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小屋》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正本清源
正本清源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1712
魅 力 值:1561
龙    币:6600
积    分:3445.3
注册日期:2005-12-04
 
  查看正本清源个人资料   给正本清源发悄悄话   将正本清源加入好友   搜索正本清源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正本清源发送电子邮件      

感觉教育的目的
感觉教育的目的

通过研究我们认同蒙台梭利的理论,感觉教育不论从生物学还是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都是非常重要的。从生物学的观点来说,感觉教育起到帮助个人的身心得到自然发展的作用;以社会学的观点来说,感觉教育的目标则是使个人获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1、从生物学角度看感觉教育的目的

从生物学的观点而言,感觉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各种感觉的积累与发展,逐渐形成思想意识。拥有了思想意识作为基础后,幼儿将向智能化的道路发展,渐次形成人格。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教育必须依据协助幼儿自然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原则。”幼儿通过系统的、合理的引导方法发展感觉,为幼儿认知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基础。感觉教具可以帮助感觉技能的发展,同时更发展了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生物学方面有关感觉教育的目的。
运用生物和无生命物质的感应性的特性变化,刺激幼儿的感觉器官,发展幼儿的认知。老师借助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进程(幼儿智能发展程序表)。例如:无生命物质具有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映形式,如用力推动或拿取物体,物体通过移位呈现不同的构图,撞击物体发出声音、摩擦生热、生电,岩石风化成土,金属氧化生锈,氢氧结合成水……。这些感应性的不同特性变化将不断地在老师们精心布置的物理环境中对幼儿进行着感官刺激,幼儿通过接受后的内化过程,将其转变为自身认知成长的组成部分,也可称为同化过程。这一过程除了培养发展了认知能力,还会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形成。(这些在生物心理学、物理心理学、化学心理学、数学心理学以及应用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理解和证实。)而生物体的异化过程更是使幼儿了解到如何接受有利刺激和避开有害刺激,通过内化过程培养了完善的思想意识。下面是老师在生活中根据生物的感应性进行的一次教育引导。

案例16:
生物的感应性

班级:教一区 姓名:李纳川 年龄:4岁半
今天,我刚从教委办事回园,在大门口遇见教一区的丁丁(4岁半)和刘攀(6岁),他们在观察一只蜗牛。丁丁突然问我:“园长,为什么我一碰蜗牛它就把头缩回去了?”我没有马上回答他,而是让他看着我,我突然用手推他,他本能地躲开了。于是我问他:“你为什么躲开呀?”“我站在这里很危险,不小心会掉到沟里的。老师你干吗推我呀?”我说:“你刚才的反应是一种感觉的反应,你感觉危险所以有了躲开的反应,这叫做感应性。我在回答你的问题。”他看了看我,又看了看蜗牛,然后又抬起头看看我,再次将目光转向蜗牛。我没有提示,我想看他有什么反应?我想知道他会提出什么问题。他皱着眉头,伸出脖子,探出身子仔细地看着蜗牛,然后有些迟疑地小声说:“蜗牛感觉到了危险所以缩头,这也是感应性,对吗,老师?”我高兴得连连说:“对!太对了,丁丁!所以老师经常告诉你们,不要轻易接触别人的身体,现在你明白了吗?”我没有进一步说明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我相信他会自己总结的。此时他的父亲也惊讶地在听我们的对话,也许他还不能明白我为什么以这样的形式来回答丁丁的问题,但他一定感受到,对丁丁而言,这一切的教育意义不容忽视。丁丁高兴又认真地对刘攀说:“刘攀,以后你别总是推我,那很危险,我都摔疼了。”刘攀因一直在专注地看蜗牛没有听到我们的谈话,但也很快回敬:“你也别推我。”通过短暂的交流,孩子的人格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同时丁丁知道了生物是具有感应性这一基本概念。下面我们再看一个根据教具的感应性进行的一次物理概念的引导案例。

