线也很好,让人觉得没有压力。笑笑身在其中,表现出了孩子本性中的张扬,自由,快乐,更让他开心。从笑自己对两个幼儿园不太相同的表现上,我感到他更喜欢与外界溶为一体,更喜欢有一个气氛,对外界也有更浓厚的向往。简单的说,他更愿意要开心的无忧无虑的快乐,那种对内心的审视思考只是他这个阶段所需要的一小部分。我感觉在这一点上蒙氏提出的儿童成长规律是有一定误差的。至少在笑现在不到3岁的时候是不完全正确的。
第三点,蒙氏认为成人与儿童是无法沟通的,因为儿童对细节有精确的观察力,而成人是使用综合能力,对细节有所忽视。这种忽视让儿童觉得成人傻乎乎的,是笨的,所以会看不起成年人。蒙氏把儿童因此对成人表现出来的态度看做是正常的。这一点从孙老师的儿子对待她的态度上就能看出来。她的儿子会对她大叫闭嘴!但我觉得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这种态度是儿童对他人不尊重,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表现。儿童没有了解如何去爱别人。儿童根据成人内心散发出的友善关受程度来决定对待大人的态度的。比如笑能很清楚的分清家里人和外人,对待家人,既使是两年多来第一次见面的舅妈都表现出很大的亲近。因为家人对他表现出来的亲情肯定是外人所没有的。不说我们父母家人,就说笑和晾妈吧。笑并不经常见到晾妈,但那天去蒙台梭利幼儿园之前,我们在一起吃饭。笑尿湿了裤子,是晾妈帮他换的,笑没有反抗,还去捡了一个小破烂来拿给晾妈看,问是什么。而很多时候笑是不允许生人碰他的。但我们知道晾妈是个非常爱孩子的妈妈,不仅是自己的晾晾,她其实是由衷的热爱着孩子。她面对孩子时的动作和语气都是不同的,都是充满爱的,并且这种爱是伪装不来的,笑感受到了这种爱,并因此而感到舒适,所以笑才会不设防的接受她,才会能把注意力放到其他的东西上。而通常我们知道孩子焦虑着的时候,是无法注意到令他焦虑的事情之外的东西上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我认为儿童确实是听从内心的指引来决定自己的意识的,但不存在什么看不起,他们是本能的亲近那些感到愉悦的人和事,本能的远离让他焦虑的东西寻求安全感。所以应该让孩子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爱,并鼓励他去爱别人,而不是认为不尊重成人的行为是正常的。

第四点,关于蒙氏的混龄教育问题。首先不同年龄的孩子敏感期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这样对老师的要求会很高,也会使孩子们互相干扰。不如同龄儿童在一起,共同的敏感期当中,观察别人的行为也是儿童的一种学习成长。而且不同年龄的孩子在运动能力认知能力上也有很大差异,不能说彼此没有影响。简单的从体能上来举个例子。上周带笑去东方广场的麦当劳。那里有一个游戏区。笑要进去玩。当时里面有两个大一些的男孩正玩的起劲,大概一个五岁多一个三岁多,他们很快的爬上滑下。而笑笑明显比他们的动作迟缓,才上到一半,大孩子就转完一圈追到他后面了。那是那种大桶式的滑梯,空间是半封闭的,很窄,容不下两个孩子。那个五岁多的男孩嫌笑笑慢,在后面使劲的推开笑笑,然后挤了过去。后面跟着那个三岁多的也推一把笑笑的头。笑笑当时就大哭起来。那两个孩子看他哭了,也不玩了,看着他。大概是嫌笑哭的声音很大太吵了吧,其中大一些的那个男孩用手去捏笑笑的嘴,不许他哭。笑哭的更厉害了,还撕心裂肺的大叫着。我在外面看的心疼,可我又进不去,里面已经有三个孩子了啊。只好大声的叫笑笑爬出来,让那大孩子让小弟弟一下。但那两个大孩子一直不肯让,还在笑笑好不容易要到出口时又推了笑一下,差点摔出来。后来我就把笑抱出来等他们走了之后才又让他进去玩的。这件事看上去是因为那两个大孩子不懂谦让,欺负笑笑,但根本原因还是不同年龄孩子的体能动作能力差别太大造成的。笑笑才两岁半,怎么可能适应五岁孩子的速度和灵活性呢。冲突就有可能发生,也是无法完全避免的。试想,就算那两个孩子没有推笑笑,但双方的差距也会让大家都玩不好。当然,相同年龄的孩子游戏时也会出现纠纷冲突,但那是相对来说势均力敌的,双方是公平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我不知道蒙氏是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的。需要去实际经历才能知道。

