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小屋》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正本清源
正本清源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1712
魅 力 值:1561
龙    币:6600
积    分:3445.3
注册日期:2005-12-04
 
  查看正本清源个人资料   给正本清源发悄悄话   将正本清源加入好友   搜索正本清源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正本清源发送电子邮件      

教育计划的依据
教育计划的依据

在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之前,老师和父母必须要知道这个孩子处于什么年龄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呈现什么样的心理,他们对什么最感兴趣,怎样才能根据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怎样才能发挥他们的潜能……其实我们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在于孩子的年龄阶段,因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这也决定了具体教育方法的不同。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年龄阶段的划分是自然生命阶段的呈现,所以她把儿童的年龄阶段的划分称为自然程序表。
蒙台梭利将儿童的自然程序表分为三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儿童在生理特点、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等方面表现很大的差异。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这三个阶段的发展特征:

1.第一期(从诞生~六岁)
从诞生到六岁是儿童的最初发展阶段。而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从诞生至三岁和三岁至六岁两阶段。奥斯华将诞生至三岁这一阶段称为“前幼年期”,三岁至六岁这一阶段称为“后幼年期”。
(1)从诞生~3岁(前幼年期)
儿童在这个时期会不自觉地、专注地、自发地、积极地吸收其周围环境中的一切印象。他们所具备的特点是:
① 好动心。前幼年期的儿童自制力差,一般比较好动,因为他的行为基本被冲动与感觉支配。美国心理学家密勒尔(I.E.Miller)称这种心理叫做“心意的动现”;
② 模仿心。这时期的儿童模仿性强,他们依靠模仿学习环境中的一切。如儿童学习语言、风俗、生活的技能都依赖模仿心。通过模仿学习,他们才会逐渐适应环境,在身心方面获得应有的发展;
③ 好奇心。儿童对身边所有的事物都存在好奇心,好奇心促使这个时期的儿童探知周围陌生的环境。
儿童接触的新鲜事物越多,他的概念储备就越广。虽然由好奇所获得的概念,一时看来不发生效力,但这些经历和概念对于他的将来很有用处。这个时期孩子完全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对周围环境中的一切印象的吸收,其后这种无意识的吸收经验会逐渐变得意识化。这个时期首先要做的事是学习母语。因为这时候是孩子吸收精神旺盛时期,他们会在听大人交谈过程中,不知不觉学会发音方式及其文法结构。其次,在这个时期要特别注意孩子手部的运动。观察中我们发现一岁左右的孩子对抓拿东西产生极大的兴趣,他们一面使用手将“力”转化为自己的一项能力,一面通过手来吸收周围的环境。所以成人必须知道在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事是:
第一 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的心理和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准备,亦具他的本身价值,我们应该尊敬儿童的人格,爱护他们的烂漫天真。
第二 儿童的秉性好动,必须予以适当的环境,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机会。让孩子生活及住在固定的地方,尽量安排很多事物让他接触、刺激。在孩子的周围,大人要尽量以优美的言语、丰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说话。
第三 应该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儿童学习知识的门径,我们应当很好地引导。
第四 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游戏具种种教育上的价值。
第五 不要斥责或禁止孩子想要用手触摸事物的欲望。因为这个时期正是孩子以吸收的心智在潜意识中为将来储备丰富知识的基础时期。
(2)3岁~6岁(后幼年期)
在后幼年期,孩子的意识逐渐清晰。他们开始有意识的用手去探知环境,并且在探知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形成认识。
蒙台梭利认为孩子在前幼年期通过不自觉的自发性智能活动,在自己所接触的世界中活动、吸收,获得一些无意识的感性经验。而在3岁至6岁这阶段,他们会进一步通过双手去吸收和总结依靠无意识的“吸收心智”所获得的知识。这个时期孩子依靠双手的活动使感官经验日益丰富,并逐渐开始逐渐有意识的理解和总结所获得的知识的意义。虽然在这个时期孩子吸收的心智现象仍然存在,但做为环境与智慧媒介点的感觉器官会变得十分敏感。这是与前幼年期的差别。3岁至6岁是孩子从环境中汲取印象然后转化为知识的时期,这个时期孩子会通过感觉器官所感觉到的事物逐渐完成精神上的发展。
2.第二期(6岁~12岁)
和前一阶段比较,儿童到了这个时期,身体强壮了,精神也非常饱满,知识也渐渐的丰富起来,这是生命中安定的时期,又称为稳定期或平静期。蒙台梭利为这个时期总结了三个特征。
第一,智慧朝向外界发展,求知欲旺盛。
第二,关心善恶的区别,道德感开始萌芽。
第三,想在组织性的团体中活动,显现群体本能。
关于这些倾向下面再详细说明。
(1)求知欲——在此之前的时期,儿童主要的活动是从环境中吸收一切,到了这个时期,儿童开始渐渐呈现想要探究一切事物根由的强烈需求。他们经常说的话就是:“这是什么?”“为什么?”只要成人以符合他心智的方法给予说明,他们就会很容易地吸收、理解甚至去加以应用。强烈的求知欲,使儿童对身边的事物更加感兴趣,他们会陶醉其中使自己不受环境嘈杂的影响。蒙台梭利说:“这个时期是文化播种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田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六岁的儿童会热中地接受文化的陶冶,在不久之后,这些文化种子会发芽茁壮。因此我们在这个时期所应当做的首要工作是为孩子撒播多种层面、富趣味的种子。”对儿童来说,这个时期是“充实期”,如能给予他们适当的环境、机会和方法,儿童就会在这期间储存大量的文化资讯。
案例:
除法板的工作
班级:教三区 姓名:李慧杰 年龄:3岁
今天来到教三区为粉红塔工作拍照,走进教室看到妞妞在选 择除法板的工作,我请金老师尝试给她讲。

