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等 级:资深长老 |
经 验 值:1712 |
魅 力 值:1561 |
龙 币:6600 |
积 分:3445.3 |
注册日期:2005-12-04 |
|
|
|
(三)感觉教育帮助儿童形成事物的概念。
(三)感觉教育帮助儿童形成事物的概念。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知识主要不是从他人的说教中获得的,而是脚踏实地地透过自己的感觉获得的。因此,她主张感觉教育不仅要发展儿童感觉器官的功能,而且应该认识环境和理解环境,如从认识感觉对象的属性(色彩、形状、数目等),进而逐渐根据对有关环境的认识形成概念,并用语言表达出来传达给他人,由概念产生逻辑的思考,最后形成真正的知识。
很多家长和老师经常提出:“为什么感觉的发展必须先于智能的发达呢?又为什么要强调在幼儿时期实施感觉教育的重要性呢? ”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要先从概念形成的过程进行分析研究。
1、概念的形成过程看感觉的教育
人类借助所有的感觉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当儿童只有掌握了身边事物的基本概念,智能才会向着高层次发展。而概念的形成由连续的感觉运动所知觉的行为开始。例如:经由感觉系统,我们可以通过听、看、感觉、触摸而了解声音的强弱,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粗滑、轻重、冷热等,然后形成大小、明暗、轻重、方圆等各种概念。由于连续的感觉运动使概念得以形成,所以感觉的发展必须比高层次的智能活动早些进行。
幼儿在长期的感官训练工作中,通过使用工具逐渐积累了经验,认识到工具的固有的功用。这种感官训练的工作情景的多次重复,就在头脑中形成了教具与感官概念的表象。于是他们慢慢就可以摆脱具体事物,超出一定的时空限制在头脑中进行思考,进而可以概括地认识和思考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这表明孩子的抽象思维开始形成。抽象思维的形成是人类思想、意识产生的根本标志。只有在此基础上幼儿的智能才能够得到正常的发展。
这里我们仍用海伦•凯勒的特殊例子来做说明。
海伦的老师安妮•莎莉文给她带来一个洋娃娃。因为那时海伦还不知道世间万物都有一个自己的名字,所以老师给她洋娃娃时在她手上拼写DOLL。接下来一段时间,用这种方法她学了一些新词,但是她仍不明白,不能将词和实物联系起来。一天,海伦在学单词“杯子”和“水”时不能将其分开,认为杯子就是水、水就是杯子。莎莉文实在没办法,又重新给她练起了DOLL,海伦不耐烦了,抓起洋娃娃摔碎了。于是老师将她带到花园的井房,将她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她手上流过,同时老师在她的另一只手上拼写单词“WATTER”--水。海伦静静地站着感觉手的动作,突然间她恍然大悟,有一股神奇的感觉在她的头脑中激荡,她明白了语言文字的意义。什么触发了她呢? 水接触手的那种清凉的感觉与另一只手上老师给她画的“WATTER”--水的符号这两种触觉在大脑中整合最终形成概念。从此海伦•凯勒走出了无知而封闭的黑暗世界,开始了自己的智慧之旅。
所以说人类对事物的概念首先来源于感觉。
案例6:
长棒的引导工作
班级:教五区 姓名:董英泰 年龄:一岁四个月
我们教五区的英泰对长棒非常感兴趣,总是取下来看,老师抓住时机进行引导。下面是老师的观察记录:
英泰今天对长棒非常感兴趣,铺完工作毯就去拿长棒。他一根一根地将长棒放在工作毯上,我认为他对搬运的工作感兴趣,就一直观察他。他开始排列长棒而且非常专注,把顺序错乱的长棒排得很规整。过了很久他突然推开所有工作,拿起教具敲打。我走近他:“英泰,如果你不想做了就请你将工作送回原来的地方,好吗?”他摇着头,手还是不停地摆弄,但他停止了敲打,他知道是敲打声引来了我的关注。他知道精美的教具不应该这样使用,因为在教育引导的过程中,老师经常会说:“我们要轻轻地放下,轻轻地拿起……。”于是我决定开始进行工作的展示,让他知道应该怎样正确使用教具,当他知道正确使用的方法时就会爱惜教具了。教具会引导他、吸引他,并逐渐使他了解教具呈现的概念。“你可以看老师做吗?”他高兴地点点头。我们坐下来,开始进行教学。