第五点,我感觉现在国内推行的蒙氏没有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结合进来,比如谦恭礼让,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等等。也没有联系中国的实际国情。很不愿意看到很多人又在盲目的实行拿来主义,否定中国过去的一切,不加分析,不加调整的全盘洋化。尤其是在教育上,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个国家是需要不断进步的,不断的吸收优秀的泊来品,但必须保留自我固有的传统精髓,否则我们就不再是我们自己。相对于此的,还有近几年很多人提出边缘人是最出色的,意思是他兼容了东西方的所有文化优点,可以面面得利。但在我看来边缘人是最危险的,也是最不容易成功的,因为虽然拥有各方的优点,但都不能成为自身的优势。唯有给自己一个立足的根,一种文化背景,才有可能谈到发展,谈到突破。另外,蒙氏在实际中的全面推广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它的理论性过强,并且是基于近百年前的西方社会经济文化水平撰写的,与现在的实情差距很大。同时在很多具体问题上也要有很大的修改,比如蒙氏最初的语言教育体系,完全是意大利语式的,在美国推广时,对这一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本土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国内只是在幼儿早期教育上开始试行了蒙氏理念,而小学中学大学以至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都不是建立在蒙氏基础上的,那么让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出来如何面对很不蒙氏的小学?会不会让孩子产生混乱,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否定自我?我们知道人天性中就有从众性的。就这个问题我问过孙老师,她的回答说,纯蒙氏幼儿园里出来的孩子进入小学后,看到很不蒙氏的一些现象会说,他们肯定没有接受过蒙氏教育。也就是说这些孩子是以自我为标准的,具有极强的自信,认为不对的是别人。且不说这种以自我为标准是否可取,就说孩子能不能达到这种自信。对此我表示怀疑。

所以我认为蒙氏理念有非常科学的地方,也有欠缺和偏差的地方,我们现在也是正处在蒙氏中国本土化的探讨摸索过程中。我相信我们的教育学家们会找到一种最好的结合修正办法。但在此之前我觉得不应该让孩子接受完全的蒙氏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方式,不应该冒然的用孩子的一生去做实验。我更认为蒙氏理念对父母的意义大于对儿童的。它其中科学的对儿童成长规律的重新定义,对我们这些习惯了以成人的思想去分析儿童的父母们是一个巨大的修正。我们确实应该真正科学的客观的了解孩子,只有基于这种了解上的引导和培养才会是良性的,才会是彻底的。这对整个社会的意义都是巨大的。与此同时,只有象成人这样拥有丰富人生经历,具备很强分析能力的成年人,才能够有选择的去接受它,理解它,结合自己的实际应用它。最大限度的取其精华。而孩子还不能具备这一能力,所以不适于完全处于这一理念当中。毕竟我们要对孩子未来的一生负责。

所以经过和大家的讨论以及分析,我还是没有选择送笑去孙老师的那种纯蒙氏的幼儿园。还是倾向于汇佳。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因,我觉得蒙氏没有把游泳滑冰钢琴电脑这些包含入0-6岁的早期教育中来是不合适的。我理解蒙氏是认为这些具体技能完全可以在6岁之后再去学习,在6岁之前,只要有个氛围就好了,让孩子自由接受发挥,不要形成定式。但我觉得有些孩子在某些领域是极具天赋的,尤其是在音乐上,6岁之后再接受训练完全有可能已经丧失了这份天赋,那将是多么可惜的啊!至于游泳和滑冰我觉得不存在学会这种玩的方法会影响孩子不受约束成长的问题,相反,会有促进。还会最大限度的成为孩子的实体化,就象中国人用筷子一样。我觉得从小让孩子就学会怎么玩,怎么从中得到乐趣,并且能终身受益才是最重要的。汇佳在这些方面都还是做的不错的。电脑我倒是同意学不学两可。

另外,孙老师在华亭的幼儿园太小了,只是一套公寓房,三室两厅两卫,套内面积不会超过120,三室是一间做了办公室,一间做了卧室,上下铺,一间做了游戏室,两个厅连在一起30多平米做了活动区和工作室。不大的面积她打算要收20-25个孩子,我感觉太挤了。而且还没有专用的户外活动场地。孙老师给我的解释是,这种家庭式的幼儿园更有利于孩子适应。但我认为足够的活动空间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也许其他园不是这样的,孙老师也是有对的,我没有资格从这一点上说她的幼儿园不好。但是我确实不同意她的观点,就是幼儿园应该尽量象家,这样才能给孩子安全感。而我是觉得孩子走出家门进到幼儿园,是从一个个体人向社会人迈出的第一步,是他了解社会规则、学习与别人相处的第一步,应该有新的概念意识给他,而不仅仅只是家的延伸。

不过我也想再去蒙氏成份重一些,但不完全是蒙氏的幼儿园看看。笑爸希望我能再多看看,多听听,不要急于下结论。看看实际当中蒙氏的效果如何。所以别着急,“笑笑幼儿园三部曲之第一部——择校”还没有最后结束,等我再多了解比较一些之后再来汇报给关心笑笑的大家吧。:)
2002-12-02 15:00:06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237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