案例17:
触觉板的物理引导

班级:教一区 姓名:白羽佳文 年龄:5岁
教一区的文文今年5岁,今天他又拿起触觉板的工作,经过触摸配对后感觉没有什么意思了,就准备收工作。于是我轻轻走到他身边说:“文文,这项工作里还有个秘密,你想知道吗?”他好奇地点点头。于是,我让他戴上眼罩,然后选择了一块比较粗糙的触觉板,“现在你用手稍微用力地来回搓,感觉一下有什么变化?”他迟疑了一下就动手做了,没搓几下他就叫了起来:“好热呀!老师我感觉到手好热呀!”于是我请他停下来,换了一块光滑的板让他照旧做一遍,他搓了好久,一边搓一边说:“这个光滑的不热,这个不热。”我请他摘掉眼罩,问他:“你想知道为什么一个热,一个不热吗?”他瞪大眼睛说:“想!粗的特别热,光滑的好像有一点热,我很用力搓了。”于是我拿起笔写下“摩擦”和“热”,告诉他:“因为(我两手成摩擦状)摩擦(指向字卡)产生了热(指向字卡),粗糙的板摩擦力大,所以很快产生了热,而且特别热;光滑的板摩擦力小,所以要很用力气才产生热。现在你把两只手合起来来回摩擦,感觉一下是不是也会产生热?”他高兴地搓动起小手,很快发出欢快的叫声:“好热呀!老师我的手好热呀!冬天搓手就不会冷了。摩擦生热。老师你看我的手好烫呀!”他把小手贴到我的脸上,大眼睛盯着我的脸寻找着我的反应。看到他如此兴奋,我继续引导:“摩擦还可以生电呢。你想试试吗?”他不加思索马上就拉着我的手:“我想做,老师快告诉我怎么做?”“请你到文化区找来格尺子和一张纸,我们来做一个实验。”他欢快地跑到文化区迅速找来尺和纸。我请他把纸撕成小碎片,然后让他把格尺放在头上来回快速地摩擦,突然让他停下来,将格尺放到碎纸片上,纸片被吸到尺上,孩子兴奋到了极点,大叫:“这是电!老师,有电了,有电了,是吗?”此时的我被他突然的发问惊呆了。还没等我回答他已经兴奋地拿起笔说:“我会写‘电’。”并在纸卡上写下一个非常漂亮的电字。然后拿起“摩擦”字卡,“摩擦后生(放“热”字)热也生电(放“电”字)。哈哈!光滑的生电,粗糙的生热。哈哈!”他陶醉在其中,他的总结没错,这是他自己实验过的结果,我不想打击他,所以没有纠正。但我知道我在违反教学原则,可我眼前没有准备合适的教具来说明这一切。这也是老师对教学的心理和物质准备不充足的后果。看来我们还是低估了孩子的能力。
过了两个月,文文要上学走的前一天晚上来到办公区,他一边往我的办公桌走,一边看着自己的小手,当走到桌子前时,他举起手,皱着眉头瞪大了眼睛歪着大脑袋说:“老姑,你看!”我马上站起来,绕过桌子走到他身边,蹲下身子抓住他的小手仔细地看,原来他的右手无名指上有一个水泡。我就关切地问:“是烫着了吧?”他噘起小嘴:“生烫了起泡,是生热了起泡了。”因为我没听明白,所以继续说:“在哪里烫着的?”“是摩擦生热了,我感觉烫了就出水泡了。”我很心疼地说:“疼吗?”他好像根本不在乎疼不疼,还是在讲:“烫了就出水泡了,你看!”然后自己又左看看右看看,我终于明白他一定是想问我为什么会出水泡,这个孩子一直认为老姑可以解决他的所有问题,所以我问:“你是不是想问老姑为什么烫了会出水泡呀?”他抬起头一副确定的表情:“为什么呀?”孩子的探究心理使他已经不会因为受伤而哭泣了,他要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非常高兴。但因为没有准备,所以我只好简单地把原理讲给他:“文文,你知道太阳在天上发出的光是热的,对吗?”“我知道,晴天的时候就特别热。”“对,晴天的时候游泳池里的水就会被空气中的热量吸收,而水池里是凉的,水集中到天上。我们的手因为有皮肤隔着,所以当遇到热时水分出不去,就会形成水泡,等热量没有了,它就会自己吸收了。”看到他用疑惑的眼光看着我,又看看手我知道这种解释太抽象了,他很难明白,所以我找来一杯水和一个塑料袋,把塑料袋盖在水杯上,然后让文文把水杯放在卫生间的水盆里,把水盆里放上热水。“文文,我们来制造热,看看会有什么变化吧。”他在准备的过程中已经非常兴奋了,于是静静地等待观察。突然他喊道:“老姑,你看水珠,塑料上有水珠!”“你看看,水杯里的水是凉的还是热的?再比较一下水盆里的水有什么不同?”他触摸后,突然说:“老姑,天热的时候水就到天上去了,天冷的时候就会下雨了,是吗?”我惊奇地看着他,半天没说出话来。天哪!这孩子竟一下子道破天机。还没等我说话,他继续说道:“这塑料袋就好像我的皮肤一样把水留住了。我摩擦布的时候产生了热,水就跑到皮肤上了,真好玩儿。”他笑了,然后抬起头,大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被孩子的聪慧折服了,我感到自己需要不断地充电,否则真是无法再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引导了,他们的能力让我感觉到震惊。原本觉得我的语言和实验组织得都不好,也许很难让他明白,正在挖空心思准备引导,他却一下子通过自己的方法理解了这么复杂的问题。