1、“这是长棒的工作,长棒。”他安静下来,点着头,小眼睛盯着红色的长棒,非常专注。我知道可以继续引导他了。
2、“这是最长的,最长的。请你拿起来摸一摸。”他一把抓起最长的,惊奇的目光落在这根长长的细棒上。两只小手臂拼命地展开想抓住两头,他想象老师一样拿取。我笑着接过来,继续进行引导。
3、“这是最短的,最短的。请你拿起来摸一摸。”这一次他完全模仿老师的动作,很仔细认真地摸了很久,并放在长的上面比较。看来他发现了两根之间的不同。通过触摸,他对两根长棒有了理解,并形成了概念。
4、“请你指指哪一根是最长的?”他很认真地使劲地指点着那根最长的。
5、“请你指指哪一根是最短的?”他毫不犹豫地指向那根最短的。
6、“请你指指长棒的工作在哪里呢?”他看看我露出天真的笑容,然后用一双小手拍向长棒,并迅速收回,高兴地拍着手笑个不停。
7、“现在我们要把这些长棒摆一摆。”
8、“请你将最长的交给老师。”他高兴地拿起最长的交到我的手里。接着他拿起最短的交给我并发出“短(du)”的音节。
9、我将长棒按顺序摆好,他认真地看着。突然,他站起来跑到数棒跟前叫道:“长(qiang)”,并把它拿到我面前,我高兴地问:“那里有最短的吗?”他放下手里的长棒,跑回去毫不犹豫地拿来数棒一。就这样我们把所有的数棒和长棒放在一起,一一比较、配对。孩子在配对过程中通过视觉和触觉,逐渐认识了长短,整个上午英泰处于兴奋、专注的状态。
案例7:
关于概念转移的记录
班级:教五区 姓名:秦瑞安、秦瑞文 年龄:一岁六个月
1. 在楼下活动区游戏时,安安突然抓住我的手走到球海边,小手指着球说:“要!要……”因为他基本认识了颜色,我就问他:“你要什么颜色的球呀?”因为他的语言发展还没有达到能够说出名称的阶段,所以他拼命地指;“这个,这个(jige)。”
2. 问:“是蓝色的吗?”他摇头,“是红色的吗?”他还是摇头。当我刚要继续问下去时,他指着围栏边白色的齿轮说:“这个,这个(jige)。”我惊奇的看着他问:“你是要白色的,是吗?”他非常肯定地使劲点着头。我把球拿出来交给他,为了证实这种行为不是偶然的,我继续问他;“你还要什么颜色的球呀?”他继续用同样的方法指出黄色的。我兴奋地抱起他,并对他说:“太棒了!太棒了!安安你太棒了!”
3. 时一直站在边上的文文也挤过来,说:“要!要!”他不等我问就指着黄色的球,我拿了给他。他继续指红色的球。当他拿到两个球后,张开双臂说:“抱抱!”原来他也要我抱。也许看到安安的行为得到赞赏,他也要证实自己可以做到,并要求同样的待遇。就这样我们进行20多分钟的拿球及颜色配对的工作。看来过去对他们进行的感官训练有了成效,今天他们将颜色的辨认及颜色配对的工作结合到了生活游戏中。使我惊奇的是,他们竟能够想办法让人理解他们的需求,把不同形状相同颜色的物体联系到一起,这是智能发展的表现。他们在训练的过程中自己解决了概念的转移,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经验。
以上记录说明了孩子通过感觉训练发展了语言及智能的概念理解。这一切发生在1岁多的幼儿身上使我感到震惊,同时证实了蒙台梭利教育理论。我们认为它不但可以进行3~6岁幼儿的教育,它完全可以进行更早期的教育引导。只要幼儿开始注视物体的移动,有意识的动作(如:有意识的摆弄物体,有意识用舌头舔甚至试图去咬东西。这时就证明他们可以很自然地使用所有可用来观察、感受的物体。)时就应该可以进行感觉训练。再进一步说,当孩子降生后就应该开始这种感觉训练。这对孩子的认知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我们建议从孩子出生后,就应该由家长或老师对其进行感觉训练。
那么人们会问:“为何3~6岁是感觉的形成期呢?”
