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等 级:资深长老 |
经 验 值:1712 |
魅 力 值:1561 |
龙 币:6600 |
积 分:3445.3 |
注册日期:2005-12-04 |
|
|
|
蒙台梭利教育原则
1.“大人和孩子是不一样的”
蒙台梭利只以简单的一句话涵盖整个教育原则:“大人和孩子是不一样的。”她认为要想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那么首先要了解孩子,而从成人的视角来说了解孩子的基础就是知道孩子和大人不一样,这是教育前提的前提、基本的基本。
她用地球的南极与北极来形容大人和孩子的关系。大人和孩子虽然同是人,同处人生的不同阶段,却有完全不同的生理发展水平、心理发展阶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成年期的人是已经在生理与心理上完全发育成熟,他们在各种生理、心理指标上,已达到“作为一个人”的固定标准。但孩子是新生的生命个体,他们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时期,他们处于身心成长时期,他们在完成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化。我们仔细观察孩子,就会发现他们有强烈的迅速成长的意愿,他们为了成长不断地活动、变化着,他们是时时成长、时时常新的。
蒙台梭利认为,成人必须了解儿童发展的特点,然后去引导仍处于不断发育、变化的儿童,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所以她强调,成人必须理解并适应处于身心发展变化的孩子,不能以成人的价值观、行事原则来鼓励孩子或约束孩子。必须了解孩子与成人在生理结构、心理阶段、时间概念、行动方法、精神状态等方面都是完全不同的,忽视孩子原有的行动、步调、节奏、需要及价值意义,必然会造成成人与孩子之间的隔阂。成人只有真正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再根据客观的分析才能确定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找到教育的契机。
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也发现,教师在实施教育之前应该先充分的了解教育对象,了解教育对象与自己之间的差异。你应该首先确信你是站在他的角度看他的教育问题。那么你又怎样做到这些呢?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应该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保持真诚的交流。这对于成人来说似乎更难些,因为成人惯于自以为是地认为孩子是怎样的。但是孩子真正是什么样的,需要从孩子的视角,尊重孩子的真实情况,才会发现孩子呈现的最真实、最本质的现象。当我们以正确的心态看待孩子时,才会了解孩子真实的需求。然后,站在客观的角度去观察、去分析、去感受孩子真实的生命。这样才能找到一种更科学的、更符合孩子成长需求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方法不是灌输式的,是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趋向进行的引导。这种引导的方法,必须是能够让孩子亲身体验的,可以让孩子通过感觉器官去感受的,可以刺激他们自发地探索、发现的方法。孩子在教育引导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事物的本质,他们会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心理。在发现与自发探究的过程中,孩子的探索性和自信心得到大大提高。这样在以后学习与做事中,他们会更加自信的挑战困难并运用自己以往的经验克服困难,进而获得内心的满足、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我们的教育目的也就达到了。由此可见,一种好的教育方法是让儿童在教育中产生学习的信心、学习的愿望,并且能够自我教育。这种好的教育方法来源于哪里呢?成人与孩子之间的和谐关系!
蒙台梭利还提出,孩子的成长过程是由既定的“自然程序表”来决定的。这份程序表的内容包括了心理上的发展、肉体上的发展、精神上的发展等,它是以螺旋形式呈现的、轴心形式呈现的或其他立体发展形式出现的。但它不应该是以平面形式呈现的。所以,我们无法绘制出生动形象的“自然程序表”。她说“孩子的发展是由很多部分造成的,各部分都是根据众人共同的法则而决定其顺序”、“孩子必须顺从一切人类共通的发展的蓝图及法则来建立自己”。
杜威的理论中也提到“人的环境生活是复杂的,人类的孩子为了适应环境要发展适应能力,而发展这种能力必须有发展的时间和可发展的性质。人类的儿童期就含有这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儿童期是发展能力的时期,一方面儿童期具有可以发展的性质,即所谓的可塑性或可教性。”这与蒙台梭利首先要了解儿童与成人是不一样的教育基本原则非常相似的。
因此,蒙台梭利给予教育以下定义:
第一, 关心孩子的存在,并发现“儿童期”的特别意义,然后去“发掘孩子”。
第二, 配合孩子迈向成熟之前的变化与蜕变时期,以协助成长。
2.尊重孩子的自由、给孩子真正的自由
蒙台梭利强调一切教育措施都必须在保障孩子“自由”的前提下进行。因为只有当孩子的自由被尊重时,他们才会顺应自然的生命法则、生命冲动让自己的自由生命通过环境中的经验做到独立、自立。
蒙台梭利在与孩子接触时发现孩子依据内心行事都有一个法则,这个法则就是她解决所有教育问题的关键。通过观察,她发现当孩子注意力完全集中时,他们的智慧得到发展和情绪情感更丰富,他们秩序感更好,他们的性格也趋于改善。那么又是什么促使产生这种现象呢?经过认真观察与进一步思考、研究,她发现促使孩子更集中注意力的外在条件是更自由、积极、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她尤其强调是自由的环境,是“能够促进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教具及环境”,而这些都是从观察在自由活动中的孩子发现的。
蒙台梭利说:“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自由活动后,便会呈现各种现象。”会产生了令人无法料想得到的行为特征:
①孩子在工作时非常注意精密性;②当孩子决定了自己的工作时,就想亲自实验; ③孩子的动作有秩序的倾向。这里精密性、正确实行、遵守动作的顺序,后来就成为提供孩子教具使用时的重点。总而言之,蒙台梭利教学法完全是由“观察在自由活动的孩子”而得来的。
另外我们要想把握蒙台梭利教育的本质,必须仔细观察受生命冲动刺激下的孩子的自由活动,仔细观察自由活动下的孩子的行事方法。那时我们会发现,当孩子自由选择工作时,他可以得到快乐、满足;孩子自由选择工作或从事工作后,可以比较长时间的沉浸于工作而不吵闹、分心。如果教师为使孩子专心工作不断的改变环境,反而使孩子不能平静下来认真做事。教师要想真正掌握蒙台梭利教学法,必须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的自由。当教师能暂时忘记自己所学的方法,抛弃自以为是的态度,尊重孩子的自由、信任孩子,并且保持不干涉孩子自由的谦虚态度,耐心等待孩子的自然表现,孩子一定以他自己的方式达到无法估计的进步。
例如:教一区五岁的文文,因班级里有两个今年要上学的男孩,他们每天都选择数学题和美术结合数学及语言的工作。他看到他们每天掌握的数字运算特别好玩儿,很多的数字加加减减、乘乘除除非常高兴的样子,一做就是一上午。于是,他找到王老师再三请求:“王老师,请你也教我算术吧。”王老师说:“老师已经教你算术了,你每天不是也在做这项工作吗?”他急着说:“可是,可是我不会用那么多的数字做,我也不会看应用题。但老师说的应用题我都会,我也想和他们一样做。”于是,王老师开始引导他,一个上午他都非常认真地看着老师的示范,然后要求自己做,直到吃饭了他还在继续着。此后,他几乎每天都要选择数学,通过计算应用题,他认字速度很快。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以上理论。
像这样,教师能以意志及耐力详细观察孩子,并且尊重孩子的自由、信任孩子,或控制自己不干涉孩子的活动及谦虚反省的态度,都能使教师摆脱“传统方法”的束缚,产生自由的想法,以锐利的眼光掌握到孩子生命的跃动,这才是根本的做法。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站网友《正本清源》原创,转载需征得原作者同意并注明转载自www.hlgnet.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