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达花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深山老林
深山老林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长老
经 验 值:708
魅 力 值:190
龙    币:1648
积    分:872.6
注册日期:2003-08-25
 
  查看深山老林个人资料   给深山老林发悄悄话   将深山老林加入好友   搜索深山老林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深山老林发送电子邮件      

伦敦室内乐团乐评20031025---将近2年前俺写的一篇文章 拿来贴贴 各位见笑啦!

2003年10月25日,一个朋友送了我一张“伦敦室内乐演奏家乐团(London Chamber Players)”的音乐会票。我已经有好几年没有听国外乐团的音乐会了,以前听的印象比较深的是96年荷兰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的音乐会,还有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演出的“费加罗的婚礼”。都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了。最近几年很少有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来北京演出,或者在音效极差的人民大会堂演出,那里可以卖很多的票,但是通过电声扩大的音乐,和用音响听CD差不多,还要忍受听众发出的各种“杂音”。今年下半年在中山公园音乐堂听了两场中国爱乐的贝多芬交响音乐会,还要感谢SARS,因为这两场音乐会本来是安排在保利剧院演出的,我没有去过保利剧院听音乐会,但是听很多人说,那里的音响效果不好,适合歌剧和芭蕾,本来就是叫“剧院”,而不是音乐厅。北京的交响音乐演出场所,从我听过的来看,最好的当属中山音乐堂。中山音乐堂的设计适合听交响音乐,在每个角落(包括二层)都有比较好的音响效果。其次是世纪剧院,世纪是号角型的舞台,听交响音乐还可以吧。保利剧院没去过,不好说。北京音乐厅的音效实在很不好,所以好的乐团一般不会选择,因为音乐厅的音效不好,对乐团的演出效果影响很大,世界一流乐团的音色常常会受到乐团经常使用的演出、排练场所的影响,最好的例子就是荷兰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北京最差的交响音乐演出场所就是人民大会堂,本来就是开“人大会”的,而不是“音乐会”的。正在建设的国家大剧院是值得期待的,但是我也不报太大的希望:国外的音乐厅往往外观朴实无华,甚至有些寒酸,但是里面的音效非常好,这是一种实用主义的理念:建音乐厅的目的就是为了听音乐会,外面再好看也没有用,太富丽堂皇了反而会影响听音乐的感受。我就觉得金碧辉煌的维也纳音乐厅适合做秀。音乐是用来听的,而不是用来看的。国家大剧院的外观追求现代化,内部追求豪华时髦,必然会影响到对厅堂声音效果设计的理念。但愿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今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我看到所有的节目安排以后,最感兴趣的就是这场来自伦敦的室内乐。因为在国内能听到室内乐的机会比较少,而这个团又是来自欧洲古典音乐中心之一,英国伦敦的乐团。伦敦是各国音乐家云集的地方,大大小小的交响乐团有很多,比较著名的就有近十个左右,伦敦交响、伦敦爱乐、皇家爱乐、爱乐乐团、BBC交响、圣马丁室内、英国室内、柯文特花园、伦敦国家爱乐……很难想象在一座城市里会有这么多著名的乐团,我想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10月25日晚7点,我到钓鱼台国宾馆门口,拿了音乐会的门票。音乐会的门票做的非常精美,打开合在一起的一片黄色的树叶,露出了里面演出的曲目。票上印着“财经雅乐”,看来是“财经”杂志赞助的。在钓鱼台里面开音乐会最大的好处是没有票贩子倒票,不会有人拦住你问“有没有富余票”或“要不要票”。来的路上正好路过“首体”,那里在开谢庭锋的演唱会,估计票贩子又在大显身手,最恶劣的是,听说现在票贩子开始卖假票,做假票和印伪钞应该是一样的罪。