那是因为在这段年龄儿童的注意力往往受环境的影响,这一阶段孩子对大小、颜色、形状、重量、声音等特别感兴趣的时期。生命发展过程中的这段时期是感觉的“敏感期”。这个时期是各种和智力有密切关系的感觉(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逐渐发展的时期,也是概念形成时期。我们应当协助儿童在较高层次的智能活动之前发展感觉。
在我们的实践中发现,人所特有的感觉能力,是在掌握人类世代积累的社会感觉经验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在的人类成长过程在世代积累的社会感觉经验的基因基础上迅速发展,人类幼儿的成长阶段也逐渐提前,事实证明1岁多的孩子对环境中的任何事物都抱有好奇心,并且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较长时间的专注。
案例8:
捏彩色玻璃珠的工作
班级:教五区 姓名:田艺雯 年龄:1岁9个月
4月11日 9:30上楼后,我为田艺雯选择了“捏彩色玻璃珠”的工作。她已基本适应了解了这个环境,工作方面,我要从最基础的开始引导她。“捏彩色玻璃珠”这项工作,可以说是她从入园到现在做的最认真的一项工作。
我先带她去抱工作毯 ,把地毯铺好后,她就去看其他小朋友的工作了。我请她回来时她还很不情愿。我说:“老师今天和你一起做新工作。”田艺雯带着哭腔说“好”。当我把这项工作带到她面前时,她的眼睛死死盯住这些五颜六色的玻璃珠,显然一部分的兴趣已被吸引。她马上就要上去抓,我告诉她:“这是老师拿来的工作,要等老师做完后你才可以做。现在请你仔细看。”在我的示范过程中,她多次想打断我自己做,不过还是坚持看完了。示范完,我问:“你想做吗?”“想。”她迫不及待地拿过塑料瓶往里面捏,一颗一颗都坚持捏完,然后再倒出来,继续捏。可以感觉得出,第二遍她熟练多了,有时会一次拿两三个,然后一个个塞入瓶口,速度明显加快。都放完又倒出,再捏,如此进行,连续捏放了四遍,非常认真,这项工作非常吸引她。当把所有珠子捏放了四次后,她又往瓶中捏了几颗,开始摇瓶,听到哗啦、哗啦的声音,她开心地笑了。她把玻璃珠倒出,放几个再摇。她好像发现每次放入的个数不同,摇动起来发出的声音也不同。所以我借机引导,拿起一个最大的玻璃珠说:“大的。”再拿起一个最小的玻璃珠说:“小的。”我们进行了三阶段引导,她很快掌握了指认,但是她还不会说话,发音还有些困难。然后我将最大的放入瓶中,请她自己摇动,她非常兴奋,我说:“这个声音大。”然后我请她倒出来,将小的玻璃珠递给她,她自己放入瓶中,摇动时她突然发出“小”的声音。我马上强调:“这个声音小。”就这样,我们不断地将各种珠子循环地放入瓶中摇动,然后说出声音的大小,她的注意力始终在听声音上。此项工作持续了近50分钟。从这项工作看出她遇到感兴趣的工作也是可以集中注意力专注完成的,虽偶尔也会受影响,但已表现得好多了。田艺雯是个注意力很难集中的孩子,今天这项工作,很好地培养锻炼了她的注意力和耐心。以后还需注意观察她的喜好,根据兴趣选择工作,这样可以让她坚持较长时间地工作,培养其专注力,要让她从小学会专心完成一件事。
这份工作首先吸引她的是鲜艳的颜色,玻璃珠在阳光下呈现着丰富的变化;然后是玻璃器皿和玻璃珠碰撞产生的声音;最后是不同大小的玻璃珠发出的不同的声音。在此期间她理解了大和小的概念,并将玻璃珠的大小和发出声音的大小建立了一定的联系,虽然还不稳定,但相信通过日后不断反复的工作她会通过自我教育来加强和确定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感觉教育与智能教育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体会到人类认知的发展完全依赖于感觉,事实证明感觉的发展就是促进智能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蒙台梭利遵循将幼儿从感觉教育导向“概念的形成”的理念,进而实行由感觉到概念的感觉教育。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由感觉引导至概念?蒙台梭利是用怎样的方法呢?
2、由感觉教育引导至概念的方法
首先,蒙台梭利非常重视环境的构成,所以根据儿童生命发展的特征设计了一套有效促进心智发展的感觉教具,藉此可以把感觉引导至概念。
儿童在生命发展过程中为了得到在发展上所需要的能力,一定有一段学习的敏感期,由于它非常短暂,所以不能让它虚度。而且在敏感期所潜在的活动力必须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蒙台梭利提出,在儿童学习敏感期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使幼儿与生俱来的各种感觉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的环境。这个环境的构成就包含着感觉教具。她认为,儿童可以把在教具中获得的感觉经验,联系到现实生活,同时也能够让儿童自我教育。在幼儿学习的敏感期中利用教具让幼儿积累感觉的经验,对幼儿的生命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由此我们知道感觉教具的存在价值是发展自我潜能的必要媒介。我们借助官能派心理学的论述:“18世纪德国哲学家克利斯提安.沃尔弗(C.Wolff)提出心灵的各种官能能够相互分离,能孤立地加以训练。”这是蒙台梭利感官教育方法的理论根据。我们在对1岁半的幼儿教育中深有感受。
