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以心转境
以心转境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3424
魅 力 值:530
龙    币:5896
积    分:3403.4
注册日期:2006-01-23
 
  查看以心转境个人资料   给以心转境发悄悄话   将以心转境加入好友   搜索以心转境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以心转境发送电子邮件      

吃了毒品才有资格谈戒毒?--内附参考文献
毒品杂谈(二)它怎么就上瘾了呢
吗啡实际上就是鸦片的提纯物,把这类物质称作万恶不赦的“毒品”实在不是冤枉它们。尽管三千年前古人们就用来作止痛剂,到目前为止,仍然是最有效的强力止痛药物。可古人们怎么也想不通,这样一类东西,怎么就让人上了瘾呢?
话说俺们的大脑里有类叫“脑啡肽”的玩意儿,可以选择性的抑制神经元细胞电信号的传导,从而使大脑更加有效地处理各种感受信号的传导,是个不折不扣的“助理”角色。后来通过分析结构人们发现这“脑啡肽”的活性部位结构和吗啡及其相似,感情是“表兄弟”啊!
吗啡的上瘾,坏就坏在这“表兄”.
本来嘛,人脑中的“脑啡肽”是自给自足的,合成和降解间维持一个微弱的平衡。自从持续摄入吗啡后,浓度能翻几番。就好比一个公司本来只有一个副经理,现在一下子多了四十八个常务副经理,这公司不乱套才怪。平衡被打破后,机体就开始一系列的自我适应过程:一方面逐渐降低对“脑啡肽”(自然也包括吗啡)的灵敏性,本来一单位浓度可以产生的效应现在要5个单位浓度以上才能产生;另一方面则逐渐减少自身“脑啡肽”的合成(反正外头有的是)。直到机体再次形成一个脆弱的平衡。
对于前者,结果就是使用者觉得同剂量所产生的效果越来越弱,为了达到以前的效果,有意无意的逐渐增加剂量,一直到机体的耐受极限。
后者则是“戒断”症状主要原因。本来吗啡在体内的代谢比较快(半衰期4-5小时),再次形成的平衡中体内合成的“脑啡肽”又很少,如此一来,如果停止摄入吗啡,就有个4-6天的“真空期”,直到机体形成自给自足的平衡。
开头说了,“脑啡肽”这东西可以抑制神经元细胞电信号的传导。再仔细看看这些细胞,乖乖,有管呼吸的,管镇痛镇静的,管欣快感觉的等等。接下来的几天里,这些抑制信号都没有了,列位就等着“享受”吧:流鼻涕流眼泪、打哈欠算是轻的;还有全身疼痛、呼吸急促等中度生理反应;严重的有焦虑、意识丧失甚至自杀行为。
人到了这个程度,继续抽是找死。不抽不是死也是个半死,鸦片吗啡之类的毒品害人之惨,可见一斑。所以说当年林大爷在虎门销烟之举,小草可是佩服的紧,后人称他为民族英雄,实不为过。
毒品杂谈(三)艰难的戒毒过程
=======
继续谈戒毒。
“瘾君子”们哪天突然良心发现,觉得吸食毒品实在是对不起祖国对不起人民,毅然走进戒毒所去戒毒,这是不是就完了呢?
这还不算完。
首先是大约一周的“生理戒毒期”或者叫“脱毒期”。上文已经提到了,在停用吗啡类物质后,接下来的5到7天里,会产生强烈的“戒断”反应,比如全身疼痛、情绪失控等等。张少帅讲当年他戒大烟瘾时,曾“疼得满地打滚”、“用头撞墙,恨不得自杀”等等,就是一例。列位看官别的不说,就设想一下牙痛的滋味吧,也不长,疼个5天就行。怎么样,有点感觉了吧?算不算是个挑战?
有人会说,那么我吃点止痛片不就行了么?非也非也。举个例子,正常的神经反应是:扇你一耳光后——你感到脸痛。止痛片的机理是让耳光扇不到你脸上,所以尽管你看到有人举起手了,你又听见“啪”的一声了,可没打你脸上,你还感到脸痛么?而所谓的“戒断”反应则是没人打你,你却喊痛,这止痛片也爱能莫助是不是?
这里扯个题外话,就是以前河里争论的一个帖子:戒毒时方法不当会不会出人命?当小草看到这个帖子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偃旗息鼓了,再挑出来就有炸板之嫌。下面就写点自己的想法。