走进钓鱼台,有很多高级轿车从身边经过。走进“芳菲苑”,竟然没有人验票。当然,没有票也进不了钓鱼台的大门。我看到边上有演出的节目单,按照以往的惯例,我问多少钱一份。一位先生说,不要钱,问我有没有名片。我有点感到惊讶,听了多年的音乐会,几乎没有免费的节目单,虽然买音乐会的票一个花了钱,但是节目单都是要额外花钱买的,哪怕是三块五块的。现在突然不要钱了,我到有些受宠若惊。虽然我是一身西服革履,打领带的正装,但是没想到带名片。那位先生很客气的说没带也没关系,递给我一份节目单,还有一个塑料袋装的东西,说,这是今天音乐会的CD。我又是吃一惊,那有过这样的好事啊。
音乐会还没有开始,我看了看赠送的CD。是两张用CD-R刻的CD,CD封面是黑色的,看起来很庄重。第一张CD的曲目是莫扎特的一些精选的片段,其中有一首是今天晚上演奏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K.525)的第一乐章。其他的是莫扎特一些耳熟能详的小曲子。第二张CD是海顿的三首交响曲:第44“悼念”,第88和第104“伦敦”。CD上并没有写演奏者和指挥,我回家以后仔细的听过,感觉不象是这个团演奏的,感觉比现场的好,也许是录音做了一些调整。
由于这是财经杂志赞助的,并且在音乐会之前有一个酒会,估计有很多工商界的名流参加,所以来听音乐会的大多数男士都是穿着正装,女士穿晚礼服。还有很多的外国人以及一些政府的官员。
7点15开始入场,原来是按照票上的字母顺序入场,我的票上写的是M,先是J以前的,大概有A,B,C,等等,然后是J,到离开演还有1分钟的时候,才轮到M进场。我找了靠前的一个中间位置,在第12排正中间的位置。这个剧场不大,大约能坐500人左右,因为不是专门的音乐厅,所以音响效果不是很优秀,但是从我坐的位置听起来感觉还可以。
演出开始,乐团的乐手走上舞台,我发现这个乐团的首席小提琴竟然是一位女士,这是非常少见的,这位女小提琴首看起来大概有四、五十岁了。室内乐团规模当然很小了,还不到20人,乐队的乐手大部分看起来都比较年轻,给人一种很有活力、有朝气的感觉。指挥岁数比较大,有些秃顶,一副英国绅士的风度,从节目单上看,他的姓直接翻译过来应该是“阳光”(Sunshine),可惜的是节目单里没有介绍指挥先生的出生地点和国籍。另外节目单里没有介绍每一位乐手的名字,不象一些交响音乐会的节目单那样全面。这可能和这次演出主要是由“财经”杂志策划的有关吧,节目单详细的介绍了演出的曲目、曲作家,甚至什么是交响曲和协奏曲都介绍了,但是从专业的角度上讲,乐手的名字还是需要逐一介绍的,毕竟人家大老远的从英国来一次不容易啊。
音乐会的第一个曲子是莫扎特的第十三号G大调弦乐小夜曲(K.525)。是大家很熟悉的曲目。第一个乐章乐队有些紧,没有放开,快板演奏的象小步快跑,有些慌张。但是到了后面的几个乐章,乐队明显适应了环境,整个乐队弦乐非常紧凑、整齐,收放自如,整个乐队象一件乐器。乐队的指挥很有意思,有时候用指挥棒,有时候又不用,后来我发现,快板乐章他都会用指挥棒,而慢板就直接用手指挥了。在乐曲的第二、三乐章之间,有听众鼓掌,不过人数不多,而且很快被制止了。我听音乐会一般鼓掌很不积极,一方面是因为我也不是对所有的曲目都很熟悉,怕在乐章之间鼓掌,不礼貌还露怯,另一方面是因为音乐结束后的停顿也是音乐的一部分,停顿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好象还是沉浸在音乐当中一样。太快了鼓掌,好象是说“总算完啦”。这场
第二个曲子是莫扎特的第四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K.218。莫扎特的五首小提琴协奏曲我都很喜欢听,因为据说听他的协奏曲可以提高智商。最常听的版本是科林 戴维思爵士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版本,独奏是格罗米欧,PHILIPS 六十年代的录音(438323-2PM2),菲利普六、七十年代的室内乐录音相当的好,音色甜美,录音的平衡感和乐器的融合度很好,是室内乐录音的典范。不过到了数字时代,菲利普的录音反而感觉不好了。
音乐会上担任独奏的是徐惟聆,她是中国爱乐乐团艺术总监余隆先生的夫人,现任中央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教授。在著名的记录片“从毛到莫扎特”中有她的镜头(片中另一位,是的大提琴手,王健。我总觉得称他为“家”还早。他的名字用英文的方式写是“Jian Wang”,就是“健忘”啊,不过我象他在演奏的时候,肯定不会忘记谱子的。96年听过他拉的肖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感觉他表现的比较朴实,基本功很好,在艺术上的感悟还需要加深。)我从网上查找徐惟聆的资料,但是介绍她的资料几乎都是一样的,开头都是“徐惟聆出生于上海,早年受父亲的启蒙和指导,接受了严格与良好的音乐教育及训练。其后她又师从……从介绍上看,她80年赴美学习,那么今年应该是40岁左右了,但是她出场的时候,着实吓了我一跳:她的头发染成棕黄色,还点缀着很多一闪一闪的装饰物,让我想起了陈美。似乎和乐队的感觉有些不同。