例如:教五区1岁6个月的安安、文文学英文;分颜色;串珠子;分辨上下、左右等。当他们第一次在教室中翻阅图卡汽车时,老师便进行了语言引导来刺激他们对物体的认识,当时采用了英语的读音,他们迅速掌握了这一语音。每当看到汽车他们就会发出“car”。的声音,无论老师怎样引导发“车”的语音,他们都会固执地重复“car”,当然同时他们知道“车”就是“car”这就是感官引导对语言形成的作用。在生活、教学引导过程中,每天上楼、下楼、穿袜子、穿鞋子、穿衣裤时,老师都会及时运用动作以及语言进行感官刺激,引导语言的发展。他们很快理解了上、下、左、右等抽象的语言。在生活和引导过程中,老师使用规范的语言,因而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极富有逻辑性。在进行圆柱体插座、粉红塔、棕色梯、色卡、串珠子等工作的过程中,老师都会进行粗细、高低、大小、长短、深浅、按顺序穿、排一排等引导,在之后的日子里他们自觉地学会了给玩具排队,把鞋子整齐地摆在一起;拿起石子知道大小,背起书包知道轻重,垒起的插件积木知道高矮,倒下的积木知道转换成长短的概念等,并在生活中自觉地形成秩序。当他们第一次接触热水器时,老师就会利用温觉练习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烫的、什么是温的、什么是凉的、什么是冰的,然后和他们一起先接凉水,再接一点热水,感觉温温的,然后再喝。所以,每次他们自己去打水都会相互提醒,红色的是烫的、蓝色的是凉的,然后按先后顺序接水,他们从来没有被热水烫过,而且也从来不需要大人给打水。在他们看沙数字板时,老师就会一个一个数字地引导他们触摸同时发音,并进行点数,所以他们很快就掌握了唱数和点数,1岁10个月就能数到25了。他们接触任何工作时,老师都会寻找时机对他们进行三阶段引导,然后进行字词卡配对工作,所以他们很快就认识了很多文字。由此可见,感觉教育是人类发展各认知领域不可缺少的“媒介”。
其次,我们来探讨如何以感觉教具作为发展的媒介来积累感觉的经验,进而导入概念的。
蒙台梭利认为,为了使幼儿在接受刺激时注意力能够集中。引导者先要把感觉中所提供的各种感觉经验分离(孤立化),再把这些感觉的联合导入到和智能有关联的知觉中。
实践中我们发现,要把感觉绝对地限制在几个概念之内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当孩子置身于充满外界刺激的环境中时,因为他们已经积累了很多生活中杂乱的影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反复进行观察研究,发现当孩子的视觉被隔离后,他们的触觉会异常的灵敏,他们会根据以往的视觉经验结合触觉很快总结出事物的概念。而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更加确定了触觉在感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会在各个领域进行触觉引导。孩子们会经常陶醉在黑暗中去感受和想象身边的事物。俗话说“耳聪目明”,那么相反,当孩子的视觉被隔离以后,在短时间内其听觉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他们更加专注于触觉的感受,在头脑中进行视觉经验和触觉经验的转换。他们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开始深刻感受身边的每一样事物,他们开始形成非常细腻的观察习惯,他们的身心向着智慧的方向发展,他们每一个人都呈现着人类智者的特点,这过程使我们的老师感到震撼。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触觉的引导方法:我们曾尝试在工作提示之前让孩子蒙上眼睛,让他坐在教室中比较寂静的地方,这样他只能够接近教具。然后再使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将要触摸的教具上,当他接触时,老师提示教具的特质。如:粉红塔的引导,当他接触到最大的,老师告诉他:“这是最大的。”然后让他感受正方体六个面的大小以及棱长。当他接触到最小的,老师提示:“这是最小的。”在他完全掌握了大小的触摸感觉后,再依次进行其他粉红塔的比较。等到我们再次重复这个工作时,孩子竟可以完全自己经过仔细的比较说出所有正方体的差别,甚至可以很快排列出基本图形,甚至更复杂的图形。在引导工作中,两种感觉代表了两个形容词,一次使幼儿接受。这项引导使孩子的视觉和听觉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我们观察验证的结果是:它们会妨碍物体对孩子的感觉系统的刺激。只有被触摸的物体除了大小以外没有其他区别,使幼儿才有可能专门感受这两种感觉,并掌握这两种感觉带来的两个概念。此时所累积的一连串不同的感觉经验,经过“肉体化”的转变已成为敏锐的感觉来理解概念,至此促进智能发展的各种概念得以形成。事实证明,如果要认识物体,只要联合各个已强化的感觉即可,不需凭印象、表象就可以直接将感觉与概念结合在一起。所以,蒙台梭利认为感觉就是概念。