这份工作第一次给三岁以下的孩子展示,过去也没有两岁多的孩子选过。金老师问她确定要做吗?妞妞非常坚定地说:“老师帮帮我吧!”于是我准备好相机记录下这第一次的尝试。

金老师在右侧,妞妞在左侧坐下后,老师请妞妞把盒子打开,妞妞打开盒子同时惊异地叫到:“这里有很多珠子。”老师问:“你看看这些珠子是什么颜色的呀?”“是蓝色的。”“好,老师现在告诉你,这是除法板的工作。”接着金老师开始了三阶段教学“除法板”。

妞妞认真专注地随金老师的手点数除法板上的定位数字,认真地听老师的介绍,仔细地看老师的每一步教学。

突然她提出:“老师我也想做!”金老师马上请她继续,并取出一道题卡:给3个除法小人平均分27颗珠子。

妞妞仔细、认真、专注地一颗一颗地继续着,我和金老师都静静地看着。当她将最后一颗珠子分配完后,她一颗一颗地数,最后告诉老师:“这个小人有9颗珠子。”我和金老师都惊奇地相互望着,然后马上请她把数字9写在“27÷3=”的后面。

完成了这道题,妞妞兴奋地拿起题卡给金老师看,给我看,整个过程使我几乎忘记了拍照。

这个孩子有意识地吸收知识的敏感期已经开始萌芽,这在理论上是提前太多了。这也说明了,蒙氏的教学方法是很能吸引孩子、引导孩子将事物充分理解的。同时证明了,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相当强的模仿力和通过动作总结并理解的能力。可见当老师发现并相信孩子的能力,耐心地引导,用正确的方法展示,年龄并不是学习的障碍。而这个案例更加证实了,孩子会因为兴趣所在,所以会非常专注地观察老师的动作,认真地倾听老师的引导,从而轻松地掌握了知识。


虽然第一次的操作计算并不稳定,但以后妞妞会不时地去选择、去认识并自我调整。这种学习的方法她已经掌握了,这是我今天教学中最大的收获。而这个案例更加证实了,孩子会因为兴趣和已掌握的知识。

