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小屋》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幸福丁丁妈
幸福丁丁妈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长老
经 验 值:1355
魅 力 值:779
龙    币:4079
积    分:2155.2
注册日期:2005-12-27
 
  查看幸福丁丁妈个人资料   给幸福丁丁妈发悄悄话   将幸福丁丁妈加入好友   搜索幸福丁丁妈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幸福丁丁妈发送电子邮件      

《儿童的饮食行为事关重要》----忘了从哪个网站上下载的了,挺好的,和大家共享一下
儿童的饮食行为事关重要

----儿保专家刘湘云教授访谈   
记者:您认为儿童饮食行为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什么不利的影响?刘湘云教授:儿童进食,不仅能供应小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物质,饮食行为是否发展正常,还对小儿的精神、社会心理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为小儿选择哪些食物,进食量的多少,喂食方式、时间、间隔、餐次等等,与父母的素质、家庭传统、抚育方法、周围的社会文化状况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儿童饮食行为的形成,受到生物、心理、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了解这些因素的作用,对抚育婴幼儿可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则会引起喂养困难。婴幼儿时期的喂养困难,不仅损害当时小儿的身心健康,还可引起将来在情感、心理、社会交往、适应能力和体质发育等方面的不少问题。因此,儿童的饮食行为越来越受到全世界各方面的关注,也是近年来营养学家、心理学家和儿童保健、保育专家们的研究热点。记者: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一般的容易出现在哪个年龄阶段?家长在喂养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怎样才能避免儿童出现饮食行为问题。刘湘云教授:0至3岁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很多问题都会发生于这个时期,良好饮食行为的增减与形成,也是在这一重要年龄阶段。0至3岁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0至3个月,3至6个月,6个月至3岁。我们先来谈谈0至3个月孩子的喂养。   年轻的妈妈们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刚刚出生,什么也不懂。其实,从心理上来说,孩子一出生,就开始“独立生活”了。他的第一声啼哭,就是自主呼吸的开始,他要靠自己来供氧了。新生儿的感觉功能也很好,他已有味觉、嗅觉、触觉、温觉、视听觉等,可以自己来体会外界的生活环境;可以通过自己的味觉对不同的味道作出反应,如喜甜怕酸;可以看东西,对红颜色敏感;听力也逐渐成熟起来,尤其对妈妈的心跳声已经习惯了,并且感到很安全。不仅如此,新生儿通过感觉系统接受外界的刺激,还能在体内进行神经生理调节,达到自身的稳定,例如,饿了啼哭,吃饱了就松开乳头,觉得寒冷时有震颤、抖动的表现等等,都说明0至3个月的小婴儿正在迅猛发育。记者:那么,如何支持小婴儿的自身稳定调控,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良好的饮食行为,将是每一位年轻母亲面临的首要课题了?刘湘云教授:是的。作为主要抚养人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必须在精心照顾小婴儿的过程中及时领会孩子发出的种种信息的暗示,并且立即作出积极的应答,例如:孩子哭了,就应立即把他抱起来,看看是尿布湿了,还是肚子饿了,还是他需要你的爱抚了。这一阶段的小婴儿吃奶,应该是按需哺乳,只要婴儿有饥饿的信息,母亲就应即刻抱起在怀里喂奶,使他得到充分的满足,感到安全、合适与快乐,。