案例9:
隔离视觉进行声音的辨别1
班级:教五区 姓名:秦瑞安 秦瑞文 田艺雯 年龄:2岁
铺好工作毯,我将准备好的碗、杯、筷子、眼罩拿来。孩子看到这样的教具比较好奇。文文笑着好奇地问:“老师,这是什么工作呀?”“今天我们来做制造声音的工作。”他们一个个都跃跃欲试。
我先介绍声音的产生,告诉他们两物体在空气中触碰,有振动产生,才会产生声音。我示范拍手,拍地板,几个人跟着我一起做。然后我们听敲碗和敲杯子的声音。敲出声音时,他们都开心地笑了。安安急着要自己做“安安敲,安安敲。”我示意道:“等会儿,我们来再听听。”我继续敲敲碗告诉他们这是“碗的声音”,敲敲杯子指出这是“杯子的声音。”……
“现在请小朋友戴上眼罩,来听听哪个是碗的声音,好不好?”文文声音很大地回答:“好。”我要从安安这边轮着来。文文急得都要哭了,不过还是遵守了规矩,安安先蒙上眼睛,我开始敲,他能很快地准确辨别出碗与杯子的声音。文文早就迫不及待了,马上戴上眼罩。他同样也可以正确分辨出两种不同的声音。
轮到田艺雯时,她分辨的不是那么快,当她回答错误时,我会在敲敲,让她分辨“是杯子还是碗?”她回答:“杯子,碗。”摘下眼罩,她也认识哪个是杯子哪个是碗。我再次敲击示范,告诉她:“这是……的声音。”当再戴上眼罩时,她还是不能正确回答。
待其他小朋友也进行完,他们之间开始互相配合,一个蒙眼一个敲。他们挺自觉地一个一个轮着,配合很默契。当田艺雯回答不对时,文文会纠正她。
安安、文文对此表现得很感兴趣,自己亲自敲击,去感受不同的声音。尤其是文文,他不停地敲。最后我戴上眼罩,请文文来敲,我来分辨。我每说出一种声音,都问文文:“老师分辨对了吗?”文文开心地笑着说:“对了。”看来他对老师的这个角色是乐在其中的。
整个工作坚持了20分钟,他们一直都处于兴奋状态,对于声音的分辨也十分的准确,整个活动很成功,他们也很有成就感。
案例10:
隔离视觉进行声音的辨别2
班级:教五区 姓名:秦瑞安 秦瑞文 田艺雯 年龄:2岁 1岁9个月
安安取来一块工作毯,大家都围坐在工作毯旁。见我端来教具,因为有筷子,文文很快想到上次听声音的工作,马上就说:“文文敲。”……我向他笑笑,示意他等会儿。
“今天我们继续来听声音。”随后我示意让大家看清,杯中装有不同高度的水。接着我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每个杯上敲一下。速度并不太快,然后再从多到少敲。刚敲完一组,文文就说不一样。我又来回敲一遍,问:“一样吗?”这时,安安,田艺雯也说不一样。(这么快听到他们的回答,我心里很是激动)“是的,它们声音是不一样的,我们仔细听听。”我一个一个敲,同时告诉他们,水越少声音越低,水越多声音越高,而且是逐渐升高的。我分别敲击,让他们分辨声音的高低。文文能很快地指出哪个高,哪个底。
接着我边敲边唱出“do、re、mi ”音阶,清楚地让大家分辨其中的变化。“do、re、mi、mi、re、do ”……他们开心地笑了,也开始跟着唱,还伸出小手也要敲敲。我让他们自己敲击,他们敲得还不是很熟练,手腕运动起来还不是很灵活。文文相对来说敲得还可以,声音较悦耳,按顺序来回敲,打乱敲,听起来像乐曲。这期间,对声音的变化,田艺雯分辨得不是很清,哪个高、哪个低总指不对。在老师反复引导下,她能听出不同声音但表达有误,还是不能快速地正确分辩。她的敲打动作也较生硬,但对整个过程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
这一工作中,文文表现很突出,他的听、辨能力都很准确。这种感受声音的变化,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案例11:
由感觉到概念
班级:教三区 姓名:郭语心 年龄:1岁11个月
当心心第一天来到中心教室,她第一个选择的工作是数棒,但她没有接受过感觉训练、不认识数字、对一切事物都还不理解。那么,我们应该从感觉教育开始进行引导。首先,是数棒的颜色、形态吸引着她的目光,我们就以此教具进行引导工作。下面我们来看看教三区的老师所做的观察记录:
这是心心来到欢乐堡的第一天,她非常依恋妈妈,一直在哭。突然她停止了哭声走向数棒的工作,在那里站了很久。当她转过身来望向我的瞬间,我看到了求助和好奇的目光。我判定该进行引导的时候了。
1 “你想做这个工作吗?”她点点头。
2 “这是数棒的工作。”她又点点头。
3 “老师和你一起做,好吗?”她再次使劲地点点头。
4 “我们先取一块工作毯,好吗?”这一次她拼命地摇着头。我知道她还不明白为什么要取工作毯。
5 “我们要在工作毯上进行这项工作,你明白吗?”她看了看其他小朋友后,轻轻点了一下头。