(2)区分好坏、善恶
这个时期的儿童善恶分明、正义感强烈,他们对行为的正确或错误感受性十分敏锐。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几乎不用成人的指导凭借经验,便能够在过程中感受到好坏、善恶、对错等。关于这种现象,蒙台梭利是这样说明的:“这时期他们的感受性已不如幼儿时期那般强烈,也无法轻易地吸收周围一切印象。但是单纯接受各种事实无法满足他们,因为孩子产生想要自己去推理的欲望。这是发生某一种内在的变化。由于如此,孩子的内心不仅唤醒了解知识的欲望,也要求精神的独立,以及用自己的力量去区分善恶的愿望,兴起抵抗大人单向约束的意志。在道德方面,孩子追求自身内在的光明。”
案例:
怎样解决孩子的无心之过
班级:教三区 姓名:鲍云昊(郭语心,李慧杰,张逸明,郭昱萱)年龄:3—5岁
云昊开始选工作了,他在教具架前转了又转,最后选择了那个四算矩阵的工作。由于穿珠的木棍两端都是可以活动的,他取下时珠子散落了。这时妞妞抱着自己的二倍数,也走到云昊的旁边,云昊不知所措的站在教具架前。妞妞很自然的将工作暂时先放在教具架上,动手帮助他安装。她是如此的认真,以至于她几乎将这视为自己的工作。云昊扔下了工作给妞妞,转身将要走开时,我叫住了他:“云昊,那份工作是谁取的?”“是我”他的声音很小,但已经足以让我听到。“那么就应该由你自己来收,妞妞是在帮助你。”他又走回到自己弄散的工作前,妞妞已经努力的试了半天,但还是没有结果,当她看见云昊回来时,她用已经尽力的眼神看了看云昊,抱着自己的工作回到自己的工作毯前。
云昊现在自己面对着工作开始动手安装。先拉着一根往左边的孔上插,插进了左端的孔,却把右边拔了出来,安上了右边的孔,左边又拔了出来,推了推两端的木架,却用力过度导致所有的珠子“哗!”的一下全都掉下来,他终于有些按捺不住,开始有些着急的喘着粗气,但还是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仍然在安。又经过了一会儿,他更着急了,开始有些小声的抽泣,他还尽力的在控制自己的声音,不让别人听见,手里仍没有停止努力。又过了一会儿,他开始小声的哭泣,还不时的回头看看老师,开始有些怨气了,拿着珠子会说:“这可怎么安啊!”但他没有主动的走到谁的旁边请求帮助。又过一会儿,他开始不控制声音大声的哭了,一边哭一边往竹竿上穿木珠。
这时教室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受到他的影响:妞妞停下了工作,看着他,眼睛里充满了关心。妞妞又抬头看着我,我对她微笑,她看着我时眼睛中充满着不解。妞妞又看了看云昊,然后站起来走到我面前说:“老师,鲍云昊他收不好工作。”我向她点点头:“我知道了。”她如同完成了一项重大任务一样,回去安心的工作了。几乎是和妞妞同时注意到云昊的还有郭语心和张逸明。张逸明的反应和妞妞一样,看看云昊又看看我,又看看云昊,然后他似乎明白了什么,对我说:“老师,他哭没有用,哭不能解决问题。”说完后,他也低头做自己的工作。郭语心也注意到了云昊,而这场景触动了她。她看看云昊,又看看我。几乎就在这几分钟内,所有的孩子都在看我。我仍只是对她笑笑,不做任何其他解释。心心又看看云昊,眼里流露出关心、同情和那强烈的保护欲。真是让我吃惊,三岁的孩子竟有那么强的帮助和保护欲望。我几乎认为她要起身去帮助云昊了,但她没有,又去专心做自己的工作了。在她送工作的时候还不时看看云昊,眼神中流露出的是安慰和鼓励。
云昊对这些没有更多的反应,只是放弃了努力,开始一步一步向老师身边走,也停止了哭泣。站在老师身边,他并没有要求老师帮助,又等了一会儿,他还是没有开口。老师问:“云昊,你怎么不收工作呢?”“我收不好。”他带着哭腔说。“那你可以想办法啊!”“我没有办法!”看样子他是不打算努力了。这时老师问妞妞“妞妞,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办?”“我没办法。”老师提示道: “如果自己做不到,但又想做,该怎么办呢?”“请别人帮忙!”妞妞一语道破。可就这样,云昊仍不肯开口请求,仍在等待。过一会儿我又去问他:“你在等什么呢?”“没等什么。”“那你现在该做什么?”“收工作。”“你站在这里工作能收好吗?”“不能,可是我收不完。”“那你该怎么办?”“找别人帮忙。”