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苑》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无言以对
无言以对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2274
魅 力 值:839
龙    币:4649
积    分:2723.8
注册日期:2005-08-18
 
  查看无言以对个人资料   给无言以对发悄悄话   将无言以对加入好友   搜索无言以对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无言以对发送电子邮件      

朱学渊来稿:“五帝”是“爱新氏”,“华夏”是“回纥国”
按:这是为台湾联经出版社写的一本书中的一篇文章,敬请诸位先提

提意见。

朱学渊:“五帝”是“爱新氏”,“华夏”是“回纥国”

《史记·五帝本纪》是口传的故事,中国人自引为“炎黄子孙”,是

“三皇五帝”带来的荣耀。因此,这些传说人物是否真实可靠?自然

是我们骄傲中的隐忧了。

一般认为,黄帝、颛顼、喾、尧、舜即是“五帝”。《五帝本纪》开

卷就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后来又逐一说到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帝

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是为帝尧”;“虞舜者,名曰重华”等,

公孙、高阳、高辛、放勋、虞舜当是姓氏。但是在结束该卷时,司马

迁说: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

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

夏后……。

其中,又突然冒出了有熊、陶唐、有虞三个姓氏,与前面的说法大相

径庭。从此黄帝既“姓公孙”又“为有熊”,就成了众说纷纭的历史

公案。如果不认识这些姓氏,就根本无法认识这些人物,中华民族祖

先的面目也就难于信服了。

传统学术是按字面来解释传说姓氏的,如“神农氏”是领头农耕的氏

族,“燧人氏”是发明钻木取火的部落。而含“有”字的族名,如有

熊、有莘、有巢、有娀、有扈、有虞、有邰、有殷等,则有更简单化

的解读:“有巢氏”是开始巢居的氏族,“有扈氏”是率先开门凿户

者的子孙,云云。这些的肤浅的说法,却已经深入了我们的意识。

如果“有”是“有无”之“有”的话,那么“有熊氏”就是 “饲养熊

罴的氏族”或“与狗熊同伍的部落”,也就非常荒谬了。而这些部落

名没有有效的汉语语义,也说明史前中原的语言是不同于汉语的。否

则“公孙”“有熊”的语义,就不会说不清楚了。

·上古中原的原始语言是北方民族的语言

语言愈是多样的地区(如欧洲和江浙闽粤),那里的语言就愈是“原

生”的;而中国北方和西南汉语的统一互懂,则表明这些“官话”汉

语,是融合而成的年轻语言。司马迁早已指出上古中原语言不是“雅

言”的事实,他在《五帝本纪》结尾时说:

大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上古)矣。然《尚书》独载尧以

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训),荐绅先生难言之。

历来人们只把“雅言”当作是优雅的语言,因此不理解这段“大史公

曰”。其实,雅言或“雅驯”是指后来形成的汉语,而记载黄帝事迹

的《百家》不是用雅言写的,司马迁去咨询有学问的人,可是连博学

的荐绅先生也不知所云。

现代语言学认为,汉语词汇的单音节特征,是与“藏缅语”一致的。

事实上,中国南方方言与藏缅语更接近,而北方汉语是在北方民族语

言的基础上改造形成的。《尔雅》是一部古代辞书,其中就有中原原

始语言的线索。其《释天》一章说:

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这说的是“年岁”一字的源头。今蒙古语之ziil,即是“唐虞曰载”

之“载”;满语的anen,正是“周曰年”之“年”;满语的“岁”

字ser,恰似“商曰祀”之“祀”;而“夏曰岁”之“岁”,则是今

伏尔加河流域楚瓦什语之sul,楚瓦什人被认为保加尔(仆骨)人后

裔。看来夏和唐虞似为蒙古语族,而商和周则似通古斯语族。

再如《释器》一章说:

黄金谓之璗,其美者谓之鏐。

蒙古语“黄金”作altan,常译做“阿勒坛”,“璗”可能是取了tan

或“坛”之音。象这样的例子,在《尔雅》中还有不少。

所谓“夏历”,即十二兽纪年历,北方民族乃至藏族也用它,但它始

于何时,却无从计考。清儒赵翼认为夏历得自戎狄,他在《陔餘丛考》

一书中说:“汉时呼韩邪欵塞入居五原,与齐民相杂……以鼠牛虎兔

之类分纪岁时,浸寻流传于中国。”事实上,金文甲骨里就有与十二

兽对应的“十二地支”,拿它们与蒙古语比较,还有许多音缘:

兔 tuula,

龙 luu,

马 午 morin,

羊 jamaa,

猴 申 samz,

猪 亥 gahai

看来,不仅现代汉语的“兔”“龙”“马”“羊”四字与蒙古语同源,

古代雅言中的“申”和“亥”也是蒙古语“猴”samz和 “猪”gahai

的缩音。因此,“十二兽历”或“十二地支”是前汉语时代说 “蒙古

原语”的中原先民,也就是北方民族的中原祖先创造的。

语言信息,弥足珍贵。晋人皇甫謐说“舜母名握登”,“握登”就是

蒙古语“夫人”一字“合敦”,她可能是来自一个说蒙古话的家庭的。

又如,《吴太伯世家》说吴王夫差率军北上“败齐师於艾陵”,这个

战场是在鲁南苏北一带,那里的古代居民是东夷,而“艾陵”就是满

语的“山”字“阿林”,汉语的“岭”“陵”本是通古斯— 东夷语言

的遗存。

至今,许多汉语基本词汇与北方民族的语词一致。如,突厥语的“水”

是su,蒙古语的“天”是tengri,满语的“木”是mo;而汉语的“胳

膊”,又与满、蒙、突厥三语共有的“手”或“臂”一字gala同源。

这些都是北方民族与中原古代居民与同源的语言证据。

·公孙、有熊、高辛,即“乌孙”或“爱新”

基于对中原古代语言的这些认识,和北方民族的祖先是从中原出走的

立论,我们就可以尝试用北方民族的族名,来检识中原民族。譬如,

将传说时代中原氏族名中的大量“有”字,都读做u或o的话,它们

与北方民族族名就有了对应,如:

乌孙 即“有熊”、“有莘”、“有仍”、“有山”,

兀者 即“有巢”、“有蟜”、“有穷”,

回纥 即“有扈”、“有虞”、“有黄”,

兀颜 即“有殷”、“有偃”,

乌古 即“有鬲”,

乌洛[浑] 即“有娀”,

乌潭 即“有邰”,

乌马 即“有缗”,

纥奚 即“有施”。

这个广泛的对应表明,出走北方的中原部落的种类和数量都是巨大

的,东西方历史记载的亚洲北方民族的习俗,应该是中原上古社会生

活的一面可靠的镜子。

从此,我们也不难认同一个很有应用价值的语音规律,即现代以半元

音y为首的汉字,如将y的读音免去,便可约明其古代读音。除“有”

(you)字读“喔”“乌”(o/u)外,“月”(yue)字读“乌”“讹”

(u/e), “燕”“颜”“淹”“眼”“岩”(yan)读 “安”(an),

“宇文”读“乌马”,大概也都符合这个规律。


春秋战国,及至秦汉,中原还有大量含“公”字的姓氏,判定这个“公”

字的读音,对认识中原古族,同样至关重要。有人说“公孙” 是“公

之孙”,“公伯”是“公之伯”,“公祖”乃是“公之祖”;而“公

先生”却是子虚乌有,因此这些都是无稽之谈。从字形看, “公”与

“瓜”很相象;由“瓜”又可以衍生出“孤”和“狐”等字;若将“公”

亦作u或o读,含“公”姓氏与北方族名的关联,则一目了然了:

乌孙 即“公孙”、“公慎”、“公胜”,

兀者 即“公祖”、“公仇”、“公朱”,

回纥 即“公夏”、“公何”、“公华”,

兀颜 即“公羊”、“公冶”、“公言”,

乌洛[浑] 即“公良”、“公刘”、“公旅”,

巫马 即“公孟”、“公明”、“公文”,

纥奚 即“公西”、“公皙”、“公息”,

阿巴嘎 即“公伯”、“公宾”。

而既然“公孙”也是“乌孙”;那么“黄帝者……姓公孙”与 “黄帝

为有熊”就不相矛盾了。

《史记·大宛列传》里记载的西域民族“乌孙”,是从河西走廊出走

的游牧部落,其实它是一支通古斯“爱新”氏族。在《金史·百官志》

里“爱新”被记作“阿鲜”,而《满州源流考》又将“阿鲜”勘为“乌

新”,“乌新”显然又是“乌孙”。因此可以推及“乌孙”(Osin)

就是“爱新”(Asin),而黄帝则是一位“金姓”的“爱新·轩辕”

人物了。

·“五帝”是否“同姓”

尽管,“黄帝……姓公孙”与“黄帝为有熊”的两难问题已经破解了,

但是,高阳、高辛、陶唐、有虞、夏后等“国号”的真伪异同,还须

深入研究。否则“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的说法,就会流于空洞。

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研究,必须走语音实证的道路。“帝颛顼为高

阳,帝喾为高辛”,这两处“高”字,应与“毫”“蒿” “镐”等字

同源,猜其读音应如ho和hu,或如o和u,因此也与“有”“公”

“乌”“兀”同音。然而,这不过是假设而已,北方民族确有 “乌阳”

“乌辛”这样的氏族,才算是求证的实据。

不论“高阳”是否是颛顼的姓氏,“高阳”“公羊”“公言” 是通古

斯姓氏“兀颜”,却是无疑的。女真语ujan是“猪”,又是“红”,

《金史·国语解》说“兀颜曰朱”,自是“兀颜曰猪”;汉字 “朱”

字也有“红”的意思,便是基于这个双义的背景。但“帝颛顼为高阳”

是值得质疑的,他若姓“猪”;就与黄帝姓“金”和他是“黄帝之孙”

的说法相左了。

“高辛”和“公孙”一样,也是“乌孙”的别字。这与“帝喾高辛者,

黄帝之曾孙也”的说法就一致了。“帝喾”的全名可能是“高辛喾”,

很象春秋秦汉年间人名“公孙敖”“公孙贺”等,这也为他增添了真

人的色彩。

关于“尧”,《五帝本纪》有“帝尧者,放勋”和“帝尧为陶唐”两

说,《史记正义》又加说他“姓伊祁氏”。有人说“陶唐”是地名“陶”

“唐”的合成,未可置信。而“陶唐”近似“鞑靼”或“拓特”(女

真、匈牙利大姓);“伊祁”(e-dzi)比若“月氏”或“兀者”,

都是与真实族名恰当的对音。但“尧”出自“陶唐”或“伊祁”部落,

都没有辅证的材料。

“尧”的可靠身世是“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

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 (崩),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他的生母、庶母、兄弟的情况都说得很清楚,他既为“喾”所生,就

是“高辛氏”;或以黄帝后裔称,就是“公孙氏”。至于“放勋”(拟

音uan-sin)是否是“高辛”或“公孙”,已无关紧要。说来,喾和

尧两代三人,分别就是“公孙喾”“公孙挚”和“公孙尧”。

“舜”是姓氏“虞舜”的缩音。“虞”读“吴”,“虞舜”也就是“公

孙”或“乌孙”。关于这个“虞舜”家族,《五帝本纪》云:

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

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

昌意:以至舜七世矣。

这个八世谱系与《蒙古秘史》记载的谱系,有基本一致的表达方式。

我们即便不做深入的研究,亦不难发现其中若干人名的语言背景。如

“桥牛”是蒙古语的“狼”字“丑奴”,它不仅是戎狄的族名,也是

北方民族常见的人名。

而太史公又说“帝舜为有虞”。因此“舜”是姓“虞舜”,还是姓“有

虞”? 他自己也说不清了。事实上,司马迁比“舜”至少迟生了两

千年,其间中原语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对原始的语言和姓氏已经

了解不多,他将“公孙”说成“有熊”,是不错的;但将“虞舜”误

解成“姓虞名舜”,然后又将“姓虞”曲解为“有虞氏”,就是错上

加错,大错特错了。

“禹”(音u)是姓氏“夏禹”的缩音,《夏本纪》说“夏禹,名曰

文命”与《五帝本纪》说的“帝禹为夏后”一致。“夏后” “夏禹”

