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小屋》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潇潇
潇潇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6800
魅 力 值:3100
龙    币:36414
积    分:15194.2
注册日期:2001-03-13
 
  查看潇潇个人资料   给潇潇发悄悄话   将潇潇加入好友   搜索潇潇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潇潇发送电子邮件      

来自tty 树林歌 的文章——浅析父母对子女在成长中的心理影响及作用
浅析父母对子女在成长中的心理影响及作用

读tomsteve文:将欢乐还给孩子,有感再贴个前段因工作要求写的论文

最近,北京发生了一系列由青少年引发的震惊全国的事件。从刘海洋将硫酸泼向动物园里几只黑熊,使无辜的黑熊被烧伤,到两个孩子半夜去网吧纵火,顺间让25个年轻的生命从此永别于美好的世界,多名青少年因此伤残煎熬生不如死……。
这类事件的发生,无论是残害动物还是残害生命财产,肇事人的心灵无疑是扭曲的,那么是什么原因扭曲了这些涉世不深的青少年的心灵呢?世界上任何现象的发生都不是偶然、孤立的,这里有家庭原因、社会影响、自身因素、个性特点等等。让我们分析从上述事件,找出共性的问题来解剖一下问题的症结:
一是,肇事人都是青少年;二是,都是以残害它人、它物为目的;三是,手段都十分残忍;四是,肇事人都成长在单亲家庭里。
以上四点分析,笔者认为前三项是现象,第四项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最直接、关联度也最大的原因。为此,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证父母在子女成长时期,对子女产生的影响,说明教育者应有的素质。应掌握的教育方法。
二、父母自身行为对子女产生直接的影响
社会有这样的一种说法:母亲的素质决定孩子的素质,一代母亲的素质,决定一个民族的素质。还有一种说法是,一个优秀的人的后面总有一个伟大的母亲。细细掂量这些民俗说法,虽有不尽完善处但从父母对孩子有着重大的影响来说,是无可非议的。古今中外有大量的事实证明这一点。
在美国,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儿童分为四组,每组配一名实验员,等实验员与儿童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得到儿童的信任以后,主试者分别向四组儿童为孤儿院幼儿募取捐款,于是,A组实验员向儿童宣传慷慨捐款救济孤儿的意义,同时,自己也捐了款;B组实验员宣传将钱留给自己的好处,自己也不捐款;C组实验员宣传的慷慨激昂,自己却不捐款,显得非常贪婪;D组实验员宣传贪婪,劝儿童不要捐款,自己却慷慨解囊。实验的结果,A组儿童全部捐了款,B组的儿童没有一个捐款,C组的儿童大多数跟实验员一样不愿捐款,D组的儿童则正好相反,大多数捐了款。
这个实验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
(1)儿童身边的教育者,是儿童全面模仿的对象;
(2)身教重于言教。身教或实际榜样的作用,对儿童的行为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3)当说与做,达到一致时,其效果最明显。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倡的社会学理论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这样的社会环境是指那种由人提供的功能刺激,他人的式样。特别是父母等具有榜样的作用。因为人的情感行为是在同社会、同父母接触中的复杂的相互关系中产生的,因此,可以说父母对子女来说本身就是一部教课书,是一面镜子。父母的思维方式、利益倾向、价值标准、认知风格以致包括仪表等等方面,都直接地对子女具有导向作用,这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心理影响,对子女常常是终身的。我们按照上述的试验结果试想一下,如果在一个家庭里,父母整日醉生梦死地沉湎在打麻将之中,却要求子女用心读书,其结果可想而知。再设想一下,在一个父母总是处于敌对之中,整日打闹不休的家庭里,能形成孩子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吗?而生长在单亲家庭的孩子,经历父母离异的家庭变故,由于爱的缺损、演变成人格的缺损,对他们心理的伤害是长远甚至终身的,最近有报道说,有一个10岁的男孩,无法忍受生父、继母的管教,出逃在外,跳车时摔昏迷,被送入医院醒来后,跟警方说自己是被生父继母打昏的,当得知父母因此被抓捕竟高兴的直拍手,如此的性格变异,无论对社会、对家庭都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对单亲家庭的孩子的管理教育,对抚养方的教育要求更高,可往往生长在单亲家庭里的孩子,却是疏于教育管理的群体。很多孩子偏离了社会轨道,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成了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在现代发展的社会里,家庭教育问题愈来愈复杂,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变得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育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
从这点论之,培养教育子女要求父母以身作则当一个好老师,塑造家庭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形成子女良好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才能够不断提供子女积极向上的动力。