在以前替代、冬眠疗法还没有成熟的时候,这个阶段的确是靠硬撑,抗不住的都有生命危险。现在呢,有美沙酮这类成瘾性、副作用相对较小的替代品,大部分的瘾君子都能安全扛过这个阶段,很少听到戒毒期间死亡的事情发生了。似乎一个替代疗法就包治百例,可实际情况却要远远复杂的多。
比如大部分人进戒毒所时都是吸食半年以上,有的人还使用多类毒品,属于“重度依赖”。长期吸食的影响,使得他们情绪不稳定,伴随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各种生理系统功能紊乱甚至濒临崩溃;还有集体吸食传染的肝炎、AIDS以及“妈妈吸毒,孩子上瘾”等等。有些戒毒者害怕受到刑事处罚,刻意向医生隐瞒虚报自己的吸毒史,还有的人由于毒品的影响,意识相当模糊,甚至不能清楚地描述自己的病症和感觉。种种这些加起来,极大增加了医生确定治疗方案的难度,比如如何恢复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情绪状态、如何消除其心理障碍等等,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来形容医生们毫不为过。
戒毒不当,真的就不会出人命么?
小草的一个师弟,到一个戒毒治疗所实习几天,回来后居然好几天晚上不敢单独睡觉,说是给晚上瘾君子的“狼哭鬼叫”吓得(倒不是毒瘾发作,情绪失控而已)。一个大男人尚且如此,可以想想在那里工作的医生、护士以及志愿者们又是如何了。找资料时曾读到一段,言某国戒毒所工作人员需定期看心理医生,于此不胜感慨,能做到的,也就如此了。
言归正传。经过了“生理戒毒期”的煎熬,还有一道关在等着他们——“心理戒毒期”。
“心理戒毒”,顾名思义就是从心理上戒断对毒品的依赖。先介绍一个叫条件反射的东西。
条件反射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是门大爷和周期表中的那个巴大爷)发现的。具体的历史八卦暂且放在一边,单谈是怎样形成的呢?举个例子。
摇铃铛不能使狗分泌唾液,而给其食物却能,这个大家都知道。
如果在给食物的同时摇铃,重复进行这个过程:
最后的结果是,摇铃而不给食物,照样可以使狗分泌唾液。
这时就形成了条件反射。
为什么讲这个呢?
如果我们把摇铃换成吸毒时的某些感受(比如地点),食物换成注射毒品,分泌唾液换成吸毒后的high感觉:
不难设想,这样的条件反射形成以后,是什么样的结果:
也就是说,完全戒断毒瘾的人,由于有意识无意识地形成上述的条件反射,当路过这个地点时,尽管没有使用毒品,却依然能产生吸食毒品后的high感。
“心理戒毒”的本质,就是以时间的流逝,来消除这个条件反射的影响。一般持续3到12个月,期间辅以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期满后可认为是戒毒工作完成,三年内不再复吸的,算是戒毒成功。
别看小草说得这么简单,最后能撑到三年不复吸的那些人,其毅力不是一般的“弓虽”。至于戒毒成功率是多少,小草就不方便说了。记忆中有这么一对,印象极其深刻:两人都是瘾君子,在戒毒所相识相爱,最后是手牵手走出戒毒所。他们到现在也没有复吸,小孩大概也有吧,伟大的爱情力量啊!呵呵
最后再举个例子:“望梅止渴”这个成语都知道吧?这个也是个条件反射过程,咱们就充分近似,彻底简化,想体验“心理戒毒”的各位试试能不能做到“望梅”而不流口水,不说三年,三月就成,呵呵。

--
意义?
2007-05-31 17:45:16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318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