这样,孩子自身稳定的系统就逐渐成熟了,也为建立良好的母子依恋关系奠定了基础。   饮食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从哺乳时就开始了的。母亲给小婴儿哺乳时,最好能在一个固定的房间里,不受周围环境干扰,让孩子在安静祥和的氛围中专注地进食。首先,母亲一定要把小婴儿抱好,让他感到很安全,但又不要抱得太紧,在他吃奶时,手和脚都可以自由地活动。另外,还要使孩子能够看到母亲的脸,看到母亲亲切和蔼的面部表情,切不可边与他人聊天边给孩子哺乳,因为哺乳的过程既加深了母子亲情,又可以表达母亲的爱心。在哺乳前, 应先用乳头碰碰小婴儿的面颊,引起他的觅食反射,然后在他张口时,把乳头和大部分乳晕送入他口中,让他有力地吸吮。   记者:刘教授,您这样具体地指导年轻母亲们如何哺乳真是太有必要了。但是,为什么总有一些母亲觉得自己的乳汁少,小孩子不够吃呢?   刘湘云教授:这其中有个母亲乳房和婴儿口腔的含接问题,即哺乳时,应该让婴儿将乳头和乳晕都含在嘴里,乳晕相当于奶汁的库房,只有在吸吮时压迫乳晕,奶汁才会射出来,假如婴儿只吸吮乳头,当然不会有多少奶汁了。所以说,如果喂哺的姿势、方法不对,就会影响泌乳。在哺乳过程中,小婴儿吃奶的速度快慢应靠他自身调节,不要过多干涉他。如果母亲的乳汁分泌得太多,可以用手压一压,以免孩子吃呛着了。有的时候,孩子吃着吃着会松开乳头玩起来,此时,母亲常常误以为他吃饱了,有的甚至抱起孩子拍拍他,弄弄他,其实,孩子松开乳头只是想休息一下。遇到这种情况,母亲切不可过多地打扰他的哺乳情绪,可以轻轻地抚摸抚摸他的手,与他细心交谈几句,但话不可太多,等他稍稍休息一会儿,换另一只奶,他就会继续吃起来。这样,就不易出现孩子吃不饱的情况了。利用哺乳不仅可以增进母子间的感情,也为将来孩子与人交往、走入社会做了准备。记者:为什么有的小婴儿很好带,有的孩子从一出生就很难抚养?刘湘云教授:这个问题涉及人的气质问题。婴儿的气质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每一个孩子的气质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属于安静型气质,这样的孩子就很好带;还有活泼型的、中间型的、极少数是难养型的。作为母亲,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属于哪种气质类型。不同气质的孩子在喂哺时的行为反应也各不相同:有的孩子觅食很慢;有的孩子烦躁、没规律性;还有孩子很急,恨不能三口两口就吃饱。这就要求妈妈们不仅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属于哪种气质,还要承认并且接纳他的气质类型特点,这样,就可以避免在抚育中与孩子发生冲突。   总之,对待0至3个月的小婴儿,一定要把他当做一个“人”来对待,除了哺乳之外,还应在他醒着的时候与他进行情感交流。你可以拍拍他,摸摸他、动动他的手和脚。与他讲讲话,你会发现,孩子不仅会“手舞足蹈”地与你应答,有时还会发出“呜呜”的应答声并向你微笑呢。这样,你们的亲子交流会越来越密切,那么,当婴儿到了3至6个月时,就会顺利进入母婴依恋期。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重点谈谈如何增进母子的依恋关系。记者:刘教授,您在上一期中谈了0至3个月孩子的喂养问题主要是如何支持小婴儿的自身稳定调控。那么,当婴儿到了3至6个月,进入母婴依恋期以后,如何培养他良好的饮食行为呢?刘湘云教授:当婴儿3至6个月时,与母亲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在心理发展上渐渐进入母婴依恋期。此时,婴儿的神经调节功能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有目的的动作和交流,这种亲子间的相互依恋,相互沟通,对婴儿的身心发育都有促进作用。在哺乳时,母亲和婴儿增加了相互的关注和应答,婴儿在短暂休息当中,会关注母亲的面容、表情,对于母亲的鼓励性的微笑,一句轻柔的话语,婴儿都会给予喃喃的应答,甚至高兴得手舞足蹈。饮食对于婴儿来说,是重要的亲子沟通内容之一。而在哺喂过程中对婴儿饮食行为的培养,也促进了婴儿感觉系统的发育。记者:哺乳时的母婴接触,对于婴儿的心理发育会发生什么作用?刘湘云教授:婴儿从两个月到六、七个月,是母婴间依恋关系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是婴儿心理发育的特征,也是他将来进行社会交往的基础。