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达花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头大
头大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33200
魅 力 值:2531
龙    币:20079
积    分:20569.2
注册日期:2001-10-08
 
  查看头大个人资料   给头大发悄悄话   将头大加入好友   搜索头大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头大发送电子邮件      

给你篇文章看看“器材好未必出好声 组建音响空间十五守则”-刘汉盛著
一、每个音响空间都有不同的声音特性 每个音响空间会因为空间大小、比例、室内装潢不同而拥有自己独特的声音特性,很少会有两个音响空间的声音听感一致的情况。因此,即使用完全相同的音响器材,只要音响空间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声音特性。凡是成功的音响空间,都会拥有自身迷人的声音魅力。然而,即使经过周密策划来组建音响空间,仍不能保证一定可以获得迷人的声音特性。



  二、理性的发烧友应将排他性降到最低 每位发烧友难免会因为长期处于自己的音响空间,而产生自己的聆听习惯与偏好,并以这些习惯与偏好为基准,去评判他人的音响空间与聆听习惯、偏好,很容易对他人做负面评判。因此,当听到不同的声音表现时,首先不要作出任何排他性评论,而应赏试发现他人音响效果的长处。

  三、音响空间的音响效果应以现场音乐为标准 音响空间音响效果的标准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多重的。音响效果的标准以现场音乐的演奏效果为准。现场音乐的音响效果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多重的。就古典音乐而言,世界上有许多杰出的音乐厅,它们各有不同的声音特性。有的温暖,有的饱满,有的澄澈透明,有的低频丰富,有的声音包围感很好,这些音乐厅的声音特性各有所长。

  受不可知的录音场地声音特性、录音器材声音特性、重播器材声音特性以及音响空间的声音特性四重影响,发烧友只能以现场音乐的表现为准,而且是多重标准。

  四、软调空间比硬调空间好 地板、天花板、四壁采用夹板、石膏板或木板钉成的空间属于软调空间,以钢筋水泥或砖砌的空间称硬调空间。目前我国大部分居住环境都属于硬调空间。

  因为硬调空间不能适当吸收多余的高音与中低音,造成聆听音乐时高音过于刺耳或中低音过于沉闷的缺点。虽然软调空间也可能存在低音吸收过量而产生低音不够坚实的缺点,不过,实践证明,软调空间仍然比较适合聆听音乐。

  五、尽量把硬调空间改造为软调空间 如果要将硬调空间变成软调空间,首先可以改造四面墙壁。例如用石膏板钉成夹层,夹层内铺上玻纤棉。这样既不会减小很多夹层空间,也可以改善隔音效果。采用石膏板或夹板的原因是因为薄夹板或木心板容易吸收中音,而石膏板由于较重,吸收的低音较多,对聆听音乐的负面影响较小。此外,石膏板是防火材料,用来做夹层比较安全。

  天花板、地板与四壁有所不同。通常,一般家庭的地板都是铺磁砖或实木地板,可以在这类地板上铺一块厚羊毛地毯,其大小最好与音箱至聆听位置空间的面积相近。地毯的作用在于吸收从音箱射到地板、再从天花板反射到地板的声波。它仅对中频以上的声音有效,对于中低音、低音没有多少吸收作用。

  改造天花板最方便的方法就是轻钢架加矿纤板。主要适量吸收中高音,对于中频以下的声音影响不大。若觉得矿纤板不够美观,也可以用薄夹板,但需注意避免凹型造型,宜加工成凸出或弧形的造型。此外,应将天花板分割成若干区,以每区互不相连的原则来设计造型。

六、空间要作表面处理 将音响空间由硬调变为软调后,接着应按照"前硬、中吸、后扩散"的方法进行表面处理。 所谓"前硬",是指房间的前段(音箱后墙与音箱之间)尽量不要添加吸收材料,否则必须增大功放的输出功率才会使声音坚实。如果功放输出功率不很大,音箱也不是很大,建议后墙不要钉石膏板。 所谓"中吸",就是对音箱与聆听位置之间的两侧墙作吸音表面处理。目的是削弱第一次反射音,提高定位感和清晰度,避免声音太亮太刺耳。"中吸"的作法很多,最便宜而有效的材料是玻纤棉。以厚5cm、每立方米重量为20kg的玻纤棉为例,它对500Hz以上的频率有高达85%的吸音率。可以将玻纤棉包好(千万不要裸露),作成像框形状,成为效果相当好的两侧墙第一次反射音吸收体。

  所谓"后扩散"就是对聆听位置到后墙的区域进行扩散处理。正确的作法是在后墙的两个墙角各摆两块扩散板,后墙的中央再摆一块扩散板,以发挥真正的扩散功效。 声波得到均匀的扩散后,聆听区域各处所听到的声波反射便很平均,聆听位置就不会局限于"皇帝位";而且能显著地提升音质、音色以及层次感、深度感等。
需要说明的是:

  第一,并不是只有二次余数扩散器材有扩散声波的效果,任何斜面、凸面或圆弧都会有扩散声波的效果。只不过二次余数所扩散的频率范围更宽而已。所以在音响空间内,可搭配各种的造型以达到扩散声波的要求;
第二,如果处理后声音仍太尖锐,此时则需对聆听位置后面的区域作吸音处理。