与“有虞”,都是“回纥”(Ui-ui或Hui-hui)的别字;因此“禹”

是一个叫“回纥·文命”的人。而“文命”(mi-min)也有对照线

索,孔子有一个弟子就叫“澹台·灭明”,姓氏“澹台”即是 “鞑靼”

或“拓特”,而“灭明”则是“文命”了。

至于,《夏本纪》说“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是说

他也姓“公孙”,而且是“颛顼之孙”。然而,推荐他的 “舜”,反

倒是颛顼的六世孙。从古人的生育年龄来推算,在几代人中,就发生

这样的辈分颠倒,是不现实的。而“夏后氏”一度从属于“公孙氏”,

或即“回纥氏”一度臣服“乌孙氏”,倒是可能发生的事情。

·结论

北方诸族的祖先是从中原出走的,北方民族历来认祖中原,但中原民

族是不认同他们的;太史公一言如鼎,他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

苗裔也”,却没有人呼应。事实上,北方民族长期恪守着从中原带出

去的语言习俗。最近的两千多年中,北方民族的数度回归征服,才使

中原人民对他们有了了解,殊不知他们荒蛮生疏的生活形态,正是中

原上古社会的写照。如果没有北方民族的这面镜子,“炎黄子孙”就

很难知悉自己祖先的真实面貌了。

《五帝本纪》是一部“公孙部落”,或“乌孙部落”,或 “爱新部落”

的传说。但由于中原语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司马迁和他的前人已

经无法判定传说氏族名的异同,而用了许多面目全非的汉字,来记载

了同音的姓氏,於是“五帝”人物就显得杂乱无章,又不得不以“皆

同姓,而异其国号”的说法来搪塞了。

而“夏朝”是一个“夏后部落”,或“有虞部落”,或“回纥部落”

的家族世袭的政权,说来它应该是个“夏后朝”,或“回纥朝”。那

是“华族”“夏族”或“华夏族”正在形成,中原的语言正在转型的

重要时代,从此有别于“戎狄”的社会形态在中原地区也逐步形成了。

二○○六年一月六日

················ (完)

而“夏朝”是一个“夏后部落”,或“有虞部落”,或“回纥部落”

的家族世袭的政权,说来它应该是个“夏后朝”,或“回纥朝”。那

是“华族”“夏族”或“华夏族”正在形成,中原的语言正在转型的

重要时代,从此有别于“戎狄”的社会形态在中原地区也逐步形成了。

二○○六年一月六日

而“夏朝”是一个“夏后部落”,或“有虞部落”,或“回纥部落”

的家族世袭的政权,说来它应该是个“夏后朝”,或“回纥朝”。那

是“华族”“夏族”或“华夏族”正在形成,中原的语言正在转型的

重要时代,从此有别于“戎狄”的社会形态在中原地区也逐步形成了。

二○○六年一月六日

而“夏朝”是一个“夏后部落”,或“有虞部落”,或“回纥部落”

的家族世袭的政权,说来它应该是个“夏后朝”,或“回纥朝”。那

是“华族”“夏族”或“华夏族”正在形成,中原的语言正在转型的

重要时代,从此有别于“戎狄”的社会形态在中原地区也逐步形成了。

二○○六年一月六日

而“夏朝”是一个“夏后部落”,或“有虞部落”,或“回纥部落”

的家族世袭的政权,说来它应该是个“夏后朝”,或“回纥朝”。那

是“华族”“夏族”或“华夏族”正在形成,中原的语言正在转型的

重要时代,从此有别于“戎狄”的社会形态在中原地区也逐步形成了。

二○○六年一月六日

--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则除是阎王亲自唤,鬼神自来勾。三魂归地府
该网址不再展示
2006-01-10 12:15:59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1551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