因为这个年龄的社会交往就是与母亲的交往,与母亲的沟通。母子间情感的交流,能促进婴儿心理向正常途径发育。因此,母亲不仅要抓住来自婴儿的种种信息,不仅要及时、积极地做出应答,还要迅速做出安排,例如:及时抱起婴儿,轻轻地拍他,及时哺乳、换尿布等。婴儿通过与母亲肌肤的紧密接触,接受母亲柔和的爱抚动作和亲切的话语、微笑,能感到安全、舒适和快乐,心理上的需要也得到满足。此时,婴儿虽然还不会讲话,但他有了安全感、信任感,就能够发展社会适应能力。而这种能力就会促使他去探索周围的事物,为其将来进行社会交往做准备。记者:婴儿从5个月时开始添加辅食,在这一时期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刘湘云教授:5至6个月的婴儿开始添加辅食,标志着孩子的饮食行为开始有一个较大的变化,这是孩子饮食行为建立的关键时期。要让孩子的饮食行为走向一个优良的程序,关键是良好的母子行为关系。添加辅食的过程,是逐渐从流质食物到半流质食物,从半固体食物到固体食物。流质食物是靠吸吮,而半流质食物、固体食物是靠咬嚼。因此,随着辅食的添加,饮食、餐具的改变,孩子的饮食行为也要随之而变化。咬嚼也有个学习、适应的过程。从用奶瓶、奶头吸吮液体食物到用碗、杯、勺咀嚼、吞咽固体食物,这些行为的变化,都需要逐一加以训练。   在添加辅食过程中,要同时逐渐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进食能力,慢慢走向有规律的生活,饮食定时、定量、定地点,在愉快的氛围中进食。妈妈在整个喂食过程中不要过多地与孩子讲话,或与旁人讲话,也不要给孩子玩玩具、看电视,以免分散其注意力。要培养孩子专心吃饭,对食物有兴趣。孩子坐的位置应能看到食物,并能自己拿到吃的东西。大一点的婴儿在吃米糊糊时,可以给他一个小勺让他拿着玩,慢慢训练孩子用勺自己喂食,捧杯,碗自己喝水、喝奶、喝汤。添加辅食时还要注意循序渐进,由一种到多种,由少量到多量,由稀到稠,由细到粗,让孩子的肠胃逐渐适应,切不可操之过急。记者:刘教授,在前两期中,您已经谈了0至3个月和3至6个月婴儿的喂养问题,在此,请您系统地谈谈影响0至3岁儿童饮食行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应该如何避免?刘湘云教授:影响小孩子饮食行为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因素,二是心理因素,三是家庭社会因素。我们先来谈谈生物因素。孩子本身的生理生长发育有其规律性,如神经系统的发育、肌肉的发育等。人的吸吮动作、吞咽动作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吃饭的本领,咀嚼、吞咽固体的本领却是要在后天通过逐渐训练、学习才能掌握的。两者所动用的神经、肌肉是不同的。为什么有的孩子到了一两岁了,还只能吃糊状的食物?为什么有的孩子吃东西很慢、很慢,甚至把菜渣渣、饭粒粒都吐出来?为什么有的孩子不吃肉、不吃菜?主要原因是家长没有给他锻练、学习的机会,没有教会孩子怎样咀嚼、怎样吞咽。记者:那么,家长该怎样教孩子咀嚼,怎样训练孩子吃饭呢?刘湘云教授:五六个月的孩子该添加辅食了。刚开始时可以糊状类的,但到了七八个月以后,就要给孩子吃点碎菜、肉糜、烂面条、碎菜小馄饨等。喂孩子吃饭时,一定要让孩子面对着你坐,切不可让孩子背对着你吃饭,并且说:“宝宝,我们来吃饭,你吃一口,我吃一口,你看,我嚼,你也嚼,一、二、三、四......”同时要嚼给孩子看,让孩子像做游戏一样学着你的样子。吃的时候,用小勺给孩子大半口,不要太满了,因为太满了孩子没法嚼。一般来说,每口饭要嚼10至15次,当嚼了10至15次之后,你说,“我们咽下去。”然后,做一个咽下去的动作给孩子看,让孩子也学着咽下去,并且说:“宝宝咽下去”。每次吃饭都这样做,直至孩子学会并习惯了为止。   这个年龄的孩子,牙齿已出了2至4颗,可以学习怎样嚼,舌头怎样拌来拌去。这些,你都要示范给孩子看。孩子虽然还不会说话,但他可以听到、看到你是怎样做的,慢慢地他就学会了。   孩子的牙齿萌出后如果不用,不注意咀嚼功能和咬切功能的训练,牙床骨的发育以及面颊的发育,面部肌肉、骨骼的发育都会受到影响。孩子的乳牙一般都很小,如果不注意牙齿的锻炼,到了换牙时,由于牙床骨发育得不好,太小了,恒牙就没地方长,只好里一颗外一颗地挤在一起。恒牙排列不齐,功能就不强,这也就成为很多孩子不爱吃瘦肉,不爱吃粗纤维蔬菜的原因。因此,咀嚼、吞咽功能的训练非常重要。为什么生长在农村的孩子很少出现这些问题?因为他们从很小就吃蔬菜,吃比较粗的东西,所以,农村孩子的咀嚼功能大多很好,牙床内也发育得很好。