6 我们走到工作毯旁。“请你像老师一样抱住它。”她张开手臂,很用力气地抱住工作毯,然后跟着我走到感官区的一块空地上。放下工作毯,我帮她铺好,而她非常认真地看着我的每一个动作。之后,她的目光落在了数棒上。
7 “请你像老师这样拿。”她双手抓住数棒站在那里看着我,等待下一个指令。我笑着说:“请你把它们一根一根地送到工作毯上。”她高兴地跑到那里扔下就回来。
8 “我们一起送,好吗?”她点点头。我走在她的前面,轻轻将数棒放下说:“你可以像老师一样轻轻地放下吗?”她笑着点了一下头后,轻轻地放下数棒。随后她自己去拿工作,再次回来时嘴里说着:“轻轻地、轻轻地……”
9 我拿出1和10。因为她不愿意说话,所以我没有要求她发音。
10.“是1,这是1。”她点头。
11.“这是10,这是10。”她瞪大眼睛看着,然后看看我,说道:“这是10(xi)。”
12.“请你拿起1。”她看了我一眼,慢慢地拿起了1。我对她笑了笑,并点点头。
13.“请你拿起10。”她不再犹豫,抓起了10,并念道:“这个是10。”她笑得很灿烂。此时,她并没有掌握点数,也不知道10的概念。我只是让她知道,这个教具的基本特质——名称。我再次微笑着点点头。
14.“这是1。”我将1抓在手里后放到10的上面,一个格一个格地比较。然后,拿起10,一段一段抓握进行点数:1、2、3、4、5、6、7、8、9、10。我一只手抓住1的部位,一只手抓住10的部位,“这是10。”
15.我知道她不会数数,但我给了她概念及感官的引导。
16.“你可以像老师这样做吗?”她点点头。然后她拿起1说道:“这是1”。然后我引导她把1放在10的上面,她说:“我自己做。”开始一段一段地数1、2、3顺序比较,4、6、7、9跳跃比较到10。我真是既兴奋又惊奇。突然她说:“红的。”我意识到颜色在吸引她的视线,但她一个一个地指着说:“红的。”我知道她对蓝色不认识或不清楚。我指着蓝色引导:“这是蓝色。”她抬起头茫然地看着我,看来没听清楚,我再次指着蓝色引导“这是蓝色。”她眨眨眼睛:“蓝(nan)的”
17.“请你指指蓝色。”她指向蓝色。
18.“请你指指红色。”她指向红色。
19.我指着红色,“这是什么颜色?”她答:“红色。”
20.我指着蓝色,“这是什么颜色?”她答:“蓝色。”
21.我拿起1,“这是最短的,最短的。”她小声附和。
22.我拿起10,“这是最长的,最长的。”她小声附和。
23.“请你告诉老师哪个是最短的?”她用手指向1。
24.“请你告诉老师哪个是最长的?”她用手指向10。
25.我拿起1,“这是几?”她答:“这是1。”
26.我拿起10,“这是几?”她答:“10。”
27.我拿起1,“这是最……?”她答:“短的。”
28.我拿起10,“这是最……?”她答:“长。”
29.我将数棒从10依次平行摆放到1。她也想摆,于是我引导她做长棒的工作,将数棒整理好放回教具柜。可是,因为她是被数棒的颜色变化所吸引,所以她坚持要用数棒。所以我用长棒只展示了一次,她就自己独立工作了。她知道用最短的做比较订正,她能够找出每根长棒的差异及规律。并且,她自己很自然地将长棒和数棒进行配对,并发现其共同之处。数棒和长棒的工作进行了很久,她很专注。焦虑期的心心在第一次接触数棒的过程中平静度过。
以上案例证明了,孤立化引导能够使孩子从感官认识迅速转化到智能概念,如此繁复的的逻辑关系并没有使孩子感到糊涂。案例中有感官的长短、颜色,有数学的数字与数量的对应,有语言的表述等(三阶段)多元关系。探索到两份工作的共同点,了解到物体通过物理运动会产生不同的形式等。这个孩子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并有了初步的理解。这是在传统教育中不曾出现的现象,它同时证明了孤立化引导的重要性及感觉迅速转移到概念的理论。
在教学中虽然体现了多个概念,但每一个概念都是孤立提示的,是有阶段的,是老师通过观察和迅速的分析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而设计引导的。这种引导的特点是明确的、科学的、预先规定了方向的(因为引导者是站在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的基础上,有充分准备的,所以这个引导过程起到了自然延长工作周期的作用)。它不同于幼儿在身边事物中接受的各种模糊不清的影象。生活中那些庞杂、模糊的接触会在孩子的脑海中造成混乱;而预先规定了方向的引导课程是井井有条的,在“孤立化”的教学技术帮助下,这类引导开始使孩子分清物体的不同差异,并认识掌握了物体的形态特征及抽象的概念。
上述理论,源自于早期实验心理学家冯特(W.Wundt, 1832~1920)的理论:“把复杂的现象分析成各种最小元素,再以这些元素的统合来说明现实复杂的现象”——就是把感觉分析成各个元素(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再由各个元素间的连接来认识物品或现象。这就像我们在学习、认识、理解化学物质概念时一样,必须知道它的最小组成元素、然后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就知道将产生的物质是什么。知道最小元素的概念才能够将不同元素统合在一起,制造出想要产生的物质。事物发展的规律也就在于此,而教育的途径及方法更不应该脱离此规律。在这一点上,蒙台梭利或许也受到早期以心智障碍儿童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影响。由此可知道,感觉到概念的引导是感觉教具分离各种感觉经验的元素,也就是由各感觉来了解感觉的特质大小、轻重等,这个元素使教具的“刺激孤立化”,并容易捕捉某种特质(抽象概念)。例如:用“长棒”教长度,使用“粉红塔”立方体教大小,以“音感钟”教声音的高低概念等。