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法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
市场经济的引入,使社会激烈变革,贫富差距加大,这也渗透于每个家庭里,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同时。所产生的不平衡,也给家庭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如何做一个成功的父母亲呢?笔者认为,这绝不是用父母的金钱、地位能衡量,涵盖的。在文学领域也产生诸如“穷爸爸、富爸爸”发人启迪的作品。中国从来都有:“自古贫寒出英雄”,“梅花香自苦寒来”一说,又怎是一个“钱”字了得呢?
我们用心理学来分析一下教育子女的问题:
(1)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作用,不是单思维认知的过程,而是知、情、意等多维度的整体心理活动,这就要求父母需言传身教、运用综合教育手段以明理,而不是单纯的说教;
(2)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目的,是让孩子得到知识、开发智力、锻炼意志、陶冶情*成长为有用之才,这就要求父母懂得教育具有反复性的特点,要有耐心不能*之过急,或采取简单的方式方法;
(3)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过程,是促使子女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共同提高的过程。这就要求父母要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才能以最小的力量损耗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从上述几点论之,有关研究表明:教育的有效性同父母的智力水平低相关,而同父母的方式方法密切相关。从这点论之,父母的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往往能决定着教育的成败。结合现代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几点教育子女的理念:
1、平等关系而不是尊卑关系
几千年,中国延续着父尊子卑的儒家思想,奉信“拳头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规矩。这同现代经济的发展极不相适应,同儿童在学校里接受的新知识、新文化、新观念以及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极不相适应。这种不相适应必然会产生冲突造成不良后果。如果父母以自身的长者优势常常对子女采取专横的教育方式,强迫子女的行为,其结果:一是,可能使孩子因长期受压制,性格敏感多疑,胆小怕事,感情脆弱,今后到社会上容易受到伤害,和别人关系紧张;二是,可能使孩子产生叛逆思想,从而激化矛盾而造成较严重的后果。
同子女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就建立了信任的关系,沟通和理解就不难达到。在建立这种和谐民主关系下成长的子女,能激发智慧、激活思维、增强内在动力,使他们有成就感、有自信心,从而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可以说在平等关系下成长的孩子,一般都具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平和的个性,其最终的教育效果也是令人满意的。
2、望子成人而不能望子成龙
许多家庭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先是望子成龙,倍加宠爱,发现孩子不尽如意时,于是恨铁不成钢,在多次失望阴影的笼罩下,向孩子施加压力,当打骂无效时,最后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是那块料,终于放任随他去吧。岂不知这个过程恰恰违反了成才先得成人的教育规律,违背了儿童在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反复性的特点。同时家长自认为打骂孩子是教育他,事实上应该说是父母在转移自己孩子教育目标失望的焦虑,按俗话说就是拿孩子当出气筒。最终放弃教育并不省心,其后果还得由家长担。
对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期望值,这是中国每个家庭的普遍现象。问题是,这个期望应立足于现实,并善于运用各种教育方式或明或暗地传递给孩子,使孩子在不自不觉中按这个要求来塑造自己。古人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关键就在一个“善”字上。这就要讲究教育的艺术性。手段和效果相统一。当父母的期望同孩子的实际状况相偶合,被称为期望效果。所以要求在教育子女时给予他们适当的目标。不符合孩子实际的目标,只能给孩子带来过重的压力,从而产生无力感,结果会适得其反。
3、关爱孩子不能溺爱孩子
家庭不仅是孩子停泊的港湾更是成长的加油站。父母要不断地为其注入生机活力,增强孩子的信心与勇气。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应该像尊重上帝一样地尊重孩子,因为每个孩子的潜力都是巨大的”。中国父母对子女爱心博大,世界闻名。问题是大多数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献身精神,往往表现在衣食住行方面,这只能培养“小皇帝”。对子女精神上的关爱被忽视,从精神上关爱孩子要比从物质上照顾孩子难度大的多。我们要做一个有“心”的家长,这里简谈几点做法:
一是,善于赏识孩子,这正是打开孩子潜能的金钥匙。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不怕苦,也不怕物质条件差,最怕的是丢面子。每个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就是能得到赏识;二是,树立和保护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可以说是成就的前提,父母对孩子的批评,往往加上自己失望的感情色彩,不仅效果不好,还对孩子心理造成伤害。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自以为不如人的孩子,当受到父母的责怪时,自卑就会得到强化,从心理上就会凝固成一种本非事实的事实。自信心是在成功中建立的。父母应该尽可能地激励孩子,为他们营造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自信心的强化。

综上所述,教育子女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工程中父母要用坚韧的意志、极强的耐心、辛勤的汗水去浇灌,才能建造出一栋美丽的大厦。


--
自由自在的行走。。。
2003-05-05 10:02:55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669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