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小屋》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梦烛
梦烛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9580
魅 力 值:3583
龙    币:19718
积    分:11538.9
注册日期:2002-01-16
 
  查看梦烛个人资料   给梦烛发悄悄话   将梦烛加入好友   搜索梦烛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梦烛发送电子邮件      

这是一篇书评:
妈妈喜欢看小巫的书,《让孩子做主》和《给孩子自由》都读了不止一遍。
最近,小巫又出了一本新书--《和孩子划清界限--成功训育儿童自律的法宝》。虽然妈妈这段时间比较忙,书来了之后还是抽时间很快看了一遍。
看完之后,妈妈又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一些模糊的想法在书里找到了系统的提炼。虽然书上注明这本书是为4岁以上儿童的父母撰写的,但是妈妈觉得在孩子小的时候看看这本书同样有益,能够更早地避免某些失误的发生。

有了猫咪之后,妈妈读了许多育儿方面的文章和书籍,渐渐有了一个感觉:孩子的许多问题其实都是成年人造成的。这本书的上篇“去除父母内心的阴影”着重讲述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小巫在这本书里推荐了另一本书:徐浩渊博士的《我们都有心理伤痕》。徐博士说,“父母们的心理伤痕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孩子的爱。父母们要很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我焦虑什么、我怕什么,把这个能量放在自己身上,把伤痕留在自己这里治疗。”
有许多成年人在自己的童年生活中有一些阴影,造成了自身的心理伤痕。在有了孩子之后,难免会将这些内心的阴影投射在孩子的身上。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与看法实际是对自己的期望与看法在孩子身上的体现,而父母对于孩子的一些担心实际是来源于自己内心的恐惧。因此在对待孩子的时候,父母首先要将自己的感受与孩子分离开来,尊重孩子的想法与感觉,不要将自己的情绪、感觉、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

这本书的中篇“和孩子划清界限”探讨了什么是真爱与非爱,以及什么是心理疆界。
恐怕没有父母说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父母为孩子所付出的,真的让孩子感觉到爱了吗?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派克医生(Dr.M.Scott Peck)给真爱下的定义是:爱,是一种为了哺育自身或他人的精神成长而延伸自我的意愿。“真爱是付出,真爱是关注,真爱是倾听,真爱是勇气,真爱是鼓励独立,真爱是接受分离,真爱是履行诺言,真爱是改变自己、促进自我以及对方的心灵成长,真爱是律已的面质,真爱是一种自律。 ”“真爱不是一种让我们神魂颠倒的感觉。真爱是一种忠诚坚定的、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理性决定。”
而与之相对的“非爱行为”则体现为“有条件的爱,不负责任的爱,依赖性的爱,永远无法满足的爱,牺牲者讨债的爱,要求回报的爱。”
这些话不仅适用于父母对孩子的爱,对于成年人一样适用。成年人能够改变自己,懂得真爱行为,才能改变对孩子的态度。而父母对于孩子无条件的爱与接纳,才会让孩子正常、健康地成长。
至于“心理疆界”,则是“明确定义出什么是我、什么不是我。”“知道我拥有什么、应该对什么负责,赋予我自由。”父母应当帮助孩子在童年期建立自己的“心理疆界”,使他们能够掌握“与他人建立亲密感情联络,但不至于因为分离而丢掉自我、放弃自由;对他人说恰当的‘不’,而不必担心失去对方的爱;接受他人的拒绝,而不因此冷落对方。”

书的下篇是“训育儿童自律”。父母要给予孩子爱和自由,但是这种自由并不是毫无节制的。有了需要遵守的相应规则,才会体验到真正的自由。
“训育”的英文是dicipline,包含四大方面:“延迟满足、承担责任、忠于真相、求得平衡。”所达到的目标“是让受训者能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冲动,在没有人监督、没有奖惩机制的环境里,能够自觉遵守纪律。”小巫认为,“训育”“把父母和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是一种双向制约的行为,对父母的要求绝不亚于对孩子的要求。”

读完这本书,妈妈再一次深切地感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他/她相伴的成年人也会与其一起成长。
妈妈希望猫咪在她的成长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妈妈一直在为做一个好妈妈而努力。
2005-10-30 13:29:19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155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