教学中我们在从感觉导入概念时,除运用了感觉教育的各种方法之外,同时也结合知觉与语言采用塞根的三阶段“名称练习”,另外还有观察制作教具、体能游戏等方法。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看到,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获得对物体的多层次正确认识之后,把所接受到的刺激物与名称结合在一起,通过各种方法将物体复制出来或将概念相似的教具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以此加深了概念,提高了各方面能力,这样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有趣的,并且由于幼儿精神的发展,将会使该教具获得极为丰硕的教育效果。
案例12:
粉红塔对应卡和平方珠片的结合
班级:教一区 姓名:刘攀、李伟先 年龄:6岁
9:20李伟先选择平方珠片的工作,在积高呈金字塔后,他选择了把串珠片画下来的工作。此时刘攀在画粉红塔,两个人协商共用一张桌子和一盒油画棒。过了一会儿,我发现他们两个在小声说话,就轻轻走过去看个究竟。
刘攀:“粉红塔的对照卡就是这个平面图,也是投影图。你这个平方珠片也一样。”李伟先:“不一样,我这个是串珠,你那个是正方体。不一样!我们比一比!”刘攀急着说:“我说你的图,你画的图和我的一样。哎呀!你不是画平面图吗?”说着两个人就把教具和图片来回对照,你一句我一句。最终李伟先明白了刘攀的意思。
突然,刘攀说:“我这个也有4个最小的。”李伟先噘起小嘴很迷惑地看着刘攀的图。此时,刘攀拿起最小的在第二个图形上描起来。几秒钟后,四个正方形画好了。接着他们开始涂色。刘攀发现涂一个颜色就看不出有四个最小的,就选择了四个颜色涂这张图。李伟先也用四个颜色涂完四个圆。而其他平面图他们则选择了各种渐变色,非常美丽。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会发现孩子在掌握了教具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开始进行自我教育,并且通过观察找到教具的共同之处。在颜色的运用上他们采取了色板中的渐变色,使这份工作更富有创造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刘攀的这幅画的创造,为后来学习平方概念和代数概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数学理论实践章节中有详细介绍。)
案例13:
通过概念迁移进行自我教育
班级:教三区 姓名:郭语心 年龄:2岁11个月
工作刚刚开始,心心取了感官区的那一盒木珠,那一盒木珠只是为了认识色彩而放在那里的辅助教具。但越来越多的孩子都去取它,并以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只要他们能够专注创造自己所取的工作,老师是不会随意介入的。
心心先将塑料袋中的竹竿倒出,将口袋放在一边。接着她取出了盒中的眼罩,从口袋中拿出眼罩后,她她先将眼罩卡在了脑门上,找到了一根竹竿,然后把眼罩拉到了眼睛处。她在盒中摸出了一颗珠子,穿在竹竿上,嘟囔着“1”。穿完后她马上将眼罩掀开,看了看木珠,摆在了工作毯上;接着她又找到了一根竹竿,然后将眼罩拉下,又开始在盒中一颗一颗地找,嘴里还不停地说:“一颗。”再穿一颗,再数:“两颗。”马上又掀开眼罩,看了看,放在了第一串的左边;又找到了一根竹竿,放下眼罩,再用手到盒子中去找珠子,同时嘴里不断地数着。就像这样不断地重复着。穿、数、看看,再穿,自得其乐。直到穿到5,她看了看,然后将眼罩摘下说了一句:“唉呀!我先歇歇!”她很欣赏的地看着那五串珠子,还在数着:“1,1、2,1、2、3……”数完后她继续将眼罩卡在头上,找到竹竿,继续穿。(此时我马上意识到,她把数数看的教具转移到这项工作中,将单纯的木珠与具体的数量结合,这正是数量概念的自觉转移,是很好的自我教育。)这次她准确地穿了6颗,掀开眼罩看了看,这时在一边因为收不好工作而闹情绪的云昊吸引了她。她看了一会儿,又抬头看看我,似乎产生了那种助人为乐的情愫。这时她决定收工作,将珠子一串一串放入盒中,眼罩也装好了,竹竿也收进了袋子中,送回了工作,还主动地帮助云昊收好木珠。
不管是心心工作中自发的自我教育,还是她对整体环境的维护,对同伴的关心,一切是那么从容,那么自然地从她的心底源源流出。这不正是蒙氏教室中孩子所应有的表现吗?