也许是这种感觉影响了我,独奏小提琴第一个音出来,我就觉得好象有点劈了的感觉,然后越听越觉得不对劲。应该说莫扎特的协奏曲和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有些相似,类似大协奏曲的形式:独奏乐器和乐队的关系不是主从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到了浪漫主义时期,以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为代表的以及之后的小提琴协奏曲都是把小提琴放在主要的位置,乐队象一个仆人一样。应该说徐惟聆女士小提琴演奏的技巧还是很高的,但是好象有一种牛刀杀鸡的感觉,演奏科恩哥尔德和歌德马克的协奏曲没问题,炫技可以充分的发挥,但是莫扎特不可以。很多人都觉得莫扎特的音乐简单,但是演奏起来很不容易,要把他从上帝那里得到的天真纯洁表现出来,真的是很难。
其实,这种情况比较好理解。中国的音乐教育和学校里面的教育很相似,都是应试教育:为了考级或参加各种比赛。小孩子不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喜欢音乐,而是被家长强迫着去学,去练,去考,去比。失去了很多玩的时间。我认识一个小时侯学过弹钢琴的女生,她并不喜欢弹琴,甚至是恨钢琴,因为为了练琴,她每天几乎没有玩的时间了。可以试想一下,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在世界的比赛得了第一,那又怎么样呢?一个恨琴的人,最多把演奏当作职业,而不会当作事业去追求。
从另一个角度说,为了考试、比赛,在学琴的时候往往注意了技巧的发挥,而忽视了合奏的练习。中国的小孩很少有合奏的机会,不会聆听他人的演奏。所以中国的乐团的合奏水平与世界一流乐团的水平相差巨大。当然乐器方面的差异应该考虑,但是没有合奏的教育和传统也是一个问题。真希望那些不喜欢音乐的孩子的家长不要再逼孩子了。
真是很遗憾,徐惟聆女士与英国室内乐队的这次“约会”在我看来是失败的。回家后,我马上又拿出了格罗米欧的录音,再次的聆听,比较。真是不一样,希望徐惟聆女士有机会也听听这张CD,借鉴一下。
下半场音乐会开始了,和我以往的经验一样,有很多人退场了。可能是家远,也可能是来的交流的目的已经达到了,音乐反而是次要的了。在以往的音乐会里,自己花钱买票的,一般都会听到结束。拿着赠票的,很多人都会早点儿回家。我看到前面有空位,就往前移了两排,到第十排,还是在正中间。两边还各空了三个座位。在国外,音乐会开始后,如果中间有空位,两边的听众会自动向中间移动,来晚的听众在曲目比较大的间隙里进场,甚至到幕间休息的时候才能进场,然后坐在边上。可是我今年在中山音乐堂听贝九的时候,还亲眼看到了演出正式开始后,还有人进场而且对号入座,真是令人难受。对座位的选择上,我是在价格相同的前提下,尽量考虑靠近中间的位置,因为中间的位置听起来乐队比较平衡。再有就是尽量不选择前几排的座位,因为这样的位置乐队发出的声音还没有充分的融合,混响。至少要在5-10排以后,才会有比较好的声音。
下半场的曲目是埃尔加爵士的E小调弦乐小夜曲,Op.20和海顿的A大调第59交响曲。这两首曲子我不是很熟,特别是海顿的交响曲。这位交响乐之父写了100多首交响曲,而莫扎特之后的作曲家,除了老肖以外,几乎就没有一位写交响曲超过十首的。我想,把海顿的所有交响曲全部听完,也需要一定的毅力啊。
乐队把这两首曲子演绎的相当好。经过了上半场的热身,乐队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可惜的是,音乐之美是无法用文字描述出来的,否则我们还要音乐干什么呢?就看看文章好了。
最后,乐团在返场的时候加演了两首中国的民歌“康定情歌”和“阿拉木汗”。在民歌中,小提琴与大提琴象一男一女在对唱,博得了听众们会心的笑声。
总的来看,英国的这个室内乐团虽然不是世界一流的乐团,但是带来的音乐却是一流的,除了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有些遗憾以外。其他的曲目在国内还是很少有人演奏的。国内这种室内乐的演出很少,各个乐团的曲目也集中在那几个大作曲家身上,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听到这样的乐团甚至更好的乐团演奏美妙的音乐。这个夜晚给我留下的回忆,需要我慢慢的去品味,去思考。

(此文由深山老林在2005-09-04 11:16:13编辑过)

--
大隐隐于观 小隐隐于市
2005-09-04 11:14:21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260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