“很好!”我离开了。可仍不见他去请求任何人帮助。就在这时,心心终于去主动无声的帮助云昊了,她将地上的珠子一颗一颗捡起来放在教具架上,捡着捡着,一串珠子啪的一声掉下来,她的脸唰的一下红了,回头看看大家,似乎对于这声音表示抱歉一样,马上又转为平静,安静的又继续捡、收,像对待自己的工作一样认真。在她捡到一半儿时,元元来帮忙捡,心心对前来帮忙的元元甚是感激,在捡完后还不忘礼貌的说声“谢谢!”。那状态活脱脱像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在为闯祸的孩子收拾残局。但又不完全是那样。她很明确自己能完成什么,不能完成什么,只是捡完所有的珠子,然后就去做自己的工作。
我又一次走到云昊旁边“你知道该怎样请求别人帮助吗”“知道!”“是像现在这样吗?”“不是。”我看着他,他走向范老师“请你帮忙。”声音那么含混,无法听清,于是他又说了一次“请你帮忙。”范老师走到了教具架前准备协助他安装,可我却看见他拿着剪纸的工作要去做。“云昊,你怎么不去安装?你虽然不会,但你可以看,可以学,下一次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就可以自己解决了。”于是他站在一旁看,可范老师安了一会儿仍没有完全修复,于是我也参见了这个工作,我先请他将毯子铺过来,将工作转移到毯子上,将木珠也都放到毯子上。请他将每根竹竿上穿上相同颜色的木珠十颗,如果有不够的就到地板附近找,终于找齐了所有的珠子,也穿好了。我开始一根一根插上去,也请他帮忙,对准两端的孔。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工作收好了,他很高兴。我告诉他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对自己做的工作负责到底,参与修复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做力所能及的,学习不会的,下一次一定会有进步。收完工作后他开心得去剪纸了。
通过这次收工作事件,可以让云昊明白:请求是很重要的,请求援助的方式也是很重要的;要做一个敢做敢当的孩子,将自己所做的事负责到底;树立良好的自信,在一个复杂的工作中,总有一部份是你自己可以完成的。这件小事中看到的心心、妞妞、元元、张逸明的表现也让我充分的相信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孩子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产生了对集体对小朋友关爱之情。
(3)组织中的团体活动
在我们的研究观察中发现,儿童在3岁左右,会突然出现喜欢结伴活动的行为。也就是出现群体活动的倾向。他们经常会组织起小团体,然后根据彼此的了解,在非常民主的气氛中推选出自己的领袖,他们尤其尊敬强者和有指挥能力的伙伴,并积极服从其统治。在这个团体里,孩子们自己分出领导及互助的关系。
蒙台梭利认为,这是人类组织社会的一种自然倾向。她为这个事实所吸引,并进一步地加以观察。
她说:“他们喜欢处在有不同地位的团体中,与其他的孩子一起玩耍,然后选出领袖,服从指挥行动,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团体。由于这是自然的倾向,人类才有组织化的制度。如果我们能在孩子对社会感兴趣,心智敏锐的这个时期,提供一切文化资讯给他们,那么孩子的视野、思考必将扩大,他们所形成的组织也必能发展。”
3.第三阶段 (十二岁~十八岁)
在第三个发展阶段的各方面与第一期的发展阶段有某些共通点。例如,在第一期,幼儿体验到由母亲的胎内出世,在身体及精神上都发生激烈的变化;而在第三期,他们在身体上也同样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他们由儿童的身体转变为成人的身体,呈现出各种成人的特征,因此在这个时期肉体和精神都感受到极大的危机。蒙台梭利将第三期与第一期一样分为两个阶段:
(1)青年第一期——12~15岁(青春期)
(2)青年第二期——15岁~18岁(青年期)
(1)青年第一期——12岁~15岁(青春期)