在教研过程中,有老师提出我们设计的触摸课程有违儿童的自由。这一点是我们需要说明的,在教学中我们是尊重幼儿的,尽量吸引他们主动带上眼罩。如若他们不愿意,那么老师就会主动展示,并轻松、愉快地完成工作来吸引孩子,因为孩子总是好奇的、喜欢模仿的。此时需要老师了解、分析孩子的心理,否则就会产生冲突,导致引导的失败。那么为什么一定要设计触摸工作呢?因为,如果要想让孩子真正体会认识物体的特征,并形成概念,建立形象思维,我们就应该通过心理设计使幼儿接受这样的感觉隔离,愿意处于黑暗之中,这样才能够练习由触觉到概念。这样的训练,孩子在以后的工作中会重复选择,久而久之,会自发的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当孩子真正得到了各种感觉的训练,各种感觉系统也就完善了,他们的潜在能力就会被挖掘出来,那么他们将获得真正的自由。
我们中心研究人员在朝阳区救助站对智障儿童进行过感官教育引导实验。下面是我们老师的观察记录:
为了学习、了解感觉教育对人的重要性及影响,通过朝阳区政府民政局长的介绍,我来到了朝阳区救助站——这里收留了8个孩子,有7个是因为智障被遗弃的。当我走进那间房子时,看到一个女孩,她一个人靠在窗前,手里摆弄着一根包装用的塑料绳。孩子们看到有人进来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其中有一个男孩很活跃。他走到我的面前,伸出手触摸我的衣服,然后很快地缩回去,抬起头看着我笑。我感觉他对我衣服的颜色很感兴趣,于是我就笑着对他说:“这是绿色的。”他茫然地看着我,然后又伸出手,这一次他轻轻地摸,持续了近10秒钟。我继续说:“这是绿色。”他的反映是,回头摸我爱人。我没有继续介绍,因为我以为他的行动是根本没有意识的。
这时,一直在摆弄绳子的女孩突然叫了一声:“妈妈!”我回过头望向她问:“你在叫妈妈?你想妈妈了,是吗?”她只是用一双美丽的大眼睛看着我,非常友好的带着微笑又叫了一声“妈妈”。
随后她用手摸摸我的衣服,我说:“这是我的。”她随后摸着自己的衣服,把拉练拉下来,伸手抓内衣。我很惊奇她能听懂我的话。我继续说:“这是绿色的。”这时那个男孩突然跑到我跟前,动作非常夸张地拍了我一下,我因没有思想准备,身体迅速后退,这一动作使那个孩子感到紧张。他的反应是跑向门口,我很快冷静下来。我想他也许对“绿色的”这个词有反应,所以才来告诉我,拍了我的衣服。但我不知应该怎样进行下一步的接触和认证。那里的工作人员把他抱了回来,他继续在我们几个人之间走动。我继续和那个女孩说话:“你想妈妈吗?”她看看我,蹲下身子指着鞋。我问:“是妈妈给你的?”她笑了,并再次摸我的衣服。我再次重复:“这是绿色的。”我随即指着她的鞋说:“这是白色的。”这时,我感到那个男孩又跑了过来,我马上直起身子,他摸了一下我,在收回手时对我笑了笑,我刚要再次开口,他又跑开了。而此时,女孩也指着鞋:“ba/ba”因为这里的孩子平时很少见到外人,有个孩子开始闹,保育人员怕不好控制,希望我们尽快离开,所以我们没有停留很久,等我们离开时,我注意到那女孩手里的绳打了一个很规整的结,而其他孩子都很友善地看着我们,那个男孩大声叫着:“yu/yu ”,直到那扇门关上。
回来的路上我仔细地回忆每一个细节。当我说“这是绿色的”时那个男孩的反映、最后的笑容,都证实了他对颜色的认识,这也许就是感觉教育的影响。他笑了,他的内心一定为自己能够知道“这是绿色的”而感到欢畅。而那个女孩的行为也证实了,她们需要用手来感受身边的物体,通过这种反复的感受她编织了那个美丽的结,我想也许这就是她的心结吧!
这次实验使我坚定了信心,感觉教育的引导方法在实验中取得了成效。我再次在心里证实了感觉教育对概念理解的重要性。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站网友《正本清源》原创,转载需征得原作者同意并注明转载自www.hlgnet.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