记者:影响孩子饮食行为的心理因素有哪些?家长应该怎样做呢?刘湘云教授:从6个月以后,一直到3岁,孩子有一个慢慢认识自己的过程,这既是心理上逐步从自主性向个性化发展的重要过程,也是他自己控制自己,学会与外界协调,增强能力的发展过程。父母在安排婴幼儿饮食时,要尽力符合这一过程的心理需要,否则,婴幼儿将会在饮食行为上出现一些障碍。例如:对于新食物,开始时他会拒绝,会吐出来,但这并不一定是他不喜欢吃。家长应慢慢引导他接受新食物,而不强迫他。今天试试,明天换个方法再试试,有几次吃进去了,慢慢就习惯吃这种食物了。   要给婴幼儿自己选择的实践机会,要知道,每个孩子吃的多少并不一样。这种食品他吃多了,其他的食物自然就吃少了,要允许孩子有选择。孩子每顿饭的量也许变化很大,但这顿吃得少,下顿也许会吃许多,如果让孩子自己选择,一天吃下来的总量基本上差不多。孩子饥饱的感觉也要经过训练,才能慢慢形成规律。另外,保持孩子吃饭时集中注意力,让他看到食物,当他张口时再喂他,切不可在他一边玩时,硬给他一口一口地喂。这样,他会对食物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反感,滋长逆反心理,妈妈强迫他吃的,他偏不吃。   从六七个月开始,要给孩子一点可以自己拿着吃的东西,同时,也应训练他用杯子喝水,用勺子吃饭了。到了1岁左右就可让他自己拿小勺试着自喂。这时孩子可能会将食物弄得到处都是 ,但如果不让他自己动手,就会剥夺了他训练用杯、用勺、动手能力的机会。因此家长要照顾他,但不要过分干扰他。孩子的眼手协调也有个过程,从拿勺取食物、到吃到嘴里,也有个学习、训练的过程,要给他机会。孩子吃饭时,最好在一个固定的房间、固定的位置,孩子坐的位置要能看到食物,也能拿到食物。孩子自己参与进食,往往会给他带来极大乐趣,逐渐对食物发生好感,对吃饭的兴趣大大增加。让他接触各种不同的食品,学会自己吃,对吃东西有兴趣,就可始终保持旺盛的食欲,将来也不会发生挑食、偏食、拒食等饮食行为问题。   大人都有体会,好心情才能产生好食欲,孩子也一样,孩子吃东西时,家长不能在一旁训斥他,更不能骂他,或强迫他吃,不能说:“这么好的东西你都不吃。”因为两三岁的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你越让他吃,他越是不吃。这种对立情绪往往影响食欲并引起饮食行为问题。   如果孩子吃得很慢或不愿吃了,家长不妨说:“你吃饱了。咱们擦擦嘴,擦擦手。”并将餐具收拾起来。要让孩子从小形成在一定时间里吃完一顿饭的基本概念和好习惯,不能让他边吃边玩,磨时间。如果这顿他确实没吃饱,下顿他就可能吃得很香。记者:怎样避免家长社会因素对孩子饮食行为的影响?刘湘云教授:孩子的饮食行为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很大,实施有效而成功的婴幼儿喂养,不在于千方百计地让幼儿进食,而是要建立良好的喂养关系和帮助孩子学习吃的技能。无论孩子多么小,他都有一双眼睛和一对耳朵,无时无刻不在看、不在听。如果你说不喜欢吃鱼、不喜欢吃肉,孩子也会受你的影响不吃这些东西;如果你嫌弃某种蔬菜,甚至在饭桌上表现出厌恶这种食品,孩子也会仿效你的做法。例如,馄饨、饺子、小包子等等,又有菜,又有糖,又有肉,是一种比较平衡的膳食,也是婴幼儿很喜欢吃的食品。而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一些家长,由于传统习惯,非让孩子吃米饭不可,好像不吃米饭,孩子就会吃不饱似的。因此,他们很少给孩子吃这些带馅食品,不仅造成了营养的缺失,也形成了对这类食品的拒绝心理。   总之,孩子的进食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受到生物、心理、社会种种因素的影响,与家长的素质、观念、行为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尤其受亲子关系的影响最大。良好和顺的亲子关系往往是喂养成功的关键,紧张冲突的亲子关系常常是喂养困难的诱因。因此,了解和调整好家庭亲子关系才能有效地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行为。
(此文由幸福丁丁妈在2006-04-26 15:37:58编辑过)

--
该用户签名已经被关闭
2006-04-26 15:36:53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772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