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小屋》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逍遥马
逍遥马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3900
魅 力 值:2568
龙    币:12769
积    分:6674.7
注册日期:2002-08-06
 
  查看逍遥马个人资料   给逍遥马发悄悄话   将逍遥马加入好友   搜索逍遥马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逍遥马发送电子邮件      

儿童心理科普系列之一 -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1)
亲社会行为,即准备帮助他人或采取有益于他人的行动,如助人、合作、分享等。认知发展论者皮亚杰认为,儿童进入认知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 前运算阶段,开始脱离自我中心,变得会关心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在这个阶段,由于关心他人的想法和感情,移情的能力增强,帮助人的行为增多,而且,得到别人的帮助就产生感激之情,损害了他人利益就产生罪恶感,于是互惠的助人行为和补偿的助人行为随之增多起来,表现出一定的亲社会行为。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不断接受各种社会强化,亲社会行为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一项研究中,让一些男孩有机会与同伴分享糖果,帮助一个偶然撒落了铅笔的实验者、志愿参加帮助穷苦儿童的工作。结果发现,儿童的分享与助人行为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5~6岁儿童的分享行为为90%,7~8岁时为92%,9岁以上为100%,助人行为在5~6岁时为48%,7~8岁时为76%,9岁以上为lOO%。 但是,随着亲少年时代的到来,社会关系慢慢复杂化,孩子们天性中的亲社会行为并不是一直增长,由于环境的影响,自身认知的进一步发展,有的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减少,出现反社会的倾向和行为,在青少年时代违法犯罪而锒铛入狱的不良少年并不鲜见。因此,帮助青少年增加亲社会行为,促使他们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被社会接受,从而使社会化顺利地进行,使成长的进程更加健康十分重要。为什么在同样的情景下有的人挺身而出,有的人则袖手旁观?他们究竟有什么不同?怎样增加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需要首先探讨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什么样的人容易作出亲社会行为?助人为乐的人有什么人格特征吗?社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不少研究。

E. Midlarsky 1972年的研究表明,社会责任感与利他行为有正相关关系,后来许多实验也都证明了这一点。 E. Staub 1979年的研究发现,1、具有强烈的社会动机;2、相信自己对事情有影响力;3、有适合于情景需要的特殊能力的人更可能表现出有助人行为;4、同情和理解他人与责任感和利他行为有正相关。 T.L. Huston 等在1981年的研究中访问了32名在危险的犯罪场合实际进行过干预的人,与在同一场合下未加干预的人相比较,发现助人的旁观者身体更高、更重,受过对付应急事件的训练,其中许多人手过医务、救生或警察的训练,另一个发现是,这些人相当多的人先前曾目睹过他人的不幸或自己曾是犯罪的受害者。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某些人格特征如社会责任感和移情使人们容易去帮助他人。进行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培养,应从更小一些的儿童做起。移情的培养是被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移情是一种对他人的一种替代性的情绪、情感反应与体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性情绪、情感,也经常被称之为积极的社会性情感,因为它会使幼儿产生一种内在自觉性,要求自己能使别人快乐、幸福。否则,自己会感到不愉快。霍夫曼指出:“移情是诸如助人、抚慰、关心、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它激发、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是个体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器,提高儿童的移情能力,能极大地提高其亲社会行为。”

所以我们必须在道德认识和品德行为之间架起“移情”这座桥梁,促进幼儿自觉自愿地调控自己,多一些积极的、友好的行为,少作出消极的、不友好的行为。

国外学者有关儿童助人、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开始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研究表明,儿童很早就有亲社会行为倾向,最初的亲社会行为往往是为了得到具体的奖赏或回报,以后逐渐发展为利他倾向,是自发的,不求外在回报的。我国学者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始于80年代,研究表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还有研究发现,移情训练、角色扮演等方式可以促进儿童助人行为的增长。

一般认为,亲子关系是一种双向作用关系,儿童在双亲的抚养下长大,同时,儿童的身心反应又影响着双亲的行为。亲子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母婴依恋关系的研究。研究者首先对动物进行了观察和实验,进而又研究了人类乳婴儿,发现,乳婴儿对母亲有一种天然的情感依恋。目前,对于依恋的研究发现,具有良好依恋的儿童,较多的表现出亲社会的行为。

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待续)

--
看管好我们的心。
2006-02-16 01:33:51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465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