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粮加水还做体检,那些拯救留守宠物的志愿铲屎官们
袁雪还记得,刚进入居民家中客串“铲屎官”时,有的猫咪炸着毛、龇着牙,还有的将自己藏在角落里。几天后,小动物与她熟悉了,开始主动向她打招呼——靠近蹭一蹭、发出呼噜声。
袁雪工作的北京市西城区广外街道椿树馆社区,在此轮疫情有47户居民集中隔离,其中,23户家有宠物。猫、狗、仓鼠、松鼠、蜜袋鼯……对主人来说,这些小动物是家人。有老人哭着拜托社区工作者照顾宠物,也有居民得知社区会照顾宠物后,直接将钥匙交给了袁雪。
宠物医生杜坤也加入到志愿“铲屎”的队伍中,下班后,他会带上听诊器与社区人员一同入户,给留守的小动物做体检。
头一次知道有这么多“猫居民”
这是袁雪第一次知道,社区的常住“居民”中有这么多猫咪。 西护城河西侧、椿树馆街以南,0.45平方公里的西城区广外街道椿树馆社区,是袁雪工作的地方。4月22日,北京被卷入新一轮奥密克戎疫情之中,在居委会担任疫情组组长的袁雪也切换到了抗疫模式。 社区里陆续出现需要集中隔离的居民。自那以后,袁雪和同事们的日常工作增加了一项——给留守的“毛孩子”当临时“铲屎官”。 47户集中隔离的居民家中,23户有宠物。这个数量曾让袁雪小小地吃了一惊。至少每两天一次,她或同事会上门照顾这些特殊的居民:猫、狗、仓鼠、蜜袋鼯……其中尤以猫咪居多。 就像人类之间的交往一样,和猫打交道也讲究循序渐进。刚去时,大多数猫咪对陌生人十分警惕,有的炸着毛、龇着牙,有的躲得无影无踪。袁雪最初并不靠近它们,等小家伙感到安全后再主动接近,与它们互动。几天后,许多猫看到袁雪进门,就会跑过来蹭蹭她,发出亲昵的呼噜声。 经常和社区人员一同上门的,还有附近一家宠物医院的医生杜坤。 他们兵分两路:杜坤先检查宠物的健康状态,眼角有没有不正常的分泌物、毛发是否正常、有没有其他疾病症状。让碰的小动物,可以上手查个体,摸摸皮肤弹性,看看是否出现脱水迹象等。在此期间,社区工作人员去添粮、加水、铲屎。离开前,杜坤会将宠物的情况告知工作人员,由其反馈给宠物主人。
━━━━━ 居民外出隔离,宠物成为最大牵挂
上门服务期间,不少居民给袁雪和杜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社区中一位经常当志愿者的老太太,由于接收了风险快递要集中隔离。老太太养了5只猫、1只仓鼠,走之前最担心的就是家中的宠物。入户之后,两人十分惊讶地看到,老太太把阳台的一角改造成了“豪华猫厕所”,一次可铺上五整袋猫砂,还专门安置了小灯、铲子、小扫把;为了防止伤到动物,家中没有任何尖锐的东西。 防疫期间,袁雪尤感居民与宠物的感情之深。 一对老夫妻临走前,哭着将家中的猫托付给她:“别人眼中这只是动物,对我们就是家人。”老两口子女不在身边,日常和宠物相伴,把猫咪视作孩子。 也有一家三口,分别作为密接和次密接人员接受隔离。由于不知道社区对宠物的处置方式,他们一开始并不透露家有宠物的情况,只要求留一人居家隔离。为了说服他们,袁雪几次上门做工作,最后才问出是担心宠物。在承诺会帮他们照顾宠物之后,居民直接把钥匙交给了袁雪。 对这些居民来说,解除隔离后看到宠物一切安好是最高兴的时刻。袁雪收到过居民的感谢信、微信发来的感谢信息,养了5只猫、1只仓鼠的老太太回家后,特意给她打来电话表达谢意。
人性化防疫下的“一拍即合”
每日白天,杜坤要在宠物医院出诊,6点后就诊量才会下降,这成为他们共同入户的时间。 “和动物接触没什么特殊的。平时是坐在医院里等它们来,现在是去见它们,也要尽可能做好个人防护。”杜坤说,见到他,外向的猫咪和松鼠还会用自己的方式和他打招呼。 对于杜坤和袁雪来说,在工作之余照顾宠物,多少增加了工作量,但他们并不介意。“每户人家都有自己的顾虑,社区是我们管辖的范围,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是我们的责任。”袁雪说。 从去年1月份来到椿树馆社区至今,袁雪一直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为外出隔离的居民照顾宠物也是常事。一开始,她不了解动物的习性,会向朋友请教动物进食、排泄甚至“水里有毛会不会呛到”等问题,现在,她已能很熟练地照顾小动物了。 “喜欢一个物件儿都会很爱护,何况是会喘气的伙伴。虽然宠物不是人类,但有些人把它们当作家人,我们也想让居民放心、支持防控,因此没觉得照顾宠物是麻烦,看到居民踏实了,我们也很开心。”袁雪说。 社区与宠物医院达成志愿合作,也是在疫情期间。 杜坤所在的宠物医院位于贵都国际大厦,大厦此前曾进行过为期8天的管控,住在椿树馆社区的宠物医院员工要接受居家隔离,杜坤由此认识了椿树馆社区的工作人员。 “疫情中,人类的健康是首位的,但宠物也是人的陪伴,在不妨碍防疫的情况下,我认为可以更人性化一些。我们也和社区聊过关于宠物的事情,这件事压力在他们,而他们是支持的,我感觉他们很关爱生命,特别好。”杜坤说,交流之后,他了解到防控期间社区工作的辛苦,于是向社区提出了志愿服务的意向。 袁雪则表示,社区没有宠物医疗的专业能力,于是和杜坤一拍即合。“他们出医生,带着听诊器,可以给小动物做体检,我们提供防护设备。再有居民问起来,我就能告诉他们,我们有医生一起上门,不用担心。”
社会力量加入,共解“留守”宠物照护难题
事实上,在本轮疫情中,北京已有更多社会力量与官方一同解决宠物照顾问题。 5月下旬,朝阳区南磨房乡南新园小区近5000名居民按照北京疫情防控要求进行集中观察,居民家中的宠物大部分由专门的宠物医院提供寄养服务,部分居民的鱼、鸟留在家中,由工作人员提供加水、喂食等上门服务。 海淀区则协调了15家宠物医院提供寄养服务。据报道,有兽医在街道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与养宠物的居民进行沟通,将宠物带往通州区一家专门接收集中隔离居民宠物的门店。 杜坤认为,利用社会资源,可以减轻部分基层工作的负担,民间也有许多爱心人士愿意加入。如果未来政府有可能建立宠物方舱,宠物医院也可提供专业人员。“防疫本来就是全民战争。” 不过,对于疫情期间的宠物安置,目前尚无明确政策和制度,因此民间力量要先获得政府机构或街道的认可才能介入。此外,宠物医生在提供志愿服务之前,也需要一些专业的防护设备和简单的防控培训。 袁雪表示,社区内部,也可以挖掘更多现有资源。如果照护强度进一步加大,可以寻求本社区内的有生力量,如楼门长、在职党员、退伍军人、志愿者队伍等,建立相应的机制,一对一提供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