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小屋》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无将大车
无将大车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3284
魅 力 值:620
龙    币:6386
积    分:3539.4
注册日期:2006-04-12
 
  查看无将大车个人资料   给无将大车发悄悄话   将无将大车加入好友   搜索无将大车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无将大车发送电子邮件      

中国的基础教育真的"扎实"吗?
11月7日《中国青年报》刊登的头条文章《丘成桐给中国基础教育泼冷水》谈到的“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比美国学生扎实”其实是自我麻醉,挑战了一直令中国教育自豪的领域,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争论。为此,本版从今天开始陆续推出“中美基础教育孰强孰弱”的讨论,欢迎读者各抒己见。
  近日,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对中国的基础教育作出了一个判断:“我不认为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学得有多好!”他比较了同在哈佛大学读书的中国和美国学生,认为美国学生的基础知识不仅不比中国学生差,“相反要强很多”。
  在我看来,丘大师终于揭开了中国教育脸上最后的一块遮羞布!
  最近10年来,国内关于美国教育的报道和书籍越来越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有识之士们痛感中国当代教育的弊端,而着力加以介绍。为什么以介绍美国的教育为主?这是因为近、当代几乎所有重大的、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均出自美国;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美国学界也具有几乎同样重大的国际影响力———人们自然会想到,这与美国的教育直接相关,与他们培养人才的目标、手段直接相关。这个判断是合乎逻辑的:1957年,苏联先于美国将人造卫星送上天,这竟导致美国举国上下展开了一场关于“美国教育是否出了毛病”的大讨论。
  出于职业的关系,也部分因为自己的女儿也在美国上学,我本人特别注意阅读这方面的报道和书籍,痛感美国教育的长处,是亟须中国教育思考和学习的。令人不解的是,尽管在信息上已毫不闭塞,尽管“素质教育”也喊得满天响,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看不到什么真正的改善,相反,为“考试”的、为“升学”的教育之风却愈演愈烈。
  让为数甚多的我国初等教育工作者聊以自慰的一个重要理由,恰恰是认为我国学生的“基础”要比美国学生“扎实”,至少在数理化方面比美国同龄学生要好得多。一些到美国走马观花地“考察”过一两个星期的中学校长和老师,几乎都著文持这种观点。更有甚者,有人还给出了一个理想教育的公式:中国初等教育+美国高等教育,或者,中国的本科教育+美国的研究生教育。这两种公式异曲同工:中国学生的基础比美国学生好,但创造性、研究性能力不如美国学生。
  问题在于:为什么“基础不好”的学生反倒有更好的创造性?这合乎逻辑吗?符合教育规律吗?实际上,这种认识正如丘成桐教授所辛辣指出的那样:“这都是多少年来可怕的自我麻醉!”如果你认为教育成功的标志是会解多少道难题,你自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还会变本加厉地将学生淹没在题海里。
  美国教育的精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近年的三部作品里有极为详尽的描述。一本是高歌著《赴美就学笔记》,作者记录了自己从美国小学高年级直到大学的受教育经历;一本是留美教育学博士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里面记录了自己儿子在美国受教育的经历;还有高钢最近在《北京文学》上发表的《遭遇美国教育》。这三位作者都有相同的背景,都是移民到美国,都是从中国教育过渡到美国教育,都是对美国不同等级教育的长期观察和记录。这三位作者居住在美国不同的州,自己或孩子上不同的学校,却对美国教育有着惊人相似的感受和判断。高钢总结道:“美国的学校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这段话被北京一个小学生刻在课桌上———她太向往这样的教育了!正是在“什么是教育的基础”这个核心问题上,我国教育整体迷失了方向。在美国,教育的理想和目标,是怎样才能保护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教育,必须适应孩子的天性和发展需要;而在我国,亿万学生的发展可能,被强力禁锢在考试、升学一条路上,有多少孩子在这种令人窒息的教育中感受过快乐?这种所谓“扎实”的基础,完全是反教育的!
  最近,国内有人统计了1999年 2001年世界3所一流大学与中国6所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一流大学在《自然》和《科学》两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结果是,6所中国一流大学总和只有20篇,还不及哈佛大学一所大学的零头(399篇);同处亚洲的东京大学,同期也有131篇。这种在原创力上巨大差距的根源是什么?
  这位研究者认为:其中最根本的是我国基础教育普及缓慢,而应试教育又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他说,研究生教育是创新教育,但是在基础教育和本科教育阶段实行应试教育,到研究生阶段再提倡创新就太晚了。应试教育要求学生循规蹈矩,不许创新,这就扼杀了大部分学生的创造力,把优秀的学生培养成了考试机器。应试教育降低了国民的创新能力,不废除应试教育,中国就不可能出现世界一流大学。
  这就是不少教育管理者沾沾自喜的“扎实的基础”!谢谢这位先生的洞见———不过,国人历来不重视自己同胞的批评。再谢谢丘成桐大师,你终于不客气地揭开了中国教育最后的一块遮羞布!  

--
孩子是一粒种籽,做教育本质上即是做环境。
做一个好环境,让孩子自然而然地成长。
2006-09-22 22:13:42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459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