事实证明,孩子们通过生物的感应能力掌握了一些基本概念之后,便开始了自我教育的过程。
我们研究总结的结果就是幼儿的教育与成长是要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的,要积累众多的点的刺激使之逐渐发展到线及线的延伸,再到面,通过点、线、面不同时期的刺激最终形成无限扩展的立体空间,使思想在此积累的空间基础上不断延伸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目的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
为形成上述概念,必须单独地给予感觉刺激,或给予合理的感觉刺激的分级,另外在教具中再增添上培养各种辨别差异能力的因素。
蒙台梭利恰恰是从这种生物学和生物心理学以及物理学和物理心理学的角度创设了她的教具,通过教具来刺激儿童的感官,发展儿童的感觉,从而促进儿童思维中概念的形成。例如:棕色梯是认识粗细概念的教具,孩子通过反复操作棕色梯在空间感觉上逐渐对粗细有一定的认识,慢慢地这种感觉经验上升为一种思维上的粗细概念,那么此时儿童的粗细概念就真正建立起来了。而所有感官教具就是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出发,注重训练儿童的感官,使其感觉更敏锐,为其综合概念的形成奠定生理基础。
最重要的是,在不忽视孩子兴趣的前提下,通过教具来引发孩子的自发性活动使孩子自发地探究事物的根源。孩子被教具吸引而变得更为专注,这样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感觉教育在成人的生活和工作中也随时会遇到,例如:生活中当你想学会开车,车就使你引发自发性的活动;学开车的过程就是引发你兴趣的因素;车就变成吸引你的教具,挂挡、加油、掌握方向,完全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够达到学会开车的目的。错误订正是:发动机转速不够挂不上挡,离合器和油门配合不好就会灭火,拐弯时方向掌握用力不对就会碰撞等等,在反复的练习中找出原因,进行调整,最后掌握开车的技能。如此范例在成人世界中也将等待着你我。人的一生中,发现、解决、认识任何事物都是通过各种感觉进行自我教育的。而这样的感官机能的发展,只有通过自己的反复不断的感觉练习才能进行。这种感觉练习需要专注于比较不同的刺激,在这种不断比较的反复操作中,发现订正错误的方法。
其实,人就是通过生物的感应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定义的,离开了感应功能就无法了解任何事物。所以我们要使用独特的教具帮助孩子刺激感觉机能的发展,同时也使孩子得到自我教育的能力,在此我们可以看到生物学方面有关感觉教育的目的。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站网友《正本清源》原创,转载需征得原作者同意并注明转载自www.hlgnet.com』

--
不想留啥签名
2006-03-14 19:05:59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1070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