  七、反射、吸收与扩散三者巧运用 精心调配反射、吸收与扩散声波,目的就是要得到温暖、饱满、柔和、丰润、清彻、透明的声音。

  八、二次余数扩散器十分好用 扩散就是音箱发出的声波无论从何方向射入,都会向各方向均匀反射。一般的声波反射通常是定向的。理论上,只要反射面的长度大于声波波长,则所有波长比反射面短的声波都会反射到某个方向。 音响空间需要的是扩散,而不是定向反射。因为扩散会使室内的声波更均匀,而定向反射只会对某个局部产生影响。

  二次余数扩散器有一个特殊的扩散特性:如果以中心频率为基准,它的扩散低限可以向下延伸到中心频率以下约半倍频(若中心频率为1000Hz,半倍频则为750Hz),上限则可以高达中心频率的N-1倍。假设中心频率为1000Hz,该二次余数扩散器的踏步为7,则扩散范围的上限约6000Hz。

  九、大空间比小空间好 大空间的容积较大,音箱发出的声波受边界(六面墙)扭曲影响较小,得到的声音比较正确。在大空间中,如果能适当调配,所得到的声音会比较轻松、均匀与正确,而且低频下潜更深。至于驻波,虽然大空间也不可能完全避免,但危害的程度相对较低。

  十、家什多些为好 室内的物品会对声波产生吸收与反射,起自然调节混响的作用。重量越重的物品对中低频或低频吸收越多,有时可减轻中低频驻波的影响。而表面多纤维、多孔软质的物品则对高频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如绒布沙发的表面、地毯厚绒布等。值得注意的是,音响空间内的各种家什最好都不用玻璃门。
 十一、音响空间的比例很重要 音响空间的比例常有"黄金比例"之说。这里的"黄金"二字只有珍贵难得之意,与真正的"黄金分割"无关。音响空间的比例如果正确恰当,可将音响空间内的驻波强度降到最低,减少中低频驻波对聆赏音乐的干扰。简单说,只要是长宽高的数值不互成倍数即可。实践与理论分析表明,以下三组:(A)1.00∶1.14∶1.39、(B)1.00∶1.28∶1.54、(C)1.00∶1.60∶2.33(1.00代表房间的高度,其余分别为宽与长),驻波强度最低,可根据房间情况选取。

  十二、驻波只宜智取 驻波就是空间的共振现象,只要两对立平行墙面的距离等于半波长的整倍数,就会出现共振,产生驻波。如果空间内三组平行墙面分别产生的驻波有频率重叠,就会形成更强的驻波。驻波并不只有单一频率,其频率范围很广,人们无法用某种措施准确地"抵销"它。同时,驻波的能量很强,通常比正常音乐的声压要高许多分贝,因此不能用"微调"的调声秘技应对。对付驻波最好的方法就是用音箱摆位以及变换聆听位置的方式来避开。

  十三、考虑混响时间 混响是声音发出后残留在空间的响应。当声源发出声音后,声音强度降到最初的-60dB强度的时间,称为混响时间。 混响时间对音质有很大的影响。表现为声音温暖与否、饱满与否、清晰与否等。现代的音乐厅设计中,混响时间通常在2秒左右,而歌剧院的混响时间较短,约1.5秒。

  音响空间中,适当的混响时间是很重要的。一般家庭音响空间的混响时间视空间大小而不同,通常可设在0.2~0.5秒之间。混响时间越长,声音越华丽;混响时间越短,声音越坚实。混响时间很难精确计算,一般只能靠耳朵来调配室内各种反射、吸收与扩散效果。以下原则可供读者参考:如果在音响空间内讲话略感吃力,说明吸音过多;声音略干,说明混响时间偏短;听起来有鼻音,说明中频段有音染;如果拍手声丰厚,说明混响时间偏长。

  十四、隔音很重要 大部分发烧友在听音乐时,都会把门窗紧闭,以免影响他人。通过隔音降低噪音后,相对的动态范围还会有所增加。 公寓隔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更换成双层铝窗或用气密窗。花费不多,但效果很好,是性价比很高的作法。不过,声音还会通过门、墙面、地板与天花板传到室外,尤其是低音更难阻隔。这可以在音响空间加钉一层石膏板来解决,石膏板与水泥墙之间的空气层会阻隔声波的传递。其中要掌握一项原则:双层中间夹空气层的结构比单层结构隔音更有效。但双层板之间不能有太多角材相连,否则声波的振动会通过角材从一面传递到另一面。

  十五、器材搭配要适当 每个音响空间都会有自己的声音特色。这些声音特色还需配合适当的音箱,才能发挥红花绿叶之效。音响空间布置越好,搭配范围越宽。反之,如果音响空间布置得不理想,则只能找到少数的器材来适应如此偏颇的空间。 空间大小不同,搭配的音箱也不同。在小空间里配大音箱或大空间里用小音箱都会徒劳无功。这要靠丰富的经验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

--
该用户签名已经被关闭
2005-09-20 22:49:59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1028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