蒙台梭利认为这时期的孩子与新生婴儿一样,所以将这时期的孩子称为“新生者”。这个时期的孩子,他们的身体逐渐转变为成人,因此在心理上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他们的感觉性朝向内在的自我发展,他们开始对自己非常敏感,特别容易产生猜疑、彷徨、激动、失望等情绪。在此之前的成长期,每个孩子的注意力都是不断朝外发展的,但是在这个时期的少年,他们开始想要了解、探讨自己的内在。这是以往不曾存在的崭新形态的时期。不论孩子本人意志如何,他“在自己内部进行创造”——即是社会化的自我创造过程。当个人涵养愈来愈深入时,他会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产生兴趣。因此蒙台梭利又称青年第一期为“社会的新生”时期,也就是个人在社会上新生的意思。
(2)青年第二期——15~18岁(青年期)
在青年期,儿童的身体已经基本转变为成人。他们开始关心自己,关心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他们越来越想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中确认自己的存在,他们想通过社会的承认来体现自我的存在,所以他们出现想要适应社会的强烈愿望。在此时,青年人在自己和别人相处中特别容易将自己与他人比较,进一步认识自己。同时他们对自己的表现异常关心,因此对于自己的负面感觉特别敏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一旦他们在交往中受挫容易退缩到不必与外人接触的自我世界中。他们常常会对自己的缺点和不完美焦虑不安。但是在对社会方面,他们关心社会,对社会正义与自己在社会的价值非常敏感。他们追求实现社会的正义、公平、民主、和平,他们希望为实现这些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这个时期,如果他对自己的缺点过于敏感、不相信自己的价值、没有确立明确的是非观,就容易转变成挫折感、比人差、无力感、自暴自弃、玩世不恭及犯罪倾向。蒙台梭利针对这个问题说:“青年的一切生活必须做好准备,一旦时机来临他便意气风发地踏入社会;绝不能以怯懦、孤立、自惭形秽的状态步入社会之中,必须抬头挺胸充满自信。”她认为这时大人应该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鼓励他们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孩子就可以以良好的心态看待自己的问题,超越自我、领导自我、激励自我去创造,学会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人类在达到成人的标准以前,必须经过各个时期,这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无法跨越的,更不能停滞下来。
所以,在“自然的程序表”与“人类的生命”之间的关系上,蒙台梭利认为:人的生命是自然杰出的创造,而自然程序表是生命存在的法则。我们在教育人时,如果顺从生命的法则那么生命就会呈现喜悦、希望、爱与秩序、勃勃的生机;如果忽视或阻碍生命法则,那么生命力就会呈现悲哀、失望、愤怒与混乱等反常现象。
自然程序表是蒙台梭利教育的依据,蒙台梭利根据“自然程序表”,发现了精神胚胎期、吸收的心智、敏感期、成人期与儿童期的生命差异、人类生命成长所经历各阶段、人类生命的发展是以智慧为轴心的自发性进展过程这些生命事实,蒙台梭利教育的目的就是把这些事实有组织有计划地应用于蒙台梭利教育实践,以协助孩子成长。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站网友《正本清源》原创,转载需征得原作者同意并注明转载自www.hlgnet.com』

--
不想留啥签名
2006-02-23 15:25:38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594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